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琦沉吟片刻,说道:“行,我知道了。从现在开始,此事由我来接手,不用再分散你的精力。我会设法查出邹展的下落,并组织人手实施救援的,你就放心吧。”
赵亮笑道:“听公主这意思,是有别的什么任务,要交给我去办吗?”
赵琦抿嘴一笑:“猜的没错,正是如此。”
在读心术的强大威力下,赵琦几乎没有什么秘密能瞒得过赵亮,这姑娘所思所想,已经先一步被赵亮掌握,当然也令他不禁大感头痛:晋阳公主心中打算要赵亮办的两件事,一是出谋划策,想办法让赵括的愿望落空,最终无法取廉颇老将军而代之,二是全力争夺汾阳公主赵雅,坏了赵晶的好事。
然而,这两个问题,却又恰恰都是赵亮为难之处。
从历史的角度看,赵括接掌兵权,才是最应该发生的历史选择,赵亮不仅不能破坏组织,反而还需要大力促成才对。
至于说汾阳公主赵雅的终身大事,让赵亮破坏赵晶的图谋没问题,可若是亲自把小公主娶到手,那却万万不行。
这要是让小雅知道了,还不晓得会发生什么呢?
想到小雅,赵亮忽然心中一紧,暗骂自己糊涂。方才只记得向张素打探邹展的下落,怎么就忘了问问小雅的消息呢?
赵琦见他一直沉默不语,只好兀自接着讲道:“眼下有两件大事,需要拜托赵兄出力呢。”
赵亮回过神来,点头道:“公主不说我也清楚,有关兵权之争和汾阳公主的婚事,对吗?”
“赵兄果然通透!”赵琦笑道:“不知足下有何高见?”
赵亮心想:高见没有,低见倒有一大堆,就是不知道你想不想听?听完之后会不会骂我?
他略作思忖,正色道:“这两件事情,其实也可以合成一件事来看,那就是赵国朝堂之中,新崛起的少壮派对于王族和传统势力所发起的挑战。而这个挑战,背后还牵动着大王的权力考量,以及长平大战的最终走向。”
赵琦听得美目一亮,欣然道:“请赵兄继续说下去。”
赵亮微微颔首,接着道:“赵奢去世,蔺相如病危,廉颇则在前线表现不佳,代表着先王的班底正在逐渐凋零。这种现象,既是大王希望看到的,又是大王不愿看到的。其中差别就在于,时机不对。”
“赵兄说的没错,”赵琦同意道:“王兄自继位以来,一直都对老臣子们颇为忌惮,希望能够尽快汰换朝班,重用培养那些属于自己的嫡系势力和肱骨大臣。而你所说的时机不对,应该就是指眼前的赵秦之战了。倘若没有这个变数,王兄或许更容易放手布局吧。”
她略微顿了顿,又道:“从这个角度看,当初平原君赵胜力主接受上党郡,恐怕也有这层考虑。他正是想利用上党的归属问题,挑起赵国与秦国之间的纷争,好让年轻的王兄更加依重王族和老臣老将,不至于立马改换朝堂的人事布局。”
第五百四十四章 换将的风波
“很有这个可能。”赵亮点了点头:“平原君能跻身天下四大公子之列,又岂是易于之辈?他当初的这个国策主张,很符合公主猜测,而后面的局势发展,也证明的确如此。你王兄为了全力对付强大的秦国,不得不更加重视老臣的作用。比如让平原君作为假相,负责全军粮草的筹措调动,而廉颇则担任赵军统帅,全权指挥四十余万兵马。”
赵琦凝视着赵亮,问道:“赵兄忽然提起这个,到底想说什么呢?”
赵亮不答反问:“公主一力反对赵括带兵,究竟是出于政治斗争上的考虑,还是在意长平战场上的胜负呢?”
赵琦先是微微愣怔了一下,随后哂笑道:“我说赵兄,这二者难道就不能兼顾吗?”
“公主,我首先声明啊,问这个问题,完全没有任何要嘲讽公主的意思,纯粹是为了之后的谋划确定路径。”赵亮耐心解释道:“朝局之争,是一种做法;战场之争,是另一种做法,而若是希望二者兼而顾之,则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更大的胸襟,假如我不弄清楚公主的真正想法,又如何能为你出谋划策呢?”
赵琦饶有兴致的凝视了赵亮片刻,笑着问道:“你能给我分别讲讲,这几种做法有何区别吗?”
赵亮站起身来,侃侃而谈道:“倘若仅仅是志在朝堂,那么赵括赵晶之辈,貌似可欺,实则凶险。原因很简单,我们要对付的,表面上是他们,可实际上却是他们身后的大王。”
“这一点我当然清楚,”赵琦道:“若不是因为王兄真的非常信任他二人,并希望今后能委以重任,凭我的手段,早就将他们拿下了,何苦要等到今天。”
赵亮表示同意道:“所以,每当公主以及其他大臣诟病赵括赵晶的时候,尤其是明确反对这两个人上战场,都会引起大王心中的不快。因为他会认为,你们仅仅是不愿看到赵括这些少壮派崛起掌权,才会出言反对的。”
赵琦道:“你说的没错,王兄确实会这么想。如果这次的对手不是秦国,而是换成韩国、燕国,哪怕是更强的齐国、魏国,王兄都有可能早就不顾我们的反对,直接派赵括上前线指挥作战了。现在之所以启用廉颇,也实在是因为此战不容有失,而我们又缺乏可言必胜的大将。”
“这正是我想说的,”赵亮接着道:“如果单纯从朝堂之争的角度看待此事,那么让赵括领兵,比不让赵括领兵更好。”
听他这么说,赵琦不禁秀眉轻蹙,兀自思索了片刻,微微点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赞同赵括替换廉颇的做法,一方面,可以降低王兄对我们的猜忌和敌意,另一方面,则可以让赵括在秦国面前吃些败仗,从而证明他只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草包。这一招儿,就是所谓的‘以退为进’吧?”
赵亮笑着点点头:“这是从朝争的角度分析,那么接下来咱们再看战场得失。先请教公主,你是想赵国取胜呢,还是想赵国致败?”
“这还用问?当然是胜啊,而且最好是大胜!”赵琦不假思索的说道。
“好,我再问你,倘若是赵括指挥的大胜呢?”赵亮乐呵呵的问道:“公主能接受吗?或者说乐见其成吗?”
赵琦冷笑道:“不可能!赵括与我年龄相仿,又是贵族,我们俩几乎可以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他是个什么货色,我心里清楚得很!志大才疏,轻浮自傲,此乃为将者之大忌,所以他不可能打的赢这场仗。”
“我说的是万一。”赵亮丝毫不着急,慢悠悠道:“万一他走了狗屎运,正好碰上秦国犯了大错呢?”
赵琦皱着秀眉想了想,沉声道:“那……那我只能认了。他若打赢,对王族虽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但对大赵来说也算一件好事。不过,我还是坚信,他没有那个能力,同样没有那个运气。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强盛,名将辈出,尤其是大秦军队,法度森然、纪律严明,运行体系成熟有序,轻易不会犯什么致命错误,即便将领有时指挥失误,但因为有规矩做保障,也不至于酿出不可挽回的大祸。”
赵亮笑笑,未置可否,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讲道:“廉颇老将军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是大赵难得的将才。只不过,或许是因为他年纪老迈,又或者是他忌惮秦军战力强悍,所以一直采取守势,非常保守。”
赵琦好奇道:“你的意思是,廉颇不行?”
“行不行的,之前的战果已经很明显了。”赵亮道:“秦军自四月开始从上党郡出发,向长平一线攻击前进。仅仅两个月的功夫,就三战三捷,连夺大赵六座城寨,斩杀都尉级将领四人,赵军伤亡累计数万之众。廉颇只能退守丹水以东,局面可谓劣无可劣。”
“我不同意赵兄的看法,”赵琦反驳道:“秦军兵锋强盛,廉颇出征前就对王兄和朝臣们说过,此次大战,他只有采取第次防御、逐步拖延的策略,才能抵挡得住来势汹汹的秦国大军。眼下战场局面虽然不利,但基本还在老将军当初所预料的范围之内,说明是有控制的。”
赵亮心中暗道:这小丫头年纪不大,事理倒是明晰,还真不好忽悠啊。看来要说服她放弃阻挠赵括领兵之事,还须多下番功夫才行。
他从容不迫的笑道:“廉老将军仍旧掌控着战场局面,或许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你好好想一想,赵军屡战屡败,朝堂君臣知道廉颇的策略,可是前线的将士们却未必能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赵军兵马的士气会降至何种程度,恐怕是谁也说不准的。再者,丹水防线看似牢固,可是面对天下无敌的秦国大军,区区一条小河真能挡得住吗?”
“另外,四十万赵军全都挤在丹水一侧,保持被动防守的态势,一旦被秦军集中突破一两处要害,再实施迂回包围,势必会引起全军恐慌。到时候兵败如山倒,人多反而会成了最大危险。”
赵亮毕竟有着两千多年的知识储备,随便一两句分析,立时令赵琦也犹豫起来,她琢磨了片刻功夫,问道:“那依你的意思呢?”
“说心里话,我是比较赞同赵括的想法的,”赵亮笑道:“尽管这家伙打仗不靠谱,但是毕竟读了那么多年兵书,眼光还是有的。”
“哦?此话怎讲?还请赵兄指教。”赵琦虚心问道。
赵亮不慌不忙的回答:“此次长平大战,赵秦两国都是兵力尽出,摆下了一决雌雄、不死不休的架势,正应了赵括所说的兵法中那种‘狭路相逢、两强相争’的局面。而古往今来,像这种牵动国运的大会战,凡是示弱退守的一方,往往容易将战场的主动权拱手让给敌人,而自己陷入到被动挨打的恶劣境地,直至彻底崩溃。”
赵琦沉声道:“也就是说,廉老将军有可能错了?”
赵亮点了点头:“他又不是什么天下无敌的战神,怎么就不可能犯错呢?廉颇手上握着四十五万大军,与秦军实力不相上下,却连一点进攻的勇气都没有,白白的助长了敌方的气焰,更令全军处于日夜防备、提心吊胆的环境之下。反观秦国人呢,想来便来,想走便走,想哪天打你就哪天打你,想打你哪里就打你哪里,你说,这能不吃败仗吗?”
赵琦的心思渐渐被赵亮给说动了,不禁沉吟道:“你的这个说法,居然与赵括一模一样,难道真是……”
她没有继续说下去,转而问道:“如果换做是你,该如何是好呢?”
赵亮见晋阳公主的想法终于有些松动,连忙趁热打铁:“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尽量劝说廉老将军改变原先的策略,采取更为主动的进攻方案。只要指挥得当,就算不能取得大胜,至少也能跟秦军打个不相上下,最后逼着对方停战和谈。又或者,咱们最大限度的损耗秦军,好让其他国家有机会进攻秦国,形成合纵之势。”
同样的说辞,从赵括的嘴里讲出来,晋阳公主赵琦只有满脸的不屑,然而赵亮如此一说,赵琦却非常认可,她不禁微微颔首,同意道:“你的这个建议很好,如果能劝说廉颇老将军转守为攻,夺回失地,王兄定然会打消换将的念头,总好过让赵括那个蠢货上阵指挥,令大军处于危险境地。等一会儿我便去找王叔平原君赵胜,请他修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往前线。”
赵亮心道:你能这么做那就最好了。不过,别说是平原君修书去信,就算赵王亲自下令,老廉颇也绝不可能率军主动发起进攻。他采用防守拖延的策略,虽然场面上不好看,但却也非常务实,丹水湍急、壁垒坚固,数十万赵军守得好似铁桶一般,就算武安君白起坐镇,面对廉颇这乌龟战术,多半也是无可奈何。
依着赵亮的盘算,廉颇越是不遵平原君的建议或者赵王的旨意,赵王便越是急于换将,因此他建议赵琦去信催战,看上去是为了维护廉颇的统帅地位,其实反而更会加剧赵军易帅的进程。
第五百四十五章 公主府第一门客
在赵亮的刻意引导下,晋阳公主赵琦终于拿定主意,打算通过劝说廉颇改变既定策略的方式,来避免可能发生的换将风波。
只要廉老将军一改之前稳固防守的态势,转而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甚至有机会能夺回那么一两城池要塞,那么赵王便没有理由多此一举,冒着军心不稳的风险强行更换统帅了。
想定此节,赵琦略微安下心来,不由得当面赞许,夸赵亮确实很有见地,而赵亮则赶紧谦逊客气几句,连连说这都是公主睿智,他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
赵琦闻言笑笑,话锋一转:“眼下赵兄已经脱困出狱,接下去有何打算呢?”
赵亮略作沉吟,接着郑重答道:“我这次到邯郸来,除了想闯番事业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寻访一位失散许久的朋友。”
“朋友?”赵琦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