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技越进步赚得越多,这个立法精神和鼓励方向也就没问题。

    刘备之前记得,李素当年搞的“蜀锦五年计划”,最终完成的时候,在益州弄出了近二十万台新式织锦机。

    那几年里为了给弩式飞梭搞牛筋,还一度让整个天下的牛筋价格暴涨,连朝廷负责军工的将作监,生产弩的时候牛筋成本压力都巨大,关东诸侯一度造弩都造得烧了。

    早些年,刘备的财政有相当一部分是靠技术扩散的专利费撑着的(当然那个专利费是诸葛亮自己收、然后买国债给国家用,不是国家的钱)。

    现在机器增量增速放缓了,终于可以以“持有税”为主了。类似于卖房卖地卖得差不多,就该收物业空置税了。

    益州就有二十万台新式织锦机,凉州还有十万织棉布的,全国加起来,刘备治下可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大约是四十到五十万机,平均每年每台一千两三百钱,织机持有税一年就是六到七亿。

    不过这部分财源的好处是不受制于地域,未来的可复制性比较强。因为织布织绸哪儿都能干,未来还能普及到麻纺织领域。天下太平之后,东方八州也能快速推广。

    所以纺织业是一项对刘备统一过程中帮助不如水能工业、但天下太平后后劲更足的生意。刘备考虑到自己统一天下问题不大,已经把关东地区也当成了自己的地盘一样爱惜,所以也要适时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

    那么大一个大汉朝,才四十多万台机器、不到一百万女人用新机器织布,普及率还是太低了。

    统一后,天下会织布的怎么也得有一千多万女人,哪怕三个人合用一台错开时间三班制,这个市场怎么也能扩张到三百万台机器的保有量吧?

    到时候,一年纺织工业税就能收四十个亿!已经跟灵帝初年全国的总财政收入差不多了!果然工业税还是比农业税有前途!

    当然了,前几年刘备阵营严控织机扩散速度,是有道理的,觉得天下重归一统还久呢,扩散早了被敌占区百姓和商人学走,敌人的战争潜力也会提升。

    但现在袁绍都打趴下、孙权都灭了,就算刘备放松民间生产织机,要传到关东也得一两年呢,到时候袁绍就彻底灭了。最多还剩一个曹操没收拾干净,也不怕了。

    到时候刘备在扬州和河北都种田,曹操还种个屁,体量差太多了。刘备多赚五个钱,曹操或许才多赚一个钱。

    所以刘备犯不着为了“封堵曹操少赚这一个钱”,就忍着连自己理论上能多赚的五个钱都干看着不去赚。

    这个账很容易算明白。

    更何况,飞梭织机能控制,产品的流通却不能控制。五尺宽的巨幅蜀锦往关东都卖了四五年了,袁绍和曹操地盘上的富商们也会自发琢磨办法仿制这些产品。

    他们猜不到诸葛亮的机器技术原理,却可以从产品倒果为因往前逆推逆向。

    所以,最近一两年,关东袁绍和曹操地盘上,其实也自发出现了一些点歪了科技树的替代品织机——

    那些织机的设计者没想明白飞梭是怎么搞的,就用笨办法,一台机器从一个工人增加到两个人,一个专门踩提经的脚踏板,一个专门走来走去拉扯纬线。

    这样的机器,如果也织五尺宽的东西,那就是“两个人干了原来三个人的活”,虽然不如诸葛亮的“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那么高效,但比原来的旧货至少是提升了五成效率。

    而且这种双人织机还可以进一步加宽织出来的布的宽度——反正专门有个人弯腰拉纬线,五尺也是弯一次腰的操作量,六七尺也是弯一次腰的操作量。

    最后普遍加到六尺多,也就是一个成年人双手臂展的长度,因为再加下去就不只是弯腰能完成的了,得左右折返跑。

    那样会拖慢提经的频率,纬线效率的继续提升还弥补不了经线效率的下降。最终细算下来能做到诸葛亮飞梭织机六成多的人均生产率。

    只能说,商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自发动脑子,这事儿是拦不住的。50%的利润增加幅度,虽然不至于让人铤而走险,至少也能让人绞尽脑汁。

    ……

    水车、缫丝、纺纱、锻造、织机……这些大头全部核算完之后,最后只剩酿酒和烧瓷这些“高精尖科技”。

    刘巴对这些税也是分两类办法管控:第一类是技术上已经众所周知,无法技术封锁的,也就是传统的低度酿酒行业。

    这个行业只能是比照盐、茶的做法,直接比较低的价格卖生产额度给商人。其中商人私酿、少买酒引实际上多生产、偷税漏税……肯定都是差不清楚的。

    所以,这部分只能是仿照包税制,一块牌照一年多少固定保底抄引额,真要是多酿也没办法,只能是指望地方突击检查和竞争对手举报。

    最后核定的价格是:凡是商人要经营卖酒业务的,一年至少按销售五百石算,才能拿牌照。一张牌照按照每石二百钱的税,就是十万钱。

    再往上,有各级年生产量的牌照,十万钱起跳。所以连十万钱税都交不起的,就别做卖酒生意了。

    而且朝廷为了节约粮食,也不鼓励卖酒无序发展,基本上每个县一共有几张卖酒牌照,都是有总量控制的。

    一个县每有一千户人口,才允许发放出去一张经营酒类的牌照。县令如果敢超发,被观察使和朝廷的监察系统官员查到了,是要遭到违纪惩戒的。没有牌照的都算私酿,只能自己喝不能拿去卖。

    高度酒和青瓷,就比较容易管控和算税了,这些东西至今只有诸葛亮有专利。

    刘巴最后核算的征税价格,是“高度蒸馏酒,每一座蒸馏炉,凡年蒸馏酒产能一百石的(要消耗掉五斗薄酒才能蒸出来),年收五十万钱奢侈税。”

    一年蒸一百石的蒸馏炉并不算大,每天才蒸出三斗而已。所以几口跟人一样高的大锅、周长过一丈,套在一起密封,再配合上诸葛亮提供的技术细节秘要,就可以做成。

    这只是个基础计量单位,起步价。事实上诸葛亮在犍为郡江阳和僰道那些酒坊,里面每一口蒸馏炉产能都在这个起步价的数倍以上。

    另外,从这个税率来看,也不难发现高度蒸馏酒的税率是普通低度酒的五倍!可见这里面对奢侈品的惩罚性税收非常明显,比后世的奢侈化妆品差不多了。

    所以蒸馏酒的生意门槛就更高了,一年至少交两百万的税才有资格进场。

    青瓷窑的征税也按照年产量核定,按每个月烧五窑计(考虑到闲置和修砌),每窑能烧一千件的,一月就是五千、一年六万。这种产量的窑算作标准窑,一年纳税六十万,相当于烧出的每件青瓷收了十文钱的税。

    这个标准是考虑到目前青瓷还比较稀缺、属于奢侈品,才收比较高的税。未来如果大众化了,成了百姓器用,刘巴也会建议逐步降低税率,渐渐降到每件五个钱。

 第701章 克复两京还于旧都

    跟刘巴最后敲定了工商税的征收细则、厘清目前的税基现状后,李素一行很快也踏上了从长安东归雒阳之路。

    除了李素全家,还有诸葛亮全家,都要去雒阳上任。李素不但带上了妻妾,还带上了已经过了三周岁的儿子,幼童不堪舟车劳顿,所以大家都走得比较慢。

    之外外放做总督的时候,李素把儿子留在甄姜那儿,跟太子还有甄姜的女儿一起玩耍养了一年多,也算是变相的人质。

    如今李素回来,交还了益州滇州和交州的兵权,未来只总督司隶和荆州,离中枢比较近,也就没什么割据的风险了。

    刘备对李素当然是放心的,他之前留人质主要也是为了垂范后世、让将来的皇帝留下一个祖宗之法,凡是临时外放总督数州军民财政的,都把嫡子留在京城。

    现在李素已经开了这个好头,刘备也没必要一直留着。刘备自己也是养过儿子的,知道小孩刚刚两三岁的时候,太久见不到父母,容易认生,也不好一直养在姨娘手上。所以李素的儿子都过了三周岁了,就放出去吧。

    路上转眼就走到了十一月底,李素一行先是花了两天时间赶路到华阴,然后盘桓休整数日,让小孩和女眷也得到休息。

    诸葛亮一家去他那座已经蒙尘许久的华山天文台故地重游,捡起个人兴趣爱好小憩一阵。李素也去妙真宫清心寡欲感受一下修行静心,随后再次东行。

    离开华山的时候,诸葛亮还忍不住模仿吟诵恩师当年留下了的几首诗词。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兴百姓苦,衰百姓苦。唉,每次走到华阴,就要想起李师您当初信口捻来的这首小曲。

    好在如今天下重归一统不远了,而且陛下知道另开税源、重征工商、平抑贫富。汉室三兴之时,百姓便不苦了吧。”

    这个《潼关怀古》,当然跟历史上的同名作大不一样了,毕竟汉都没有“亡”,李素当初改动了大量字词,才凑出来的。

    最初其实也就来源于他十几年前刚刚结交刘备时感慨的那八个字“兴百姓苦、衰百姓苦”,其余都是后面凑的,也是因为他身边那些文人幕僚有时候觉得李公说话太精辟,字字珠玑,希望他把那些名言警句的上下文补全。

    经过几天华山胜景心旷神怡的陶冶情操,李素也恢复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精神状态,面对诸葛亮的提问,他也有些物是人非的感慨。

    似乎回到了三四年前、袁术还没弑君、诸葛亮也没彻底出师,还在当灵台令虚心求学的状态。那时候的诸葛亮,就经常逮着李素脑洞大开地各种提问。

    李素挺怀念这种孔子积累论语素材的生活状态,稍稍想了一想,坦然教诲:

    “所谓兴百姓苦、衰百姓苦,当然也是有治乱循环的周期的。乱世之苦在杀伐,治世之苦在人口繁衍、田地不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大乱之后,富者田地被夺,贫者人口杀伐减少,或得八十载太平,或得一百六十载太平,百姓也无无田可种之患,这段时间,百姓是不苦的。

    本朝重兴,多的不敢说,八十年国殷民富还是肯定有的,哪怕我等什么都不做。但要一百六十年国殷民富、甚至二百四十年。

    就要看如何开拓蛮夷、或引导人口由农转入工商、或发现新的如林邑稻等高产粮食、或开垦南方山越增加熟地。每做成一两项,或许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多延长八十载。”

    诸葛亮有些悲悯,喟然长叹:“高祖初兴汉室,天下承平二百二十载,纵然元、成之时,天下已经到了贫者无立锥之地,那也不过是先汉最后四十年的窘境。

    光武中兴,至桓灵之前,是一百二十余载,桓灵以来,至于如今乱世,又是四十载,凑足一百六十载。可为何陛下三兴汉室,您以为百姓安居乐业的时间,会如此悲观呢?”

    李素要不是今天只有他自己一家人和诸葛亮的家人在,那是不可能说这种冷静客观的话的。有外人在的话,肯定要更加文过饰非,歌颂太平盛世。

    不过对自己人,可以说说他的真实感想:“那是因为这次乱世时间短,陛下仁民爱物,不忍百姓多受苦。如今天下我估计还有三千七百万人口,灭完袁绍至少还有三千五百万。

    后续还要对付曹操。曹操或许擅长屯田、以军屯强行扩军、搜刮百姓,用民比袁绍更重。但我相信天下彻底重归一统时,至少还有三千万以上的人口。

    而秦灭六国时,天下户口不过两千万。秦末大乱又杀伐数百万,高祖建汉时,天下人口不到一千五百万。

    光武之世,虽屡经战乱,但光武灭新莽,杀伐不过与高祖秦末之时相当。但新莽代汉时,杀伐却不如秦灭六国时多。故光武初年天下还有两千多万人。

    没有林邑稻、也没有充分开发南方之前,华夏之土,最多就是养活五千多万人。到了这个人数之后,就算均贫富、平田地,还是很难养活所有人。

    贫者无立锥之地时,求租佃豪强田地而依然不可得,不就是因为贫者太多,互相争夺租佃之权。所以豪强可以看谁出的价最高。

    有骨气的只能交四成租,那豪强就租给没那么有骨气的肯交五成租的,再变本加厉就是六成租……”

    人口红利会让劳动力变贱,这是现代人都懂的道理。李素通俗地戳破这一点,以诸葛亮的智商也挺容易理解。

    诸葛亮这两年原本微微有些飘了。主要他从灵台令转任地方官和军务官之后,着手实政,政绩还不错,眼看汉室三兴,他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被李素这么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