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某种程度来讲,袁崇焕死得并不冤枉,崇祯也有责任,如果直接启用孙承宗,恢复蓟辽督师一职,也不会有后来的种种,使得辽东的形势急转直下。
袁崇焕之后,孙承宗继任蓟辽督师,很快就稳定了大局,足以说明这一点,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整个大明王朝,没有孙承宗更能胜任这个职位。
越高的职位,个人的专业才能就越弱化,更加考验一个人综合能力,不外如此
贾亦韬摇了摇头,将脑海里的这些念头暂时放下,随手抄过两本奏折,递给孙承宗的同时,缓缓说道:“孙爱卿,实不相瞒,在你来之前,朕就有过重新启用袁可立的想法,奈何袁可立以种种理由推脱,就是不肯入京述职。”
孙承宗明显楞了一下,接过奏折的双手更是微微一顿,没有立即予以回应,而是快速展读起来,贾亦韬的声音再次响起,询问道:“孙爱卿,你可知道其中的原因,袁可立为何不愿意入京述职”
一目十行,飞速浏览,不过是十几个呼吸的时间,孙承宗就已经看完了两本奏折,听到贾亦韬的询问,犹豫了起来,明显有什么难言之隐,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孙爱卿,有话尽管直言,不管是你,还是袁可立,朕都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想尽快稳住辽东的局势,让合适的人补上合适的位置。”
斑白的头发,爬满皱纹的面庞,述说孙承宗苍老的同时,时刻提醒着这位老者已经六十五岁的高龄,也表明孙承宗经历了世事沧桑,阅历丰富。
双眼微眯,孙承宗认真地观察着贾亦韬,留意着这位年轻皇帝的言行举止,神情变化,所流露出的一些东西,看到对方不像是在作假,真的是想用袁可立。
这一刻,孙承宗的心里很是复杂,当然知道袁可立的难处,不愿意出山的原因,对于这位曾经的属下,抵御后金时的左膀右臂,并不想打扰他目前的平静生活。
然而,辽东的形势危急,迫在眉睫,和贾亦韬一样,心里非常的希望袁可立出山,坐镇于山东半岛,再现自己经略辽东时的格局,加固和延伸宁锦防线,使得建奴无可乘之机。
尤其是黄猪皮东征朝鲜,使得建奴的东面稳定了下来,毛文龙的牵制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建奴死了一个努尔哈赤,即位的皇太极却更加危险,不管是谋略,还是勇武,都远胜于他的父亲,从四大贝勒中脱颖而出,夺得汗位,以及一年多来的频频动作,足可见一斑。
皇太极比努尔哈赤更难对付
最为关键的是,大明的新君只有十七岁,而皇太极却是三十六岁的老狐狸,正值壮年,又经历过多年的战火洗礼,深受儒家思想和努尔哈赤的熏陶、培养,孙承宗不认为眼前的这位皇帝是皇太极的对手。
尽管新皇表现出了非凡的心智与胆识,不到三个月,就清除了魏忠贤,阉党不断地被打压,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些念头之时,孙承宗脸上的犹豫之色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感慨,话语里充满沧桑之感。
“皇上,请不要责怪袁可立的不识趣,两次不听宣,以诸多借口推脱,袁将军也有他的难处,也是被逼无奈。如果可以的话,老臣相信,袁将军依旧愿意披甲上阵,为朝廷效忠。”
作为一个明史专家,贾亦韬当然知道袁可立的难处和无奈是指什么,但还是明知故问道:“喔孙爱卿,袁将军有什么难处”
“启禀皇上,袁可立和老臣一样,也是两党之争的受害者,不得不从辽东退下来,被罢官夺职,赋闲在家,其中有太多的心酸和无奈,无法用言语向其他人道也。”
“老臣相信,只要予以袁可立一定的信任,不让他再陷入党争的漩涡之中,只需负责对建奴作战,袁将军一定愿意再次出山,担任登、莱巡抚一职,统帅朝廷的水师,打击后金。”
“当然,孙大人,不仅是袁可立,还是老先生你,朕既然决定重新启用,就会予以十分的信任。总之一句话,关于辽东的局势,朕对你们只有一个期望,那就是稳定住目前的局势,遏制住鞑子的发展势头,如果能够将其削弱的话,那就更好了。”
说话之间,贾亦韬不禁想起了真正的那个崇祯皇帝,还是太年轻了,加上铲除魏忠贤所带来的成就感,被胜利冲昏了头,在年轻人的血性和意气用事的加持之下,朱由检就变得极为自负起来,你袁可立爱来不来。
贾亦韬暗暗摇头,心中连连叹息,自古以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明的猛将虽多,但对辽东了解的却极少。
像袁崇焕、孙承宗、袁可立等人,对辽东的地形地貌,岛屿分布,战略要冲,以及鞑子的骑兵作战习性,都是极为的了解,上任就能用,应付辽东时局。
此时,孙承宗兴奋不已,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皇上这么好说话,没有一点责怪袁可立的意思,并且给予了明确地允诺。
恍惚间,贾亦韬有一丝明悟,孙承宗看似是在为袁可立说情,又何尝不是为自己试水,为以后经略辽东铺路,这位年轻的皇帝会给自己多大的权力
“孙大人,为了以示诚意,朕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不管是你,还是袁崇焕与袁可立二人,朕都不会派出监军,辽东的事宜全权交给你们处理。还是那句话,朕只有一个要求,稳住辽东局势,遏制建奴的发展。”
“是,皇上,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朝廷尽忠,完成圣上的嘱托。”
孙承宗已经跪了下来,连连叩首,整个人显得很是激动。
第四十一章 扣下茅元仪
“对了,孙承宗,转告一下袁可立,根据山东的锦衣卫上报的消息,莱阳县城一带有白莲教的教众出没,这个邪教有抬头的趋势,一旦他就任登、莱巡抚,不仅要配合辽东的官军抵御后金,还要清除邪教教徒。”
“什么白莲教这等邪教再次出现了,还是在山东莱阳”
闻听此言,孙承宗心里就是一惊,惊呼过后,进而难以相信的说道:“天启二年的时候,白莲教不是被山东总兵杨肇基剿灭了吗邪教头目悉数伏法。”
“孙大人,难道你没听说过,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吗”
反问了这么一句之时,贾亦韬明显楞了一下,更多的是惊讶,孙承宗会有如此天真的一面,会问出如此没有营养的问题
贾亦韬当然知道天启二年的白莲教的造反,表面上来看,是邪教蛊惑人心,带头闹事,实则却是山东的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失去土地的百姓越来越多,造反乃是必然结果,白莲教只是一个引子,头目徐鸿儒不过是带个头而已。
在这个时候,土地兼并的问题愈发的严重,再次出现白莲教,贾亦韬一点都不奇怪。
相比于白莲教的抬头,再次出现在莱阳县,隐隐有祸乱之势,贾亦韬关心的却是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也是大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加重,越来越多的百姓流离失所,加入起义的大军之中。
毕竟,相比于白莲教的小打小闹,犹如疥癣之疾,随后的陕西民乱,起义军四起,层出不穷,波及数省,更加的让人头疼,而土地兼并就是其中很大的诱因。
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否认,还有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和加剧,天灾不断,使得流离失所的百姓大幅度增加,双重作用之下,陕西民乱的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孙承宗当然也知道民乱的深层次原因,当然也明白流民是滋生邪教的土壤,张了张嘴,结果一句话也没有说出。
这时,贾亦韬笑了笑,没有继续再在白莲教这件事上纠葛,忽然抛出了一句话,让孙承宗惊喜莫名,而又意外不已。
“对了,孙爱卿,此去辽东之后,除了总兵之职,需要向朝廷报备、批准,自总兵以下,你可以任意任免武将。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不可超出军中的编制。”
“而且,赴任之前,朕赐你尚方宝剑,以及蟒袍加身,带朕巡视辽东。”
孙承宗激动了,兴奋了,布满褶子的面容颤动了起来,整个人就像吃了药一般,全身充满了干劲儿,当即就再次磕头谢恩,同时也完全相信了贾亦韬之言,这位年轻的皇帝真的是给予十二分的支持。
“老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对于明朝的武将而言,最大的憋屈之处,莫过于身边有一个监军之职,还都是以宦官充当,这些人阉人根本不懂兵事,还好瞎指挥,严重影响了武将的作战。
此刻,得到皇上这样的允诺,不再派出监军,孙承宗说不完的高兴,同时心里愈发的自信,对于经略辽东更有把握。
新皇的年纪尚青,智谋或许尚显不足,无法与老狐狸般的黄猪皮正面交锋,但孙承宗相信,只要这样下去,予以足够的信任,他孙承宗就当得住后金骑兵的铁骑,并在数年之后,收复整个辽东,兵锋直指建奴的老巢,建州。
适当的放权,一定的信任,不管是奸佞之臣,还是名将干吏,都是他们最想从皇上那里获得的东西。
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贾亦韬露出古怪之色,淡淡一笑,意味深长的看着已经站起的孙承宗,询问道:“孙大人,朕听闻你有一幕僚,文武双全,精通兵事,既有研究,年纪轻轻,就著有兵书武备志,自天启元年开始,名声大振,对于辽东的局势更是极有了解。”
听着贾亦韬的徐徐讲述,孙承宗已经知道说的是谁,但还是不确定地问道:“皇上,您说得莫非是茅元仪”
“不错,正是此人”贾亦韬轻轻点头,爽朗地脱口而出,回应了一句,进而又说道:“孙爱卿,虽然茅元仪对辽东的战事很是熟悉,对你督师辽东大有裨益,但朕还是想将其留在身边,以作大用。”
“皇上,这是为何”
孙承宗着急了,忍不住地问了这么一句,除了袁崇焕、袁可立,茅元仪和孙元化是他最想用之人,督师辽东的左膀右臂,刚想为他们某一个总兵之职。
很显然,贾亦韬并认为孙承宗的置问是一种冒犯,反而很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对于一个主帅而言,文武兼备的部将将会大有助益,太难找了,尤其是对辽东战事。
因此,贾亦韬表现的极有耐心,缓缓讲述了其中的原因。
“孙大人,天启年间,你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之职,那么就应该知道,兵备松弛,不仅是边军,中原的驻军也是一样,其中以京师的三大营和禁卫军尤为严重。”
刹那间,孙承宗心领神会,有一丝明悟,皇上之所以要茅元仪,是想干什么了,贾亦韬接下来之言,正好验证了心中的猜测。
“据朕所知,由于常年缺少真正战争的洗礼,没有打过仗,更是几乎没有演练过,京师的三大营和禁卫军都快变成一群草包,莫说战斗力底下,就连一些火器的使用方法都不知道,谈何御敌谈何拱卫京师”
“所以,再过段时间,朕准备整顿一下京师的防务,整顿三大营与禁卫军的军纪,将那些不合格的兵卒剔除出去,而这就需要一个懂得兵事之人,而不是兵部的那些年纪一大把之人,精于世故,碍于人情,只会阻碍改革,不利于整肃军纪。”
孙承宗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着急,听得是频频点头,深以为然的样子,对于禁卫军和三大营的战斗力,堪比草包,尤其是武将,这已经不算什么秘密了。
否则,不管是谁督师辽东,却鲜有人要三大营陪同,前去辽东助战,与建奴厮杀。
当然,相比于孙承宗对三大营和禁卫军的直观认识,深有体会,贾亦韬之所以知道这些,要简单得多。
己巳之变,是每个明史专家必知的事件,对于禁卫军与三大营的表现,抵御建奴兵围京师之时,居然不会使用火器,仓促现学之下,反而伤了自己人。
越是到了后期,三大营与禁卫军越是不堪,只能用作剿匪,镇压起义军。
尤其是李自成攻打京城之后,更是将三大营与禁卫军的无能暴露无遗,让后世之人嗤笑。
第四十二章 推迟
呼
贾亦韬的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时,心中长松了一口气,神情变得坚毅起来,缓缓说道:“所以啊,孙大人,你就不要想着将人带到辽东了,相比于京师的防务,整肃三大营与禁卫军的军纪,茅元仪更应该留在京城,听朕使唤,来得更加重要。”
此刻,孙承宗已经没有了一丁点的抵触情绪,反而很支持贾亦韬的决定,作为卫戍京师的军队,就应该是精锐中的精锐,如果再放任自流下去,那也太危险了。
“皇上,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