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实打实参与军事谋划,尤其是野战,诸葛亮只有十五个月的实战资历,还是太短了——攻城战不能算,那是技术为主,兵法为辅,攻城战诸葛亮倒是四年前就接触过了,当时才十五周岁。

    而且,诸葛亮通过李素的这一番实战教导总结,还学到了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就是以后要把“双边关系”嵌套到“多边关系”里来运筹。

    这一点对于李素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他一辈子都是这么思考问题的。因为他后世接受的外交教育,本来就是习惯在“多边框架解决双边问题”的思路下运行的。

    君不见毛熊鹰酱在全球各处死磕,哪有直接就事论事用一个战场谈判这个战场本身的事务的?

    克里米亚谈不下来、直接在东黑克兰制造别的事端、争取谈“进两步退一步”这种交换条件,都已经被国际社会觉得太野蛮粗暴、直来直去,属于少数情况。

    体面点的玩法,哪个不是“克里米亚谈不下去了,那就到叙利亚/犹大/也门/阿富汗搞点别的筹码,然后用其他大洲的几个利益捆绑起来当添头、交换谈欧洲问题。”

    但是,古人是真没有把双边外交往多边外交嵌套的思维习惯。

    甘罗懂得“把秦赵双边关系嵌套到秦赵燕三方关系里谈”,让赵国人把从秦那儿吃的亏去不要脸撩拨他的燕国那儿找回来、转移仇恨,就已经是很先进了,凭这一个思路就能十二岁当到上卿。

    但战国末期那点东西,跟李素那种把刘孙、刘曹关系全部统筹到刘袁关系里一起算计的统筹程度相比,那简直差太远了。

    汉朝的四百年大统一里,也没条件实施复杂的多边关系统筹。毕竟天下一统,一家独大,大汉不可能也懒得拿一堆小鱼小虾相互算计。因此这方面所有谋士文官的经验都是严重欠缺的。

    诸葛亮着实被李师又好好上了一课,觉得开了一个深渊一样的新坑,够他再努力钻研琢磨几年了。

    ……

    关羽本来只是想嘉许一下诸葛亮、告诉他此战之后一定在陛下面前全力举荐他升官,顺便也鼓励诸葛亮好好干,后续的决战时更好的出谋划策。

    被诸葛亮这么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谦虚了一番后,关羽才琢磨出其中回味,真正理解了李素在其中埋的伏笔有多出彩、多不容易。一时之间,竟有些不好意思,觉得就算后续击败了袁绍,相当一部分功劳也得分出去。

    那种感觉,就像是诸葛亮客串了日漫里的“时停解说员”,没有诸葛亮这么专业的人在旁边“砸瓦鲁多”捧哏,外人就算看到了李素的招式,都不知道李素的招式有多难想到、多么亘古未见。

    “伯雅那边,我到时候自然也会感谢他的,此战胜了之后,到陛下那儿表功,也不会少了他。不过,诸葛贤侄,还是先说说,袁绍被许攸撺掇转守为攻后,我们战术上该如何安排?你足智多谋,可有额外教我?”

    关羽很谦虚地主动向诸葛亮请教。

    要论堂堂正正的大军作战,关羽当然不虚任何人。他现在实打实有补充完备的精兵十五万,守势对付对面三十万的进攻,也有把握不玩花活赢下来。

    只是诸葛亮表现太好,他忍不住精益求精,有所期待。

    诸葛亮收起折扇,诚恳剖析:“如今还没开打,也没有太多用计的空间,还是要走一步看一步,等袁绍进攻中部队脱节、出现破绽、首尾不能相顾。

    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寻常诸侯将兵,不过十万。袁绍虽好谋无断,但领兵堂堂正正而战之能,恕我直言,倒也不在高祖之下,我以为他将兵十万时没有问题的——

    当然,高祖之能,在于用人御下,不在征战,这方面袁绍差太远了,所以,我并非有意对高祖不敬。”

    关羽摆摆手:“诶,别咬文嚼字了,所以咱喊你私下里聊,没那么多忌讳。你就是说袁绍直接领兵之能不亚于大哥,我也不会计较的!”

    关羽这方面是完全不拘小节,关起门来什么都敢说。不过他的话倒也是算话糙理不糙,刘备这辈子也缺乏带几十万人规模的大兵团把仗打好的经验,当然几万人的小规模战斗战术调度还是很不错的。刘备最大的特长,也是用人,不是亲自厮杀。

    诸葛亮微微一笑,停止这种扯皮,继续说道:“我说袁绍直接将兵的效率,不过十万,那就意味着他三十万大军来攻,肯定要兵分数路,或者有援军合后,这就有让他分割脱节的机会。如果扎堆一起上,就会拥塞难以展开,白白丧失掉外线作战的兵力展开优势。

    我以为,袁绍最容易选的主攻还是河内…河东南部,这条战线濒临黄河,是最好推进的,大军军需后勤也最容易解决,从邺城到黎阳、沿黄河运输即可。

    所以三十万人里,这一路投入的会最多。至少前军就是十万,后续还有援军、预备队,就是累计放十五万甚至十七八万,都不奇怪。

    另一路,就是由上党反攻河东北部的临汾地区、汾水流域。这条路后勤比较困难,损耗也大。但考虑到袁绍不准备旷日持久相持,而是速战速决,所以短短两三个月之内的进攻后勤损耗,他应该也忍得了。

    考虑到敌军总共有三十万,这一路可能也会投入近十万。至于第三处战场,暂时不好预判,就要看打起来之后,袁绍具体安排了。

    从太原郡顺汾水而下、与上党军夹击临汾,是一种选择。或者从太原郡往黄河边、在壶口瀑布以上就西渡黄河,骚扰我大后方,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后一种选择后勤会更加困难,不支持大军绕后奔袭,或许只能以骑兵部队,骚扰河套。

    我方的思路,无非是随机应变,看袁绍这三路进攻方向,哪一路适合稍稍放进来,只要与另外两路脱节,过于冒进,就有机会。”

    关羽捋髯沉思,盘算着如何先堂堂正正地引导袁绍露出破绽、各条战线脱节。

    (

 第647章 以消耗袁绍有生力量为任

    诸葛亮对敌情的初步预判果然没有错。

    袁绍虽然决定进攻了,但是实打实的三十万大军,在河内一处正面战场绝对是展开不了的。

    如果三十万人走一路,只会面临“前面的部队在血拼,后面的部队在逛街”的窘境,用P社游戏的术语来说,就是“战场正面宽度不足导致的堆叠效率惩罚”。

    就算不考虑正面宽度,光是后勤补给也跟不上。

    区区一条沁水,能支持多少小船运粮经过?一旦由守转攻,所有粮食都得挪窝一步步往前运,沁水主航道上被往返船只塞满都不够使。

    几十万人往上堆,唯一能指望得上的后勤航道只有黄河。黄河中游毕竟还是处处都有至少两百丈宽,运力非常强大,能过各种大船。

    不过,诸葛亮既然要逼袁绍军的走位、限制袁绍军的进攻路线,岂会对此不做准备?早在李素刚暗示诸葛亮准备来这波联动的反间计时,诸葛亮就已经开始绸缪。

    诸葛亮选择了太行山轵关陉所在的轵县、往河对岸弘农郡新安县的崤山北麓,然后往河道里设置铁锥和沉船构成的暗礁、同时在上游两岸险要之地设置营寨、拴置随时可以点火的火船。

    这一段的黄河河面,虽然不如再往上游的陕峡砥柱山一带那么险要,但也是比较可观的,北岸是太行山,南岸是崤山。

    陕峡砥柱山一带,等于是后世的三门峡,而诸葛亮选定的截击点,则相当于后世修“黄河小浪底工程”的位置,河面宽度也缩窄到只有一百丈。

    袁绍的部队真要是敢从黄河一路往上绕到清水河、河东郡的东垣县,诸葛亮绝对会用火攻让他们痛不欲生。

    换言之,诸葛亮堵死了袁绍陆路把野王、沁水、温县等河内据点包围起来后,黄河水路直接大迂回打河东的路线。

    袁绍想要发挥兵力多的优势、围而不攻绕后,也只有乖乖先从陆路攻破之前丢掉的太行八陉之二的轵关陉、箕关陉,然后从太行山背面陆路把诸葛亮的火船水寨夺了、彻底肃清堵截黄河河面的防守力量,才能通过。

    然而,要夺回太行八陉级别的险关,难度可比走黄河河面直接开船逆流而上难得多了。就算袁绍也有了强大的攻城武器,杠杆式投石机装备规模可观,最多也就是砸塌轵关陉的关墙。

    但轵关陉一带的山谷陉道长达几十里,关羽作为防守方,绝对可以层层设防依托山势,真打起来绝对让兵力众多的袁绍苦不堪言。

    而南线如果不能通过轵关陉和黄河河道进入河东郡的湅水流域,那么就只剩最后一条老路可以到湅水流域和安邑了,也就是一年多前张辽不宣而战偷袭关羽那次,从上党翻越中条山和王屋山、由闻喜县到安邑。

    但这条路如今关羽已经设防,而且有王平的部队把守了沿途太行王屋险要之处的端氏、蠖泽二县,张辽如果能攻破的话,早就攻破了,攻不破的话,也永远到不了闻喜,到不了湅水流域。

    ……

    六月二十二日,袁绍军的攻势开始了。

    第一波的攻势,甚至比诸葛亮想象的还要不着调——诸葛亮是想好了,觉得袁绍应该理解“单路兵力超过十万人就容易展不开”的基本兵法常识。

    所以一开始就应该野王、河东南线安邑、河东北线临汾三路齐攻,这样才能把袁绍军的兵力优势尽快发挥出来嘛。

    但诸葛亮高估了敌人对兵法的理解。诸葛亮自从去年冬天写完《兵法。内外篇》后觉得已经是常识的东西,对于对面的敌方将帅而言,只有沮授能掌握这种“常识”。

    而第一阶段掌握战略布局兵权的袁绍和许攸,并不知道这种“常识”。

    许攸连避免部队单路堆叠过多的思想都没有,谁让他的兵法修养主要在于算计人、以及纸上谈兵呢。他就没见过十万人以上的大军堆叠是个什么概念。

    所以他就是让十几万部队,分兵围攻野王、温县和沁水县,试图把丢失的河内郡领土先全部拿回来。与此同时,让剩下闲着的部队尝试从黄河干流逆流行军,绕过河内与河东之间的太行关陉。

    所以,诸葛亮的那么多安排,只有如前所述的一两招用上了,剩下的几招还处于媚眼抛给瞎子看的状态,闲置在那儿。

    类似于诸葛亮配置了一块3090的显卡,对付许攸却只需要运行斗地主、LOL一类的游戏,闹得3090都开始怀疑人生:我到底是不是一块3090显卡?怎么一万多个CUDA计算单元每次都只需调用几百个呢?剩下的怎么老是闲着呢?

    ……

    不过,虽然计策没用上,正面的堂堂正正进攻,还是打得非常惨烈的。

    毕竟关羽要扮演“河东河内地区总共只有十万兵力”的状态,以免把袁绍吓走。所以留在河内一线防守的总兵力,不能超过六万人,否则就太假了。

    剩下四万人,理论上安邑闻喜等地得留一万,临汾至少留两万多,剩下几千人守住临汾经沁水通往沁水县和野王的沿河端氏、蠖泽。

    河内前线的六万人里,野王原本是交通枢纽,留两三万兵力也是应该的。黄河岸边的温县,乃至石门陉外的沁水,各留一万人也不过分。

    剩下的万余人马,本来应该作为机动部队,填塞野王与另外两县之间的防线——因为关羽和沮授之前已经相持了半年了,相持阶段,沮授在那儿建造简易防线,关羽当然也要造,否则容易被偷袭。

    只不过关羽压力不大,所以不用造三道简易防线,野王和沁水县之间因为有沁水河道的掩护,在河南岸再留一道防线就够了。野王与温县之间是纯陆路,关羽就修了两道。

    袁绍在许攸的建议下,集结了近二十万人猛攻南线,在河内平原上进兵,所以第一阶段就得先攻破关羽连接河内三县的防线,把这三个县城分割包围起来。

    负责攻击野王与沁水之间结合部的,是张郃、高览的部队,一线就分到了五万人。负责攻击野王与温县之间结合部的,是文丑、韩猛的部队,也是五万人。

    其余麹义、淳于琼等人,跟随袁绍本人带领剩下近十万人,因为战场正面不够,作为预备队留在怀县,前线有进展再予增援。

    麹义对于这个安排比较不满,他认为他应该跟文丑一样,担任钳形攻势的南面那支铁钳。袁绍居然宁可用级别资历都低得多的韩猛配合文丑,都不用他,简直把不信任都写在脸上了。

    但麹义也不敢表露,他虽然情商低同事关系差,如今好歹也意识到:他之前不肯帮许攸夺沮授的兵权,所以许攸得势谗害了沮授后,肯定会连他一起穿小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