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延、田豫都是大惊:“将军!我们才五千人,对面不知有多少。按照情报,整个汉江以南,可能有四五万人!还没算扶余和濊貊那些蛮夷呢!
一旦过江,我们就要独力支撑至少两三天,因为到时候被敌军围上来,我军作为骑兵,必须往复冲杀,不可能固守打阵地战。
那样登陆滩头必然无法固守,要是被公孙康的人烧了我军渡河后用完的船,后续三天我们必须靠自己的搏杀才能活下来!太危险了!”
过了汉江就有可能被数量多得多的优势敌军围上来!就算敌军无法全歼,被骑兵突围杀穿,但只要敌军人多,那烧掉你滩头的船还是做得到的!那不就是孤军深入了吗?
魏延倒不是怕打不过,他更怕到时候人心惶惶,士气崩溃。毕竟粮道断绝船也没了回不了江北,这个对人心的打击是很严重的。
这简直就跟项羽的“乃自沉船、破釜甑、持三日粮”差不多冒险了。当然比项羽还是多一个好处,项羽破釜沉舟的时候是真没退路了,赵云这边好歹可以告诉将士们:
“渡过汉江之后,如果船被公孙康烧了,我们要血战确保自己生存三天,三天后太史慈将军会带着大批海船赶到。”
如此一来,似乎赵云更能激励士兵保持住信心,死战撑过这三天,毕竟前面就有生的希望。
把这些利弊想明白后,赵云下令立刻按计划行事!
魏延田豫苦劝无果,只好执行,赵云带了骑兵,在屯南县上游约三十里处,两座公孙康军的烽火台堡垒之间,找到相对流缓的浅滩,用小船分批渡江。
……
赵云的异动,当然是不到一刻钟,就通过神速的烽火台传讯,传到了屯南县的公孙康府邸内。
公孙康前一天就已经定下了坚壁清野的策略,但他还真没想到,赵云那么急,居然在太史慈还没赶到的情况下、这么几天时间差都等不到,就单独渡江了!
“什么?赵云有多少人马过江了?他哪来那么多船只渡江?!”公孙康急得揪住传令兵的领子就疯狂摇晃。
“大王……咳咳……那赵云才千余人过江,船只不过数十艘,是我军在北岸没搜干净。”
公孙康把传令兵丢下:“就这点船,也敢分那么多批渡江?被半渡而击,这可是自古至今不易的兵法大忌。赵云这也太狂妄了,真当我三韩勇士是怯战懦夫不成!”
他弟弟公孙恭比较怯懦,闻言提醒道:“会不会是赵云的诱敌之计?而且我军已经定下了坚壁清野之计,临时再变计求战,会不会不妥?”
公孙康直接否决:“他要的就是你这种懦夫想法!现在赵云缺的是时间,我军越早组织反扑,他上岸站稳脚跟的人数就越少!
我看他多半就是托大,看我军确实没有在野外陈兵、就算要堵他渡江反应也不够快,等我军主力赶到时,他应该有好几千人已经过来了,他就是仗着来多少算多少、有几千人都敢跟我们野战!
也怪我确实没想到他会这么大胆子提前渡江,集结部队还真有些慢了——正因如此,更没时间解释了,立刻集结城中全部骑兵部队,再立刻通传扶余王尉仇台,让他带着扶余骑兵一起出战。
本王的骑兵也都暂时交给他协调统帅,务必用命!快!越快赶到渡河点,要面对的赵云骑兵数量就越少!”
终究是诱饵太诱人,公孙康还是选择了把麾下的骑兵机动部队全部赌了上去。他手头的兵力其实比妹夫尉仇台更多,但公孙康的兵毕竟是汉人和三韩的东夷人,骑兵比例不算高。
而尉仇台是扶余王,扶余人是长白山区的渔猎民族,所以骑兵比例非常高,野战统帅还真只能交给尉仇台来统筹。
(注:扶余人是长白山区的渔猎民族,高句丽一开始反而是大小兴安岭山区的渔猎民族。中间有汉人生活的辽吉平原隔开。)
为了抢时间,军令传递地非常迅速,国都屯南县周边各处的骑兵部队,全部在烽火的传讯下,快速集结,分批扑向赵云渡河的地点。
可惜,虽然赵云是被“半渡而击”的一方,但也因为赵云胆子太大太突然,对面想不到,所以三韩方面仓促集结的骑兵,也无法做到同一时间赶到战场,总会被打出时间差,有早有晚。
赵云看到这一幕,又看到己方已经分三四批渡河过来的三千铁骑,不由很是笃定。
谁打谁一个各个击破,还不一定呢!
赵云直接瞄准了一直赶到最早、驻地距离渡河点最近的三韩骑兵,发动了冲锋。
对面的三韩骑兵压根儿没有准备,因为他们觉得赵云不敢出击,应该是守住登陆场、给后续更多的部队渡河上岸提供掩护。
要是赵云直接发动反冲、放弃了登陆阵地,那后续部队还怎么上岸?这不科学啊!
谁能想到,赵云根本就没打算再等后续部队,他也没所谓的“数万骑兵”,已经上岸的三千人,就是他全部的铁骑兵了。
北岸剩下两千人虚张声势、把立营规模绵延得极广,那只是疑兵,而且被赵云留下的都是轻甲的弓骑兵。
赵云知道,他这次渡河,敌人会主动来冲他、主动来求战的,所以己方的机动性也就不重要了,战斗力最重要。反正敌人会撞上来嘛。
“这不可能!赵云就带了这么两三千人,就反冲我们了?杀!让赵云也看看我们三韩勇士的勇武!”几个公孙家的基层将领,也是不信了这个邪,带着至少两倍于赵云的骑兵反冲了过去,谁让他们没见过铁甲骑兵呢。
“噗嗤噗嗤——”
“呃啊——”
倏忽之间,震天的惨叫开始响彻汉江南岸,双方仅仅一个对冲,三韩骑兵就被赵云扎了个透心凉,落了一地的断臂残肢、无头尸首,衣甲平过,血如泉涌。
公孙康麾下两个无名都尉,都是一招都没撑过,先后被赵云往复冲杀之间盯上,随后秒杀。
见到就是杀到。
没过多久,第一批三韩骑兵就被打崩了,而这时候,扶余王尉仇台才刚刚带着集结好的骑兵主力赶到战场呢。
因为赵云追杀最初那批三韩骑兵追杀得有点远、赵云的人马此刻已经远离了登陆场。
所以尉仇台赶到的时候,看到预设战场并没有敌人,反而是更西边远处传来了阵阵震天喊杀声。
不过,赵云军渡江留下的小船,还因为时间过于仓促,依然留在泥滩上,没来得及重新推下水划回北岸。
尉仇台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但他也乐于捡漏,立刻下令:
“快,带火把的轻骑,立刻把赵云留下的船都烧了!只要烧了船,北岸剩下的赵云骑兵再多也不怕!我们只要把已经到了南岸的那一点点赵云残部杀光就赢了!”
短短一盏茶的工夫,数百个火把密集一丢,尉仇台还真就完成了他的第一战略目标,把赵云的船烧光、剩下只要对赵云关门打狗就行了。
太史慈还有两三天才到!赵云不可能找到船重新北渡汉江了!他这是自己找死!
“将士们随我上!杀赵云者,赏千金!除国都外,任封一座城邑!”
三韩和扶余地区还有大量的城邑封建制残余嘛,所以尉仇台开出来的赏格也非常有地方文化特色。
杀了赵云的人,可以直接圈地当领主,相当于是一个小诸侯了。
扶余骑兵果然被这惊人的赏格刺激得人人双目发红,都狂吼着跟着尉仇台,一起涌向赵云。
番外第18章 反杀蛮王尉仇台
尉仇台的狠话并没能撂多久,因为就在他号令全军围杀赵云后,仅仅半盏茶的工夫,随着赵云重新集结好队形,返身杀回,整个战场上,似乎就被一阵浓浓的肃杀氛围笼罩了。
赵云的骑兵,连蹄铁铿锵的轰鸣声,都跟扶余蛮子大不相同。
扶余人和三韩人此前跟大汉保持了多年的和平,也确实不知道中原骑兵的技术装备升级到什么程度了。
作为东方蛮夷的扶余人,他们素来就冶金技术落后,铁器都要从汉人那里贸易购买,用长白山区的名贵兽皮等物,换一点铁刀、枪头。
大多数扶余人至今连铁锅都用不起,只能吃烧烤或者用砂锅炖肉。
所以哪怕中原地区当年所有的军阀、都知道马蹄铁这玩意儿超过十年了,扶余人依然一个实物都没见过,自己就更买不起装备不起了。
高桥马鞍和双侧绳圈马镫他们倒是用得起,不过金属马镫就没法模仿了,最多是弄个木头削的,把绳圈升级一下。
这样的装备水平,他们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是渔猎民族的射箭天赋,以及战场上的人数优势。
“全军散开!包围赵云!各自为战!我军人数十倍于赵云!务必先以弓箭重创赵云!”
血腥搏杀前的最后一刻,尉仇台好歹做了一项正确的军事调整,试图把扶余骑兵的骑射优势发挥到最大。
渔猎民族和鲜卑那些游牧民族又不一样,虽然都是生活在马背上,但游牧毕竟不用天天射箭,只是需要天天骑马。所以游牧的骑术比渔猎稍强一些,箭术却是远远不如渔猎的。
这也很符合自古以来,华夏北方蛮夷的技术特点——
越往西北越靠近草原高原,骑术越强,骑兵冲锋也越强。越往东北越靠近大兴安岭长白山这些山区。骑术和冲锋会弱一些,控马也不如西北游牧,但箭术越来越精准。
哪怕到了现代社会,韩国人也一贯以弓箭自傲。所谓东夷,不就是东边那些“一人弓”的民族么。
从造字上就看得出来,一人加弓是为夷。
“嗖嗖嗖”地箭矢破空之声,凌厉呼啸,赵云还未接敌,便被每轮数千根的箭矢袭面而来,如疾风骤雨,而且绵绵不绝、次第衔接。
但尉仇台预想中的人仰马翻并没有出现,更多只是劲矢铿锵弹射在铁架上,随后迸着火星弹开——
扶余人的弓,本体质量还是不错的,用大量动物筋腱缠绕加强弹性,所以箭矢的动能劲道很足。只可惜箭簇不够锋利,用不了上等钢材打造的破甲簇。
赵云如同从飞蝗中破阵而出,凌厉直扑,立刻在来不及保持距离、也还没想到要保持距离的扶余骑兵中间,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那感觉,就像是马路上堵车的时候,来了一辆不管不顾的坦克,一路碾过去开道,当者无不齑粉。
数百扶余骑兵,几乎在相撞的一瞬间,就被屠戮落马,铁蹄踏碎头颅的诡异声响不绝于耳,让悍勇的渔猎民族亦止不住胆寒。
尉仇台的瞳孔剧烈缩放了几下,剩下的满是骇然。
赵云就是这样拿着十分之一的人数、直愣愣冲破他的包围的?!对面明明只有两三千人啊!你都被包围了,不该表现出一些军心溃散么?怎么被包围后士气方面跟没事儿人似的?
这完全不符合兵法预期!东夷北狄,他们世世代代刻在基因里的对付汉人的妙招,就是虚张声势、“凌践使之大乱”,然后才跟狼群屠羊一般把汉人干掉!
其实别说东夷民族了,哪怕是公孙瓒,当初学练白马义从,那也是以夷制夷,学了他们的长处,知道轻骑的关键就是用声势吓住敌人,敌人一乱,后续都好说。
可是,赵云的人马,十分之一的人数、身陷重围被四面乱射、但就是不乱、还坚定地朝着尉仇台的方向众志成城地疯狂突击!
所有汉军铁骑心里,其实只有一个念头,可惜尉仇台不知道:战前赵云已经告诉他们了,过河之后,死战三日!要么拖住等到太史慈来!要么干掉敢于野战迎击的敌军主帅!要么死!
上下一心,加上大汉十几年南征北战建立起来的信心,以及赵将军的威名,如今汉军铁骑的士气,简直堪比破釜沉舟时的项羽部队。
大意了!一开始就不该听那坑妹夫大舅子的说辞!搞什么“趁敌半渡而击”的野战!就该坚决守城的!
尉仇台眼看赵云就要杀到自己面前,左右亲卫全部在阻挡之下纷纷被成批屠戮,不得不开始退却。
其实,尉仇台确实是可以退却的,他一开始不甘心退却,也是怕部队觉得主帅溃败,反而导致己方军心瓦解。
果不其然,尉仇台的大旗开始后退后,仗着轻骑兵的速度优势,赵云还真追不上疯狂逃命的尉仇台。
但原本被尉仇台交代了要“各自为战、包围袭扰”赵云的扶余、三韩骑兵其余各部,也出现了动摇。他们根本无法坚定执行尉仇台的战前交代。
无数基层将领心中开始琢磨:主帅的中军大旗退了!旗阵乱了!我军是不是败了!咱这些人还要继续死磕么?看上去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