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天皇的宝座上。

    即便是那个人是天皇的外甥儿,也绝不可能。

    因此,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德川家族却还要那么做,那意图就再明显不过了,一切的手段都不过是声东击西,真正的目的所在,就是最终将兴子内亲王推上位。

第五百七十章 储藏水源

    毕竟,在这位小女孩的体内,流淌着的血液有一半是德川家族的,只要实现这一目的,就是最大的胜利,不可能再有更大的再进一步了。

    否则的话,幕府就要顶着莫大的压力,来自于全国的各种舆论指责,处境也将会急转直下,每况愈下,非常的不妙。

    如果“崇祯”在场的话,对于后世了解的他,一定会想起袁世凯复辟帝制事件,也是因为沦落为口诛笔伐的对象,为绝大多人所谴责,才会败得那么快,所谓的“洪宪帝制”持续不到半年,随着袁世凯身为尿毒症不治而亡,这场闹剧终于落下帷幕,草草收场。

    显然,不仅是江户幕府的德川家族,还有之前的各个幕府时代,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天皇在百姓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可以将其架空,变为一个傀儡,却不能取而代之。

    事实上也是如,如果事情真得有那么容易的话,真得那么简单的话,谁掌握了日本的军政大权,谁就能当天皇,哪还轮得到他德川家族当这个第一个吃螃蟹之人

    自镰仓时代开始,天皇政权转向幕府政权,直至现在,数百年过去了,从未听说过,哪个家族篡位成功,自己或者家族子弟当天皇的

    一般情况下,通常做法,也是所有人的共识,统一日本的君主,一定是天皇的子孙,即便强势如丰臣秀吉,一举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声名赫赫,极具威望,也不敢自立为天皇。

    何况是他德川家族

    激起民变不可怕,可怕的是激起全国的民变

    因此,自开创幕府开始,无论是哪个家族掌控幕府,实行的依旧是这样的方略,奉天皇为主,以天皇的名义,统治天下,更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式。

    不同的是,是对于天皇的控制程度。

    相比于往年,今年是格外的冷,寒风刺骨,阵阵的冬风,就像一柄柄看不见的锋利刀子,刮得人面皮生疼,整个大明疆域之内,陷入隆冬的萧瑟之中。

    寒冷的气温之下,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京城内的大街之上,行人格外的稀少,两侧林立的店铺,也是异常的冷清,多数都是半掩着,亦或是挂着布帘,仿佛所有的人都进入了冬眠,闭门不出。

    即便是街上稀稀落落的行人,两三个人结伴成行的过程中,哈着热气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的牢骚两句,埋怨着天气,啐骂几句,以此发泄心中的不快。

    “d,这是什么鬼天气今年可真够冷的”

    “老天爷这是怎么了今年总是出现这种极端天气,要么冷得很,想要冻死人;要么就是热得让人受不了,夏天大旱,冬天暴雪,能一连下好几天。”

    “走走,快点走,赶紧到饭店里,吃火锅去,暖暖身子,这身子都快冻僵了。”

    这一天,天气刚刚放晴,崇祯就迫不及待地走出了紫禁城,踏上了前往万岁山的路途之上,身后跟着冷晓磊和杨启聪两人,三人都是裹着厚厚一层棉衣,不时地跺着脚,向前慢悠悠走去。

    “皇上,这也太冷了,想那大山之中,肯定是更加的寒冷,还是等到天气转暖之后,您再进山,看望研究所的那些官员,也不急于一时,咱们还是回去吧”

    冷晓磊喋喋不休的劝说着,就像是一个嘴碎的娘们儿,显然是气温太低,即便穿的很厚,冷晓磊的身体都在哆嗦,牙齿都在打颤。

    “啊好舒服啊,终于可以出来透透气了。”

    崇祯伸了伸懒腰,打了一个哈欠,并未理会冷晓磊之言,自语之间,整个人已经小跑了起来,看着两侧房屋顶上的厚厚积雪,心中更是感慨,还是皇城之内好啊,才会有着这样的办事效率,高效而及时,没有丝毫的拖沓。

    现在这个时候,恐怕外界的道路上早就堆满了积雪,很难行走。

    跑着跑着,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放慢了速度,突然问道:“对了,晓磊,陕西道与河南道的事情,现在办得怎么样了”

    “呃皇上,什么事情”

    冷晓磊错愕了一下,满脸的不解之色,询问之时,加快了步伐,追上崇祯之后,稍稍落后半个身子,这才放慢了速度,等待崇祯的话语。

    崇祯回头看了一眼冷晓磊,看到他不像是在假装,是真的不知道,回过头来,不急不缓地继续向前走,这才回道:“还能是什么事情当然是将积雪全都集中在大坑里,夏天的时候,朕让他们挖的那些大坑。”

    “或者是,如果没有下大雪的话,就趁着下大雪,到最近的河岸凿冰块,运回当地,以防来年又是一个大旱之年。”

    “喔是这件事情啊,皇上。”

    附和之时,冷晓磊忐忑的心情为之一松,这才想起来,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皇上就开始要求河南与陕西大兴水利工程,对河道进行疏浚的同时,一些地方更是被强制要求挖大坑,一到冬季,就到最近的大江大河拉冰块,储藏水源。

    可以说,西北今年的大旱得到一定的缓解,没有像往年那般繁重,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有赖于这种先见之明,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准备。

    毕竟,相对于拉水,拉冰更加的容易,更加的方便,更加的有效率。

    “启禀皇上,根据河南与陕西的锦衣卫来报,入冬之后,各地的官员,就开始积极组织人手,到最近的水源,凿冰块,运回去。经过这么一年多,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再加上沿途的道路也得到了极大的修整,还有就是,随着牲畜的增加,相比于去年,目前蓄积的水量,以冰块的形式,足足增加了两倍。”

    “尤其是陕西,今年又是大旱,从这件事情上尝到了甜头,知道了皇上您的良苦用心,当地的百姓,就更加卖力了。”

    “而且,随着朝廷逐年的钱粮投入,鼎力支持,陕西的水利工程,进展地也非常顺利,尤其是旱灾的重灾区,更是引流的重点对象,最多三年,那里的百姓就不用像现在这般,每天跑几十里,甚至于更远,拉冰块了。”

第五百七十一章 蒸汽机

    听到这番话,崇祯的脸上露出了欣慰之色,心里轻松了许多,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回应。

    而就在这个时候,冷晓磊的话音刚落,崇祯紧接着就接过了话茬,颇为神秘地突然说道:“用不了三年,明年的这个时候,莫说是河南与陕西,就是其他地方,都不用再使用这种几乎于愚鲁的笨办法,进行存储水源了。”

    “噢皇上,什么办法”

    冷晓磊顿时就被吸引住了注意力,被勾起了好奇心,忍不住地立即问了一句,满怀期待的等待着,而崇祯的回答,却是让他有一些失落。

    “嘿嘿暂时保密,你很快就知道了。”

    “好吧皇上。”

    不久之后,万岁山中的武器研究基地,在其中的一个房间之中,相比于外面的天寒地冻,这里却是暖洋洋的,以徐光启为首的研究人员,跟在崇祯的身后,围观着一个大家伙,

    呜呜呜

    伴随着缭绕的白雾,在阵阵沉闷的汽笛鸣叫声之中,还有徐光启的介绍,话语里那是掩饰不住的兴奋与骄傲,眉飞色舞之间,不时地伸手比划着大家伙。

    “皇上,经过近一年的完善与研究,这台蒸汽机已经可以投入实际使用,作为一种动力,用于民间,拉运一些货物。尤其是在采矿业,完全可以取代人力和畜力,搬运更重、更多的货物,效率至少提高了十倍以上”

    周遭的欢快氛围,每个人都是兴奋的神情,就连冷晓磊和杨启聪也是好奇无比,跟着激动不已,神采连连地盯着蒸汽机。

    然而,相比而言,崇祯的反应就显得有一些稀松平常了,只是脸上挂着微笑,倾听着徐光启的滔滔不绝,话语里却又有着意犹未尽的味道。

    看着成型的蒸汽机,将会被投入实际使用,崇祯想得更深,想得也更远,脑海里更是浮现出了蒸汽机轮船、蒸汽车、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各种机械设备。

    确切来讲,是关于工业革命的各种信息。

    这一刻,看着蒸汽机取得了实质性的紧张,可以投入使用,崇祯这才真真的长松一口气,对于对抗小冰河时代,期间爆发的各种天灾,又多了几分自信。

    历史上,明末时期的大规模百姓暴动,看似是大明的各种赋税,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但也不尽然,真正地根本所在,而是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大明疆域所能承载的范围。

    简而言之,以当时的生产力,以当时的耕地数量,再加上各种天灾不断,逐年加重,大明已经是难以为继,难以养活两亿的人口。

    毕竟,大明的苛捐杂税,各种重赋徭役,由来已久,并不是从天启和崇祯两代开始。

    因此,这些只能算是诱因,而非是决定因素

    蒸汽机的出现,将会改变这一僵局,将会改变这一处境,将会改变大明的整个生产结构,更会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也给大明带来了一个机会,一个凤凰涅槃重生的机会,强势崛起。

    毫无疑问,蒸汽机可以提高各个阶层的办事效率

    “皇上,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只要能够铸造出上百个蒸汽机,燃料供应充足的话,陕西的水利工程就可以提前完成,明年的夏季,就可以将黄河之水引入陕西腹地,那些干旱的重灾区,用于灌溉,以及人畜的饮用”

    在这个时候,冷晓磊虽然不知道如何实际使用蒸汽机,这个不断在鸣叫的大家伙,发出呜呜的笛声,但也是为之恍然,瞬间想起了崇祯之前所言,明年的这个时候,陕西的老百姓就不用那么费事费力的拖拉与储藏冰块了。

    如果这个叫做什么“蒸汽机”的大家伙,真得那么好用,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效率,陕西的百姓就不愁没有水可用了。

    何况,陕西虽然是地处黄土高原,远离中原,水系少是少了一点,却不代表没有,境内还是有着不少大的河流,只是分布不够均匀,无法惠及到其他地方而已。

    冷晓磊能够想象,如果将这些河流串联起来,引入灾区,来年之时,即便陕西还是大旱,即便旱灾更加的严重,也无惧了。

    毕竟,先不说贯穿的河流,单单是一连两年的迁移灾民,迁移到西南与辽东等地,就已经是极大地缓解了陕西的赈灾压力,人口数量过多所带来的压力。

    别人或许不清楚,但一直跟在崇祯的身旁,几乎见证了每一个政策的付诸实施,为缓解陕西的赈灾压力,冷晓磊却是将一切看在眼里,心里更是非常的清楚。

    因此,别看陕西的灾情还很严重,并未有太过明显的改善,但他冷晓磊还是深有体会,却也知道,随着大量的灾民被转移,随着两位藩王被裁撤,腾出大量的良田,而又紧靠水源,陕西的形势正在发生好转。

    这一切的一切,短期之内,或许还无法看到太明显的效果,待到来年之时,人们就会发现,还是那个地方,同样是旱灾,生活却没有那么艰难了,好过了许多,朝廷的抢粮投入也会相应的减少。

    不过,想到这里,冷晓磊的心里又有一些疑惑,不解崇祯的另一项新举措,一个新的强制命令,禁止陕西的百姓随意砍伐树木。

    尤其是河流与山坡附近的树木,更是严禁的重点对象,如果发现,将会被严惩,不仅要蹲大牢,还会被罚钱财。

    而且,就算是平原地带的森林,也有着相应的规定,有成年人腿粗细的树木以及更小的树木,也被列为严禁砍伐的对象,就算是能够砍伐的树木,砍伐过后,也必须种上新树苗。

    可以说,对于陕西的草木树林,崇祯下达了近乎于苛责的命令与规定。

    冷晓磊很不解,很疑惑,崇祯为何这样做为何管得那么细

    显然,冷晓磊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崇祯这样做的用意所在,为何那么在意陕西的那些树林和植被,几乎到了亲力亲为的地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一次。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冷晓磊又怎能知道,崇祯有着后世人的灵魂,更加地知道,就是在明清交替的时期以及清初的时候,就是因为肆意的乱砍乱伐,没有丝毫的节制,使得陕西发生了土地退化,出现了大量的荒漠之地,风沙严重,少有森林。

第五百七十二章 成本很高

    就在冷晓磊心思百转之际,在徐光启等人的簇拥下,崇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