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不管是女真族的这个族称,还是后金这个国名,对于咱们汉人而言,都代表着一个无法忘记和磨灭的耻辱史,而野猪皮要想交好大明,想要和谈成功,无疑,这一举动,是一步不错的棋,很容易获得很多人的好感。”

    这个时候,兵部尚书霍维华站了出来,紧跟着附和道:“而且,皇上,不同于他的父亲努尔哈赤,野猪皮的眼光更远,更有远见,相对而言,更加看重对汉族的关系,迫切地需要汉人,充实到他们女真族,从而弥补他们后金劳力不足的问题。”

    “若是继续打着后金的旗号,继续使用女真族这个族称,毫无疑问,不管是历史原因,金朝对汉人留下的靖康耻,还是他们以前的所作所为,对汉人的残害,烧杀掳掠,都难以吸引到汉人,到建奴那里定居,生活。”

    “更改国名和族称之后,虽不至于彻底改变汉人对他们女真人的恶感,但多多少少也会有着促进作用,也会对他们的形象有所改善,野猪皮再实行那些政策,鼓励农耕,无疑,将会吸引到更多的汉人百姓。”

    “如此一来的话,可谓是一举数得,野猪皮不仅可以缓解他国内的人口数量不足的问题,还能改善生产结构,不再单一的依靠狩猎、打渔和畜牧,增加财政收入。”

    “最为关键的是,野猪皮可以借此扩充汉八旗的兵力,从而增加手中的筹码,进而压制住其他的贝勒、贝子,巩固他的汗权。”

    显然,霍维华的这一番话,说的恰到好处,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增加了周等到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可是,崇祯依旧保持着沉默,面有思索之色,更像是在失神,有一些心不在焉。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崇祯忽然来了这一翻话,显得是那么的毫无征兆,甚是无厘头,使得三人都是为之一呆,错愕了那么一下,心中更是巨震,翻起了一阵骇浪。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太疯狂了

    “告诉野猪皮的使团,要想和大明进行和谈,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答应朕三个条件,否则的话,若是办不到的话,就没有任何商谈的必要,他们可以走了。”

    “其一,后金更改国名之后,不能叫大清,只能称之为满清。”

    “其二,对于那些岁贡,不仅每年都要有进行一次,还要翻倍,若是有任何质地上的问题,就要加倍罚之,还要惩处相关的负责人员。”

    “其三,从此以后,皇太极都要向大明称臣,皇太极不能登基称帝,只能称王,满清只能作为大明的一个附属国的存在,只能是一个王国,而非是帝国。”

    这一刻,三人早已是震惊的合不拢嘴了,被崇祯的这番强势之语惊呆,愣愣地看着他,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回应崇祯,实在是,这番言论太过惊人,太过惊世骇俗,太过疯狂,强势的一塌糊涂。

    在周道登、刘鸿训和霍维华眼里,即便是大明的官员,崇祯的臣子,这三个条件,已经不能用无礼来形容,对于一个正常国家,根本就是一个侮辱。

    对于建奴祈求和谈的国书,自然而然地,三人早就看过了,野猪皮的态度虽然低,虽然允诺了不少的岁贡,但还是以一个正常国家的角度,进行和谈的。

    然而,皇上提出这样的要求,直接将其当作了一个臣子,将国格变为一个藩属国,一个附庸的存在。

    最为关键的是,自称为王,以藩属国自居,这样的要求,根本就是在故意矮化皇太极改国名后的清廷,更是强势的要求,前面不允许冠以一个“大”字。

    毫无疑问,只要还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只要还是是一个正常人思维,哪怕还有一丁点的尊严和血性,皇太极都不可能答应这三个条件,最起码是其中的两条。

    否则的话,在女真族之中,将会背上千古骂名

    一旦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也就意味着,皇上可以名正言顺的进行指手画脚,干涉满清的内政,若是有什么意见,随时都可以刀兵相向,进行征伐。

    “皇上,这样的要求,野猪皮他能答应吗”

    看到崇祯一副没有一点商量余地的架势,周道登吞咽了一下口水,还是壮着胆子问了一句,不等崇祯作出回应,进而又补充道:“而且,就算野猪皮能够答应,恐怕他的族人也不会答应。毕竟,若是答应了的话,这与卖国差不多了,将会沦为女真族的罪人。”

    “由不得野猪皮不得不答应,他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他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要么向大明称臣,要么亡国灭族,从此再无女真族。”

    说出这番话之时,崇祯是那么的自信,又是那么的风轻云淡,不以为然,进而又补充道:“你们刚才也说了,如今的野猪皮,可谓是内忧外患,四面楚歌,随时都有覆国的可能。”

    “而且,就算是以最好的情况去估计,野猪皮的地盘也不过是一个奴儿干都司,也就是相当于大明的一个较大一些的道省,人口又是那么的稀少,时刻面临着林丹汗的威胁,有什么资本和朕谈判。”

    说到这里,崇祯的话语忽然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两个眼珠子滴溜溜的乱转,突然说道:“对了,朕还要加上一条,野猪皮要是想和谈的话,必须将他的儿子送到大明,作为人质”

    这个时候,三人惊讶地都说不出话来了,只觉得崇祯的想法太过疯狂,不仅要求皇太极以藩王自居,将国家降格,还要送一个儿子到大明,作为人质。

    辽东之战,虽然以大明的胜利为结局,虽然建奴损失惨重,但皇太极的精锐犹在,还不是没有一点反抗的实力,如今的建奴,虽然内忧外患,但还不至于做出丧权辱国的决定,还不到这种地步。

    此刻,相比于周道登、刘鸿训和霍维华的狐疑,根本就不相信,皇太极会答应这样的条件,已经不能容苛刻、过分来形容,崇祯却是自信无比,觉得皇太极一定会答应这些近乎于屈辱的条件。

    已经深秋了,马上就要开展投放天花源的行动,到时候,不管是孙元化和毛文龙等人的不断袭扰,在建州肆意的烧杀掳掠,还是随之而来的天花大爆发,皇太极都不得不答应这些条件,谋求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毕竟,先不说天花带来的巨大灾难,单单是孙元化和毛文龙不时地派出数支小股的骑兵队伍,通过辽东水师的战船,可以在奴儿干都司的海岸线的任何一个地方,进行登陆,就能搞得皇太极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

    不难想象,进入鲸海的辽东水师,向建州投送小股骑兵的行动,根本就是防不胜防。

    这就是崇祯的资本,这就是他崇祯的自信所在,逼迫皇太极不得不低头,不得不以更低的姿态,俯首称臣间,不得不接受更加过分的条件。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皇太极,更加明白卧薪尝胆这个道理。

    整个过程之中,始终都是忧心忡忡的三人,从此一点,不难发现,关于投送天花源的计划,恐怕崇祯还未告诉他们,亦或者一时忘了,否则的话,也不会如此的心怀忐忑和置疑,觉得皇太极不会答应这些条件。

    渐渐地,越想越开心,越想越自信,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崇祯的嘴角开始浮现出了一丝笑容,颇有值得玩味的味道,给人以神秘和诡异之感。

    在周道登三人还在抓耳挠腮之时,心里还在不断盘算着,如何劝说他收回成命,将条件改一下,更合理一些,让人能够接受,尽早促成和谈,却被崇祯给抢先开口了。

    “对了,刘尚书,身为礼部的主政官,你是否知道,在建奴的那个使团一行人之中,有那么一个人,曾经是大明的将领,后来叛逃到建奴那里,投靠了努尔哈赤。”

    “啊皇上,还有这回事儿是哪个将领,必须将其揪出来,以叛国投敌的罪名,将其处死”

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条件

    然而,听到崇祯的这番话,不管是刘鸿训,还是周道登和霍维华两人,反应都有一些反常,显得很是怪异,除了在那一瞬间的惊异和错愕,还算正常以外,再无太大的反应,就连喊出的那就问话,话里带着的愤怒之意,也是显得那么勉强,那么的做作,更像是在演戏。

    即便是这仅有的神情变化,也像是假装而出,一时的应付而为。

    恍惚间,脑海里有一丝明悟,崇祯明白了,恐怕周道登等人已经知道那个人是谁,现在的这番表现,根本就是在跟自己打马虎眼而已,假装不知道。

    在这一瞬间,崇祯觉得心里发闷,堵得慌,同时也在暗自庆幸,还好天花源的行动没有告诉眼前这些人,否则的话,在野猪皮的糖衣炮弹的攻势之下,很容易就走漏了出去。

    “还能是谁当然是鲍承先,野猪皮身边有名的谋士之一,也是野猪皮控制汉八旗的武将。”

    说话之间,崇祯的目光缓缓移动,瞟了三人一眼,充满深意,却又是显得那么漫不经心,脑海里也浮现出了关于鲍承先的诸多历史信息,关于他的历史记载。

    按照历史的轨迹,这位叛投到后金的名将,在“己巳之变”时,可谓是功不可没,更是反间计诛杀袁崇焕的参与者之一,极受皇太极的信任和倚重。

    “三位,朕这里有着十分可靠的消息,鲍承先就在后金的使团里,使用了化名,主要是负责出谋划策,如何贿赂朝中重臣,应该打点哪些人,从而促成他们此次的任务。”

    霎时间,就像迎面被泼了一盆冷水,听到这番话,周道登、霍维华和刘鸿训幡然醒悟了过来,这才想起,皇上的手里可是掌握着锦衣卫和东厂的存在,有什么事情能够瞒得过他的

    这两个声名狼藉的特殊机构,不仅仅是为了监视百官和控制民众,有没有诋毁朝廷,蛊惑民众,更是个情报机构,在东北遍布眼线。

    鲍承先混入使团,即便是有着相应的伪装,换了一个身份,又怎么逃得了锦衣卫和东厂的耳目。

    要想当初的那些辽东势族大家,试图贿赂京城的官员,为他们说话,从而渡过难关,结果却是,钱没少花,不仅自身难保,还殃及了那些官员。

    而在整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着锦衣卫和东厂的影子。

    一念及此,三人都默然了,谁也没有了刚刚的那副咋咋呼呼般的姿态,嚷着处死叛徒的那种架势,没有了那种底气,更有一丝紧张和忐忑,萦绕于心间。

    “三位爱卿,关于鲍承先的事情,你们觉得该如何处理啊”

    崇祯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次没有任何的遮遮掩掩,而是直接挑明,指明是谁,配合着他那嘴角泛着的淡淡笑容,这说话的语气,给人一种玩味的感觉。

    “皇上,要不然,向建奴的使团交涉一下,让他们交出鲍承先,毕竟,他们还要向大明请求和谈,不可能不交出鲍承先,否则的话,就没有了任何的和谈基础,野猪皮使团里的正使库尔缠,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最终,还是身为礼部尚书的刘鸿训开口了,从这番言语不难看出,他是从礼节方面考虑的,暗合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道理。

    显然,崇祯听出了这一层次的意思,神色郑重了许多,但看在刘鸿训的眼里,更像是在犹豫不决,在杀与不杀,亦或是直接逮捕与要人之间徘徊。

    “而且,皇上,不管鲍承先以前有着什么样的罪名,但是,他现在的身份却是建奴的使臣,如果朝廷强行拿人的话,只会落人口实,使得大明落了下乘,留下污名。”

    “毕竟,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已经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外交惯例,若是打破了这一惯例,就会使得朝廷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以后很难开展对外事宜。”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鲍承先的事情,却牵出了崇祯的另一份心思,又想到了一个新的条件,后金要想和大明和谈成功,不仅仅是刚刚的那四个,还要再加上新的一条。

    不过,尽管怀着其他的心思,崇祯也在认真地听着刘鸿训的讲述,并没有忽视对方的观点,而是沉吟了一下,徐徐说道:“嗯这样吧,告诉库尔缠,必须交出鲍承先,否则的话,朕就怀疑野猪皮和谈的诚意,自然而然地,也就没有继续谈下去的必要了。”

    “是,皇上,微臣马上就传达给库尔缠,并晓以其中的利害。”

    回话之时,刘鸿训暗暗长松了一口气,提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下,随着刘鸿训的一个下意识举动,做出了一个擦拭额头冷汗,却没有任何汗水的举动,周道登和霍维华也有着相似或相同的表现。

    毕竟,直接捉拿一国的使臣,甚至于将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