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9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帕提亚本来都被打得岌岌可危了,这六年里两河流域全丢,帕提亚人只剩下伊朗高原加上后世土库曼、乌兹别克俩斯坦的地盘,还有一小部分阿富汗了。如果按照历史的自然发展,帕提亚人还有最后六七年国运,就该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亡国了。

    但罗马人居然发生了弑君级别的内乱,而暂时被禁卫军新拥立上去的所谓“皇帝”马克里努斯,居然只是一个毫无高贵血统的奴隶出身禁卫军军官。这种临时皇帝注定是做不久的,大后方的罗马行省肯定会重新拥立一个有先帝血统的新帝。

    事实上,这个马克里努斯也确实不行,因为他历史上只做了一年,唯一的事迹就是跟帕提亚人打尼西比斯战役,兵败后就立刻被有血统正统的新君清算处死了。

    正是这样混乱的形势,让帕提亚王阿尔塔巴努斯四世敢反扑,说到底,历史上220年前后,罗马、大汉、帕提亚这三大帝国,几乎都是在比烂,一个个都内患严重,都有皇位争夺内战。

    只不过,现在大汉这边没有内战没有篡位,看起来才比较干净,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备一开始对于西域那些大乱,也只是当故事听听,但是最后在得知“罗马和帕提亚都死磕打得奄奄一息,而且还双双都得同时既打内战又打外战”,搞得刘备都有些蠢蠢欲动的异想天开。

    幸好,他跟丞相李素商量了一下,李素还是冷静的,立刻扑灭了刘备不切实际的想法。

    “陛下有所不知,安息距大汉便有一万五千里了,哪怕从凉州算起,也有一万里。罗马腹心之地离大汉三万里,即使是六年前从安息人手中抢来的美索不达米亚,也有两万里。

    我大汉之西陲,能稳定在疏勒、夷播海(巴尔喀什湖)便已是极限了,如今伯起都还没完全做到呢。陛下真希望子孙再往西拓展,也得仰仗海路水运,从南海向西。海陆运输靡费,相差何止数十倍。”

    刘备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是放弃了。

    机会是真的好,但抓不住也是真的可惜。刘备第一次得知天下三大帝国的另外两个,都处在疯狂的内战加外战之中,可惜穿越沙漠和中亚草原的成本根本承受不了。

    还是丞相深谋远虑,早就该发展航海啊!让步骘走扶南国西航,听说绕过身毒半岛,也能抵达安息和罗马交战的前沿地带巴比伦湾。

    只可惜,大汉的海船规模还是支持不了十万人规模级别的军队、携带辎重军械万里远征。

    李素最后这样安慰皇帝:“陛下,打造海军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不过第二好的机会,是现在。”

 番外第62章 我们需要批量生产格拉摩根伯爵

    西域巡幸的经历,虽然没给刘备带来任何直观的好处,但却进一步刷新了他的三观,让他在后续的执政人生中,坚定了进一步重视工商、重视技术、重视探索的基调。

    大汉的文化、教育、选官、吏治,也要配合这个思路方向,一起形成合力,才能长期保持对已知世界的绝对领先。

    至于进一步着力发展航海和造船,那不过是眼下的小目标而已,还没资格作为国策来讨论。

    另外,李素毕竟是天下智谋之士,而且对国际局势的战略远见方面,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包括诸葛亮也不行,毕竟诸葛亮对外国史的理解,肯定是不如李素的。

    所以,在刘备惆怅于“无法趁着帕提亚和罗马双双陷入内战兼外战的千载良机军事上捞一票”时,李素也给他提出了一些非军事的手段,让刘备可以多少弥补心中缺憾。

    李素提出的方略,主要是外交层面的。他建议刘备,趁着这个时机,对西域派出使节,也不用带太多兵力,就几千骑兵,由马岱护送使者,走伊犁河至西海(巴尔喀什湖)的路线通过中亚草原,然后跟帕提亚人和罗马人斡旋。

    如果是和平年代,李素派出的使者如果带着这么多部队,可能会引起帕提亚人的警觉,甚至怀疑汉人有没有可能是打算落井下石跟罗马一起夹击捡便宜。

    但如今帕提亚已经岌岌可危了,而且双方打得那么两败俱伤,肯定不敢贸然再多得罪一个强国——

    尤其这个时空的帕提亚,对大汉实力的了解也远比历史同期要深刻。

    在李素和诸葛亮鼓励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大环境下,过去十几年里,往返的商旅不要太多。大汉有多富庶、军备有多强大,西域各国都知道。

    所以,使者的安全肯定是有保障的。

    至于出使的目的,李素也是根据手头的情报,仔细定制过的——

    既然现在帕提亚王正在和他弟弟打王位争夺战。

    罗马人那个驻扎在后世伊拉克一带的、弑君上位的禁卫军军官皇帝,也在跟后方叙利亚地区登基的有血统优势的正统皇帝,也在打内战。

    那么,大汉使者有个最牌面的出使理由,就是:

    “大汉皇帝听说西陲蛮夷有正统沦丧的逆乱,所以来调停罗马和帕提亚两国。要求双方都做到‘不支持对方内部的篡逆反贼,暂时罢兵休战,让双方都可以腾出手来先解决自己内部的反贼’。”

    而大汉之所以要主持这个公道,是因为大汉是地球上最重视尊卑正统的文明之国,大汉有最神圣而传承有序的天命君权体系。

    大汉不是想从帕提亚和罗马身上捞什么地皮好处(至少暂时是这么演给罗马和帕提亚看的),双方隔着草原大漠也不可能建立飞地统治。

    大汉只是不希望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乱臣贼子篡逆之辈有生存空间,是为了维持一个全球一起讲正统的国际环境。

    所以大汉只能勉为其难花点资源来当这个国际警察。罗马和帕提亚哪一方不接受这个“不得赞助篡逆”的调停条约,那大汉就与另一方合力击之(但真到了那一天,大汉远征军的军需后勤辎重必须由联盟一方承担,但实际上这只是个谈条件吓人的说辞,不会真用的)

    还别说,这个理由是很说得通的,因为跟罗马和帕提亚人一比,汉朝的君权传承确实体面得多。

    帕提亚就不用说了,基本上就没有成体系的君位继承制度。

    草原游牧出身嘛,跟《欧陆风云》系列里那些蛮族入侵差不多,每一代可汗/酋长/蛮王死后,都得诸子血腥争夺一番,跟后世的蒙古内战和奥斯曼养蛊也不遑多让。

    罗马虽然好一点,但他们的皇帝“奥古斯都”也是推戴为主,当初五贤帝时代还靠收义子当女婿来传位,康茂德这一系被灭了之后,就彻底乱了。

    塞维鲁卡拉卡拉父子勉强是传位成功的,现在卡拉卡拉一死,罗马将来会再次陷入“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的状态,毫无血统神圣性可言。

    大汉今天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纯粹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宣扬先进的制度,让大家都走上和平世袭的道路,防止篡逆歪风扩散。(对外是这么宣称的,实际上可以趁机捞别的好处。打着这个旗子,实际上走别的路子。)

    而李素知道,罗马后来也是渐渐分裂了,不过好像还能挺至少几十年。帕提亚人应该死得更快一点,没多久之后就被波斯萨珊王朝取代了。

    (事实上这是6年后就会发生的事情,但李素前世没学好,这些细节记不清。萨珊取代帕提亚,等于是帕提亚的叙利亚、伊拉克部分都被罗马打败占了,只剩下波斯地区,而波斯本地的萨珊人觉得帕提亚王室已经没有实力了,没必要再跟着他们混,所以独立了。)

    现在大汉宣扬“大家都不许支持篡逆”成功后,到时候西方还不是有一堆“格拉摩根伯爵备胎”能逃亡过来、给大汉制造无数的宣称?

    到时候大汉想对西域用兵,就可以打着替天行道匡扶正义的旗号,而不是侵略了。就算不进攻,也能多很多棋子,从别的方面捞好处。

    而刘备听了李素的设想后,也觉得这事儿很熟——这不就是当年汉宣帝对呼韩邪单于用的么?当年西汉后期、匈奴内战时,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内附,不就是当了一回类似“格拉摩根伯爵”的宣称制造机?后来匈奴不就真的渐渐被兼并同化了。

    这事儿靠谱!反正派出使团需要的钱粮很少,跟派兵打仗相比,最多才百分之几的开支,赌一把也不亏。

    一番运筹之后,刘备听了李素的建议,再次把当了二十多年大行令的杨修派出去,担任大汉正使,马岱为副使,负责带骑兵保护。

    反正动嘴皮子的事儿就让杨修干,动刀把子的事情让马岱干,分工明确。

    说起杨修的遭遇,也是让人不胜唏嘘,他早年可是二十岁就做到了大行令,促成“袁刘互不侵犯条约”时,就立了大功,走到了人生巅峰。

    当时多少人以为杨修能二十多岁到九卿、三十多岁就成三公,但后来因为弘农杨氏的家族拖累、尾大不掉,只能投袁,倒是暂时升到过九卿。可随着袁绍覆灭后带着邺城重新降刘保住了一定的官职,却不得不降级使用,此后十五年一点都没升迁,现在还是特么的大行令。

    简直是出道即巅峰,下坡路够走半辈子了。

    不过,从寿命上说,杨修好歹是可以享尽天年了。历史上这阵子他应该快被曹操在汉中之战时借故斩了,如今虽然官没做多大,跟着刘备混却不至于被卸磨杀驴清算。

    杨修也才四十出头,好好干还能活不久。

    刘备这次让他去,也是人尽其用,一方面知道他善于机变和说服人,另一方面第一次出使肯定有点危险,派个不是嫡系的人去,万一死了也不可惜,还给大汉制造了宣战借口和大义名分。

    综合算下来,简直舍杨修其谁。

    不过,杨修如今还在雒阳,他并没有随驾出巡。使团的准备也需要时间,还得避开即将到来的冬天。

    毕竟胡天八月即飞雪,去中亚草原的路,最好还是走天山北麓、伊犁河谷。雪山以北的道路,肯定得夏天才适合通行。

    所以,真正派出时团的时间节点,应该是明年春耕之后再出玉门关了。

    杨修和马岱得到命令之后,也不含糊,还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种和平年代再捞到立功的机会。

    而马超得知堂弟要护卫使团出发,也不忘提前交代一下,双方都安排了最好的战马作为斥候、信使所用。马超千万关照了,说一旦发现安息人或者罗马人有粗鄙动武的风险,就立刻派人求援。他会把一部分骑兵从玉门关进一步前出到乌孙驻扎,支援使团撤回来。

    不过马超这种准备,显然是过于谨慎了,最后也不会有用武之地。

    ……

    刘备和李素安排妥当了对外外交捞好处的布局后,也就差不多该离开敦煌郡东归了。

    后续的几个月的巡幸行程,倒是乏善可陈。就这么先到长安,后至荆、交。

    唯一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刘备从凉州回程时,为了不走重复的回头路,所以特地选择了走祁连山南麓、青藏高原边缘的湟水河谷,而非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河湟地区加上青海湖,从面积上来说,虽然只相当于后世青海的极小一部分,大约还不到两成。但无论什么时代,河湟都集中了青海地区至少七成的人口,也基本上能占整个青藏高原人口、文明的一半以上。

    原本历史上,第一个亲自踏足河湟地区,发动对高原文明征服的,要到隋朝的杨广了,杨广来湟水与青海湖的目的,是消灭吐谷浑。

    不过如今这一世,早在二十多年前、刘备初定关中时,分出李素和关羽平定凉州之乱,当时就顺手把祁连山周边的青羌人和氐人部族肃清了。李素还亲自带着妻妾侍女美婢游过青海湖呢。

    所以,刘备如今再来,倒是没有任何军事行动的风险,纯粹轻松旅游。其中最主要的意义,反而是让朝中大臣们,尤其是那些没吃过苦、一辈子锦衣玉食做学问的文官,见识见识什么叫轻度高原反应。

    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高原上,还不至于让人没有氧气瓶就死,但呼吸急促、日晒导致皮肤发红,这些都是免不了的。

    大家都见识见识高原的壮阔,体会一下当地生存的不易,也好忆苦思甜,揣测一下当年关羽给王平马岱分兵平定河湟的艰辛,进行一下思想认识教育,提醒大家“河湟与西海(青海)早已是大汉的一部分”。

    雪域高原地区,未来也是要坚定维持大汉的长期统治的,一尺一寸都不能因为环境艰苦而轻言放弃。

    刘备出发巡幸的时候,是五十七岁,走到青海湖的时候,距离刚出发时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他也五十八岁了。一个五十八岁的老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