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颠簸也不全是坏事嘛!至少一些原本需要耗费不少体力的有氧运动,现在靠船的惯性代偿就行了,颠簸久了还能预防肾结石。
又扛了几天之后,随着船队驶出流虬列岛海域,突破第一岛链,海况果然完全不一样了。
东亚大陆的近海,风浪是出了名的变,突破第一岛链后,洋流和海风受到的影响因素就少了很多,只用考虑海陆大气交换、寒温环流、地转偏向力等几个很规律的条件。
在太平洋上,最靠近赤道的是无风带,也没有洋流。
北赤道南赤道那些低纬度地区,则是风向和洋流从自西向东、从墨西哥流向菲律宾——历史上西班牙人那条穿太平洋航线,就是沿着北赤道暖流和东风一路漂过来的,全程都不用怎么操帆。
可惜李素现在是从东往西逆向航行,所以没法利用低纬度东风和赤道暖流。
北太平洋从东往西的洋流和季风,只有沿着曰本沿海往东北方、一直往千叶群岛、勘察加、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那一路过去的“曰本暖流”,又叫“黑潮”。
在抵达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之前,黑潮的流向以及黑潮区的风向,都是非常平稳地东南风。不过抵达阿留申群岛之后,北风会渐渐变强,几乎没有东西向的风力,要继续去美洲也只能利用九十度侧风。
另外快到冬天的时候,西伯利亚寒潮会更强一些,南下的千叶寒流的威力,也会盖过北上的曰本暖流。
不过现在才五月天,完全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只能说将来大汉的探险船队如果真打算走阿留申群岛的顺风去北美,得确保在寒冬之前就驶过阿留申群岛航线的最北端。这样等北风一起,可以继续把船队往东南方吹,一直吹到相当于后世温哥华、西雅图一带。
当然这些都扯得有点远了。
……
“原来这就是海岛云帽,真难为周瑜能从那些夷洲岛蛮那儿学来这种观云法。这都驶离流虬主岛一天一夜了吧,至少离开了二百多里。
在桅杆瞭望台上用高倍镜,还能看见岛上的云帽,难怪兴霸之前远征偷袭公孙康后路的时候,不会错过。
从这儿至少可以看到西北面和西南面都有两个岛云帽,各自离咱二百里,他们相互之间至少有三百里了。也就是说,只要一串岛链上,相邻两个岛距离相差不超过三百里,光用望远镜观察云帽就不会错过。再远才需要军舰鸟。”
驶过流虬群岛后的次日,李素起床后不忘又登上瞭望台观测,得到满意的结果后,才算是心生欣慰。
这都已经开出去一天一夜了,还能看见岛云,心里很有安全感,不怕迷路在浩瀚的太平洋上。
甄宓和李素的那些婢妾,也是彻底收起了害怕颠簸风浪的担忧,因为过了流虬岛链之后,风向真的是很稳,洋流也很稳。
船哪怕什么都不操作,只要把船帆船舵顺势摆准,自然而然就会沿着曰本列岛的东岸,往东北方飘去,每天也能漂出去至少二百多里,航速都变得比近海时更快了。
而李素的座船,也第一次不得不收起几面帆,等一等舰队中其他的福船——进入太平洋深处后,福船这种抢风型的近海船型,航速已经比宽幅帆的远洋船甩开了。
航海这玩意儿,还真得尊重科学,黄海用一种船,东海南海用一种船,到了太平洋远海,还得开发第三种,重新攀一条科技树分支,各自分工明确。
过了流虬岛链后,一直又飘到第五天,距离出航已经整整半个月了,甘宁该测试的航行数据也测试得够了,不得不来请示李素,是否该往正北方掉头、尽量靠拢扶桑列岛的海岸。
毕竟再飘下去,可能会错过整个扶桑列岛,甘宁还没航行到过曰本尽头呢,那儿对他而言地图还是一片黑的,这个时代的汉人也不知道扶桑列岛到底有多长。
之前一年在筑紫岛的开拓殖民、对周边政权的情报摸底,甘宁和周瑜打探到的最远的文明政权存在,也只是在扶桑本岛的濑户内海尽头一带。
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后世的大阪湾附近沿岸确实是有文明、有陆地的,大阪湾再往东什么都不知道。
而甘宁周瑜探访到的那个东夷小国,其实也就是当时势力范围只在大阪湾和琵琶湖、浓尾平原一带的“大和国”,再往东都是野人。
李素看了甘宁去年探索出来的残缺海图,又看了甘宁预估的己方当前位置,便同意他转向,这次估计会在大阪湾附近登陆,远离去年在九州岛的登陆点,但没关系。
不管在哪儿登陆,反正那些蛮夷连铁器时代都没进入呢,只要被汉人看见那就直接归化好了,不服就杀了。
历史上曰本人要到相当于中原东晋末期的时候,才被引入铁器。如今连青铜器都才刚刚引入了一百年左右,战斗力和生产力都是渣。
世界上大多数中古的大陆文明,其进入青铜器时代和进入铁器时代,至少都有五六百年的时间差,技术积累才会慢慢演进发展到下一阶段。
曰本人算是比较走运的,全靠外部输入,他们的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只差了两百多年,类似于文明玩家从隔壁科技高的邻居那儿偷了尤里卡。
如今李素都来了,就帮他们更提早一百多年引入铁器吧。引入的方式嘛,就是服从管理的给工具,不服从管理的给兵器——当然是直接插在尸体上那种给法。
番外第26章 像希腊人征服古亚马逊人那样
“看来实际的偏航里程,也没预期那么远么,这地方虽然蛮荒,气候倒是温润。”
随着船队折向正北方航行,当李素最终在望远镜里看到陆地出现时,他的心情也是放松了不少。
李素的妻妾,或许也是这个时代仅有的有过“出海旅游”经验的女子了——当然,仅限于东方世界,不包括西方的罗马人帕提亚人。
地中海文明那种海洋民族,贵族妇人出海迁徙也是有的。
甄宓等人在海上飘了半个月,终于可以重新看到大陆,也是激动不已,趴在艉楼的舰长室舷窗上,拿着望远镜往外眺望。
“哇,那是什么?是《庄子。逍遥游》里的鲲么?还不止一头。”甄宓和周樱看到巨鲸出水、喷涌泉雾的时候,惊得差点跌坐在地。
幸好李素放在舷窗处的那几个望远镜,都是固定在架子上的,不然这些价值数十万钱的高端精密仪器可就直接砸了。
“这是鲸,看来这一带是暖流寒流交汇之处,才会渔场如此丰富,巨鲸成群。”李素好歹还有点中学地理常识,便给妻妾随口解释。
他知道世界几大著名渔场都是海流交汇处,最好还有大江大河入海冲击、导致沉积质泛起。
华夏的舟山渔场,理论上也有寒暖流交汇,但寒流部分已经弱得多了,只是千岛寒流突破第一岛链后继续南下的一点点余威,
暖流倒是比曰本这边还强劲一些,是沿着菲律宾和湾湾海岸一路北上的那股,算是曰本暖流的前段。
所以舟山的渔场形成主要是靠长江入海的冲击,洋流的占比比较小。曰本这边,没有大江大河入海,渔场的主要成因就靠洋流。
只不过后世曰本的近海渔业不出名,是因为曰本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比华夏更早数百年就竭海而渔,把近海渔场破坏殆尽了。
但现在明显不一样,汉末的曰本才多少人口,捕捞工具也那么原始,就算全部岛民都捕鱼,也破坏不了西太平洋的渔业资源。
李素前世也坐过游轮玩过东亚三国,也旅游过不少,此刻从鲸鱼群的规模判断,他怀疑甘宁是行驶到了伊予岛(四国)的东南端,贴着岸再往北航行,就进入濑户内的大阪湾了。
果不其然,甘宁率领舰队再往北行驶,不远就看到了一个非常尖锐伸向太平洋的海角,而且越靠近那一带鱼群跃出水面越明显,座头鲸也越来越多,还有海豚跟着船头的水流省力,
海角尖端外的海面上,还能看到南北而来的寒暖流海水颜色微微不同、偶尔对冲形成漩涡。
李素估计,那就是伊予最东南端的室户冲了。前世玩光荣的《太阁立志传5》的时候,还踩点打过卡。后来游轮游路过他也拍过照。
李素欣赏的是美景,诸葛亮欣赏的完全就是另一个角度了,
他在船上也看到了这些资源,想的却是他来治理三韩和扶桑的时候,如何广晒海盐、疯狂扩产腌咸鱼、用改良后运价低廉的海船卖回大陆、形成经济循环……
室户冲这地方是曰本暖流和千叶寒流作用最激烈的地方,在这儿搞应该是最事半功倍的了。土佐湾的温暖和长日照,也比其他多雨潮湿的地方更适合大规模晒盐。
船队沿着伊予岛往北又开了一天,甘宁几次请示李素要不要登陆,李素都是让甘宁先用望远镜观测一下附近有没有文明国家的迹象。
汉末的四国地区,尤其是土佐湾沿岸果然没有文明国家统治,甘宁几次勘测都没有收获,就继续北上深入海湾。
第二天,在即将进入大阪湾的时候,诸葛亮实在是忍不住疑惑,抽了个空过来问李素:“恩师,这扶桑之地,为何偏偏此处鱼群如此之多,而且巨鲸海豚频繁出没。昨天一天,船上的水手随便拿绳叉,都叉了几千条大鱼了,根本吃不完。”
李素把他了解的那些地理常识,跟诸葛亮也转述了一遍,并无藏私。
诸葛亮也不是完全囫囵吞枣接受,也是思索批判了一下的,随后又提出了新的质疑:
如果渔场真是靠洋流冷暖交汇和大河入海,那这地方也只有洋流的优势比长江口更好,但这儿没有大江大河啊,两个条件优劣势相抵消,怎么也不至于比长江口的句章县更优越。
但现在亲眼所见,确实是比句章县还多了很多鱼,尤其是巨鲸和鲨鱼。
李素对此也没法回答,让诸葛亮后续自己观察总结,反正原理已经告诉他了。
诸葛亮把问题藏在心中,又观察了半晌,谁知当天就被他机缘巧合找到理由想明白了。
原来,当天午前的时候,甘宁率领舰队,终于来到了伊予岛和淡路岛之间的狭窄海峡,要彻底完全进入濑户内海了。
一开始的时候,船速也很快,甚至比正常在开阔大洋上顺风航行还快,着实让甘宁自己都觉得有点惊喜。
李素诸葛亮等人也有些意外,还出于观光长见识的心态,到甲板上放放风,感受船队疾驰突进的飒爽,李素估计船速最快时都能接近十五节了,这几乎不是帆船能达到的速度——近代帆船,哪怕是四桅、五桅的高速飞剪船,基本上大顺风极速也就十八节左右。
李素现在的船,还没那么流线型,帆力比也没那么大,靠风是绝对航行不到十五节的,而且当时风也没大到离谱的程度,算不上暴风,所以就显得更奇怪了。
诸葛亮善于观察,他仔细看了海岸和水流,立刻注意到船队是驶入了巨大的顺水水流,而且水速很快,才推着船也走得那么快,这让他非常震惊。
诸葛亮也算造了多年海船,还深入了解过航海的了,他只见过益州凉州那些从高山峡谷里冲出来的大落差河流,有如此大的水流速度。但从没见过海里的洋流也能流那么快,毕竟海平面是平的,又没有落差。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明明还是海里,水速怎么会这么快?”诸葛亮带着这个疑惑,还在那儿推导演算,
结果才琢磨了不到半个时辰,船队还没全部通过海峡,情况就陡然变化了。海水流动的速度在很短的时间内陡然放缓,又过了一个时辰,居然开始逆流,而且水速也是越来越快。
甘宁船队中大部分船只这时候倒是已经通过了海峡,但末尾还有一些船没过来,被逆流一冲,风帆本身的动力居然还抵消不了洋流的推力,被卷得连连倒退。
甘宁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连忙大声叫嚷,用旗语指挥,让部分殿后的船只先退后,已经通过海峡的船也尽量靠边下碇、稳住船身,以不变应万变。
可惜,最后还是有两条大福船被卷进了洋流反转形成的漩涡,发生了相撞,一部分被撞碎的船体和跌落进海里的水手,都被大漩涡卷走了。
李素见状,心中也是咯噔一下:“这里是室户冲再往濑户内海走……那就是四国和淡路岛之间,这不会就是鸣门海峡漩涡吧!
失误了,应该让船队走淡路岛和本州岛之间的航道的,不该走淡路岛和四国之间的航道!唉,咱也是没想到。”
李素微微有些自责,但也没办法,毕竟他不是全知全能。不可能对曰本的地理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