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5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芝虚心求教:“属下实在不明白,这‘宾贡’之法,原本是用于何种情况的呢?为何要如此设置?宾贡出仕之人未来的发展,为何又要与常科有如此不同?”

    这事儿没人帮李素代劳,他只好自己亲口跟幕僚们解释:“所谓宾贡,就是给外国人考试的制度,假设今天三韩、扶余、高句丽、倭、林邑等国的蛮夷仰慕汉化,来中华求学。

    朝廷自然也要给他们向善之机,遇学问确有可取者,将来考核绩优,也可酌情授官。不过,对于这些宾贡举子,只能授类似常科贤良、知兵等科官职,或为文教官,或为参军谋士、领兵将校。

    不得为地方通政官,不得掌地方钱粮司法民政。如此,常科举子才不会担心这些外人抢了本地的地方官。

    他们要立功,就通过为大军出谋划策、领兵作战这些容易实打实看出功劳的领域争取。就算只有算学之才或者刑名之才,那也只能当军需官、军法官,不能与地方争利。”

    李素心里非常清楚,要让统治辖区内的人不羡慕流亡北士,最关键的就是要不让他们当容易捞油水的地方官,外地人只能做跟军事相关的实事。

    而且对于流亡之人来说,那也确实是容易公开透明立功的领域,自古只有军功相关的功绩是不能造假的。

    即使是文人,协办军需后勤调运,损耗率是否降低,出谋划策是否帮主将打了胜仗,这是最量化最过硬的KPI。

    公平,透明,是消解两个集团互相猜疑的最大保障。

    这一点其实原本的历史上,三国统治者中的孙刘两家都没怎么解决好。刘备手下始终有元从派荆州派和益州本地人的矛盾。孙权也有流亡北士和江东世家的矛盾,最后都要以某一派意志消沉、不肯全心全意为国出力为代价,才把矛盾暂时压住。

    魏国倒是这个问题不明显,但那是因为魏国占领的地盘大,所以不用“沦陷区人才”也能过得很好,所以可以选择彻底牺牲沦陷区投奔者——

    至少三国后期也没见哪些出生在益州扬州荆州的人才,成年后特地跑到魏国去求官还得到重用的。因为这类人几乎不存在,也就没问题了。

    李素今天这一招,却是不仅要解决“战时科举的本地人与流亡北士之间矛盾”,更是想彻底给整个人事制度的地域矛盾找到一个宣泄口。

    以后那些之前投奔刘备阵营的沦陷区老人,也能借着李素的启发更好的找准自己的定位、更好的和本地人同僚相处,那李素今天的建设,也算是功德无量超额完成了。

    而“宾贡”这套制度,历史上也是经过考验的,确实发挥得不错。宋朝明朝都没有给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始终既吸引了远人来朝也确保了本国读书人的凝聚力和国民优越感、自尊心,不会羡慕留学生。

    宋朝来考宾贡的主要是高丽人和交趾人,明朝来考宾贡的主要是朝鲜人和越南人。尤其明朝到了最高峰的时候,宾贡含金量非常高。

    如果一个朝鲜读书人来大明考中了宾贡进士后,只要他选择回朝鲜做官,基本上直接能被朝鲜国王授予六曹参议职务(六曹相当于大明的六部,参议就是六部的郎中,也就是正司局级)

    ……

    幕僚们讨论了李素提出的宾贡的定位后,也觉得原则层面非常扎实,可以确保平衡本地人和外地人利益、确保国民待遇优先,凝聚人心。

    当然了,大家对于后续那些“大义名分”上的细节也都心知肚明:今天李素建立的制度是“宾贡”制度,但实际操作时,其实一个真正的宾贡举子都没有。

    因为法律意义上的宾贡举子得是外国人,所以绝对不能说从袁曹沦陷区流亡过来的士子是“宾贡举子”,只能说是“比照宾贡举子管理办法办理”。袁曹占领区依然是大汉疆土,只是暂时没有光复。

    讨论完名分和效果后,幕僚们群策群力头脑风暴,很快又发现了一个操作层面的难题,那就是考试名额的分配:常科的名额分配,可是按照州郡,每个州每个郡多少名额,公事公办。

    但对于沦陷区人民,显然不能这么搞。

    功曹从事王累率先指出:“司空,若是按照常法,给沦陷区各州郡摊派来投士人考试名额的话,肯定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太不公平了。

    比如流亡来荆州的士人,肯定是周边扬州、豫州的人最多嘛。尤其颍川郡跟荆州接壤,又多名士世家。

    要是整个颍川郡流亡来荆人士集团,每年只各取一个孝廉、贤良、明算、明法,那肯定会竞争过于激烈。而更北方的州郡来的流亡士人,又恐怕会过于轻松中举——

    这么说不直观,我举个例子吧,容属下想一想,嗯,对了,属下听说,襄阳郡还有一位流亡北士,来自于远如青、冀之地,平原祢正平。应该整个荆州的平原郡知名人士,恐怕就他一个。

    要是按照常科选人之法,硬要再凑四个青州人陪他考试,这祢正平也能轻易中举。这还是对方确有才学名声的,还有很多郡可能一个知名读书人都没有流亡过来,那就更轻松了,难免泥沙俱下。”

    面对王累的建议,四名幕僚之中徐庶是最感同身受的——因为他就是颍川郡人,他还有另外几个同在司马徽门下的颍川籍师弟,如今但凡还没出仕的,即使参加了宾贡,恐怕也要经历“科举地狱难度”。

    虽然徐庶如今是司空府/总督府的参军,按说不该在人事改革上多发言,他还是忍不住请求:

    “司空,属下以为,不如就沦陷区用沦陷区的初选办法,只要确保难度不降低,让本地人心服口服,具体考法可以变更。

    比如大汉如今还有青冀幽并兖豫徐扬八州之地沦陷,未来几年的宾贡录取总名额,就定为年取茂才八人,其余贤良、知兵按郡数约略取之,各取五十人。

    这样不管考生籍贯来自何州何郡,全部打乱按成绩高下取士,不再保证每个郡都有人中举,不摊牌中举指标。

    考中之人全部充为各部参军、军需官、文教官,高级职位不够的,就按成绩先排,低者可为佐吏。将来再按政绩调整。”

    李素摸着胡渣子想了一会儿,拍板道:“这个相对可行,按照这个思路,再细化一下。取士规模还是太大了,今年来考的人不会太多,减一些吧,来荆州的流亡北士终究不比留在当地的多,至少砍半或者砍三分之二。”

    李素吩咐完后,心中也是暗忖:这个改革,倒是进一步为将来的“科举打通录取”铺垫了前奏。

    既然宾贡考生可以完全按成绩高低录取,将来本地人也可以一个州给各郡全部打乱、从高到低录取。如此一来郡望世家围标就围不了了。

    李素刚想到这一点美滋滋,忽然就听到总督府前院渐渐有嘈杂、卫兵奔走。

    李素不悦,让典韦去确认一下情况,没多久典韦就气不打一处来地回来了:“司空,外面是一腐儒辱骂你的科举之法,俺耐不得了,你但凡一声令下,俺便一戟剁了这贼厮鸟。”

    李素倒是很坦然:“急什么?先看看情况。”

    他还真怕典韦冲动,直接跟许褚砍许攸似地把什么知名狂士砍了,闹得他有理都变成没理。

    李素自问持身甚正,为政也非常得体,根本不怕人污蔑。有人来喷,正好给他派马仔舌战群儒长名声的机会。

    注意是派马仔去舌战,李素本人当然是不会出马的了。他现在地位这么高,随便跟狂士说话很丢份的。那些人都不配李素亲自搭理他们。

 第560章 张松祢衡中门对狙

    李素也知道典韦这人没文化,怕问不清楚,所以想了想就让张松陪典韦一起出去,处理这次“名士突发事件”。

    之所以选张松,也是因为李素知道目前身边这四个幕僚,张松最适合饶舌。

    相比之下,徐庶以计谋著称,王累直言耿介。邓芝虽然历史上出使吴国,有点外交口才,但那都不是用来怼人的。

    而且邓芝跟随李素好几年了,作为李素的主簿,地位也比另外三人高,李素都嫌派邓芝给对方长脸了。张松就不一样,他长得又矮又丑,让他反喷羞辱祢衡刚好。

    张松得令抖擞精神:跟了司空鞍前马后快两年了,之前一直做那些幕后工作,现在捞到一个露脸的机会,怎么能不好好抓住!

    虽然张松也听说过祢衡的名声,自忖直接对骂没有必胜的把握。但张松的智计终究比祢衡深远,他隐约猜出祢衡这节骨眼上闹事,肯定是为了科举做官制度。

    而司空已经殚精竭虑为外地沦陷区士子另外设计了一套笼络人心的办法,祢衡再闹无疑是自取其辱。

    ……

    半盏茶的工夫之后,张松就在一群卫兵的簇拥下来到总督府门口,看到祢衡衣衫不整在那儿跟卫兵们拉拉扯扯,张松还心中微微一惊,喝令卫兵们松开:

    “散开,不必对这位狂生无礼。”

    卫兵们有些委屈:“禀张从事,衣服不是我们撕的,是他自己脱的,咱是怕总督府前有伤风化想摁住他穿回去,没想到他挣扎扯烂了。”

    张松不由都觉得好笑起来:这厮是有暴露的特殊癖好么?模仿“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不过,张松此人本来就有过目不忘之能,他的天赋就是博闻强识,脑子里灵光一闪,已经意识到祢衡的“行为艺术”是在表达什么了——

    事实上,臝行这一层深意,原本历史上的曹操也没立刻GET到,谁让曹操不是那种“寻章摘句世之腐儒”呢,曹操的读书是跟诸葛亮一样“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

    要不然曹操也不会干出孔融内涵他“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的时候,他还傻呵呵反问“语出何典”这种事儿。

    但张松不一样,张松读书抠细节比曹操强多了。既然他脑内瞬间就联想到屈原《九章》里的“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这句话,自然也会顺着往下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在楚辞里,髡首、臝行都是对忠贤人才不被用的控诉!所以,这是在嘲讽执政者不会任人唯贤、跟楚怀王一样昏庸!

    李素今天派张松出来应对这个变着花样行为艺术骂人的家伙,还真是派对了。不然哪怕李素自己来,他也没读那么多弯弯绕的书,根本看不出对方的“玩梗”,更谈不上“接梗式反驳”。

    张松便从容开口:“哈哈哈,祢衡祢正平,听说你也算平原名士,原来只会玩‘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的把戏哗众取宠。你若真是对李司空的进尽忠贤之法有什么不满,直言切谏便是,玩这种算什么。

    听说你初来襄阳时,便阴怀一刺,可惜刘使君根本不屑于用尔等虚名狂士,以致刺字漫灭——可有此事否?”

    张松先点破“我看得懂你的梗”,随后直接开始揭祢衡的疮疤,自然是令祢衡暴跳如雷。

    原来,祢衡这人到一个地方就是想求官的,经常怀里揣个木牌子名片,想到处投递攀关系。但因为脾气不好自命清高久不得志,简历上的字都磨没了,还是没送出去。

    历史上曹操那边建安年间虽然还没施行九品中正制,但那些基层事务性文官的人事工作,已经是陈群在主持了。

    所以有朋友看祢衡不得志,就劝他“你这样养望清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被人发现,你还是主动巴结陈长文(陈群)混个脸熟吧”。

    结果伤了祢衡的自尊,反怼道:“老子怎么能跟杀猪卖酒的结交呢!(吾焉能从屠沽儿耶)”弄得好像还得陈群主动上门求着他出来做官似的。

    这一世,虽然在襄阳多住了两年,没回许昌,但祢衡的行事风格并没有变,如今被张松一句话就戳了自尊心最大的痛点,瞬间就暴躁了:

    “矮丑村夫!你是什么东西!衣架饭桶,酒囊肉袋,安敢轻吾!”

    没办法,谁让张松还没自我介绍呢,祢衡就是想反骂,都不知道对面是谁,只好先撂两句笼统的狠话。

    张松嘴角法令纹一抽,他最恨别人骂他长得矮:“村夫?我乃司空府从事张松,晾尔等无知狂士,也不知蜀中人物。”

    祢衡:“张松,我不跟尔等村夫一般见识。今日之事,天下人有目共睹,李素不纳忠言、杜绝北士贤路,愚行劣举,为世笑柄!刘备用此偏狭小人,难怪斗不过袁公四世三公。

    诸位司隶、兖豫贤达,今年你们有何遭遇、身边故旧有多少欲弃荆州而回乡者,大家心里都清楚。刘荆州安民养士七年,最后被如此虚掷,当真可笑!”

    祢衡前半段话是喷张松的,后半段话是直接转身对围观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