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9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再折算铜钱,就真的发黄金!之前的陋规全部取缔!”

    刘备趁热打铁,口头把他跟李素商议的计划的第一步,先透个底。

    果然随驾百官个个都欢呼雀跃,盛赞皇帝圣明。

    此后几天,一直到四月下旬,在句章等地,这样的桥段还在重复上演。李素甚至派出巡逻斥候船队,专门拦截打招呼,

    要求所有运金银铜的船队,哪怕原本是船型比较小、不用在句章过驳换内河船、可以直接驶入长江口、要走邗沟或者淝水转淮河的,现在也都改为来句章过驳,提前换小船。

    所以,句章港口上,隔三岔五刘备就能带着随驾百官开开眼,不处十日,大家都从一开始的震惊,变得渐渐麻木了。

    这才几天功夫,已经看到扶桑和旅汉运回来那么多可以铸币的硬货了,真是天佑大汉啊。

    在这个过程中,李素也见招拆招,随着实际情况调整他的部署。

    他意识到将来把黄金全部囤积在雒阳,这倒是没问题。但一上来就直接集结雒阳,操作上有难度。

    另一方面天下商人各地都有,所有纸黄金的票据变更、背书换证,都要跑雒阳的话,交通成本也太巨大了,哪怕富商们在雒阳留专人处理金融汇兑,也还存在一个通信上的麻烦。

    所以,他建议刘备微调一开始的设计,未来可以在南边长江口的句章县,以及北面易水、黄河口外的津门县,都设置一个分支机构。

    既然设了机构,那职权上也尽量整合,以免人浮于事浪费。

    这两处,就分别叫“南方海关署/北方海关署”,管辖范围以淮河为界,衙门一共有三类职能。

    第一是分别管理进入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海贸,负责征收关税。但凡从长江黄河口出海、和从海外回来的船,统统依法核查照章缴税。

    第二就是承担相当于后世外汇管理、贵金属管制的工作,海关署核查商船的时候,要明确贵金属申报,黄金都要交由国家统一管理、出具纸黄金给实际拥有人。

    在海外开矿得到的黄金,除了用于首饰的可以民用,其他不允许以元宝、金锭等货币形式私藏。(当然法律出台后,肯定会有富商回国时戴几十个金镯子或者粗项链,这也是没办法的,时代局限性不可能管太严)

    第三嘛,就是可以再兼一个金融登记机构的职能,对于南方和北方的商人而言,大宗贸易用到了纸黄金,背书已经拖得比较长了,又不愿意派人跑一趟雒阳去变更登记,那就在句章和津门登记。

    句章和津门的海关署,每到年底都会把本地今年累计的登记簿册封存、加盖火漆印,然后交到雒阳去归档。这样就不用所有用到纸黄金的富商都跑来跑去了,朝廷统一帮忙跑腿同步信息。

    等于是海关、贵金属与外汇管理局、汇兑银行三重职能。

    最后,为了确保权力能实施落地,肯定还要武力保障。

    所以把现有的大汉海军,趁着如今天下太平海军也没仗可打,分出两支精锐,分别成立北洋缉私舰队和南洋缉私舰队。舰队的母港基地就分别设在津门和句章。

    北洋缉私舰队由甘宁任提督,南洋缉私舰队由周泰任提督。负责打击走私、打击海盗、护航合法商人。

    遇到武装抗税或者武装藏匿海外开矿所得黄金的时候,就轮到他们动刀子了。

    至于这两只舰队的开支,有南北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河海转运贸易关税撑着,肯定是养得起的。唯一要注意的是,依然要保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不许地方官员直接拨款给甘宁和周泰,也不许甘宁和周泰直接问地方自筹钱粮。有朝廷专人监督做账、全部收清楚之后再划拨,就能避免甘宁周泰变成亲自管关税的军阀,更不会出现历史上节度使那样的尾大不掉了。

 番外第69章 最后一站

    四月很快就在优游闲适的炫富视察中度过了。

    温暖宜人的扬州,尤其是会稽郡和吴郡,给刘备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哪怕他一辈子就只在扬州待了两个月,却是见识了不少从没见识过的新奇奢侈玩意儿。

    李素潜移默化种下的币值变法思路,也让刘备意识到了后续对三韩的扶桑的巡视,依然是很重要的,不得不安排。

    这场巡幸的最后小半段,目的已经从“刘备自己要看看这大好河山”,渐渐演变成了“要让随行百官也看看大汉新打下的疆土有多么富饶、有多大的资源潜力”。

    朝中高官,和民间世家,有时候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

    以上百户封侯权贵为代表的存在,他们真心改变了想法,更加慑服于朝廷的动员潜力,再以这些人为核心、往外扩散这种想法。

    天下对变法心存质疑的力量,也就消弭了相当一部分。

    随着时间进入五月初,在游人醉的暖风中享乐够了的刘备,终于恋恋不舍离开了扬州,踏上了东渡的行程。

    刘备原本的行程计划,是不用亲临佐渡岛金山的,最多看看更靠近大陆的石见银山或者别子铜山。

    但现在既然知道了李素的用心良苦,刘备也不在乎过了对马海峡后多航行十天八天。反正贴岸航行的安全系数,已经是被充分证明了。

    台风季到来之前,两千吨级的御用座舰,还包了铁皮,简直不要太安全。

    短短大半个月的航行,舰队从青州半岛抵达瓮津、汉城,随后转道釜山,一路游山玩水,让随行官员都是大开眼界。

    这些人几乎都是第一次抵达如此极东之地,人人都充满了好奇,也算是彻底开眼看世界了。

    抵达三韩半岛后,剩下的行程倒是不用太急,因为东海上最危险的长途航程已经过了,剩下的对马海峡那几十公里一天就能航行到对岸,随时找个风小一点的安全日子就过去了。

    考虑到对大多数人而言,三韩也就一辈子来这一次,肯定多多少少会有所好奇,直接纯路过太可惜了。一行人盘桓半月,走走停停,把几座主要县城都晃了一下,六月上旬才通过对马海峡,先在筑紫的邪马台国旧都靠岸。

    六月初八,刘备一行抵达鲸海沿岸的石见银山。舰队的行程计划,就是沿着鲸海沿岸北上,不进濑户内海了。

    皇帝有兴致要去看看濑户内海几座新城市的话,可以另外换轻便小船,或者陆路翻山穿越西国地区。

    刘备对于濑户内那些乡下地方也没什么兴趣,毕竟在他看来扶桑所有的城市几乎都是穷地方,最大的新雒和大阪两县一样毫无文化底蕴可言,就是看看自然风景而已。

    甘宁周瑜在扶桑十二年,也算是筚路蓝缕,从无到有,这些年建设下来,扶桑的原始痕迹已经彻底淡化了,主要县城的建筑风格完全与中原类似。

    唯一能从房子上看出区别的,只是屋檐梁桁一些细节的区别——中原汉人造的房子,高端的都会有飞檐斗拱,而到了扶桑,哪怕是最高级的郡守府衙门,也是朴实的平直椽桁。

    不是花不起这个工本让木匠造漂亮点,而是扶桑更为寒冷,下雪天积雪更厚。飞檐斗拱容易盛积住更多的雪,房子会压塌。

    与之对应的,还有很多把繁复奢华装饰去掉的操作,看起来审美就比较“极简主义”了。

    可见任何人到了扶桑这块地上,因为各种资源有限、环境制约,最后都会变得禁欲系审美风格的,跟人无关,也没必要过度解读。

    而刘备是性好奢华之人,从小就很专一于“好声色、美衣服”,到老了还是这么专一。所以看到扶桑那些新造的房子,便有几分不喜,根本不想多玩。

    除了参观金山银山以外,他把其他旅游行程砍了个七七八八,最后只留下了三项:看伊予湾室户冲的捕鲸和鸣门漩涡,到大阪县的奈良看看原始神社,

    最后就是相模湾的富士山爬一爬,毕竟距离海岸几十里的地方、就有一千五百丈以上的火山可爬,能直接眺望到大海,这种视觉享受,还是皇帝都做不到的。

    中原比富士山高的山当然有很多,但都是离海两千里以外的内陆了,反差没那么剧烈。

    在室户冲时候,刘备亲自登临了一条捕鲸船,还亲自指挥了一把用军用的弩炮射杀巨鲸——

    如果没有皇帝参观的话,平时的捕鲸当然用不到这种大杀器了,直接靠投射鱼叉的简易装备就行。用上床子弩,显然是满足刘备围猎的乐趣,

    因为《史记》上记载、秦始皇东巡蓬莱的时候,就听了方士对“为什么见不到东海仙人求取仙丹”的解释,推辞说“为巨鱼所阻”。所以秦始皇是亲自下令用弩射杀过巨鱼的。刘备这是玩了一把COSPLAY复刻。

    随后刘备也参观了直接用泥质滩涂和石垣围砌的盐田、扶桑如今早已实现直接日光晒盐,然后大批量腌制海鱼鱼干和鲸肉鱼干往中原回运,每条船都是满载了几百吨优质肉类。

    鲸鱼的油脂也都被搜集起来,做成灯油“人鱼膏”,这东西比蜡烛和其他动物脂肪燃料烧起来都亮,就是离得近了气味不太好闻,作为远程大面积照明还是很不错的。

    历史上英国人一直到18世纪,伦敦首次出现路灯时,用的就是鲸油膏做灯油,后来完全进入工业时代才有了煤油灯煤气灯。

    大汉如今的雒阳皇宫之中,也用上了鲸油膏的庭院灯,在皇家园林和走廊上用用。但全城使用还是有点不够的,也不利于防火,所以民用领域没有普及。

    当然,李素在会稽的几处公爵府、别业,以及在雒阳的丞相府,还有诸葛家糜竺家的那些府邸,肯定也是都在庭院里用上了鲸油灯柱。

    算是这个时代第一批“夜里连户外都要大面积持续照明”的豪宅,堪称不夜。

    ……

    抵达石见银山和佐渡金山的时候,刘备和随行官员当然都是被金银山的规模微微震撼到了,毕竟是方圆覆压二三十里,都是矿区,一眼看过去热火朝天,总计怕不是有上万矿工在辛劳作业。

    挖矿的地方环境过于恶劣,皇帝和大臣也不可能长时间驻足,所以只是远观就好了。还是到了选矿区和冶炼区,能够稍微多看一下。

    最近几年,金银矿的开采,总算是用上了李素点拨的“灰吹法”,也就是利用其他贱价重金属、容易与金银互熔成为合金、而且合金熔点会低于合金中任何一种单质的特性,低温就把金银先与其他杂质分离。

    最后,再把作为“熔剂”的贱价重金属分离掉。

    具体来说,这里用到的媒介就是铅、汞。

    铅非常便宜,熔点只有三四百度,稍稍烧一下就熔化了。不过铅要沸腾气化还是比较难的,依然要一千五六百度以上。

    这个温度纯铁都液化了,而汉朝原本的冶金技术,都做不到把钢铁炼成铁水,所以才只能用“炒钢法”没法用“灌钢法”(铁变成铁水才能“灌”),因此,汉朝原本的冶炼,也是不可能把铅变成蒸汽的。

    好在二十年前诸葛亮发明了“提前预热鼓风”技术,往炉膛里吹预烧过的空气,这个技术既然能进一步提高炉温,实现灌钢,现在也能挪用过来气化铅。

    有了这些东西后,矿石中的微量金银残余要充分榨取出来,效率就提高了数倍之多。比如原本含量才每吨几十克的,古代传统提炼法提完后可能还能剩十几克提不出来。

    上了灰吹法后,能把这些含量过于低的犄角旮旯部分也搜刮出来,炼完后的矿石残渣剩金量能压低到一克以下。

    (注:21世纪炼金技术已经做到每吨矿石0。2克都有开采价值的程度了,国内最好的富矿也才5克每吨左右,这种矿石放古代已经是矿渣。

    所以所谓的黄金持续两千年都没开采完,其实就是科技进步之后,把古代炼完没用的贫矿渣重新回炉嚼了消化一遍,榨干最后的养分。)

    相比于铅的难以沸腾,汞肯定要容易用得多,毕竟常温下就是液体了,三百多度就沸腾了,沸点比铅还低一千二百多度。

    不过汞蒸气的毒性太大,而且汞贵得多,用来分离白银肯定是不划算的,只能是特定情况下专门分离黄金用。

    如果是按照原本历史上、16世纪曰本人自然发展到“灰吹法”,也就是跟游戏《信长野望》、《太阁立志传》里面那样,那么当时的矿工是毫无劳动保障可言的,冶炼人员每天要暴露在剧毒的铅蒸汽汞蒸汽里,能活到四十岁就算开挂了。

    李素来了之后,还算仁慈,尽量在反应炉上搞个类似冷凝蒸馏器的东西,让蒸汽进入冷却皿管腔里后重新液化甚至固化,积多了之后再拿到别处重新加热、确保只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