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了沉默。
有着历史学家和现代人的灵魂加持,“崇祯”又怎能不明白“忠贞营”意味着什么
虽然都叫忠贞营,组成也一样,但由谁发起,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将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毕竟,他崇祯成立的忠贞营,虽是个人出资,但却带着官方性质,影响力更是全天下,历史上的那个李自成,组建的忠贞营,不过是一时的拉拢人心,提高实力,并不具备普适性,更不代表一种官方认可。
说白一点,他崇祯成立忠贞营,不仅仅是新组建一个新兵种那么简单,更象征着女子的社会地位提高,具有官方性质的认可。
渐渐地,随着三人冷静下来,激动的情绪得以平复,她们看向崇祯的目光也随之变了,不仅仅是敬畏那么简单,还有发自于灵魂深处的那种感激与忠诚,就好像是在无声地述说,皇上,我们一定会办好这件事情。
“还有,朕之所以在各地设立孤儿院,收养那些流浪孩童,不仅仅是减少天下的一些不幸,还是为了忠贞营,能够从中选拔一些合适的少年少女,充实到忠贞营,接受你们的军事训练和培养,让他们效忠于朝廷”
四人听得连连点头的同时,心中也在暗想,果然如此。
不难想象,从小就灌输忠于皇上、效力朝廷等思想的那些孩童,长大之后,成为士兵或将军,一定会对皇上忠心无比,自然而然地,皇上对于军权的掌控力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诚然,孤儿院的存在,皇上的资助,就相当于那些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孩子的再生父母,这份恩情,这份抚养之情,足以让他们忠贞,比其他的将领更加忠诚。
这个时候,已经冷静下来的张凤仪,等到崇祯说完之后,神色郑重无比,不无担心地提醒道:“可是,皇上,先不说组建忠贞营所需要的饷银,单单是设立孤儿院,还是大范围性质的,恐怕这笔开销很大很大大到”
张凤仪的话语虽然戛然而止,但崇祯却是听得明白,知道对方后面想说什么,无非是,这么一笔巨大的开支,远超皇室所能负担的,尤其是随着孤儿院的越开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崇祯的脸上依旧挂着风轻云淡一般的浅笑,并未因为张凤仪话里的那个弦外之音,不自量力之意而恼怒,而是紧跟着朗声回道:“张将军,大范围的设立孤儿院,若是只靠朕个人出资,用皇家生意盈利去做,当然是不行的,也是决计做不到的。”
“那皇上”
张凤仪面露迟疑之色,忍不住地问了一句,同时也说出了其他人的心声,都在等待着崇祯的回应。
“朕将会拿出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先在陕西与河南设立孤儿院,进行试点,就像实行民兵制那般,也是天灾最为严重的两个地方。”
听到这句话,四人的神色都是一缓,那种置疑之色已经少了许多,而崇祯接下来之言,更是使得他们相信,不管是孤儿院,还是忠贞营,都不是皇上的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得要那样做,还要推行天下,尤其是孤儿院。
“当然,在陕西与河南各地设立孤儿院的过程中,朝廷也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也会拨出一些钱粮,用于救济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
“而且,等到朝廷的财政紧张的问题,有所缓解之后,从各地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朝廷的扶持力度也会不断地加大,为之推广,不再仅限于河南与陕西两地。”
“所以,张将军,关于钱粮的事情,不用担心,朕已经有了相应的准备,你们放心的去做吧”
就在这时,崇祯的话语忽然一顿,眸子里更是闪过一缕莫名的光芒,似乎想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新奇的主意,转而说道:“对了,凡是孤儿院收养的孩童,若是没有姓氏的话,或者个人愿意的话,都可以跟朕的姓,姓朱。”
霎时间,四人再次震惊了,眼睛都是瞪得大大的,嘴巴更是微张,尤其是最后一句,带来的冲击力,要超过之前,提出“忠贞营”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姓朱,那就是国姓,还是皇上亲口所言,虽未点名是谁,但也和赐姓无异。
换而言之,那些孤儿院收养的孩童,相当于皇上的义子义女,地位一下子拔高了太多太多,犹如从地上爬上了云端,出身也变得高贵了许多。
当然,随着孤儿院的也来越多,随着收养的孤儿越来越多,这种效果也变得不再那么稀奇珍贵,渐渐地,也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毫无疑问,这又是皇上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更是在培养日后的心腹和倚重之人。
这个时候,就在四人震撼地目瞪口呆之时,崇祯再次开口了,开始布置他们的任务。
“张凤仪,林四娘,你们负责拟定忠贞营的机构,以及一干训练事宜,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组建出一支忠贞营,使其初具规模。”
“是,皇上,末将遵旨。”
“李过,高桂英,你们负责孤儿院的一干事宜,筹划孤儿院的基本机构,如何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以及对他们的教育,等等,也弄出一个详细的章程来,以便推行天下。”
“是,皇上,末将领旨。”
第四百四十章 馊主意
四人离去了,一直犹如泥塑一般的冷晓磊,不再保持平静,古波无澜的脸上更是挂满了浓浓的担忧之意,看着神情自然的崇祯,那副毫无压力的模样,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那股蠢蠢欲动的冲动,身体微倾,就准备开口,颇有死谏的味道。
然而,冷晓磊的嘴巴才张开,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情绪波动,崇祯却是有意无意地抢先问道:“小磊,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皇上关于忠贞营和孤儿院的事情,您要不要再考虑一下,延期再办”
冷晓磊的声音有一些发颤,更像是结巴的表现,吞吞吐吐地刚一说完,还想要进一步地补充,却被崇祯给打断了。
“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说话之间,崇祯微微侧头,看向了旁边不远处的冷晓磊,神色依旧那么的平静。
轻飘飘的两句话,制造了一个短暂的缓和时间,使得冷晓磊得意平复心中的情绪,去观察对方的神情变化,看到崇祯那一脸平静的模样,显得很是温和,冷晓磊就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已然没有那么紧张,自然而然地,说话也变得流畅了起来。
“启禀皇上,如今之时,大明四境,虽然恢复了平静,刚刚收复了辽东失地,又平复了西南之乱,西北的民乱也得到了极大的稳定。”
“但是,同样地,天下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旱灾的蔓延,自不必多说,单单是两场战争所带来的钱粮消耗,组织民兵的投入,军队正在进行的改革,还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东南之战,对洋人宣战,若是再进行这两个事情,恐怕朝廷的财政支撑不了多久啊”
“而且,在两场战争之中牺牲的士兵,以及在西北平乱而战死之人,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抚恤金,以安置战死将士的家人,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就算有秦王府和衡王府的财货,就算很快将其变现,国库的银子还是会显得有一些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忽然间,冷晓磊的话语戛然而止,眸子里光芒闪烁,有一丝刹那的精明萦绕其中,却是转而说道:“皇上,现在这个时候,宝钞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认可,绝大部分人使用的都是宝钞,要不然,咱们多多印制一些宝钞,从而缓解财政紧张的”
“小磊,你想什么呢这么烂的馊主意,你也好意思说得出口动动你的脑子,能这么干吗胡乱出主意”
崇祯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冷晓磊的提议,模样有一些气呼呼,进而沉声说道:“你这根本就是一个馊主意,根本就是在杀鸡取卵,想让大明宝钞成为一堆废纸。”
“不错,加印宝钞,短期之内,见效很快,确实可以缓解朝廷的财政紧张问题,却也是在让宝钞走上覆灭之路,迅速贬值,最终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纸,失去了它的效用,和更大的用途。”
“宝钞的数量,在天下人手里流通使用,印制的多少,是有一套相应的规则,并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否则的话,就没有人再用宝钞。”
嘴上这样说着,崇祯的心中却是也在暗想,莫说是现在,就是放到以后的将来,那个科技发达的存在,只要是一个大国,只要还是一个正常国家,谁敢胡乱加印本国货币
即便是头号强国,最起码是在本国境内,也不敢胡乱发行本国货币,就算是大量的加印,也只是仅限于国外,用于其他的国家,国内的货币数量,还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最好的一个反面教材,就是非蒋家王朝莫属,大溃败之时,大量的印制纸币,兑现金银等贵重物品,使得老百姓手里的纸币成为了废纸,用于擦屁股,都会觉得硬。
冷晓磊听得一知半解,不是很明白,但还是知道了一点,胡乱加印大明宝钞,确实是一个馊主意,使得皇上好不容易架构出的纸币体系,随时都会崩溃。
也就是说,关于推行大明宝钞的诸多努力,要是真得无节制的加印宝钞的话,全都付诸流水的同时,还会予以民生重创,天下很有可能出现动荡。
毕竟,现在这个是,不管是权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有不少人的手里都握着大明宝钞,若是宝钞变成了废纸,仅仅是这么想想,冷晓磊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一念及此,冷晓磊就是一阵心虚,暗流冷汗,有一些吃力的说道:“可是,皇上,如今之时,面对这么多、这么大的开销,朝廷确实需要大量的银钱,填补这些窟窿。否则的话,您的那些想法,很难付诸实施,为之实现。”
闻听此言,崇祯并未回应,而是沉默了下来,露出思索之色,不无赞同地轻轻点了一下头,整个人也已经恢复了正常,没有了刚刚的那种紧张,由于冷晓磊提出加印大明宝钞的事情。
“嗯小磊,有一点你说得不错,加印宝钞,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朝廷的财政问题,推动朕的那些想法,也不是未尝不可以”
“可是,皇上,你不是说”
忽然间,面对崇祯没来由的说出这番话,冷晓磊本能地提出了质疑,心中更是不解,刚刚还不同意,反应还很激烈的样子,现在怎么又改变主意了呢
这变得也太快了吧
然而,冷晓磊的这种心思还未持续多久,就被崇祯紧接着的话语给打断了。
“小磊,你想多了,朕所讲的加印宝钞,和你说的不同,而是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大概预判朝廷的财政收入之后,根据这一基本点,从而提前印制一定数量的宝钞,流通于天下,便于百姓缴纳赋税,这与胡乱印制宝钞,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如此一来的话,不仅不会影响宝钞的价值,还会提高它的流通性,可以方便民众及时地换取或者得到宝钞,用于缴纳赋税,商人用来交易。”
“可是,皇上,如今之时,天灾不断,百姓本就受灾严重,收成锐减,能够上缴的税银本就很少,因此,能够用到的宝钞,相应地也不会太多。”
“而且,在河南与陕西的不少地方,尤其是那些重灾区,予以了一定的赋税减少,还要投入大笔的钱粮,予以赈灾,朝廷很难从这些地方得到多少收入。”
“还有就是,江南的那些士绅的赋税,还未征收上来,迟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章法,恐怕今年,朝廷也很难从他们身上增加财政收入。”
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层次用意
渐渐地,冷晓磊进入了某种状态,思维活跃无比,发挥的很是不错,再无刚刚的顾忌,侃侃而谈的过程,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起来,如此这般,赢得了崇祯的暗自赞叹。
这个时候,崇祯的神色已经恢复了正常,还是那么的平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显得是那么的含蓄,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赞许之意,看似是在表达认同,实则却是变相的一种鼓励。
崇祯的一连串表现,那看似赞同的鼓励微笑,给了冷晓磊一种错觉,以为崇祯被他的这番滔滔不绝打动了,因此改变了主意,想到这里,就不禁高兴了起来。
然而,冷晓磊暗自还未高兴太久,就被崇祯的一句话给浇灭了。
“小磊,仅就看待问题的视角,你的视野还是有一些过于狭隘,太过片面了,缺少一种总揽全局的那种大局观,往往只能看到局部问题,事情的表面,却未察觉到大的发展趋势。”
习惯使然,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