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亡,)

    对于孙策阵营来说,虽然他们原本跟刘备关系还不错,在未来究竟是承认刘备为皇帝还是承认刘和为皇帝这事儿上有犹豫。但最后关头,还是孙家人对于“丢失长江险要”的恐惧占了上风。

    他们唯恐夏口要害丢了,刘备在汉水与长江沿线的全部力量都能倾泻而下。到时候就算自己承认了刘备是皇帝,说不定也会被刘备进一步蚕食吞并,还不如把命捏在自己手上。

    于是孙策给黄祖许了非常大的好处,愿意表黄祖移为豫章太守、归顺扬州牧孙策统领。同时孙策派兵帮他协防夏口,保住剩下的江夏郡三分之二面积。

    黄祖听说只要交出夏口城,同时能退到相对二线的豫章郡做土皇帝。豫章郡相当于后世的整个江西,西有罗霄山与荆楚隔绝、东有武夷山天目山与吴会隔绝,要跟其他诸侯接壤打仗的事儿都可以孙策帮他扛,他只要偶尔出点兵马钱粮,黄祖便接受了这个条件。

    不过,对于这个决策,孙策在做出的时候,还是有点担心,忍不住跟周瑜探讨:

    “我军一贯跟汉中王关系还不错,跟袁绍和燕王的关系却没有什么进展。如今天下即将面临东西二帝承认谁的选择,弃友联陌会不会不妥?”

    周瑜却劝说:“兄此言差矣。如今听说刘备与袁绍在北线隔陕而治。黄河陕峡以上为刘备,陕峡以下为袁绍。则刘备在黄河中上游之水师、船只、后勤皆无法用于攻袁绍。

    刘备必须夺取雒阳,或者在河东的东垣另起炉灶重新造船,才能沿着黄河流域往下游打。否则陆运后勤损耗是水运二十倍,刘备就算国力略强于袁绍,也顶不住那么大消耗。

    我们再看中线,刘备目前在汉水、长江上游的地盘,所凝聚的人力物力战争潜力,要找个宣泄口往与袁绍争天下的战场上投射,有没有办法?

    把江汉之力投到黄淮,自古只有三条南北沟通之路(蜀地北伐关中不算),最西边就是从襄阳、新野、博望、叶县、昆阳,把汉水物资陆路转运到汝颍入黄淮。

    这条路虽然要扛八十里的翻桐柏山陆路中转,可毕竟是荆…豫之间损耗最小的了。但问题是走这条路你得在昆阳、定陵一侧抢夺到足够的船。

    听说袁术军被攻破时把汝颍沦陷区的船都运走或者焚烧或者故意送给袁绍,刘备不还得重新花一两年造船?袁绍军已经数万大军堵住昆阳,绝不让刘备军再多深入汝颍一步,刘备就只能在昆阳相持。

    沟通黄淮江汉的西路襄阳走不通,剩下的就只有东边,或从庐江…合肥,经濡须水、巢湖,走寿春入淮河。或从京口北渡长江到广陵、走古吴国沟通江淮的邗沟运河。当然近年来,东海诸侯都发展了海船,未来或许还能直接出长江口走大海。

    濡须水和邗沟都在我们吴会之地。如果刘备因为河东、昆阳两条线都没法在一两年内造够船跟袁绍决战,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而把矛头指向我们呢?

    我们要是臣服刘备,认其为君,到时候他说他要借水道北伐,排兵过境到我们的庐江、走濡须水与合肥,攻打目前被曹操围困的寿春,我们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既然如此,还不如拼死堵死夏口,同时遣使跟刘备说明:我们只求自保,不会主动进攻他,就算我们承认了刘和为帝,也不为袁绍卖命。

    只要刘备先跟袁绍决战,我们绝不背后捅刀。刘备到时候为了稳住我们,不同时对付三个敌人,肯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接受先跟我们保持和平的。”

    周瑜这番话,绝对是如今这世上最懂水军最懂后勤的那一批智将才说得出来的,他对于中国地理自古南北东西攻打的主要道路,全部分析了一遍,说明了哪些路按照之前的后勤科技,刘备是走不了的。

    孙策听完之后,才彻底意识到,自己只有这样选,才不会被刘备蚕食,才能尽量确保自己的安全。

    毕竟,在昆阳定陵的船全部被撤走的情况下,刘备如果是从博望、叶县往东北,后面都用车子运,别说运到多远的地方,哪怕只是运到许昌,那成本都会比

    “从博望、新野顺淯水到襄阳、再顺汉水到夏口、再顺长江到濡须水、再从濡须水巢湖到寿春、再从寿春逆淮河而上”

    不信的自己百度地图上画一画,博望到许昌直线距离280里,算陆路走纯直线。

    博望到襄阳240里,到夏口再680里,到濡须口再1020里,到寿春再470里,到许昌再600里。全程水路3010里,运费还比前一条路便宜近一半!

    汉末传统后勤科技,陆路走五十里的成本,等于水路走一千里,二十倍只多不少。

    刘备真要节约讨袁成本,宁走水路三千里,不走陆路三百里——当然除非你有本事因粮于敌,那就当上面这笔账没算。

    你打到哪儿敌人把府库存粮留给你吃,让你不用自己运粮,但这得指望敌人仁慈,不敢坚壁清野焦土防御。

    当然,周瑜这么算,还是有点问题的,主要是他久居东南,并不知道“水路两用大篷车”如今在刘备的领土上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刘备如果动用足够的篷车,首先可以省去在博望和昆阳两处卸船装车、卸车装船的装卸工人力。

    另外,其实也能避免“汝颍流域的船都被袁术袁绍坚壁清野带走,必须全部重新造”的问题。因为船不能翻山开过来,但篷车是可以短途翻山开的,把华夏西部地区的篷车翻过桐柏山开到汝水里,可不就能用于进攻东部帝国了么。

    同理河东的关羽那边,造船太慢的话,如果有急用,也能要些篷车,直接走河东陆路开过三门峡,然后再往黄河下游一放,就避免了“刘备阵营在黄河下游没船,天下没有船可以通过三门峡”的问题。

    只不过李素的篷车还是小了点,不太适合在黄河下游那种水量丰沛的大河里航行,很容易翻船。

    不管怎么说,周瑜基于自己的理解,劝孙策采取了“承认刘和,但不出兵不与刘备为敌”的外交姿态。

 第518章 你这是在怀疑孤的凝聚力么

    刘备军与其他讨袁术诸侯之间,在南线的领土瓜分,暂时以夏口为界,陷入了平稳。

    孙策的这种态度,以及他趁机攫取的那些名义上原属刘表的领土,在扩大了孙策的领地、确保了地缘战略安全的同时,肯定也会得罪刘备,长远来看会给刘备与孙策开战的借口。

    不过,这种借口一两年内未必会爆发出来,只要孙策不做出更多主动敌意的动作、不对刘备已经吞下去的利益动手,刘备多半不会第一个对付他。

    理由么,无非是“不论刘备下一阶段是否对袁绍动手,袁绍肯定都会对刘备动手”。

    所以,刘备如果暂时装无视,不跟孙策敌对,那就是暂时先跟袁绍争天下。

    如果坚持对孙策动手,那就等于是同时跟袁绍孙策南北两线开战。

    孙策虽然不强,但只要刘备和李素有理智,就会知道两线作战肯定不如打时间差各个击破。在夏口对岸设置一定兵力防守相持,扼住江汉河口,远比南北同时两线攻势要容易的多。

    至于袁绍为什么会跟刘备开战,这已经是不需要论证的了——袁术灭亡、刘表承认刘备为正朔之后,天下总共就剩四家诸侯。

    袁绍要拥立刘和,刘备会自己称帝,剩下就是曹操、孙策。

    曹操早在当初“新官渡之战”中被袁绍击败迫降后,就已经半附庸承认了将来要跟袁绍一起拥立刘和。等孙策也承认刘和之后,天下所有诸侯都站完队了。

    袁绍再不打刘备,就没有敌人了,不就等于白白坐等刘备继续种田壮大发展实力?

    到时候,只有两种可能性:

    刘备同时打袁曹孙;

    或者刘备先打袁曹,孙暂时看戏骑墙保存实力,自己种田发展南方豫章和闽中。

    这不是李素的外交能力不行,争取不到更好的条件,实在是刘备已经是天下第一大势力了,哪怕剩下三方彻底报团取暖,这都是有可能的。

    外交态度永远是跟实力相关的,战国时秦那么强,引来六国合纵抱团,不能说是秦的外交水平差。哪怕你后来要重新连横,那也得击败合纵的盟主才能考虑连横。

    现在的局面,就是西边半个华夏刘备一家,东边袁曹孙三家从北到南合纵,袁绍相当于合纵长。

    当然袁绍和刘备的战斗不一定会一次性就打到其中一方崩溃。因为后勤的问题,双方只会在边境要害上分胜负。胜负已分后,只要一方坚壁清野焦土退却,另一方要大纵深乘胜追击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很有可能打到“只分胜负,不决生死”的状态,就停下来。然后再考虑是补足后勤短板继续进攻,还是趁着对方有生力量空虚失去威胁的机会,再找借口收拾其他小诸侯。

    ……

    南线的“无主之地”瓜分之后,中线的袁术地盘还有最后一块肥肉没有彻底“确权”,那就是雒阳所在的河南尹,最值钱的京畿之地。

    四月下旬,袁术本人其实已经在纪灵和刘勋的掩护下,撤退通过了颍川郡、汝南郡,“迁都”到淮南寿春。

    纪灵本人是“护驾”一起跑的,还要帮袁术打先锋开路、解决小股的曹操渗透截击部队。

    而刘勋是在袁术过境后,放弃了许昌,带着自己的大部分部将和嫡系部队一起东撤的。刘勋在这一路上的角色,是为袁术断后阻挡追兵。

    纪灵、刘勋一共带走了五六万相对精锐的机动部队,加上袁术原本就驻扎在汝南和淮南的兵马,袁术放弃西半部领土后,剩下的总兵力锐减到了七八万人左右。

    相比于袁术弑君起兵时东拼西凑的十五万机动兵力、外加消灭董承后继承的董承和朱儁的人马,三月初时袁术的巅峰战力一度逼近二十万。

    结果才不到短短两个月,吞下去的全吐出来了,老本都搭进去很多,部队投降起义极多。近二十万人中的十二万都丢了,折损率达到六成。

    这十二万人里,有两万多是留在雒阳和颍川断后、结果落入包围圈的,此刻还不能算被歼灭。

    还有十万是已经灭了的。包括三万被刘备军歼灭的,三万是被刘备军策反起义、俘虏投降的。另外四万则是被袁绍曹操歼灭和俘虏、招降。

    不过,最后剩下的这四成,才算是袁术的嫡系真正实力,不是死硬跟着他混的、意志不够鉴定的,都投了,想干掉他们绝对不容易。

    袁绍在袁术往东退缩后,除了对雒阳依然有极大兴趣之外,其他方向也有点懒得下死力追击了,反而纷纷把矛头调整防备刘备。

    袁绍之所以这么干,也有他一贯贪小便宜的因素在作祟:袁绍非常清楚,把袁术的二十万人干到只剩八万人,比干掉最后的八万人,要轻松得多。

    因为前者是利用了袁术人心惶惶想要放弃一部分领地、收缩撤退,对方没有死战到底之心。而最后八万困在两淮的士兵,已经是退无可退了,要么是将领们都有参与弑君的罪孽背在身上,军官们都不敢轻易投降。

    既然如此,把最后的困兽之斗狗急跳墙之战交给曹操去扫尾,也能节约袁绍的实力。二来根据几年前的“鸿沟为界之约”,两淮大部分地区确实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袁绍把肥肉吃了把硬骨头让曹操啃,这很合理。

    袁绍目前只对还在雒阳包围圈里的肥肉感兴趣,而且也已经开始派出外交使者试图里应外合,直接体面地劝降拿下雒阳地区。

    袁绍对雒阳垂涎,刘备阵营当然也不肯放弃。在张飞带兵堵在昆阳、叶县与袁绍军相持,马超往南沿大别山圈地至夏口的情况下,刘备军在南阳盆地唯一的机动有生力量,就是赵云的部队了——

    也就是李素当初带来的荆州军,李素本人打通武关道回长安复命后,部队暂时交给赵云、高顺统领。

    赵云得到张飞的通报后,也来不及请示刘备,就把最后攻克宛城的任务交给了高顺,赵云自己分兵北上,模仿之前北伐雒阳的路线,想继续走鲁阳攻破雒阳八关的南部三关。

    可也不知道袁术留在雒阳断后牵制的部队是铁了心恐惧被刘备阵营俘获,还是袁术走的时候交代了,这些将士在守卫伊阙、太谷阻挡赵云的时候还是非常卖命的,似乎真的是打算谈好条件后体面地投降袁绍。

    赵云虽强,但正面硬攻要十天半个月内拿下洛阳周边的关隘还是很有难度的。

    至此,分赃袁术地盘的活儿,基本上看起来软骨头和肥肉都分完了,剩下的都是棘手的问题。

    ……

    东线战场分赃圈地的工作如火如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