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军如走南线,从河内沿轵关…箕关进兵,袭取河东东垣,则后勤补给路线比从上党阳阿出发、断中条山黍葭谷更远。

    南线唯一俭省物资运耗的机会,就是逆流黄河水运,但那岂不被关羽立刻发现示警?要不被沿着黄河逡巡的关羽哨船、烽火台发现,我军南线后勤就只能走王屋山山区,要远离黄河河岸,但同样是走山路,南线比北线入境翻山的里程更远,还不如走北线奇袭。”

    说白了,贾诩的眼光就是一句话:我料定关羽会在他自己的后勤路线周边,设置诸如烽火台或者哨船一类的警戒。

    所以咱压根儿就丝毫不流露出要截关羽粮道的姿态,选择绕远路突然出现。而一出现的那一刻,就是杀招,不是仅仅满足于劫一支运粮队、贸贸然打草惊蛇,而是要直接拔除河东的某些要害据点!

    张辽听了暗暗颔首,觉得贾诩虽然立场卑鄙不忠,但战略战术上都还是可靠的。今天这一手至今这么顺利,跟去年袭杀步度根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了这个心理建设,张辽对于后续先打哪儿后打哪儿、第一招最狠的背刺往哪个点扎,也就更愿意多听听贾诩的意见了。

    毕竟这些细节,吕布在派遣他出发的时候,也不会交代得太细,需要抵达河东境内之后,根据徐晃的具体布防、开战瞬间敌军的兵力分布随机应变。

    张辽把这个问题追问了,贾诩听后捻了一下他稀疏蜷曲而又臭长的胡子,冷冷说道:

    “我们从上党出兵之时,还不知道关羽是哪一天抵达河阴、进入河南尹的。不过,根据昨晚最新一次收到的河南军情,关羽既然是五月初六出现的,逆推其时间应该是初四从东垣出发的,清水、黄河的流速、水陆进兵的行止节奏,很容易算出来——这个情报很有价值。”

    张辽听贾诩说得这么冷静,不由被带入了节奏,觉得贾诩莫非真是精算到丝丝入扣的大才?这种信息,能怎么利用呢?

    “哦?那算明白这一点,怎么应用呢?愿闻其详。”张辽领兵打仗的随机应变是挺不错,勇气也极为可观,但张辽毕竟是武将,出身苦寒之地的小吏,数学不太好也不善于精确定量分析,于是听得愈发认真了。

    贾诩目光空洞地说:“关羽既然是五月初四从东垣出兵的,以关羽对后路的重视,当时徐晃应该也是在东垣,而且东垣县城不大,府库也储存不了太多物资,关羽随军带走三万人和行粮器械,必然让东垣仓库极为空虚。

    分别之后,以徐晃之知兵,也会知道后续要为关羽确保后勤,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趁着两军还未正式开战,把已经搬空大半的东垣仓库重新充实,把留在湅水流域安邑、闻喜等地的大笔物资陆运前移到东垣。

    因为徐晃很清楚,关羽的这三百里后勤路线上,走湅水、清水河黄河这三段水路的部分,他只要用船筏运货,我军是很难劫粮的。

    因为我军的船筏除非是提前部署在河阴县以上的黄河两岸,否则只要开战前没部署到位,一开战关羽堵住小平津渡口这一狭窄之处、黄河下游有再多的船也开不过来。

    既然这三百里的路程当中的二百二十里水路都不会出事、关羽自己能控制,最容易出事的,就是翻越中条山黍葭谷的八十里陆路了。

    徐晃难道不该在我军反应过来之前,把更多的物资移动到东垣、先把这八十里陆路该运的东西运完,等刘袁正式宣战、我军从上党也打来了之后,东垣仓库已经重新堆满,他只要开船发货就能撑好久,不用再走陆路,不用冒被我们劫粮的风险了。”

    贾诩说得这么清楚,张辽当然秒懂:“所以,你觉得现在徐晃很有可能是在亲自运粮?”

    贾诩:“不一定是亲自运粮,但至少肯定是在大规模运粮。按照他五月初四在东垣、初五本人带着轻骑回到闻喜、初六再从闻喜发货——今天,他的货很可能还在这中条山八十里山路上,或许,已经接近东垣县城了。”

    载着沉重货物的辎重车队,陆路行进是比较迟缓的,一天走五十里就差不多了。而且考虑到附近是中条山山区,不是很平坦,有可能走得更慢,所以,现在还没进东垣县城也是完全可能的。

    至于徐晃本人,贾诩觉得未必会亲自押运,他的责任很重大。但是,徐晃肯定会带着一支快速机动的骑兵,坐镇东垣或者闻喜,然后一旦遇到敌情就快速反应奔袭截击护粮。

    当然,即使徐晃没有亲自护粮,粮队至少也是有一两千甚至三千人护送的,这些基本护卫兵力不会少。

    张辽想了想后,激动地建议:“那我马上派兵去东垣看看,能不能劫粮?”

    贾诩一抬手:“不要急,粮队能有多少护卫?关键是要做好预案,在徐晃没有亲自护粮的情况下,依然把他引诱出来。”

    张辽已经彻底信服贾诩了:“那先生说怎么做吧。”

    贾诩:“张中郎,你有两万兵马,步骑各一万,步兵反正也走不快,今天一天都到不了闻喜或者东垣任何一处。所以,不如暂定往闻喜方向移动——我觉得徐晃本人在闻喜的可能更大一些,这一点没法确定,只能是稍微赌一下,赌不中也没关系。

    步军往闻喜移动之后,就择机寻这黍葭谷两侧容易设伏的地方,转入防御,时机你自己看着办吩咐下面人就行了。然后,你把骑兵分成两部,并且分别派出斥候去哨探闻喜、东垣的情况,不用太靠近城池。

    你拿两三千骑兵,往南直奔东垣,争取截击应该还在路上的粮队,只要截住了,立刻哨马回报是否有发现徐晃。若是发现了徐晃,后军剩下七千骑兵齐上,争取在野战中重创徐晃,这样我们才有把握快速夺下闻喜和东垣。

    如果没有发现徐晃,那后军的七千骑绝对不能暴露,甚至要退回黍葭谷北口一些,给敌人漏网之鱼示警求救的机会。等徐晃匆匆带着关羽留给他的河东军全部骑兵来救援堵口时,中郎再全军杀出。

    他如果从东垣来,我军就只能用一万骑兵破敌,要是从闻喜来,那就更好办了,刚才说的埋伏在黍葭谷两侧山上的步兵也能派上用场,定叫徐晃有来无回。我军在野战中全歼徐晃的骑兵、甚至斩杀徐晃本人,这不比后续再攻坚战中从城墙上硬啃这些精兵来得方便?”

    张辽听到这儿,算是彻底心服口服,立刻按照贾诩的交代,步骑分兵,严密部署,同时分出三千人去劫粮勾引。

    还别说,贾诩算的日子算得非常准。

    当天午后未时(下午一点),张辽派出的三千疾行轻骑,在部将宋宪的带领下,已经在黍葭谷西南偏南三十多里的地方,堪堪追上了一支运粮队。当时对方距离东垣县城只剩不到二十里路了,要是再晚来一两个时辰,说不定就被他们溜进城了。

    因为篷车都被关羽带走了,这支运粮队都是用普通大车构成的,反正也不用走水路,只是承担个中转。护粮的也只是徐晃手下一位无名的别部司马,并不是徐晃本人,护粮士兵大约一两千人。

    宋宪带的三千骑兵,好歹也是张辽带出来的精锐,还补充了一些去年抓到的鲜卑王庭精锐骑兵的俘虏,由张辽改造调教后补充到队伍里,都是在漠南见惯了鲜血生死的,战斗力自然不俗。

    遇到一个二三线部队的运粮军,当然是轻松击溃了对方,徐晃麾下那个别部司马,也被宋宪刺死了,一大批补给物资被夺。

    好在运输队在刚遇敌的时候,就有一些快马斥候成功脱离了队伍,逃得性命去东垣、闻喜求援。这种飞马急报的速度当然快,那都是完全不惜马力哪怕把马跑死都要报信的。

    所以当天申时末,徐晃在闻喜就得到了急报。他也知道去得那么晚粮队应该是救不会来了,但他问明了敌军的规模、带兵将领后,觉得至少有必要立刻堵住黍葭谷口,防止敌军的侵扰扩大。

    徐晃心中暗忖:“敌人怎么会从黍葭谷口来?那不是从上党阳阿进攻了么?我军跟袁绍没有开战,难道是关将军在雒阳那边已经正式跟袁绍军血战了?

    连我都没接到准信,上党的吕布军就算接到,也最多才一天半天,怎么可能出兵那么远?这应该是战前就在阳阿边境巡逻的部队,突然接报后当天就越境劫粮了吧?”

    徐晃对敌情的这个判断,放在正常情况下绝对是没问题的,他也不可能因为被劫粮就吓得不敢野战见死不救。所以稍微琢磨了一下,救兵如救火,他就带着关羽留给他的全部五千骑兵先出发了,去救援东垣方向,顺便排查一下沿途被敌军侵扰的风险。

    不管怎样,就算敌人劫粮之后撤走了,那他徐晃也要吸取教训,防止下次再犯,直接把黍葭谷口给堵了——可以在黍葭谷口立一个营寨,修些工事,再驻扎一点哨兵。

    驻扎太多也是不可能的,毕竟他总共就一万机动部队。只能是有个坚固营寨、遇袭哨兵能及时报信并拖住一天半天的,等机动部队援兵抵达协助防守。

    徐晃就这样带着五千人,气喘吁吁骑马赶路,傍晚之前进入了黍葭谷。到了谷口之后,徐晃倒也知兵,让部队警戒并稍稍放缓,还下马养一下马力,免得过会儿真遇敌作战时没了马力。

    可惜的是,刚入黍葭谷还不到十里路,马力也没养回多少,徐晃走到一处,总觉得两侧山势似乎比较不利,他也有些犹豫,吩咐进一步缓行、让士兵上两侧山坡检查。

    然后,似乎是伏兵将领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发现,还真就提前发动、伏兵三起——之所以是三起而不是四起,自然是因为徐晃走得慢,小心,没有彻底进入包围圈。

    但前左右三个方向都有敌人,也已经是很难受的事情了。徐晃立刻指挥部队应战,对面居然冒出了一万七千人的大军——张辽埋伏的一万步军,和剩下的七千骑兵。

    因为剩下那三千宋宪的劫粮骑兵在东垣方向嘛,而徐晃在闻喜方向,所以宋宪肯定是赶不上战场的。

    “稳住!不要慌!”徐晃厉声喝令部队保持秩序,但他自己内心其实颇为惶恐:这哪里是敌军巡逻骑兵恰巧在边境上听说开战、所以过境……

    看这架势明明有数万大军!敌人是早就准备不宣而战偷袭了!

    ——

    PS:以上这章四千字。今天其实也有八千字了,剧情可能觉得不多,主要是分出笔墨描写贾诩的因果。

    后面几天,可能字数会更慢一些,提前道个歉。好在也看到有书友留言说要养一周再看,我更慢一点也心安理得一点。

    当然我绝不是因为书友要养才更慢,是本来刚好写到这里,要精心设计一些诸葛亮初战智斗贾诩的计策。这种情节写起来,真是比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还要慢还要费神。毕竟我是自视甚高,准备写出一个比罗贯中精妙得多的计谋的,这种高脑力情节怎么写得快?

    不过提前道歉一下,也是打个预防针——主要是不能保证最终想出来的计策确实精妙到空前绝后,是不是真能做到完全不依赖弱智光环。

    毕竟我无法预想一场我现在还没想到的计策对抗能有多精妙,也有可能最终脑力花了,结果确是高开低走。我觉得这后面的情节已经不是那种“研发部的体力活”,而是真的搞“发明创造”的脑力支出了,就像你不能为那种真正的尖端科研投入打个收益率保票,科研失败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提前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第531章 援军抵达

    “稳住!不要乱!有序撤退!本将军亲自断后,自乱阵脚者斩!”

    一番杀声震天的且战且退后,徐晃亲自断后,总算是护着他的骑兵部队撤到了黍葭谷口外,天色也已经非常昏暗了。

    这一场血战,持续了大约小半个时辰,虽然时间不长,烈度却非比寻常。徐晃的五千骑兵,战损了将近三分之一,还剩三千余骑成建制撤了出来。

    徐晃本人大斧翻飞,斩杀了十几个敌军骑兵,也是累得气喘吁吁险象环生,不过在冲杀中倒是没有跟张辽亲自交手。

    徐晃的骑兵并非全员铁甲重骑,但至少也有一半的胸甲装备率,相比于张辽的骑兵依然是有明显防御优势的。但这次是五千人对阵一万七千人,还是在山谷中三面遇敌,故而损失惨重也是免不了的。

    要不是徐晃治军也算严格,而且亲自带着铁甲骑兵断后,怕是这三千多人都撤不出来。

    而张辽那一方,在这场突袭战中的战损人数,竟也丝毫不比徐晃少。为了对徐晃军造成这一千三四百骑的伤亡,张辽一方人数优势依然有两千多人的死伤,交换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