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禁看他咯血,倒也有点同情,暂时本着风度不忍拿狠话怼他。
周瑜缓了口气,诚恳说道:“是我带兵无能,连累三军,黄老将军与朱、路二校尉的损失,责任都在我。贵军肯不离不弃协助我军作战,瑜感激不尽。
后续留士卒拖延时间的活儿,我的人马自会独力承担,我每隔百八十里放弃一个支流汇入长江的河口水寨、堵住支流河口,内藏小船以为威胁。李素登陆我就往内河撤、士卒保证全身而退。
整个过程,可以不用你们出人!但是,希望你们的陆军能够好好尽力,守住北岸,要是李素敢在江北登陆深入、甚至占了营寨不走了,你们的陆军要负责把李素重新赶下江去。
主公已经把江北之地交给你们了,你们是在为自己守土!为自己出力,为曹公出力,这事儿不过分吧?最后,我自会考虑拖够时间后,在濡须口附近跟您并力誓死与李素决战!”
于禁一愣,没想到周瑜倒是豁达,表示后续危险的工作由他的人来承担,不用于禁的人当炮灰。
周瑜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绝对够仗义,于禁完全没理由反对。
只不过,另一个疑惑升上了于禁的心头,他愕然追问:“周都督,听你的口气,你对于拖延决战那么有坚决,究竟在等什么?你说等火攻的天时地利,李素的防火之谨慎,已经注定你成不了了。
你说等足以翻覆李素大船的大风天,恕我直言,这种程度的大风可遇不可求,而且六月刚刚进入酷暑时,这种大风不多,往年也该是三伏将尽的时候大风才开始多——所以,你究竟图什么?”
周瑜呕血苦笑:“呵呵,于将军,你所见怕是不全——今日我们虽败,你难道连败中求军情秘要的警觉都丢了么?你回去问问你那些被李素放归的战俘。
你可忘了,我们当初留人试探阻击李素,还有个目的就是摸清李素拿新得的五万援军的来历!现在,我已经确定,那就是刘备从北方调来的精锐援军!河北战场袁绍在白白静坐延误战机,这已经彻底铁证如山坐实了!
刘备就是笃定了袁绍懂史、多疑、爱类比,怕重演长平之战的覆辙,所以利用袁绍心中的阴影,先放肆打出一个类似长平的局面,然后不费兵卒白白吓住袁绍,刘备实际上最精锐的主力,都在南边对付我们!
不然关羽为什么打下了野王就不进了?还不是四百多年前,秦克韩之野王、才把韩之上党与韩本土隔断为飞地,随后韩之上党才投赵!刘备和诸葛亮这是故意做局,把北方战事演得越来越像长平,吓住袁绍这懦夫!
而我要等,就是等的这个转机!哪怕火攻李素没那么容易了,只要河北战场有转机,只要曹公能当头棒喝仗义执言、让袁绍悔悟。我们关东诸侯三家真正精诚合作、勠力同心,就还有机会!我拖时间等的是这个!”
于禁听了,虽然不至于被震得五体投地,但也着实被周瑜的恨铁不成钢所感染。
毕竟周瑜的话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气势磅礴。
关键是周瑜说话的语气表情确实是发自肺腑感情真挚,都一边咯血一边喷,浑然像韩非子被囚秦之后的《说难》、《孤愤》之状。
于禁心中暗忖:“有道理啊,我刚才虽然没彻底审清楚放回来那些战俘,但从他们主动泛泛而供的敌情来看,确实多半可以证明这个我们一直以来怀疑的猜测。
如果刘备真是北虚南实、偷偷调尽精兵对付吴会之地,我们这么惨败也不足为奇了。的把这个关键军情立刻问清楚,整理出来,先送到夏侯将军那儿。
过两天程昱参军就到了,夏侯将军会让程参军先揣摩参详一下,如果属实,那就真得让主公亲自设法力劝袁绍担当盟主之义,趁刘备北线空虚转守为攻……
那样,就能围魏救赵,说不定李素的精兵会被抽调走一些,至少也是不会再得到加强,我们就还有机会。”
于禁打定了主意,对周瑜报以敬意地拱手一揖:“周都督虽然年少,却是有胸怀之人,如果不考虑各为其主,我于某钦佩你的担当。
既然你都说了,后续拖延迟滞敌人的分兵骚扰,不用我来承担,我们只要守好陆上,禁怎敢不从。你放心,向主公恳切通报南线敌情实情的事儿,我也会尽力的,务必让主公知道李素的真实兵力。”
第639章 连环挖坑一时爽连环引爆时更爽
周瑜在做出了重大牺牲让步之后、又摆事实讲道理稳住于禁,总算是让江东的战况没有立刻崩盘。
但周瑜即将付出的代价也显然是惨重的。
在黄盖朱灵路招被全歼的重大利空消息打击下,加上李素先锋抵达南陵港也两三天了、已经开始逐步展开陆上攻势准备,南陵这破地方实在是不能再守。
不但南陵不宜久守,后面好几处周瑜一开始筹备作为战略纵深江防支撑点的地方,都只能拖几天就放弃,以时间换空间。
当天后半夜,周瑜和于禁集结了全部主力战船,突围离开南陵,往下游疯狂战略转移。
虽然是黑夜,但李素毕竟是设置了一定的警戒巡逻,趁机追击半夜,也歼灭了周瑜一部分殿后的部队,总之是没让周瑜全身而退。
周瑜在开战前就只剩五万水军了,黄盖丢了他不少,今晚又折损数千,当他逃到后方时,清点人马只有三万七八千人。于禁那边的水军,也稍有折损,剩下不过两万出头。
于禁和周瑜相加,总水兵兵力竟然只有六万人,孙曹联军的一线战兵总人数,也从开战前的十一万下降到了九万——长江北岸还有三万纯陆军部队,曹仁李典等人带着。
好在,随着周瑜的退却,孙权还会把最后在丹阳和吴郡守家的剩余力量慢慢补充给周瑜。
而且北岸的陆军规模下降问题也不大,曹操水军不多陆军还是很多的,有曹军援军填补战线,不用担心李素在江北登陆、连淮南一起夺取的风险。
此后十几天里,周瑜设计在南陵县东部的铜山隘,又多拖了李素四天时间。这地方港汊纵横、长江被几个江心岛屿分叉为数股航道,确实便于阻击部队拖时间后全身而退。
说句题外话,这铜山虽然汉朝时连个县级地名都没有,后世却是挺有名的,正是南宋灭亡前一年、蒙元军队歼灭贾似道主力的丁家洲之战的战场,可见这段长江地形确实适合打阻击战。
(注:就是现在的安徽铜陵,当时铜陵只是一座铜矿山,汉末时开发不彻底。经过南北朝六朝的开发,到隋唐的时候,才因为跃升为全国第一大产铜矿山,单独设县,从南陵分割出铜陵)
然后,就是如法炮制地依次放弃春谷、芜湖(汉朝就叫芜湖了),在半个月之内,把他的江南水军驻地,一直退到当涂、牛渚为止。
于禁一开始是死活都要退到江北岸的濡须水,这样只要把濡须这条小河的河口堵了,李素就无法追击他。
但周瑜好说歹说找理由劝他,让他放心,告诉他退到当涂、牛渚绝对不会跑不了、绝对不会没有退路。
周瑜的解释非常有技术性,而且周瑜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表现出的“打阻击断后分兵都让我的人干,保护友军先走”的负责任态度,也多多少少挽回了于禁对他的钦佩,最后总算是说服了于禁,退到比濡须口更下游几十里的当涂。
至于濡须口,该堵还是得堵,但是让李典的陆军堵守就可以了。濡须水河口很窄,陆军在两岸设土台、上立弩炮投石机绝对可以完全封锁河面,敌船来多少死多少,不可能硬扛城防工事的。
当涂、牛渚两港,大致已经相当于后世的马鞍山和马鞍山下属的采石矶了,稍微读过历史的都知道,这地方是自古从长江上游攻打建业/金陵的最后一道江防门户。
历史上发生在采石矶的最有名的水战防御战,自然是后来南宋儒将虞允文带领十三万宋军、击退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六十万大军渡江南征,让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吹牛成为了笑柄。
汉末的时候,原本历史上孙策击破刘繇夺取建业,也是在牛渚之战打败了张英、樊能,才在江东夺取了根据地。当然这一世因为蝴蝶效应,那些事件都有所变化。
但不管怎么说,牛渚已经是建业最后的江防门户,这里再被突破,就只有看着敌军登陆、死守建业城池了。
本朝伟人读史,曾有“古今儒将谢周虞”之感慨,也就是认为自古南朝抗击北虏的名将,以谢安、周瑜、虞允文三人为首。
时过境迁、因缘际会,周瑜人生的最后一场大决战,却要被拖到牛渚附近、拖到原本千年后虞允文的成名之地打,周瑜也算是“南朝名将全员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不过,周瑜能说服于禁也跟着他不躲进濡须口、而是再往下游的牛渚驻扎,仅凭牛渚险要、是建业最后门户这个理由,当然是不够的。
于禁始终关心的是“会不会因为缩到南岸的某个港口,最后退无可退被李素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周瑜关键就是解决了他这个疑虑。
周瑜对着地图诚恳地告诉他:退往牛渚,还有一条关键退路,那就是牛渚是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中江”从长江分叉出来的河口位置。
注意:不是汇入长江,而是从长江里分叉出来!也就是说,不是中江水位高于长江、中江水流入长江,而是反过来,长江水流入中江。
于禁不熟江东水文地理,一开始听到这个情况时还很诧异,怎么会有小河反过来从长江分流呢?难怪名字叫中江,说明这确实是江的一部分。
但既然是接受长江水的,这中江最后流到哪里?直接入海吗?
周瑜给他解答:中江从牛渚往东,一直会流入太湖,正是太湖的主要上游水源。所以部队驻扎在牛渚,就算保卫建业不利、被敌军登陆突破了,还有机会顺着中江开进太湖。
敌人的战船进不了中江,登陆的陆军部队阻止不了他们沿着中江水面撤退,绝对万无一失。
而只要进了太湖,后续肯定是有路可以逃跑的,既可以从太湖东岸经松江进入东海,也可以从太湖南岸的乌程水等江南古运河河段,由余杭县进入浙江湾。
(注:江南地区自古有把天然河道疏浚连接为运河的历史。勾践、夫差时代就开始修了,跟江淮之间的邗沟历史一样久,汉朝还一直有在使用。后来杨广修大运河时,邗沟和江南河两段都只是把淤塞废弃的吴越古河道重新疏浚出来。
主要就是因为南北朝的三百年,南方不用往北方运东西、变成了两个割据政权,所以运河才渐渐废弃的,需要南北统一后重修。加上鸿沟也是战国时魏国挖过的,所以大运河只有河北段是杨广自己完全从无到有新挖的,其他三段统统都是废河翻新)
总而言之,到了大海上,整个茫茫东海连成一片,李素还能堵截你不成?到时候于禁想继续为曹公效命,就算李素堵住了长江口,他们也可以贴着海岸线北上、从淮河入海口重新进入曹操领地,转个圈子由淮河入淝水入巢湖、转个大圈再到濡须口。
看在周瑜为他设想了那么周全的退路,于禁也是想赌一把绝地翻盘的。
加上他也早就把“李素得到了刘备大量北线精锐援军”的信息传递给了曹操,他也觉得曹操会说服袁绍采取主动反攻、分走刘备对南线的压力,等到那一天,整个全局就还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于禁最后跟着周瑜躲进了牛渚,依托中江和太湖作为最后备选退路。同时把对岸濡须口的陆上防务完全交给曹仁委托的李典等人,以及曹操后续派来的援军将领。
……
于禁和周瑜选择后撤收缩力量、集中兵力等待总决战,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前后牵扯了半个多月。
等他们退到位之后,因为天气已经很热,差不多是初伏到二伏之间,李素就算可以发动进攻,也不得不熬一熬,不差这一点时间了,等过了三伏天再发动进攻——
毕竟,“军中没有北方人和袁绍军俘虏”这一点,只是李素骗周瑜于禁的,不是真的。
李素真要是敢在南方湿热的三伏天发动猛烈攻势,他军中那两万袁军俘虏改编兵,首先就能疫病中暑趴下一大片。
所以,既然是为了用计,犯不着这样。已经逼得周瑜放弃了铜山、放弃了芜湖,一直退到牛渚了,最后的总决战,熬过二十天伏暑吧。
但李素的不动,也暗藏着杀机。只不过这个杀机从地理上来说,并不是眼前的,而是千里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