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素有些失望。

    作为穿越者,都路过真定了,本意自然是想找出赵云。

    可能赵云还太年轻吧,没机会脱颖而出。

    不过,历史上赵云和刘备本来就很投契。李素唯一要提防的,是刘备因为他的助推、发展太快,还没在燕赵之地混出名堂,就已经转战他乡了,那倒是有可能错过赵云。

    所以,只要在刘备换地图之前把赵云挖到,都不算晚。

    张权见李素失望,也没多想,很客气地请他一起吃晚饭:“小郎君,想那些作甚,不如一起吃点。”

    说着,就递给李素几个烤制的死面饼,还夹了一些卤肉。

    死面就是没发酵过的硬面。但如今小麦本就是上流人吃的谷物,所以硬面也不错了。

    对比一下,张飞昨晚准备的行路粮,仅仅只是高粱和粟面糜子面饼。

    至于馒头等发酵面食,要等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发明。饺子则要等南阳张机写出伤寒论的时候。

    李素拿着饼闻了一下,没闻出是什么肉,试探性咬了一口,才被意外的美味惊喜到:“这是驴肉?”

    张权:“怎的?小郎君吃不惯驴肉?”

    李素:“不不不,鲜香美味,着实不凡。”

    张权:“既不嫌弃,一会儿带上几斗我们主家正在服丧,主母与少爷怕物议,严令阖府上下不许杀羊。而猪肉又过于腥臊,连老朽都不想吃,便弄了这些驴肉。驴肉也是贩夫走卒之食,家中商队的驮畜又多,杀几头瘸驴够吃很久。”

    原来还是为举孝廉而演的戏。

    大户人家如果杀羊,那外人都会认为是主人要吃肉。服丧期间这点都忍不了,那就太不孝了。

    但猪驴这些贱畜就没问题了,那都是给下人吃的。虽然会让家奴背上“不义”之名,但不影响主人的孝廉。

    穿越后还能吃到驴肉火烧,让人心情爽快不少。

    “咱中山郡的驴肉火烧就是正宗,卤肉还放丁香,河间郡估计做不出这味道。”

    这一点,其实是李素误会了。卤驴肉放不放丁香,跟地域其实没关系,只能说甄家人有钱豪横丁香可是上流社会拿来防口臭的高级香料,大臣上朝奏事都以含一片为风雅。

    换作穷人,管你中山还是河间,都舍不得这么搞。

    一伙人吃完饭,船队也到了滹沱河南岸。

    张权很慷慨地送了刘备一行几袋火烧和卤驴肉。

    “多谢老丈厚意,备就此别过!”

    刘备在马上拱拱手,一行人挥鞭西去。

    真定县城已经关门了,一行人就绕过县城,又往西走了二十里地,夜色渐深,才抵达了一处张权之前介绍的赵姓村落。

    这村落已经靠近真定县与井陉县的边界。前面的井陉县是太行山区,也就是黑山贼的势力范围。

    从这里折向正南,只要沿着太行山的边缘再走两天、大约三百多里路程,就可以抵达漳水边的邺城。

    “大哥,张老指的路果然没错,咱便进村过夜吧,也好过在野外露宿。”负责探路的关羽回马建议。

    如今是二月初,北方夜里还是很冷的。

    “也好,说不定明天会遇见黑山贼,养足精力才好对敌,明日天不亮就要启程。”

    刘备也算知兵之人,他的原则就是尽量选择贼区边缘扎营、然后一鼓作气冲过去,减少在贼军腹地过夜的日子。

    一行人打马到了村口,但迎接他们的却不是热情好客的村民。

    嗯,口胡了,其实也算热情好客,只不过是亚楠人民那种热情好客。

    “不好!黑山贼来啦!”

    村子里很快传出一片鸡飞狗跳,远远可以看到很多老弱妇人都躲进村中几座大院落里,而男人则在村口零散的土墙间瑟瑟发抖地戒备。

    北地山区民风彪悍,每村都有户,所以除了竹枪铁锄之外,还有人拿了弓竹箭。

    关羽丹凤眼一眯:“大哥小心,这些村民有弓箭!不如待某持符传上前喊话。”

    张飞也自告奋勇:“大哥还是俺去吧,俺嗓门比二哥大。”

    “翼德小心。”刘备从谏如流地把符传递给张飞。

    张飞绰枪戒备,策马近前,约离一箭之地,就在敌方射程外,扯开嗓门大吼:“我等乃中山郡兵,并非黑山贼,有符传在此!此番前来乃是为探查贼情,尔等良人勿惊!”

    村子周遭本是一大片麦田,刚抽芽的冬小麦上,还覆着薄薄的瑞雪没有融尽。

    被这一声暴吼,半径三百步内,冬雪全部簌簌而落,露出了麦苗。

    趁着隐约的火光,可以看到周遭的颜色,清一色的由白转绿,似乎瞬间春回大地。

    刘备关羽习以为常。

    一旁的李素却脑瓜子“嗡”地一下,晕眩了好一会儿:“沃日!要是明天行军到太行山深处,让张飞这般暴吼,非特么引来雪崩不可!”

    李素都这样了,村里那些亚楠人民自然也毫不意外地被震得瑟瑟发抖,竹枪锄头落了一地。

    原本拉满弓戒备的手们,有些因为紧张直接拉断了弓弦,甩飞在手臂上抽出道道血痕,纷纷吃痛坠弓于地。

    信不信已经不重要了。就算村民依然以为张飞是黑山贼,也不敢抵抗。

    这声波攻击的射程范围比弓箭还远,拿弓有屁用啊。

    张飞便很顺利地策马来到村口。村中一位长者瑟瑟发抖过来搭话,应该是村长。

    张飞倒也敬老,主动把符传给对方看,对方半信半疑,松了口气,让一行人进村。

    “使君远来探查贼情不易,老朽为阖村乡亲谢过了,请使君用热汤。”安顿好之后,那位村长就谨小慎微地煮了一锅热水,放点盐巴齑菜,就算是汤了,恭敬地请刘备等人喝。

    刘备只是个县尉,被称使君有些不够格。

    但乡野百姓不懂官场,见官就喊使君,也算是一种拍马屁,刘备便不跟他们计较。

    喝着热汤,刘备也拿出几个驴肉火烧,和气地请村长吃:“老丈可是姓赵?此去赵郡还有多少路程?”

    赵村长见居然有肉饼吃,顿时有些惶恐,愈发掏心掏肺地说心里话:“老朽姓赵,此去赵郡不远,明日往南再走四五十里便到。”

    李素瞅了个空档,插话问村里有没有叫赵云的,可惜并没有。

    刘备又问道:“恰才进村时,你们戒备如此森严,可是黑山贼情又有反复?难道比往年更猖獗了?”

    PS:今天早上起来,发现已经变成签约状态了,所以还没新书投资的同学,再投就已经比昨天之前的早期用户少回本25了。还想投的随手点点免费的就行。

 第8章 进击的黑山贼

    赵村长似乎被勾动了伤心事,叹道:“使君,您是好人呐,这般率兵深入险地探查贼情,便知您心怀百姓。咱村若是能度过今年这一劫,定然四处传说恩德。

    有些话涉及朝廷上官,老朽本不当讲:今年正月以来,贼情比去年猖獗了不知多少!原本防卫黑山贼的郡兵,全部都撤走了!

    老朽去县里打听,最后却听说,是新来的贾刺史,要撤走常山、赵郡、广平郡等处备御黑山贼的郡兵,将来再择机派人换防。可眼下这常山、赵郡各县,城外是一点官军都没有了!此间百姓,恨贾刺史都恨得牙痒!”

    听到这儿,本来在旁边安静喝汤的关羽怒道:“你说的是冀州刺史贾琮?他为何要这样?”

    不等赵村长回答,张飞也转向刘备,恨恨地诟骂:“大哥!没想到那贾刺史是如此狼心狗行的害民贼!咱去拜见那等狗官申诉,真能有用么?不会反而自投罗网,逮了我们问督邮之事吧!”

    “二弟三弟稍安勿躁!”刘备毕竟沉稳,“我不信贾刺史刚刚上任,就会不顾官声、无端做此害民贼之行径,其中必然事出有因。”

    而李素心中一亮,已然想明白了,便推演道:“依我之见,多半还是王芬的遗祸可还记得王芬图谋废立之前,曾上书朝廷,借口防备黑山贼,要调动常山、赵郡、广平郡兵。

    所以朝廷如今必然忌惮,贾琮接任刺史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几郡兵马换防撤编、重新整顿,想必是为了让朝廷安心,相信他已经控制住冀州的局势。

    至于因为兵马撤编后、导致黑山贼势再次猖獗,恐怕贾琮也是顾不上了。对他而言,几郡乡间百姓的死活,也是比不上朝廷的信任重要。就算有难言之隐,他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刘关张听着,不免长吁短叹,感慨百姓受苦,同时也对李素的见识愈发钦佩。

    “伯雅真是机变之士,未见贾琮,便能猜出他的心思。张纯和督邮实在是有眼不识贤才,竟让屈居书掾。备若为一郡太守,至少也得让伯雅出任长史、从事之职。”

    李素谦虚叹道:“有见识又如何,我纵然洞若观火、猜透贾琮所思所想。可人微言轻,又何来救民之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人若有所思,随后愈发肃然起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得太好了,真是字字珠玑!但有我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加上先生辅佐之才,定然终能救天下百姓于水火!”

    感慨叙谈一会,四人便在村长屋里的火塘边,打地铺抵足而眠。

    虽然是住在村中,刘备也没放松警惕,依然如行军时那般,把手下的十五名骑卒分五批、轮流哨望值夜,堪称军纪严明。

    平均下来,每批骑卒中间都要熬夜三刻钟的时间,然后才能回去睡回笼觉,而刘关张可以睡满七个半小时,养足精力确保明日的战斗。

    李素并不懂军阵之事,这些都和他无关,他只管呼呼大睡养足精神。

    毕竟今天骑马跑了将近两百里地,饶是他前世作为都市精英白领,到京郊马场学过一些马术,但今天这样猛骑,还是把大腿都磨破了,急需休养。

    半夜无话,所有人都约莫睡了三个时辰,眼看到了寅时,值夜的哨兵也换到了最后一批。

    “杨飞,阿贵,回去睡吧,我们来替了。”一个刘备手下的乌桓突骑队率,披挂好皮甲,带着下属,绰刀持弓爬上村中最高的木楼,挥手吩咐手下的骑卒回去睡觉。

    被替换的骑卒自然是满心欢喜地收队:“多谢刘哥,这里还有些清酒没喝完,哥几个接着喝提提神吧。”

    交班的骑卒一边说,一边把个葫芦交给队率,那队率也不推辞,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中山冬酿御寒,然后开始执勤。

    这突骑队率名叫刘盾,涿郡人。这当然不是本名,因为乌桓平民取名的时候,父母本来就只取个读音,连对应的字都没有。

    乌桓名惯用那些“嘟噜嘟噜”的音节,跟阿三唱“我在东北玩泥巴”差不多。比如著名的冒顿音du单于,还有后来的乌桓蹋顿。

    刘盾本来也是只有发音没字。但三年前他十六岁的时候,赶上了刘备募集乡勇,他就跟着投军了。刘备看他作战忠勇,便赐他姓刘,还给他的音名配了汉字。

    刘盾对于能被赐姓刘这事儿非常感动,决定死心塌地跟着刘备混。

    汉末北方胡人,也并不都是跟汉人对着干的。当时的胡汉形势与后世宋、明的情况截然不同,因为汉末有五胡,所以胡人也分生熟。

    最排斥汉化、坚持武力为敌的,主要是鲜卑人和氐人。尤其是前些年鲜卑大人檀石槐在世时,把鲜卑势力扩张到最大,号称东西一万五千里,对汉地威胁非常大。

    后来五胡乱华的历史也证明了,鲜卑人和氐人都建立了北魏、前秦等统一北方的大王朝。

    羌人相比于前面两个民族稍好一些,但也经常反叛,只是没有灭汉的野心,只想烧杀掠夺,属于第二梯队。

    而乌桓和南匈奴,大部分是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内附的,熟化程度最高。

    东汉朝廷也经常花钱征调乌桓骑兵攻打其他更死硬的胡族,有些后来就彻底汉化消失了。

    当然,乌桓人叛变的时候也有,尤其是黄巾之乱后这两年渐渐变多。但主要原因还是中央财政崩溃,再也拿不出钱雇乌桓突骑为朝廷打仗。

    很多乌桓人世代给东汉朝廷当雇佣军已经习惯了,没别的谋生技能,失业领不到军饷就渐渐败坏,没饭吃就化身为贼开始掠夺。

    但以刘备手下一直稳稳养着几十个非常忠心的乌桓突骑主要是刘备发工资一向很准时。

    胡人那么多,也是要分化利用的,以胡杀胡有何不可。

    闲言休絮,且说这刘盾喝了些中山冬酿,觉得暖和了些,便抖擞精神忠于职守。

    在木楼上瞭望了约莫半个时辰,大约寅时二刻凌晨四点,他忽然注意到南面有火把的微光。

    刘盾立刻眯起了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