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驻扎在宁锦一带的关宁铁骑,最后一个就是袁可立与孙元化的联合大军,从海上出发,直接在金州、盖州、复州沿海岸登陆。

    然而,一路大军和二路大军都是佯攻,不过是策应第三路大军的行动,牵制住日益膨胀的察哈尔蒙古部落。

    三路大军,齐头并进,自东、南、西三个方向,逼近沈阳的方向,后两者的行动停止于察哈尔部族的领地的左右两翼,造成一种大兵压境的景象,使得林丹汗不敢轻举妄动。

    很显然,随着做出这番动作,即便是没有与林丹汗的察哈尔部落发生冲突,即便是有着姻亲关系,但实际上,也是形同于决裂,同盟变得脆弱无比。

    一时间,崇祯没有任何的言语回复,大殿里安静了下来,气氛变得有一些微妙起来。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英国公张维贤的心里一突,变得极为紧张了,面露忐忑之色,忍不住地偷偷打量起崇祯,这才意识到,自己刚刚的那番说辞过于生硬,颇有逼迫皇上答应的意思。

    如果使用询问的语气,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然而,容不得张维贤深想,更来不及反悔,做出补救措施,茅元仪开口了,立马转移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皇上,微臣有一事不解,朝廷在辽东的诸多军队之中,皮岛的毛文龙所部,是朝廷为数不多的精锐之一,既然此次用兵,志在一举收复辽东的所有失地,事关重大,朝廷为何不抽调毛文龙所部,参与其中,配合行动呢”

    随着茅元仪问出这个问题,跟着他的目光,张维贤与卢象升同时也看向了崇祯,神色之中,也透着丝丝不解之意。

    “而且,皇上,如果毛总兵兵出皮岛,对辽东用兵,策应袁大人和孙将军的行动,四路大军同时进入辽东腹地,收复辽东失地的可能性将会大增。”

    说到这里,茅元仪的语气微微停滞,似乎想到了什么,心中一动,大概猜到了,自始至终,这个计划之中,皇上为何没有提毛文龙,将其排除在外

    确切的来讲,皇上之所以不想毛文龙参与到收复辽东失地的行动中,就是不想让他再进一步的发展,不想他的实力再次增强。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毛文龙,已经是年过半百,不是当初的那个热血青年,仅仅是携带数十之众,就敢孤军深入辽东,一举收复镇江堡等军事重镇,从而威胁到建奴的老巢,建州。

    长期盘踞于皮岛,招兵买马,控制着黄海上的贸易,毛文龙的心里滋生了其他的念头,开始持功自傲起来,越来越不受朝廷的管束,经常谎报兵额,大肆所要军饷。

    如此情形之下,也难怪皇上如此忌惮于他,时时刻刻的防着他。

    尤其是这种稳赢的胜利,皇上更是连一点残羹剩饭也不想让毛文龙沾上。

    思绪翻转之间,茅元仪的心里已然明悟,并能够理解,不等崇祯最初回应,他却已经改口,提出了另一个折中的建议,正好迎合了崇祯此时的想法。

    “皇上,如果抽调毛总兵所部,让他们进军建州,不求立功,但求能够牵制住建奴,给黄猪皮更大的压力,逼迫他加快撤出辽东的速度,也未尝不可啊”

    “如此一来,只要黄猪皮派兵回援,保卫老巢,相应地,建奴在辽东的兵力也会大幅度缩减,到时候,袁大人和孙将军的行动将会事半功倍,遇到的阻力和障碍也就少很多,对于加强盖州、金州、复州、海州四镇的后期城防,也是大有裨益。”

    听到这番话,崇祯的脸上才出现一丝动容,神采连连,忍不住地赞叹道:“对啊,完全可以让毛文龙从东北方向用兵,借道朝鲜,从长白山一带进入建州,正好可以牵制住建奴的主力,逼迫黄猪皮不得不率兵回援”

    渐渐地,崇祯越说越兴奋,脸上的光芒越来越炽盛

    这个时候,张维贤与卢象升这才反应过来,茅元仪的这番提议,正中皇上的下怀,同时也意识到,皇上对于毛文龙的忌惮与提防之心,有多么的严重。

    即便是从未到过辽东,未曾与塞外游牧民族交过手的卢象升,现在也知道,派毛文龙深入建州腹地,牵制建奴的主力,逼迫黄猪皮不得不回援,提早撤出辽东,这可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儿,捞不到多少功劳,连鸡肋也算不上。

    而且,一旦进入建奴的老巢,深入腹地,即便是毛文龙能够全身而退,也会折损不少的部众,到时候,恐怕再也没有与孙承宗、袁可立等人叫板的实力。

    毕竟,毛文龙控制的地方也就是那么几个小岛,部众不过三万多人。

    想到这些之时,卢象升与张维贤的心里同时存在着一个疑惑,既然他们能够看穿这一点,毛文龙又不傻,又怎么可能不明白

    如此情形,面对朝廷的刻意打压,想要趁机削弱他的实力,毛文龙能答应吗能乖乖地从命吗

    自古以来,就有那么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毛文龙又不是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

    早在前年之时,也就是天启七年,建奴兵犯朝鲜,朝廷就有过类似的命令,让毛文龙就近驰援朝鲜,为这个大明属国解围,抵御建奴的入侵。

    然而,结果却是,毛文龙不过是象征性地打了几仗,并未认真对待,未能阻止建奴的大军,使得朝廷失去了一个东部盟友。

    所以,意识到朝廷是在故意打压自己,难保毛文龙不会做出相同的举动

    很显然,崇祯也有着这一层的担心,眉头不自觉地紧皱了起来,神色凝重不已,而茅元仪却是再次开口,又提出了一个建议,使得三人的心中一动,忍不住地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第三百一十一章 没有绝对的信任

    “皇上,收复辽东失地,事关重大,微臣以为,为了防止意外,行动之时,可以让孙将军的水师封锁整个黄海海面,尤其是靠近辽东的沿海海域,非军事行动船只,不得在海面上游弋。”

    这一刻,三人的心里同时暗叹,茅元仪的这一招可谓高明至极,逼迫毛文龙不得不服从朝廷的诏令,按命行事。

    原因很简单,几乎是众所周知,一种潜在的共识,毛文龙所部的全部收入,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海上,一旦封锁黄海,封锁个那么两三个月,没有朝廷的粮饷,皮岛上的毛文龙所部就得饿肚子。

    到时候,皮岛上势必人心惶惶,离心离德,毛文龙的内部也将会不稳。

    而且,毛文龙所部索然盘踞在皮岛之上,但并不擅长海战,更没有像样的水师,即便孙元化的辽东水师组建不久,还未形成真正的战斗力,但凭着火器与战船的优势,绝不是毛文龙所能比的。

    只是围而不打,封锁皮岛附近的海域,就能让毛文龙屈服,够他喝一壶的。

    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毛文龙不得不服从朝廷命令的原因所在,那就是毛文龙的一家老小上百口,全都在皮岛之上,由不得毛文龙有其他的选择。

    “好,好,不错,不错”

    崇祯的心情大好,忍不住地大声疾呼,连连夸赞,目光更是转移到了张维贤的身上,朗声说道:“对了,英国公,对于从宣府出发的那一路大军,就由满桂统帅吧”

    “皇上圣明”

    张维贤闻之大喜,连忙回应的同时,激动的神色之中,又有几分错愕,没有想到,皇上居然就这么痛快地答应了,没有责怪自己那番颇有越俎代庖的言语,惴惴不安的心情算是完全放了下来。

    这一刻,气氛变得很是愉快起来,四人又开始讨论起来,进一步完善出兵辽东、收复失地的计划,细化一些细节,讨论的那是一个热火朝天。

    对于崇祯故意打压毛文龙之事,张维贤、茅元仪和卢象升的心里没有一点的膈应,没有一点那种兔死狐悲的感觉,不仅是因为毛文龙的自作自受,换做是谁,也会做出同样的举动。

    主要还是以为,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崇祯给予了他们充足的信任,尽管有着些许的猜疑和防患,尽管在身边安插了锦衣卫的暗卫,但卢象升等人觉得,如此一来,反而让他们更加的安全。

    平衡之策,乃是帝王的御人之道,人之常情,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信任,对于他们这些老狐狸而言,心里都很清楚,并能够理解,只要皇上安插的那些眼线,不妨碍他们的指挥就行。

    很显然,崇祯就做到了这一点。

    而且,张维贤等人自信,自己有没有什么野心,并不像成为毛文龙那般持功自傲的存在,只要一心为公,为朝廷守卫疆土,就不会有什么危险。

    尽管身边有着锦衣卫和东厂的人,隐藏其中,但张维贤等人并不担心,他们会遭到那些人的诬陷,原因很简单,皇上都给像他们这样的在外大将或重臣以一定的特权。

    不管是怎样的罪名,即便真的是通敌卖国,也有那么一个机会,在皇上的申诉和解释,为自己辩白,到时候,皇上就会让有司深入调查,若无确凿的铁证,他们就不会有性命之忧,也不会有牢狱之灾,最多也就是将自己软禁在家里而已。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不仅是卢象升三人,还有其他文官武将,即便是在外打仗,亦或是为政一方,也不担心遭到小人的诬陷。

    毕竟,过去那些被诬陷而含冤而死的忠臣良将,他们的罪名很容易洗清,只要朝廷予以深入调查,给予公正、公开的审判,就会发现他们是清白的。

    之所以会有那么不幸的遭遇,那些小人之所以能够奸计得逞,就是因为,那些忠臣良将缺少一个自我辩解的机会,在皇上的面情进行申诉。

    所以,有了皇上的这个承诺,并将其形成为明文,成为大明律其中的一条,只要是无愧于心,自身清白,他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心以后的结局。

    三人走了,虽然已经是深夜,但崇祯的脸上没有一点的疲倦之意,反而是精神抖擞,显得十分的兴奋,满脸的红光。

    一想起辽东即将收复,忽然间,崇祯想到了自己之前的两个后手,针对黄猪皮的两个安排,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幽幽寒光,喃喃道:“真是没有想到,计划永远比不上变化,这一天来得这么快,黄猪皮撤离了辽东,又何尝不是保住了他的一条小命又何尝不是保住了后金的根基”

    思绪翻飞,崇祯想起了两个后手的其中之一,在沈阳城大肆填埋雷石,以放射性物质铀的辐射特性,使得建奴的所有高层罹患白血病,最终不治而亡,从根本上除去建奴这一祸患。

    只要有那么个两三年,就能兵不血刃地将那些人全都弄死。当然,其中还存着相当程度的“误杀”,比如沈阳城的那些普通人,也会被殃及。

    “嗯可惜时间太短了,还不到一年,填埋的雷石并不多,再加上黄猪皮经常出入沈阳城,并未久呆,恐怕受到的影响并不大,铀的辐射性还未重创黄猪皮和建奴那些高层的身体健康。”

    “算了,在沈阳城掩埋雷石,不过是一个闲棋,一时的心血来潮,并未真的指望能够借此一举灭了鞑子,真正的大招还是在天花一号、吴有性等人的研究上面。”

    “只要吴有性研究出医治部分瘟疫的药方,就可以实行那项计划,使用生化武器,彻底解决东北之患,收服那些游牧民族,否则,就是一个死,就是灭族。”

    “正所谓,凡做大事儿之人,都是不拘小节,至于那些寻常百姓,朕也算是为他们的亲人报仇了,也算是让他们脱离了苦海,不再遭受鞑子的折磨。”

    崇祯眼中的寒光闪烁,身上散发着凛然的杀意,就好像是一个嗜血狂徒一般,丝毫不将人命当回事儿,显得异常的冷酷与残忍。

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时机

    这样想的时候,崇祯露出若有所之色,轻轻点头,自言自语道:“嗯既然要收回辽东失地,那么,掩埋在沈阳城各个地方的雷石,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到了大战过后,夺回沈阳城之时,也该将其全都取出来了。”

    “不过,虽然吴有性等人还未研究出医治瘟疫的药方,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在小范围之内,也未尝不可以释放那个大招,在一定范围内,投放生化武器。”

    “毕竟,东北不比关内,那里更加的寒冷,一旦进入秋天,尤其是冬天,即便是小范围的爆发瘟疫,传播的也很慢,不会酿成大面积的灾难。”

    “嘿嘿如果将瘟疫源投放到建州的北部区域,选在深秋时节,冬天来得更早,如此一来,瘟疫就能控制在建州范围之内,波及到辽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个隆冬时节,再加上深秋与初春,将近半年的时间,那些瘟疫也该消失了。”

    崇祯这样想着,脸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