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了,先不想这些了。

    当上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之后,对于将来再跟乌桓交涉,肯定是有优势的。

    目前的幽州牧別驾,只是代表幽州牧跟乌桓人接洽。有了拥节长史之后,你就是在代表大汉朝廷跟乌桓接洽。

    就相当于原本是省外事厅的领导,现在再加一个外交部给你的驻外大使。

    可不得是正一千石的高官了么!

    而且最难得的是,刘虞答应把茂才的举荐名额给他用!从此以后,李素也算是在大汉朝权威崩塌之前,正儿八经走察举制升迁路线的正道官了。

    汉朝官员一贯以察举为最正途,虽然没有后世宋朝以后的“科举官歧视其他出身的官”那么严重,但总的来说还是有鄙视链的。

    李素之前都是积功为官,虽然也有“免纳修宫钱”的美名,但毕竟缺了察举这道光环。

    他孤身一人来历不明,这辈子也不可能举孝廉了。

    现在,却跳过了孝廉补上了更值钱的茂才,终于功德圆满稍微说一句,茂才和孝廉并不冲突,很多真正的名臣都是可以先举孝廉后举茂才的。

    因为茂才都是针对已经是在职官员的人,因为做官时表现出来的才学牛逼,再举茂才提拔。所以很多都是已经四百石、六百石的官员,举茂才后直接提拔到一千石。

    另外,因为茂才提拔的官职更高,所以茂才的难度也更大。孝廉是每个郡的太守就有资格举的,而茂才得州牧、刺史才能举,而且无论每个州人口多少,每个州每年都只有一个茂才。

    大汉朝十三州部,加上三公和大将军可以举茂才,整个国家雷打不动每年最多17个茂才。

    而且因为汉灵帝时期三公也是可以卖的,所以“今年有没有举过茂才”会成为三公售价的一个重要含金量标准。

    比如你要是今年第一个买太尉的、今年太尉还没举过茂才,你买到太尉后要举一个茂才,那你这个太尉可能就要一亿。而如果太尉今年已经举过茂才,你买了太尉之后没名额再举了,那这个太尉至少贬值到五千万。

    历史上崔烈的三公之所以便宜,就因为他是187年下半年买的,当年的察举指标都被前任霍霍完了。而曹嵩的太尉之所以超贵,就因为他是翻篇后188年开春买的,所有察举名额套餐还没用过呢。

    地方上也是一样严格,历史上,刘备就是194年当上徐州牧后,因为那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上半年陶谦死前已经把当年的茂才名额做人情用掉了,导致刘备上任后没法直接举茂才。

    硬生生熬到第二年195年,刘备有名额之后立刻举了袁谭为茂才,导致徐州势力与袁绍的关系立刻缓和了袁绍原本把刘备视为公孙瓒的助力,是敌视徐州的。刘备给袁绍儿子一个茂才,袁绍马上就跟刘备和睦了。

    可见茂才之值钱。

    不过,李素想到这一点后,马上也意识到问题:“使君据我所知,陶谦陶刺史在五月卸任之前,似乎已经举过幽州今年的茂才了,要不我还是等明年吧,别让使君难做了。”

    刘虞傲然道:“有什么难做的?陶谦把幽州搞得糜烂至此,他也好意思举茂才?他麾下那些人,一个都不配当茂才!我自会向陛下诚恳谏言,让陛下特许我破例另举!”

    能跟蔡邕合作写出驳灾异论、遏制张举逆檄的流毒,这样的贤才都不算茂才谁还配茂才?

    难道真要让反贼喷大汉朝“举茂才不知书”才好?

    当然,这些都是奏表上的官面话。

    至于实际

    一个茂才一千万,一个对外宣称没花过钱的破例特招茂才,给皇帝两千万好了。

    刘备有钱的。

 第87章 表面兄弟

    九月初,雒阳城。

    幽州的秋收暗战已经结束半个多月了。

    蔡邕和李素联署著述的驳灾异论,也已经上市二十天。

    当然了,是在幽州和冀州上市二十天。

    考虑到商人的物流速度,雒阳附近的司隶地区,这套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共一万多字的论著,才刚刚上市七八天。

    另外,考虑到这套书在外交欺骗胡人、清洗张举逆檄余毒的大业,幽州版与全国版的署名略有差异幽州版只署蔡邕,以提高在胡人中的公信力。全国版则是蔡邕第一作者,李素附于其后。

    而且这套书在全国其他地区要卖每套三卷总价八百钱,在幽州却只卖每套两百钱,只有全国版的四分之一,只相当于新式白纸售价的两倍,内容几乎白送了。

    这也是为了让幽州地区更多贫穷读书人能帮忙扩散理论、打造舆论基础。

    好在李素把印刷生意完全托付给了甄家,这次也完全没打算靠这种书挣钱,利润都以甄家为主,所以甄家人非常卖力帮他控制供货渠道,防止串货。

    既防止幽州的便宜货流入其他市场、拉低了整体利润。又防止全国版那种带李素署名的书卷流入幽州。

    相信以汉末的信息传播速度,等李素的劝降任务最终完成时,幽州的读书人都不一定知道这套书上本该有李素的署名。等明年他们就算知道了,一切也晚了。

    雒阳素来是天下书籍销量最好最快的首善之区,哪怕在本地上市仅仅七八天,驳灾异论依然卖出去了上万套!

    甄家坐镇雒阳的商号大管事张亮,时隔半年后再次体会了一把年度书籍热销爆款上一次遇到这种盛况,还是雕版印刷书刚刚出现时、帮李素印孝义录和论语、尔雅呢。

    而这一次,太学生们似乎又受到了那股无形之手的操纵,绝大多数人都不吝钱财买了一套。

    而在京的官员和其他士子,也被太学生们的这股潮流引导带偏,哪怕听说此书差评较多,依然坚持买来看看。

    好多人都是一边骂一边买,狂喷李素和蔡邕竟敢质疑先贤大儒、黑董仲舒。

    这背后,张亮隐隐然感觉到:又是太常卿刘焉,在暗中不遗余力推手,发挥他“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的带货能力,促成了这一盛况。

    但张亮并不知道刘焉是如何动手的,为什么要动手。

    每天傍晚关店算账的时候,张亮都会被又一次刷新的销售数字与收益感慨到:

    “才八天,这套书已经累计到一千万钱销售额了。董仲舒写的春秋繁露,六月份刻印至今,累计都没卖出这么多吧。”

    当然了,拿蔡邕李素跟董仲舒比,也是有点欺负董仲舒了。因为雒阳城本地的读书人,对论语、春秋、春秋繁露这种基础书籍,大部分人家早就有了手抄本的,出了印刷版也没必要再买。

    但不管怎么说,如今活着的人里写的书,至少还没比董仲舒春秋繁露销量高的,李素是第一个。

    张亮作为书商,在为“刘焉那种大人物,为什么要如此仗义竭尽全力帮李素”而大惑不解的同时。

    太常卿府上,刘焉本人也在紧锣密鼓地为“伯安兄”交代的事情奔忙操持。

    刘焉如今好歹算是汉室宗亲中的第二号实权人物,他怎么可能是为了李素的面子才出力呢?能够使唤动他的,当然也只有刘虞了。

    前几天,刘虞给他的加急密信就送到了,信中还说,此信抵京后最多七八天,刘虞给皇帝的报捷奏章也会到。

    这段时间差里,刘虞需要刘焉全力在京城帮他造势布局,以便奏章到皇帝手上的时候,皇帝能够有个心理准备、知道该如何解读那份奏章,从而答允奏章中的一些请求。

    当然,刘虞也没让刘焉白帮忙,他让密使还随信带给刘焉一份重礼价值几千万钱级别的重礼!作为刘焉帮忙活动的经费。

    这笔财物过于庞大,所以并不是从幽州千里迢迢运来的,而是从刘虞本人在雒阳的别府凭信物支取的刘虞当过多年大宗正,在雒阳的府邸始终保留着,也有家人打理,藏了大笔钱财以便随时结交权贵运作打点,就跟驻京办似的。

    “伯安这是吃准了我当初废史立牧的用意了呀,唉,为了早日外放,只好帮他斡旋到底了。”

    刘焉听取完属吏的汇报,知道这几天为驳灾异论预热造势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心中如是感慨,决定明天按计划入宫面圣。

    他为什么非要帮刘虞呢?很简单,因为刘虞是刘焉建议废史立牧后,至今外放的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州牧,相当于是“试点州牧”。

    如果刘虞政绩不明显,平叛效率没有提高,刘焉还如何证明州牧制度的优越性?他还怎么请皇帝毫无疑心地把他也放出去当益州牧?

    为了自己早日从太常卿转职为益州牧,就要早日让皇帝看到刘虞干得好、州牧试点有疗效!

    在这个问题上,刘焉与刘虞暂时有共同利益。所以哪怕自己贴钱他都要热心帮衬,帮刘虞就是帮自己。

    只不过,这种休戚与共不会持续太久。

    只要刘焉拿到益州牧任命的那一刻,他与刘虞的表面兄弟也就结束了。

    第二天一早,刘焉就出城去面圣。

    这并不是朝会的日子,所以想见皇帝得去毕圭苑,而毕圭苑不在雒阳城内,在城外十几里的乡下。

    为了确保这次能见到皇帝,而且还要确保会见前皇帝心情不错,刘焉就先花了几十万小钱,把十常侍中的当值人员稍微打点了一番。

    “臣太常刘焉,叩见陛下,为陛下贺喜。”

    在一座仙鹤与锦鲤环绕的湖心亭中,刘焉见到了皇帝刘宏,立刻称礼,细节自不必提。

    这儿没人知道,再过20个月,毕圭苑里养的这些锦鲤就要被董卓拿来煮汤了,而仙鹤则要被烧烤。

    “是君朗啊,最近有什么趣事么?”刘宏也是有够没心没肺,遇到大臣来毕圭苑求见,依然以为是玩乐的事儿找他。

    刘焉深呼吸了一口,口不对心但声情并茂地说:“回禀陛下,臣是来向陛下贺喜的。臣任太常数年,常惶恐教不昌,政绩不如此前历任。

    幸得天佑大汉,当此多事之秋,有大儒作驳灾异论,力斥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不合春秋古义的附会之处。且一并力驳张伪逆檄中以近年灾异栽赃朝廷之狂悖言论,使北疆汹汹沸而复宁。臣身为太常,深感与有荣焉。”

    “有这等事?”刘宏还有些懵逼,因为信息量太大,一时不知如何反应是好。

    书和经义学问,刘宏是丝毫没有兴趣的,哪怕刘焉把一本书的学问有多好吹出花来,刘宏该打瞌睡还是打瞌睡。

    那些腐儒之学有个屁好看的!

    但是,刘焉的说辞很有艺术,他最后提到了“这卷学说居然让反贼蔓延的攻势得到了遏制”,这句惊悚之言着实抓住了皇帝的好奇心。

    世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

    那可是杀人不眨眼的反贼啊,凭口舌和学问顶个屁用!

    刘宏好奇道:“请君朗为朕简明扼要言之,此书何人所作,为何见效?”

    刘焉连忙用尽量通俗易懂小白的语调,细细道来。尽量不用任何学术术语,力争以让不识字的胡人酋长都能听懂的粗俗语言来描述,相信皇帝应该也能听懂了。台词是刘虞给他的密信里提供的,刘焉看完后就已经烧掉了

    一言以蔽之,就像是一个uc震惊部的小编在讲“迷信灵异故事漏洞大揭秘”。

    不得不说,刘焉的表达很成功,刘宏只是不愿意死读书,但听听“迷信大揭秘”故事还是很喜欢听的。

    很快,刘宏就真心意识到:把天降灾异与朝廷失德之间的因果关系切割撇清,对于如今年年大灾的大汉朝来说,实在是太划算了!

    既然这篇驳灾异论能把道理勉强编圆,为何不重用!

    “君朗,你还没说此是哪个大贤所写?还有,你刚才说此使北疆反贼因此收敛,具体是何表现?”刘宏都惊喜得摩拳擦掌。

    毕竟作为皇帝哪有不希望自己的江山多坐几年,他只是懒,又不是傻,好坏还是分得清的。

    刘焉:“此书是已经在野十年的蔡邕,与他近年来的弟子、幽州別驾李素所写,为的就是破除各路反贼对朝廷的道义攻讦。

    至于说反贼因此而羞愧退却的具体表现据臣所知,七月时张举刚刚宣称伪帝逆举时,叛军一度攻入渔阳郡边境,且据说幽州那边从贼人数也有一次暴涨。

    可此出现后,从贼人数已然被遏制,叛军也被重新击退收缩到右北平。辽西边民也多有重新内附,且听说之前被蛊惑从贼的百姓,在张逆盘踞区域内多有起事、并甘作流民逃回朝廷控制的渔阳。

    臣只是太常,边事不甚了然,此番只是见驳灾异论对朝廷平叛起到如此重大作用,欣喜来报。关于贼势,陛下欲知详情,可问幽州牧刘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