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郭嘉也确实这么做了,只是反应稍稍慢了一些。在发现自己的甬道被砸得七零八落后,郭嘉立刻勒令曹军后面一道防线的投石机,重点用碎石雨招呼汉军的车阵。
一开始还真砸碎了十几辆目标庞大的、装了轻型投石机的厢战车。
不过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他同样在敏锐观察战场,而且是拿着望远镜观察,反应比郭嘉要快得多。
在发现了投石战车和车后神臂弩手们被针对后,诸葛亮很快心算预估出了曹军投石车反制、寻找目标的效率和速度,意识到曹军校准目标很慢,全凭砲手的模糊经验慢慢瞄。
所以,在发现曹军的石头总算够到汉军前沿车阵后,诸葛亮直接用令旗指挥相关“炮兵阵地”转移,汉军投石战车立刻放下厢板、露出藏在厢板后的马匹,进入了转移模式。
而一旦跑开一段距离、重新找到阵地部署,曹军投石机又要花很久才能找准目标。比投石车对轰的瞄准效率,曹军完全不是汉军对手,这是早就证明了的铁律。
毕竟一方有望楼…望远镜构成的“炮火观察员”反馈体系,另一方完全没有,炮兵对轰怎么打嘛。
郭嘉最后的挣扎,终究是因为技术碾压而化作了徒劳。
曹军甬道彻底被砸毁,后续投入的预备队重新暴露在汉军完全的壕沟抛射强弩箭雨之下,渐渐力不能支。
之前多名曹军战将临场阵亡所导致的恶果,在这种逆境下也彻底暴露了出来。
毕竟打阵地防守战的时候,死个武将还没什么,士兵们还能就地固守。
可是如果需要调度更多预备队投入,而预备队在前进路上又会被凶猛火力打击。这种情况下要指望弹性防御运动战来抗敌,却没有足够权威的武将稳定军心,很容易就会退却。
曹军前后阵很快出现了致命的脱节,好几个反复厮杀争夺中的缺口因为后援乏力,被高顺的步兵主力陆续冲垮,眼看就要产生连锁崩盘的反应。
好在曹军那边掌握战场全局的郭嘉还算果断,见事不可为立刻下令全军放弃防线收缩,然后跟七八天前那次一样、再次丢下了一部分断后阻击的部队不管,直接让主力撤。
但是已经被卖过一次的曹军断后阻击部队,显然不如前一次时那么坚定死守。毕竟军中死士和悍勇忠心的士兵,也就那么多,卖一波少一波,只会越来越颓废。
这一次,郭嘉指挥乐进等将领渐渐退却之后,断后部队只支持了不到半刻钟,就全部投降了,比上一次少坚持了起码一半时间。
这些断后部队里,战死和被践踏掩杀而死的人数比例,也降低了至少一半,活着投降的比例却提高了不止一倍。
汉军攻势比上一次还凶猛,一直冲破了曹军三道防线,才算是被止住。
虽然后续曹军还有纵深防线,但其实没意义了,因为曹操和郭嘉是想不出新的战术来破解诸葛亮的阵地进攻战术的。
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模式,最怕的就是技战术水平的碾压,当然也包括一定的装备碾压。双重组合之下,完全无解。
后续的防线,只是再稍微拖拖时间,战局很快会进入郾城的最后攻城战。
而且更重要的是,外围的汝…澧防线战虽然看似没有攻破任何重要城池,但曹军有生力量被消耗杀戮的损失非常惊人,全军士气也屡次重挫。
前文已述,之前攻破外围两道防线、加上之前的骂阵相持对射,曹军累计损失超过两万。
而今日这一战,曹军光是骑兵的永久折损,就超过了五千人,还有更多的轻伤。夏侯尚夏侯徳派去接应乐进的步军,在野战阶段的损失数也不低于此。
至于后面的防线拉锯绞肉战,因为今天的战斗持续时间更久、双方也都觉得还有希望,所以烈度也强于上一次,曹军光是伤亡、包括撤退时被混乱自相践踏的,就接达到了一万多,还有超过五千名士兵直接跪地投降。
所以一天下来,曹军有生力量的损失,居然达到了惊人的三到四万人,比之前二十多天血战的总损失,又高了一半多。
在败而不溃的弹性防御中,这样的折损和放血已经是无法撑住的了。
对面的汉军也有损失,但今天全天的战损交换比,却是打得最好的。
前面那些日子伤亡比大约是一比三到一比四,其中死亡比低于一比六,主要是汉军甲胄好,所以伤员多战死少。
今天因为第一阶段帕提亚式铁甲骑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战损比被陡然拉高。全局的伤亡比跌破了一比五,也就是一个汉军士兵受伤至少有五个曹军士兵受伤。
而死亡比更是拉到了惊人的一比八以上,汉军全天血战下来,直接战死和伤重不治身亡的,不过堪堪两千人。
对面曹军这个数字至少是一万七,一半多都是在崩溃掩杀阶段死的,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曹军的军医医疗条件更差,对于战后感染和瘟疫流行的处置也更简陋、所以重伤员死亡率高很多。
……
一天的血战结束之后,刘曹两军各自收兵回营。
刘备那边少不了重赏诸将,大飨士卒,妥善安顿抚恤伤员。黄忠、陈到、高顺皆有重赏。
黄忠和高顺已经是高级将领,不会因为这么一场战斗就升官,但年轻的陈到还有上升空间,直接就被提拔了一级。
曹军那边,氛围就很是愁云惨淡了。
郭嘉在收拾完焦头烂额的残局摊子之后,郁闷地回到郾城城内,跟曹操商议对策。
郭嘉认为,仗打到这个地步,不管郾城是否守得住,必须从其他防区抽调更多的预备队过来,才好应付豫州前线的绞肉机格局。
而且郾城前线,估计也就是拖拖时间了。这儿的城池并不是很坚固,之前全靠堆人多、有纵深防线、拿预备队打弹性防御、防守反击。
真到了敌军投石机逼到城墙外的时候,郾城这种县城是经不起多少轰的,还指望城内也修一道道墙打巷战,估计能多拖住,但到时候一旦兵败,大部队撤退都成问题。
为了主力的安全,肯定是城墙将破未破之前,就得分批把主力渡汝水撤退了。
曹操听取了郭嘉汇报的战败惨状、了解清楚情况和局面后,也是懊悔不已:
“远观哨探所得的敌情,果然不能全信,谁能想到刘备的骑兵,如今野战冲阵已经强到这种程度了。这样打下去,以后还怎么敢以骑兵对冲。
刘备麾下那些工兵的军纪和战技,也远非我军一开始所设想那样孱弱。刘备会治军呐,居然可以把士卒的恐惧之心压得如此彻底。
我军今日之败,非战之罪,平时练兵和整顿军备器械方面,处处都比不上刘备,到了临战之时,又怎能指望忽然视死如归。”
郭嘉等曹操反思总结完,才殚精竭虑地劝说曹操往前看,现在关键的是下一阶段的部署。
他奏请道:“丞相,眼下当务之急,是必须从冀州或者淮南继续抽调兵马来援。如果青州和兖州能抽兵,那也可以。但青兖留守已经不多,也要提防内部有人以天子名义作乱。
就算冀、淮兵马赶来,估计也撑不到郾城坚守之时了,我军必须做好逐步放弃郾城、逐次分守许昌、上蔡的打算。
郾城这个水运枢纽被突破后,沿着上下游分别深入、还有许昌和上蔡这两个分叉要害,可以阻挡刘备军的粮道深入,也可以拉长刘备的粮道。许昌失则颍川全郡形同彻底沦陷,上蔡失则汝南郡防务必然崩溃。
唯一麻烦的是,到时我军必须有更多的兵马分两处重兵镇守。刘备如果也分兵进攻,那我军就继续相持,如果刘备重点攻击一侧,我军在另一处部署的重兵,可以择机设法破坏刘备粮道。”
郭嘉这是已经在筹划郾城失守之后,下一步重点防御哪儿了。之前守郾城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集结兵力在一整段集中的防线上。
这儿失守之后,就不得不面临分兵分别守汝水流域河道上下游各一个关键节点了,部队得分成两部分。
而两部分要防止被刘备围点打援、各个击破,也就需要更多的部队。其他各州被牵制更多的人力、竭泽而渔往这儿投送,势不可免。
这事儿还必须提前部署未雨绸缪,因为真等郾城的城防都快撑不住的时候,才跨州调兵过来支援,绝对是来不及的。
曹操也有点绝望了,但他必须走下去,天下只剩两家了,没有人舍得让自己毕生的努力,在最后时刻放弃的。
好不容易熬死了袁绍,还瓜分走了袁绍三分之二的遗产,怎么能输在这种时候!
调节好心态情绪之后,曹操建设性地选择了往前看,虚心讨论:“奉孝以为,我军将优先调遣冀、淮、青何处兵马来援?刘备看似出兵三十万与孤相持于豫,孤不信他在冀州和淮南战场不会有举动!”
郭嘉审慎地说:“属下现在还不敢有定论,不过有几个关键情报,属下觉得若是能确认,就能很快决断出究竟调何处援军分兵为先。”
第821章 莫非有诈
曹操和郭嘉都觉得仗打到这个节骨眼上,必须从其他州调援军过来,为郾城失守后的分兵堵截许昌、上蔡做准备了。
四月初刚开战的时候,刘备军实际不过二十万,但号称三十万,曹军却是实打实有大约二十三四万人。
经过这么久的消耗,数次小规模的击溃战,双方都已经实际降到了十八万人左右的有生力量。
当然从二十万降到十八万,和从二十四万降到十八万,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损失量至少是三倍的比例。
而且等这些临时战损中的伤兵休养几个月彻底恢复后,双方都养回来一万人左右的伤员,到时候就是双方都剩十九万。这就等于刘备花了一倍的永久性损失换掉了曹操五倍的兵力,这种消耗战怎么持续得下去?
另一方面,从集结部队开始算起,双方调动兵力已经有快两个月了,这段时间的物资消耗也是极为巨大的。
按照常理一个士兵二十天吃一石粮、一个月一石半,刘备二十万大军每月消耗粮草就是三十多万石。考虑到运粮民夫和路途损耗,实际上接近五十万石——
还别觉得民夫辅兵吃得多、路上的运输损耗大,这已经是修通了南阳运河之后的效率了,才能把转运损耗压到实际一线士兵消耗的一半多。
如果没有运河,要靠陆路运一段距离、然后再多加两次码头装卸货,那起码得每个码头再多养好几万码头工人,再算上民夫的家人老弱妇孺,整个系统会几何级数复杂膨胀。
那种情况下,运输损耗高于一线士兵口粮一两倍都是正常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素和诸葛亮提前三年建议刘备不惜代价挖通汉水与黄淮水系,对于如今汉军有底气在豫州战场跟曹军拼消耗,是多么的重要。
对面的曹军,倒是就地吃粮,最初两个月不用考虑运粮的问题,所以二十四万人每个月就是实打实吃掉三十六万石存粮,零运输损耗。
现在士兵被杀到只剩十八万多了,粮食压力还降低了,每个月只要二十八万石粮食就能养活了。
可问题是,郾城周边各县战前囤积的存粮也是有限的。曹军总计吃下去近五十万石粮食后,基本上余粮告罄。
再想相持的话,只要超过一个月,就不得不跨郡运粮了,如果超过三个月,那就得跨州运粮,整个豫州各处官仓之前内线囤积的余粮都得吃干抹净。
按照这种消耗速度,后方的荀彧甚至都给曹操算过——如果以“五十万大军长期在边境处于战争状态”这个模型来计算消耗,战争持续一年半以上,曹操阵营的公粮余粮就会都吃光,屯田制那么高的搜刮比例都撑不住。
当然,这里有个细节必须注意,那就是“曹军都部署在目前的边境前沿”,即拒敌于国门之外。毕竟把粮食从内部腹心之地运到边境,是有损耗的。
哪怕中原地势平坦,河流众多,转运也是有损耗的。以水路为主、跨越千里平原,多损耗一倍很正常。
曹操要是一直保持五十万部队战时损耗速度吃粮,再有五十万民夫为他们运粮损耗,以关东五州现在剩下一千二百万人口、核算下来十五到六十岁男丁也就五百万。
可不就等于四个成年男丁加七个老弱妇孺,就要供一个前线人员。一年半把国力吃空吃尽完全不是夸张。
但如果曹军选择另一种方式,就是一个地方粮食吃光了就弃守,退到下一个还有存粮的据点,而且部队人数也随着地盘的沦陷等比例损耗的话,曹操阵营倒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