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这个估算不是很精确,但也非常难得了。至少已经大致分了三四种情况、给出我军的对应进一步动作。
他估算战争能在两年内结束,最多第三年年初再打一打,这个情况也跟后世的很多相似统一战史颇有可比性。
比如眼下曹操抵抗刘备的局面,基本上相当于南北朝末期,北周加上陈的土地,来统一北齐(刘备比北周加陈还多了一个幽州)
而北周对北齐的统一战争,也就打了三年左右。曹操地盘更小,却好在统帅还算是个雄才大略之主,没有什么自毁长城的内乱,所以勉强也能撑。
如果统一进程能加速,那这些扰动因素多半也是出在人心向背上,而不是出在军事上。
比如,曹操控制的那些地方牧守,有没有意志不坚定、想变节投靠刘备的。袁绍旧部和孙权那些人里,有没有墙头草。
又或者是曹操本人出点事,因为他还没称帝,甚至都还没封王,只是个公爵,根本不可能顺利传位给曹昂。
政治大义名分这么恶劣的情况下,只要曹操死了,关东伪朝瞬间崩塌,各州甚至都能自行独立选择承认和加入刘备的统治,根本打都不用打了。
同理,甚至都不用曹操本人出事,而是伪帝刘和出点事,关东伪朝同样是直接崩碎,到时候如果曹操还活着,最多也就保住兖、青垂死挣扎,其他瞬间都会雪崩式投降。
这就是实权君主朝廷和傀儡君主朝廷相抗时,傀儡君主一方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傀儡朝廷太依赖于关键人物的存活了,没有稳定的代际传承机制。
“如果能俘斩曹操或者迫降袁、孙旧部中,那么就有可能一两年结束战斗,如果这些都没达成,可能要稍稍拖到第三年……不错,如此一剖析,朕也心中有数了。”
刘备把诸葛亮的推演琢磨了一会儿,点头嘉许。随后他也意识到,这个计划是有不少变数和分支预案的——
比如冀州和淮南,究竟哪一路才是最优先圈地的主攻方向,其实不是刘备方面自己可以决定,而是看曹操的应对,曹操把兵力调去协防哪一侧,另一侧出现空虚,就可以随时转入主攻。
所以,计划看起来全面,对于执行时的将领和参谋要求很高。
得对战场局势观察缜密,当机立断,尤其要擅长看穿敌军部署的虚实烟雾,绝对不能被“空城计”骗了以至延误战机。
好在,刘备帐下如今已是绝对的人才济济,哪怕给每一路都配上名将和顶级谋士,都是做得到的。
一些之前已经转民政的高级文官,只要确有参赞军务之才的,也能临时调任军职,相当于是“出将入相”。
反正是对曹贼的最后一战了,大家都该人尽其才,其他不太重要的工作优先级可以放一放。
这份参谋案最后的重点,就在于选将调度了。
这方面,诸葛亮之前的预案也没有做得太死板,而是给了几套配置方案,供刘备自己选。
毕竟,刘备这人在知人善任方面还是很强的,可谓是当世第一擅用人之主。这点上,连李素和二十来岁的诸葛亮,都未必有刘备做得好。术业有专攻嘛,就让皇帝亲自拍板。
最终,刘备亲自斟酌损益后的配将调兵方案如下:
(排名不分先后,由战场从北到南排序)
幽州军东路,渡易水:主将赵云,副将太史慈、徐荣,参军田畴、田豫,后勤阙漏不足部分,由坐镇辽东十余年的糜竺负责。
幽州军西路,出中山:主将张飞,副将魏延,参军刘晔,后勤由新到任的幽州布政使简雍负责。
并州军,出壶关、常山:主将马超,副将马岱,参军法正,后勤由并州布政使邓芝负责——
邓芝之前给李素做了整整九年的主簿,从右将军主簿做到京兆尹主簿、益州牧主簿、司空主簿、丞相主簿……
给大领导当了九年秘书后,总算是熬出头了。这次朝廷发现并州这一路虽然出兵规模不大,但也需要一个可靠之人统一调度筹措军需,而且前方抽调的猛将谋士过多,出现人才缺口,邓芝终于捞到了一个人口最少的穷州布政使客串一下。
司隶军,水路由孟津、河内顺黄河而下,陆路出虎牢关:主将关羽,副将徐晃、麹义、张任,参军徐庶,后勤由民部尚书诸葛瑾亲自负责。
荆州军:刘备御驾亲征,发兵二十万,实际统兵将领为高顺,副将黄忠、黄权、吴班、吴懿、王平,参军由原荆州布政使鲁肃担任。
也因为布政使被调为军职,荆州布政使之职只能由伊籍替补,并承担战时后勤调度运输。等战斗结束后,鲁肃自然另有高升,也不会只做州布政使了。
扬州军,出京口、芜湖:由丞相李素督师,实际统兵将领为甘宁、周泰。甘宁出西路,由芜湖攻濡须口、合肥,周泰出东路,由瓜州攻广陵。两路另有副将陈登、李严、霍峻。
参军为司隶校尉、兵部尚书诸葛亮,后勤由扬州布政使顾雍负责。
四十万大军,五州齐出。
——
ps:有乡下亲戚国庆来杭州玩,陪了几天。结果假期游客太多太挤,有些景点始终去不了。他们请假方便,就请假延长玩到9号再回去……我还得开车导游,存稿实在撑不住了。
所以今明两天减少两千字,就四千字一更了(好在前面几天其实也都有多字数,基本上一天是八千字吧)。真是没想到国庆没请假,假期结束后刚开工存稿反而蚌埠住了。
好在这本书也差不多完结了,毕竟是对曹贼的最后一战了,如果没别的变故的话,估计月底能完本。
第812章 天下汹汹徒为你我而已愿与将军会猎许昌
刘备定好了五州并进的伐曹方略后,各路将领便陆续进入了战前的冲刺筹备阶段。
从二月初开始,外镇诸将纷纷离开雒阳,踏上回各自防区的归途。
因为距离远近的不同,快的二月中旬就回到了防区。最慢的三月初才调遣完毕,随后进入备战,各种作战物资也都开始往前线出击基地运输、囤积。
整个过程可谓无事发生,主要是曹操那边也忙于进一步深入落实土地分配、在关东五州全面推广屯田、组织春耕。期间也遇到了些地主豪强的零星反抗,曹操确实自顾不暇。
但曹操也没别的选择,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土地和人口都弱于刘备的情况下,曹操必须确保所有的民力得到充分发挥。
尽量让所有关东百姓都尽其所能,能种多少田就种多少田。
另外,因为农业人口都被压榨到了一个非常努力的状态,曹操觉得他的军粮还是非常有保障的,这就可以挤出更多人力征兵。
曹操也知道刘备今年有极高概率会进攻,这一点本身没什么可怀疑的。
他唯一不确定的,只是刘备的具体出击时间、是否会给关东百姓安稳春耕的机会——
这个问题,曹傲在和荀彧、郭嘉讨论之后,达成了一致看法:那就是,刘备是否会让关东百姓安稳春耕,这得看刘备的心态。
如果刘备狂妄自大一点,觉得今年一年之内就能消灭曹操,或者至少是攫取曹操辖下数州肥沃之地,那么他很有可能放任关东百姓好好春耕。
道理也很容易理解,这说明刘备已经把曹操种田的那些成果,视为他自己的收获了嘛,觉得曹操种的田都是为他种的,那干嘛还阻挠曹操好好种?
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刘备很稳很低调,没有漂,那他反而有可能破坏关东五州的春耕秋收,那说明刘备没把握今年就拿下大片领土。只是想花一年时间消耗曹操的国力和有生力量,寻求战争潜力的进一步加剧倾斜。
这种做法,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当然东汉之前可能没有特别有名的例子。但如果是站在上帝视角的后世看官,就绝对不会对这种操作陌生——
历史上,后来隋灭南陈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那是因为陈有长江之险,而且直接就顶在两国对峙的最前线,隋觉得不先疲敌、削弱陈的国力,第一波强攻可能就会受挫。
所以隋朝在每年粮食耕作的重要时间节点,佯攻骚扰陈的前沿各郡,让陈连续数年种不好田、粮食歉收。等陈府库衰竭、兵源流散之后,才发动的最后灭国总攻。
隋疲陈的案例如今虽然还没发生,但荀彧和郭嘉的智商都是顶尖,这些推演还是想得到的。所以他们也给了曹操两份预案,让曹操在判断出刘备心态后,分别对应、防守。
……
不过,不管刘备最终具体如何选择,曹操方面有一些基本应对可谓是以不变应万变的。
为了应付刘备的威胁,曹操亲自坐镇兖州,并且在豫州前线设置了重兵,还把总预备队放在兖…豫之交,一旦发现豫州有入侵,就会亲自全力支援。
同时,曹操分夏侯渊镇守冀州,分曹仁镇守淮南,把曹家和夏侯家宗室将领里最强最能打的心腹派出去,分别顶住南北两侧压力。
其余诸将分配不一而足,
河北那儿还有张郃等袁家降将,包括马延、张顗、阴夔、尹楷、韩范、梁歧,可谓武将众多(虽然都是一堆大众脸)。
由程昱给夏侯渊提供参谋,而韩融、李孚这些袁绍那儿投降过来的文官谋士,以及部分邺城归顺来的文官,如杨修,则实际权力地位更低,只能给程昱打下手。
淮南这边,曹仁手下还有李典、韩浩、吕虔、许定、刘勋等副将镇守各郡,另有满宠、娄圭、毛玠、徐璆等为谋士。
(注:刘勋是淮南地区的袁术降将,袁术在寿春覆亡前,刘勋的防区提前士气崩溃、投降了曹操,得以活命留用,继续在淮南为将。曹操收编的袁术旧部,如今还活着的,基本上也就地放在淮南镇守了)
除了上面这两拨人,剩下的文武要员,基本上都放在曹操直属的兖豫战区了。
文有荀彧、郭嘉、董昭、司马朗、司马懿(23岁,被迫跟着长兄做官,以兄长的名义出谋划策,自己假装无谋不敢拉仇恨)、蒋干、刘馥、凉茂、王思、徐弈、丁斐、卫臻……
武有夏侯惇、曹洪、许褚、乐进、刘延、史涣、王忠、陆逊(才19岁,能力还未大成)……
还有一堆本家亲戚曹休、曹真、夏侯尚、夏侯徳、夏侯恩、夏侯杰……
如果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话,曹操这边出谋划策和带兵的人都是不少的。
当然跟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同期曹操相比,这已经是人才凋零近半——
至少五子良将里有两个始终没来过曹操这儿(张辽、徐晃),于禁则是三年前吴越战役中被赵云俘虏了。袁家降曹的名将,除了张郃之外其他也都在之前损失掉了。
也就曹家夏侯家那堆宗室武将没怎么损失,至今只死了个曹纯,拉高了平均实力。综合算下来,说曹军在武将方面、比历史同期折损四成实力,这绝对不过分。
谋士方面也是一样,历史上曹操所谓的五大谋士,荀攸在刘备那儿,贾诩五年前就在刘备的登基大典上被凌迟碎剐祭天,可不就只剩仨了。其他文官凋零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所以,曹操这是拿着只相当于历史同期六成实力的文武人才,在跟刘备死磕。
而打仗不仅需要人才,还需要实打实的部队兵力保障,在军队规模方面,曹操同样面临窘境,不得不临时扩军。
关东六州之地,原本分属袁、曹的时候,双方各自以三州之地养活三十万大军,还是可以做到的,加起来就是六十万。
如今丢了幽州,还有冀州被去年的兼并战争破坏了一部分,直接导致关东地区的民力能供养得起的军队上限,也从六十万跌到了五十万——
说来也巧,去年曹操对袁尚发动统一战争之前,双方的正规军老兵,也就五十万左右,一家二十五万。
只是袁曹内战中折损了六七万人,幽州军袁熙被刘备歼灭七八万,最后还有五六万是在救援幽州的易水之战中损失的,合起来才导致曹操统一关东后总兵力从五十万暴跌到三十万。
这损失的二十万人里,幽州军的军械装备是完全损失的,因为地盘都被刘备占了嘛,打扫战场的活儿都属于张飞,幽州军剩下的残破武器也就都归张飞了。
这部分损失里面,最值钱的其实是幽州军的马匹。别看袁熙兵力不多,可幽州接壤大草原,代郡、渔阳、上谷在燕山以北那部分地区都是牧区,所以袁熙的骑兵部队加上战马储备,总计竟有两万多匹。
被张飞端掉之后,这两万匹战马被俘缴获估计有一万三四,剩下的则是战损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