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赶到雒阳时,才发现使君信使已经到了同一座驿馆下榻,正在等候按序呈递表章。
为恐有负府君所托,我只得诈称扮演朝廷收取表章之人,骗取使君信使拿出表章,夺取并撕毁,又恐吓他因担忧毁表之罪而亡命,我这才得以将府君的表章先于使君呈送省禁。不过我自己也因此获罪,知道无法复命,便渡过沙门岛,来辽东亡命。”
太史慈口中提到的沙门岛,便是后世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庙岛列岛。
这地方从秦汉时候就叫沙门了,看过隋唐和水浒一类古代的,对这个地名一般都不陌生,因为这是历代流放最严重的重刑犯的地方。
此地也是汉朝时候从东莱渡海到辽东的必经之地,中间那串岛链上藏身的,都是天下最没处可去的危险亡命徒,几乎个个有不止一条人命重案在身。
也就太史慈这种罪行轻一点的,才敢在辽东登陆。罪最重的那些就在小岛上打渔,一辈子不再重新登上大陆了。
刘备听完,对于太史慈的作为倒也谈不上评价,只是安慰了他两句“这都是小事,既然当初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是应该的”。
但随后,刘备就忍不住吐槽了几句青州刺史和东莱太守:“焦刺史与唐太守这般行事,岂是百姓之福?青州黄巾泛滥,剽掠地方,推诿塞责有什么用?应该把心思花在如何剿灭黄巾才对!”
李素更加冷静一些,他没有立刻评价这事儿,只是在内心细细比对了一下历史,大致推演出了这里面的蝴蝶效应变化总的来说,蝴蝶效应并不明显,也就他这种前世的重度三国游戏爱好者、光荣历代三国志上的人物列传都仔细看的,才看得出来。
按照原本历史发展的轨迹,这太史慈应该也是要来辽东避祸的,理由也是为了州、郡长官在给朝廷的奏章对骂竞争中背锅
因为当时朝政比较懒散,对于同一件事情,如果州或者郡其中一方已经上奏说明过情况了,第二个单位的奏章再送来,省台多半就不会再细看了,而是以为“这事儿已经处理过了,是多个衙门重复上报了同一件事情”。
所以谁的奏章先到,对谁就有巨大的好处,可以把锅推给对方,从这点也能看出汉末朝政慵懒之弊有多严重。
不过,历史上太史慈应该没这么早来辽东,所以蝴蝶效应就体现在这儿了因为刘备当初截击张举、把乌苏逼到泰山去当流寇了,也逼得青州黄巾比历史同期提前了几个月做大。
所以,这一次逼得太史慈不得不铤而走险破坏刺史奏章的事由,才变成了“刺史和太守为阻止黄巾军流窜不力互相甩锅”。否则的话,太史慈应该还能干一年半载,到时候为别的事儿背锅。
只能说一切都是命啊。
李素正愁没机会劝刘备不要安于现状,便连忙进言:“兄也不要一味责怪唐太守和焦刺史,青州黄巾之崛起,种子还是张举手下的乌苏那一千胡人骑兵。
说到底,咱当年驱贼出境。只是没想到在幽州被打得满地找牙的乌苏,到了青州能为祸如此之烈。兄既有爱民之心,等这边张纯授首,何不谏言使君,利用糜竺的船队,渡过海峡到东莱、北海击贼。
就算青州黄巾贼势太众,无法击灭。好歹把乌苏击毙,也算是善始善终,不给人留下我们幽州将领驱贼出境、任由他们为害他州的恶名。”
刘备眉头一挑:“越境击贼?会不会犯朝廷忌讳?”
李素:“当然要请命了,而且不必急于一时,使君身为天下第一个州牧,本就是为了朝廷便宜行事、除恶务尽而设的。对于起源于幽州、逃出州境流窜的贼军,当然有追击之权了。不过要把握好度,一旦乌苏被杀、到时候还是退回辽东,听从朝廷安排为好。”
太史慈听了,不由心生敬仰,对刘备纳头便拜,感动流涕地说:“慈自十八岁至今,为吏三年,只见地方牧守畏贼如虎,推诿塞责。从未见过主动越境助友军杀贼平叛的忠义长者,府君仁德,实乃慈平生仅见。慈为东莱、北海百姓谢过府君!”
“诶,子义快快请起,备毕生行事,讲究的就是一个善始善终,乌苏当初是被我和麴义杀败逃窜,只是没想到只有幽州民风彪悍,青、兖民风如此懦弱,竟然让那点小贼重新燎原。唉,当初要是早知如此,哪怕多付出一点代价,备也当联手麴义,合围尽灭乌苏!”
太史慈公道地解释:“这不能怪府君,青州黄巾如此猖獗,也是本身民怨积累过深,否则光靠乌苏一千胡骑能济得甚事?乌苏不过是点燃薪柴堆的一颗火星罢了。”
刘备扶起太史慈,略一思索:“如此说来,上午北海管宁、邴原渡海来投,也是因为青州黄巾了?子义刚才说,北海郡贼乱之烈,不亚于东莱。”
太史慈连忙把他知道的情况详细介绍了一下:“确是如此,只因叛军怕朝廷派兵围剿,全部蜷缩在半岛上,青州东有泰山、蒙山遮蔽,地势复杂,一旦遮蔽叛军泰、蒙,便可在三面环海的半岛上肆无忌惮。
朝廷从其他州调遣兵马,也难以快速抵达、出其不意围剿。故而叛军便愈发偏好在半岛上肆虐。府君若肯相助,走海路而去,则东莱、北海都恰好在半岛北岸,与辽东相望,定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刘备点点头:“等张纯授首,时机合适,请示周全,我会突然秘密出兵的。到时就以泰山为界,我辽东兵依水师转运之利,清除半岛北岸东莱、北海的黄巾,但不可妄言深入内地。至于泰山郡以西,交给朝廷大军吧。”
这个话题便就此打住,刘备随后就拉着李素、太史慈一起,跟关羽商量下一步如何攻取面前的辽隧城。
太史慈也知道拿下了辽隧、襄平,回去救东莱父老才有希望,所以也非常卖力。
他之前只是一个人单身畏罪潜逃至此,所以家中母亲还在东莱老家居住。而如今孔融也还没当上北海太守,所以太史慈家里根本没人关照,他当然希望帮刘备尽快彻底打下辽东,借着刘备的兵回去救家人。
ps:三更!
第34章 渣男级别的上中下策
刘备在辽隧城下整顿、训练了大约半个月,一直到五月中旬,总算做好了战役准备。
随着手下兵力扩充到两万、而且日夜操练、修整兵器,刘备阵营的钱粮消耗速度也是非常惊人。
年初刚买完护乌桓校尉、辽东相和侯爵时,刘备手头的公款大约还有三四亿。而这一万新军扩充下来,加上屯田和以工代赈,哪怕有卖马做补贴,到五月中的时候,余钱也缩水到了两个亿。
两亿钱,理论上也就大约够一支五千骑兵、一万五千步兵的部队,一年左右的军费。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辽东各地的赋税和屯田收入,明年年中的时候,刘备就会因为养兵而穷到破产。
从这个角度说,辽东这地方确实容易招募到体格健硕的壮士,也容易弄到马,但人口实在太少,物产也实在太穷了。如果没有以战养战,划地自守的话经济循环很快就会崩溃。
这是很容易算清楚的账,30万人口,折算成15万完全纳税人口,每人每年4石,才60万石军粮的财政收入。就算其中十万人屯田,剥削比例再高一点,每年官府总收入100多万石粮食吧。
养两万脱产常备军绝对是非常辛苦的。
除非把士兵都派去开垦军屯,大部分精力花在种田自给自足上,但那样部队的专业性和战斗力又会有所下降,就不是精兵路线了。
刘备也知道就目前的财政状况,再准备下去不是办法。而且绝对不能让张纯再拖到获得今年秋天辽河平原的秋收收成,不然就太被动了。
所以,五必须开始决战了,要争取八月之前彻底结束战斗,别耽误秋收收税。
五月十二,辽隧城下的辽河三叉口地带。
刘备亲自带着一万余兵马,夹河列开阵势,依礼先向张纯叛军挑战。
不过,这也就是做做样子罢了,因为张纯军根本不肯应战他们早在几个月前,大约是难峭王刚刚大败、而昌黎县还没被汉军收复之前,就开始在辽隧城外、沿着辽河北岸挖掘长堑、并且把挖堑挖出来的土,就地在堑壕背后堆筑成土墙。
足足筑了十几里的简易土墙。
都摆出这副架势了,当然不肯跟刘备正面决战。
而事实上,这一手与几十年后公孙渊防司马懿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并非完全一样。核心思想都是打“切断进攻方水路粮道”的主意。
“这十几里的堑壕、土墙,到底图个什么?这种土墙筑在城外,只要迂回就能绕过吧?”刘备并不想拿自己部队的人命冒险,所以都没直接试探性进攻,而是先问问随军的谋士,希望不用付出代价就大致猜透敌军的部署。
随军的鲁肃深谙后勤补给之道,他观察了一会儿后,就率先建议:
“辽河中游水位已浅,此处分叉后,各条支流的水位更是一下子浅了好几成。糜郡丞的河海两用沙船,无法在辽隧以上的分叉支流中航行。所以如今海路运来的军粮,都是运到大营囤积起来。
将来进攻辽隧和襄平,还要用小船转运到前线。而辽东各县就地征集的小船,远不如糜家船只坚固,也并无船楼、板舱可以遮蔽箭矢。敌军在北岸筑起长堑,土墙后埋伏弓弩手,便足以压制河面,使我不得迂回运粮绕过此处、直接攻击辽河平原纵深诸县。”
如果绕路直接偷家,部队过得去,粮草却过不去。
古代作战运粮并不是很多古装剧里演的那样,靠牛车驴车为主牛车驴车就相当于古代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只是从码头出来后到大营那段距离,才靠牛车。
要是几百里路都用牛车,那无异于当代快递公司放弃高速大货车、直接用快递小哥的小电驴驱车数百里送快递一样浪费。
不然的话,曹孙之间历次战役,也就不会再纠结于寿春、濡须口、合肥这几个战略要点了。正是因为这几个点控制了淮河水系进入长江水系的河流交汇点,所以不打下来就没法水路运粮、没法继续进兵。
刘备琢磨了一下鲁肃看到的问题,转向李素又问道:“子敬所虑,伯雅可有解法?”
李素也不敢托大,认真想了想:“倒是有些想法,但不保证奏效,只能说是一试,如果敌军不中计,我们也没什么损失。”
刘备:“说来听听。”
李素:“上策么,便是让子龙领数千骑兵,随军带足七八天的干粮,往辽水东边的支流溯流而上数十里,假装切断辽隧敌军与襄平敌军的联系。
甚至营造出我军主力放弃水路运粮、愿意承受陆路以牛车运粮二百里的损耗,直扑襄平攻城的姿态,逼着辽隧堑墙防御体系内的敌军追击我们,从而逼敌野战。此策的好处是随时可以试试,不成功无非也就让子龙白跑一趟,别的没有任何损失。”
刘备刚听到这儿,立刻拍板:“好计,虽然敌军不一定中计,但也没什么耗费,让子龙立刻准备一下,今日便作出迂回佯攻的姿态。”
不管敌人相不相信赵云要偷家,先演一演再说。
这也是对付敌军分兵囤驻两处时,最容易想到的。围点打援嘛,假装威胁兵力弱的那个重要据点,引诱兵力强的去救。
李素这个上策,其实也是直接抄了司马懿灭公孙渊时的办法。如果张纯的智力值比公孙渊高,那就多半没搞头了。
“再说中策。”吩咐完之后,刘备回头继续问李素。
李素:“如果上策演完后,敌人无动于衷,那就只好将计就计,真的分兵去迂回襄平、甚至试探性攻城。攻城的强度不重要,关键是要确保断绝襄平与辽隧这边的内外消息,只让辽隧敌军知道我们在攻襄平,却不知道我们攻得有多激烈、到底投入了多少人。
如此一来,假以时日,辽隧这边的敌军肯定会沉不住气。就算他们不敢直接放弃辽隧回救襄平,至少会伺机渡河到南岸、截断我们通过陆路给襄平围城前线运粮的粮道。
这时就要考验我军欺骗部署的能力了,只要能让他们误以为我们留在辽隧这边的预备兵力和粮队护卫不足,他们就会大胆出来劫粮。
此策与上策相比,成功率更高些,坏处则是万一失败,比如演得过了,救援运粮队的兵力打不过敌军劫粮队,那么我军必然会蒙受损失,粮草也会大批被烧甚至被劫。”
上策是成功率低,但失败了没损失,等于空头下注。
中策是成功率高,失败了也有损失。
敌军来劫粮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因为襄平就等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