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诸葛亮这次是“不教而诛”,他没有等移民抵达之后、按移民自愿的原则借贷这些有偿服务。这一点跟糜竺的“官营高利贷屯田”和曹操的“自愿式屯田”都不一样。

    为了避免不教而诛的包办恶名,诸葛亮第一年准备不收取百姓利息,只用他们偿还这部分提前享受的有偿劳务的本金。

    都不问你要利息了,也就别计较“我又没要求官府组织人提前帮我干活,是官府摊派给我硬要分配人给我干活让我欠工钱债”这些小事了。

    这一点也是诸葛亮在“政府建设刺激经济”方面,跟后世的王安石之流一个巨大的差别——

    王安石搞青苗法的时候,落实到基层,谁管你百姓到底缺不缺钱有没有青黄不接需要借债渡荒?还不是大量让中产自耕农买单,明明不需要借粮还强行摊派高利贷,让他们背负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最后惨遭返贫。

    (不过王安石这种借债思路,也不是一朝一代,一直都有。比如规定经营贷是缓解实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应该定向投放给“青黄不接”的实业家。

    但你说你要借钱去组织生产,前些年有的不良银行还害怕你还不上。一说你要去炒房,立刻很放心就放贷了。最近这两年房住不炒才好多了。)

    诸葛亮在这方面节操就好得多:不是百姓主动求着借的,那就不问百姓收利息。

    诸葛家自己拆借进去腾挪的那部分资金,最后也都会收回来,诸葛亮还没公私不分到自己贴钱做官的程度。

    他也理解孔子说的“子贡赎人”的故事的道理,一定要建立一套“做好事有好报”的激励制度。

    所以诸葛家也只是把自家出借的那部分周转资金一年的利息损失了,将来不收百姓利息而已。(其实才九个月,到明年九月份收秋税的时候,就会要求百姓还清本金)

    ……

    除夕前两天,第一批益州来的数万移民,以及刚刚调任民部尚书的前益州布政使诸葛瑾,总算是同期抵达了雒阳。

    这第一批的移民,是诸葛瑾亲自押运来的,反正他也要上任。

    按说民部尚书应该到长安任职,但长安朝廷并没有那么多民政事务要处理,所以刘备提前大笔一挥,准许诸葛瑾不用到长安,直接走汉水转陆路去雒阳,听候李素的调遣。

    八年半前,诸葛瑾仕途起步阶段,就是李素当蜀郡太守、他当蜀郡郡丞。后来李素转益州牧,诸葛瑾转蜀郡太守,李素走了他再转布政使。

    所以诸葛瑾的仕途履历,也算是严格复制了李素在做地方官时的轨迹,不是做李素的副佐打下手,就是李素高升后接替原来那级的空缺。

    八年半从副郡级做到正州级,升得稳扎稳打。对于如何配合老领导工作,诸葛瑾也是颇有心得了。

    这次来京,诸葛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和二弟好好叙叙旧。

    自从将近三年前改做布政使之后,他就很少跟老领导鞍前马后配合工作了,倒是二弟取代了他在李素面前临听教诲的机会。

    对于诸葛瑾的到来,李素和诸葛亮当然也是很欢迎的,李素亲自出城,到城南的废弃皇家园林遗址迎接诸葛瑾,还设宴款待,顺便问问工作。

    诸葛亮的姿态比李素更低得多,毕竟他要讲究“孝悌”,得显得兄友弟恭。

    李素都迎出城南三十里了,诸葛亮更是提前几天安排了一场视察河南尹南部数县的日程,迎出了伊阙关,一直到伊川上游的新城县迎接诸葛瑾。

    “兄长别来无恙,恭喜兄长调任民部尚书。”

    诸葛瑾也是老远就看到诸葛亮了,等诸葛亮下马问候后他才下马:“贤弟这个河南尹,难道不值得同喜么,贤弟将来成就,定然远胜愚兄。

    愚兄昨日入河南尹,由梁县、阳城而来。虽还未见雒阳状况,但仅看偏僻小县,都治理俨然。今日到了新城,百姓安居乐业,更是让人过目难忘——这河南百姓,连寻常农户,都有住上砖瓦庐舍的么?”

    诸葛亮:“些许小事,兄长不必惊讶,见了司空之后再细细说来。”

    。

 第706章 打着修理的旗帜走着拆除的路子

    诸葛瑾与诸葛亮从新城沿着伊水策马北行,不疾不徐,一路上诸葛瑾正好顺便沿途观瞻河南尹在二弟治理下的新气象。

    至于他带来的移民和基层官吏,还要在新城多盘桓一两日,等着坐船转移。因为移民哪怕只是带了必要的随身财物,转移起来依然太过沉重了,走陆路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益州移民来河南尹,全程九成以上的道路都能走水道,只有南阳郡与河南尹之间、经过鲁阳…梁县的那一段,要走一百多里陆路,这段是翻越伏牛山的路程(东边的嵩山更难翻,所以宁可翻伏牛山)。

    从梁县到新城之后,因为新城濒临伊川,诸葛亮提前筹集了一些伊洛水流域的民船在此等候,移民到了之后可以直接上船,再转移最后的两三百里路。

    诸葛瑾一路走马观花,看了新城县(今伊川县)到龙门伊阙关之间,沿伊水几十里路上,农田都粗略翻整过了,烧荒露出了微微发黑的肥沃土地。

    百姓们还有普遍住上瓦房的,甚至有些瓦房看起来还比较新,都没人住,应该是诸葛亮征发徭役施工、造给新来的移民住的。

    诸葛瑾不由感慨起这地方居然还挺富庶。

    “雒阳残破多年,之前司空让我组织移民,把今年的益州移民拉到这儿来,我还以为是百废待兴之状。

    居然百姓还住得起瓦房,虽然有些掺了草辊茅茨、采椽泥糊,毕竟看得到砖瓦痕迹。贤弟治理河南成绩不小啊。”

    诸葛亮内心得意表面谦逊地微微一笑:“这没什么,只要善于统筹,重建雒阳周边,还是比那些真正苦寒荒僻之地要容易的多,毕竟这儿基础好。

    当初率经战乱,遍地火焚,可毕竟不可能把砖瓦木石都烧尽。尤其城南皇家园林众多,有些地方已成断壁残垣,其实有心管理的话,还是可以回收回来不少可用的建材。

    烧荒的时候,把拆下来整理好的废旧砖石瓦当码好,堆上要烧荒的草木,再过一次火。草木灰吹去,留着当肥料,那些建材就能重新用了。

    造民宅也不用太讲究,就算砖瓦变脆,也好过直接用草辊茅茨绊上黄泥砌墙筑顶。李师是变通之人,陛下也豁达圣明,不似怀帝时不可言父兄过、不敢拆毁南郊皇家园林残迹。”

    诸葛亮侃侃而谈,把他修复雒阳周边的心得,说得很是头头是道。他这番治理,却比后世历史书上津津乐道的“丁谓修汴梁,一举而三役济”还要高效井然。

    丁谓修汴梁宫室、街衢的故事,是记载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的,被认为是宋朝那种商业社会下,政府工程高效的典范了。

    但丁谓也不过是挖汴梁大街取土、挖街后通汴水运其他外需建材物资、最后再把建筑垃圾填埋回去修复汴梁的大街。

    要比对施工人力的节约,诸葛亮直接把经过战火后宫室和皇家园林已经用不了的淘汰旧建材,拿来置换给民宅,废物利用方面,已经不可能再加强了。

    至于“建筑质量”问题,说句实话,如果诸葛亮不这么干,新移民和雒阳周边原本的百姓,也不可能有财力去用砖瓦石头造民房。

    废旧的砖瓦就算质量再差,也比老百姓直接用草辊加强黄泥巴要好得多。

    之前雒阳地区的统治者之所以没这么干,一方面是朱儁时期不敢随意拆用废弃皇家园林的建材,刘协活着的时候也不便拆他爹留下的遗物。

    袁术袁绍二贼入主雒阳期间,则是完全没话心思精力好好经营这些领地。袁术是没时间,袁绍则是觉得这是一块前沿战区,建设好了也未必长治久安。

    现在刘备派了李素来,才算是真正对雒阳周边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好好种田,觉得种得好了成果收获都是自己的。

    只有当自己的地盘来种,种田才会种得好。各种实用主义的法子都会想办法用,而不是担心犯官场忌讳朝廷忌讳而不敢做事。

    其实,哪怕诸葛亮这一个月的“大拆大建、弃废修新”,也不是完全没遭到攻击。

    长安那边,有些眼光不好使的御史监察型的官员,纳言官,也有弹劾诸葛亮“拆除灵帝园林”。只不过刘备是呵呵一笑,直接丢到旁边没理会。

    刘备这样幼年时家族跌回草根再慢慢爬上来的皇帝,比其他诸侯都懂民间疾苦,他压根儿不在乎这些东西。

    就算雒阳将来成为新都,需要“另建奇观”,他也放心完全托付给李素决策,反正那些“先帝”留下的东西,在刘备看来拆起来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反正一切以效率为主。

    而且,李素那么稳健的人,他本来就是这么干的。

    在默许诸葛亮尽量废物利用拆废弃园林建材的过程中,李素早已“巧立名目”表示要对灵帝留下的一些东西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继承与发展”。

    毕竟李素自己也有“水利专家”这方面的人设,他对于灵帝的问题,基本上是定性为七分过、三分功,这也是刘备政权对桓灵问题的一贯态度。

    哪怕刘备登基的时候,是学的光武帝。光武帝刘秀迈“成哀平孺子婴”四代,追尊汉元帝为皇考,刘备迈“冲质桓灵”,认汉顺帝为皇祖(爷爷辈,因为冲帝八岁就死了,所以没法认正统性同样毫无悬念的冲帝为爹,只好再加一辈认顺帝为爷爷)

    但刘秀当年也只是说“纵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复得”,但并没有说汉成帝是十足的昏君、毫无一处可取。

    加上灵帝毕竟提拔过刘备,有恩,所以哪怕是昏君,也要比刘秀对成帝的定性再好一些。

    没有七分过不足以失天下,没有三分功不足以证明汉统依然不当绝。

    所以,李素在刘备的指导思想下主持河南尹地区的战后重建工作,到了具体落实阶段,就要把对灵帝的“三分功”的界定,强调在“灵帝对于大汉水利建设和技术进步方面的贡献”上。

    不能把灵帝修南宫、西苑、毕圭苑这些事儿都说成祸害。

    毕竟灵帝也就这点功绩历史上拿得出手可以堂而皇之吹嘘了。

    哪怕是后世黑汉的历史学者如易大师,在讲曹操年轻时的朝廷政治生态时,提到灵帝,也不得不承认“灵帝辞赋写得不错,个人兴趣和贡献主要在给排水工程领域”。

    李素五年前主持收复关中后的战后重建工作时,为了抗击194年的关中大旱,也是大量组织百姓造翻车汲水灌溉。

    当时就有关中世家清流攻击他“这个翻车是当年的十常侍之一、担任掖亭令的宦官毕岚发明出来讨好灵帝修水塔修喷泉享乐用的。你李素居然在大灾之年造这种奢靡之物”。

    那次攻击当然是被李素轻易化解了,刘备当时也跟扔今天攻击诸葛亮大拆大建那些奏章一样,把五年前喷李素的人都无视了。

    但既然有了这个由头,李素这次也能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发掘:灵帝是七分过三分功,他发展水利科技这一点,目前在官方意识形态里要正面认识。

    同样,十常侍宦官是坏的,但是掖亭令毕岚这种纯工程技术型官僚、发明家型官僚,没有别的劣迹的,可以跟其他搜刮民脂民膏的常侍区别对待。(当然毕岚的错误也是有的,他虽然没有干预朝政,但他不停迎合皇帝发明新的水法奇巧,导致皇帝有更多的地方花钱)

    这样处置也显得目前的朝廷对事不对人、处断公允。这一点也是刘备和李素一贯以来示天下人对宦官问题的态度。

    早在十年前,十常侍之乱时,袁绍袁术兄弟主张的就是“凡是宦官都要杀光”,而刘备李素和曹操都是觉得诛其首恶、不罪无辜(曹操说的是“但付一狱吏足以”)

    承认了灵帝的好处主要在水利方面后,李素就更方便扯虎皮拉大旗了。

    他让诸葛亮拆西苑和毕圭苑遗址找可用之材废物利用时,打的是“改造翻修、与时俱进”的旗号,而不是直接拆毁。

    这个措辞态度,倒是跟后世乾隆“翻修明十三陵”的事迹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鞑子拆明皇陵肯定是要谴责的,李素这个只是拆皇家园林奢靡之物,性质完全不同)

    乾隆那事儿,连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都梗概地拍过:

    乾隆因为乾清宫失火要重修,找不到足够多足够好的金丝楠木木料,因为清朝时金丝楠木因为生态恶化砍伐过度基本上找不到大树了。

    乾隆游明十三陵的时候,发现明朝人还有很多上好的金丝楠木老料子,就让“翻修”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