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疑问,有着历史学家的灵魂印记,崇祯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明末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江南等地,手工业更是极为发达,出现了雇佣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机户和机工,专门从事纺织业的人户或者作坊。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比于毕自严,对于矿监税使的事情,身为后世的一个历史学家,还是一个明史专家,崇祯当然了解的更加全面,要更加的详细。

    万历派太监担任矿监税使之后,这些太监渐渐控制了天下各地的税务机关,几乎到了明火执仗地掠夺财富,宦官在经济领域横行肆虐,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名义之上,虽是矿监税使,但监视的范围,可不仅仅是在矿冶采炼业方面的税收,还涵盖了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更是在沿江、沿河以及道路桥梁的关键要道,设置了重重关卡,征收税银,更像是明目张胆地抢劫,收取过路费。

    因此,在这期间,那些太监巧立名目,增加大量的税种,行为大胆之极,没有他们不敢做的,增税、烂税等方式,大肆收刮银两。

    自然而然地,既然敢这样做,在收税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伴随着中饱私囊。

    因此,宦官毫无顾忌地这番施为,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会引起极大的民愤和民怨,自然也激起了民乱,暴动之下,有不少所谓的矿监税使,被商户或者民众打死。

    一系列的民众暴乱,一时间,引起了朝野的震荡

    就在这个时候,容不得崇祯继续深想下去,回忆这方面的诸多历史信息,毕自严的侃侃而谈已经停了下来,而他却是反问道:“毕尚书,你有些过于夸大了吧”

    毕自严刚想接话,进行解释,却被崇祯一摆手给打断了。

    “先听朕把话说完,你再论述自己的观点。”

    崇祯顿了顿,露出思索之色,更像是在整理思绪,组织语言,并未让两人等待多久,崇祯那不急不缓的声音,再次回荡在这偏殿之中。

    “毕爱卿,朕再问你一句,造成那些问题的原因,真得就在于矿监税使这一制度上面吗”

    看似在询问毕自严,但崇祯的言语方式,近乎于自问自答,更像是他在自言自语。

    “在朕看来,其实不然吧”

    “你所讲的那些,朕并不是一无所知,还有着相当的理解,恐怕惹得天怒人怨的原因,不是矿监税使这一制度,而是那些宦官吧”

    “而且,朕切问你,矿监税使的存在,真的不合理吗”

    渐渐地,随着崇祯的一再反问,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了起来,极具有莫名的压迫感,而崇祯的声音虽然平静,虽然是在慢条斯理的表达,但那种犹如连珠炮般的反问节奏,问得毕自严心虚不已,直出虚汗,忍不住地连连吞咽了一下口水,紧绷的神经之下,还以为崇祯生气了呢,心里也就随之越发的忐忑和紧张了起来。

    “皇上我”

第五百五十八章 破坏了大明的根基

    毕自严只觉得嘴里干涩无比,有一些吭吭哧哧地吐出三个字,还是断断续续的那种,犹如急得说不出话来一般,似乎是想要解释什么,然而,却被崇祯风轻云淡地给打断了,后者并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一切都不过是毕自严的心理作用而已。

    “放心吧毕爱卿,不用这么紧张,朕没有一点责怪你的意思。”

    看着毕自严这副模样,崇祯显然是看穿了他的心思,不无安抚之意的来了这么一句,进而又补充道:“开采矿藏,并对相应地材料进行冶炼,朝廷收取相应的税赋,并无不合理的地方,再正常不过了。之所以惹得天怒人怨,商人难以过活,不过是收税的官吏从中谋私,才造成的。”

    “至于矿监税使,也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为了防止偷税漏税,或者官员贪墨税银,自然就需要朝廷派出相应的监税使,从旁监视着这一切。”

    “各个阶层之所以深恶痛绝矿监税使,不是因为它的存在不合理,而是充当它的角色之人,借助手中的权力,盘剥各行各业的人士,才会使得矿监税使成为臭名昭著的存在。”

    一番话下来,毕自严更加的无言以对,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而崇祯却是洋洋洒洒地继续说道:“因此,毕爱卿,你所讲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矛盾的关键所在,而是在于,收税的过程不够规范,不够透明,再加上宦官担任矿监税使,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权力也就大得多。”

    不得不说,崇祯的这番话相当隐晦,并未点明,这一切的一切应该归咎在万历身上,而是他的幕后指使,故意纵容所致,把这一切都推到了那些宦官的身上。

    很显然,不管是毕自严,还是一旁的林宗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并未点明,前者更是附和道:“皇上英明矿监税使,之所以搞得天怒人怨,民怨沸腾,就在于那些宦官的横征暴敛,近乎于明火执仗地掠夺商人的钱财和家产。”

    “比如说,就拿当时的苏州织造太监孙隆,当时的苏州,可谓是商业发达,是大明极为富庶的地方之一,而孙隆却在苏州的各个交通要道设置关卡,向商贩征收重税,以至于行商小贩不敢转运,致使税源日益减少。”

    “有鉴于此,不甘之下,想要敛取更多的钱财,孙隆将魔爪伸向了当地的机户,征收高额税金,规定每张机纳银三钱,产纱一匹,纳银两分;产缎一匹,纳银五分,直接导致了大量的作坊倒闭,更是引起了葛贤事件,十万市民的反抗。”

    “嗯,毕爱卿,朕知道这件事情”

    崇祯忽然插了一句话,脑海里更是浮现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神色已经变得郑重无比,更是补充道:“而且,这个葛贤至今还活着,在苏州有着极大的声望,自那件事情之后,被人称之为葛江军。”

    “因此,由于事情闹得极大,百姓又站着理,并未造反,只是在街上游行,到衙门口示威,表达不满和愤怒,随着舆论的愈演愈烈,使得当时的神宗皇帝不得不认错,事情出于公愤,而未追究葛贤等人的罪责。”

    一时间,随着崇祯的出言符合,表达愤懑之意,毕自严随之义愤填膺了起来,在接下来的言语表达上,有一些忘乎所以,忘记了身份,忘记了场合。

    “还不仅如此呢,皇上,当时的宦官马堂,出任山东矿监之时,为了征收店税,更是公然采取了持械抢劫的方式,稍有反抗者,就以抗旨处置,致使大量的山东中产之家破产。”

    “还有就是,当时的另一位矿监宦官陈增,眼红于马堂的敛财方式,将魔爪伸向较为富庶的临清,使用各种手段,征收重税,由于权力的重叠性,两人发生了矛盾,甚至于大打出手。”

    “不过,即便如此,两人最终还是发了横财,却苦了山东的百姓。”

    相比于毕自严的义愤填膺,说到动情之处,几乎是双目直欲喷火,但基于历史学家的理性与分析眼光,崇祯要平静得多,镇定得多,看到问题更加深刻,想得更加深远。

    这一刻,崇祯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要想实现大明中兴,想让大明真真正正地强大起来,那是任重而道远,并没有那么简单,并不只是重视商业那么简单。

    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法律辅助,进行一定的保护。

    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存在了太多太多的弊病,还是制度上的那种弊端,如果不将其修正过来,即便自己再如何的重视商业,也不够那些执行者破坏的。

    毕竟,如果不能实现制度上的完善性,就算有再多的优惠商业政策,那也是等同于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还有呢,皇上,那些朝廷委派的矿监税使,宦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一些在净身之前,多是市井流氓,一旦顶着皇命,而又缺乏律法的束缚,就会在地方肆意妄为。招收的税使,也多是社会上的残渣余孽,亦或是游手好闲之徒。”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矿监税使,强征上来的税银,十之六七,至少一半以上,绝大部分都进入了他们的腰包,肥了他们自己,细细算来,朝廷的财政并未获利。”

    “由于这些矿监税使的原因,致使天下的动荡,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百姓,塑造了邪教滋生的土壤。”

    听着毕自严的讲述,崇祯有了另一个感慨和领悟,明末时期,说是天启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倒不如讲,是万历皇帝将大明变成了一个烂摊子,来得更加贴切,更加精准。

    至于中间的明光宗,登基不过一个月,根本就是一个短命鬼皇帝,无论如何,也怪不到他的身上。

    万历的懒政,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使得大明的政府机构处于停滞状态,几乎是无法运转,如果说,这些为大明埋下了祸根。

    那么,万历向天下委派了大量的宦官,担任矿监税使,肆无忌惮地敛财,就是直接破坏了大明的根基,渐渐走向覆灭的深渊。

第五百五十九章 得罪人的差事

    如此情况之下,万历皇帝制造了明暗两大危机,天启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不凡,已经算是功劳一件了。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天启虽然沉迷于木匠工艺,但也有着无为而治的味道,毕竟,不管怎么说,也无法否认存在这一点的可能。

    只是到了后来,随着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伴随着各种天灾的不断,什么旱灾啊,地震啊,雪灾啊,瘟疫啊,等等,再加上辽东的女真日益势大,除非历史上的那个朱由检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有着神鬼莫测之能,否则的话,根本就改变不了大明的结局。

    何况,朱由检的资质平平,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还是一个善于猜忌的年轻帝王。

    不管是袁崇焕也好,还是孙传庭也罢,亦或者是孙承宗、卢象升、洪承畴等人,虽然他们都有着极为高超的军事能力,即便能够挡得住鞑子的入侵,即便能够镇压得了乱军,但那也能是一时的苟延残喘,治标不治本而已。

    尤其是后者,乱军不仅局限于军队的哗变,还有来自于百姓的暴动,已经不单单是派军镇压,就能解决得了的那么简单,这已经牵涉到大明的本源问题,吏治的腐败,致使民心向背,民怨沸腾。

    一旦失去了民心,无论是谁,也救不了大明,也改变不了历史。

    在这一刻,经过自己的一系列动作,一再地改变历史的运行轨迹,使得大明迈入了正轨,前途一片光明,但崇祯还没有真得就自大到以为,同等条件之下,会比朱由检和朱由校做得更好。

    毕竟,崇祯清醒地知道,自己最大优势,之所以可以一再地扭转历史,频频化不利为有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也是决定性的因素,那就是自己不仅是一个穿越者,还对诸多的历史信息有着相当程度的熟悉了解。

    说白一点,崇祯是占了事后诸葛亮、马后炮的优势,对于大明的情形有着清晰地了解,并有着诸多的事例和手段可以借鉴,并不是他这个人的能力有多么强。

    很快,随着毕自严的讲话接近尾声,崇祯也从万千思绪中清醒了过来,神色凝重地看着毕自严和林宗载,满含意味深长之色,略微沉吟了一下,这才沉声接话道:“矿监税使制度,确实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的话,天下的商贾,将会永无出路,永远也无法发展壮大起来。”

    崇祯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

    “毕爱卿,林爱卿,你们商议一下,整理一个方案出来,对矿监税使进行改革,既能达到对商贾监督的目的,防止偷税漏税的发生,也能避免矿监税使的肆意而为,违法乱纪,破坏大明的商业。”

    不管是林宗载,还是毕自严,都没有接话,他们的心里更是清楚,崇祯所讲的方案,远没有说得那么简单,不仅仅是有着相应的奖惩,还要涵盖相应的律法惩治机制。

    确切的来讲,皇上这是想进行吏制改革,而最先被开刀的就是矿监税使

    一念及此,同时想到了这一点的毕自严和林宗载,忍不住地对视了一眼,眉头都是微微蹙了起来,感觉肩上的担子愈发的沉重,责任更大。

    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是,将会得罪许多人。

    毕竟,不管是担任矿监税使之人,还是各地收税衙门的官吏,除了微末不入流而没有官阶的税使,稍大一点的官吏,都会有着非同一般的背景。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不管是哪个朝代,税务衙门,绝对都是一个肥缺,即便是最底层的税使,也是为人所追捧的对象,自然而然地,税务衙门的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