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2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只是愣神了那么片刻,转瞬就有人反应了过来,刚想要进行最后的争取,想要说些什么,就被崇祯近乎于大剌剌的话语给打断了。

    “经过这几个月的交锋,被东南水师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南洋,洋人的水师早就是元气大伤,损失惨重,短期之内,根本就无力组织兵力,再次来犯。”

    “而且,大明还解除了海禁,他们也不用再像过去那样,通过黑市,才能购买到大明所盛产的货物,即便是高价,还有数量上的限制。”

    “如此一来的话,可谓是双赢局面,大明可以有效地管理对外贸易,他们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也避免许多麻烦,同等的条件下,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

    “而且,那些洋人虽然顶着一个国家的名头,但更多的还是商人属性。”

    “只要是有利可图,他们才不会在乎之前的损失,更不会在意之前海战的人员死伤,就比如那个荷兰东印度公司,明明就是滨田弥兵卫那个日本人挑起的事端,结果到了最后,荷兰却成了赔礼的一方。”

    对于洋人的了解,本就是大明的短板,相应的情报收集,更可谓寥寥,更不用说关于“滨田弥兵卫事件”的始末了,就算是有所耳闻,但也是所知有限,不可能知道多少,更遑论其中的细节

    可以说,在整个大明,甚至于全世界,对于“滨田弥兵卫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大国博弈、利益交换,恐怕没有人比“崇祯”这个局外人还要了解,还要清楚。

    因此,了解不多的众人,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崇祯的言词了。

    但是,相比而言,作为兵部的主事儿人,兵部尚书霍维华肯定要知道的更多,要更加地了解,毕竟,海战还未过去多久,大战之前,肯定会做出一定的情报收集,从而好排兵布阵。

    “皇上,据臣所知,那些洋人国家之中,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就属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没有骨气,没有原则,可谓是没有下限,只要能够赚取钱财,只要可以获得通商许可,他们可以放下一切,可以牺牲所有的尊严,更像是一个商人国家。”

    “滨田弥兵卫事件,之所以发生大逆转,最后结果让所有人意外,荷兰人示弱,就是因为,日本人关闭了他们的商馆,以两国的贸易往来为要挟,逼迫荷兰人就范。”

    “因此,为了生意不受影响,公司不至于亏损,即便是占理一方,荷兰人也不得不弃卒保帅,不得不妥协,不仅将那个台湾长官罢职,还被问了罪,被判监四年,若不是朝廷的行动,说不定就被送到日本蹲大牢了呢。”

    霍维华的这一番话,看似是在回应崇祯之言,进行相应的补充,倒不如讲,是在说给其他官员听,变相的讲述滨田弥兵卫事件的始末。

    “呵呵暂且不再讨论荷兰人的没有风骨,向日本人屈服,现在回归到主题,谈点有用的。”

    崇祯淡淡一笑,爽朗的语气,显得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从容不迫,扫视了一下众人之后,目光再次回归到霍维华的身上,脸上的笑意愈发的浓郁,显得是那么的和蔼可亲。

    “霍尚书,现在这个时候,想必你们兵部应该也已经得到了熊文灿和朱一冯等人的报备,那些洋人已经答应了大明的贸易条件,和大家说说,也让其他人高兴高兴。”

    “是,皇上,臣领旨。”

第五百八十七章 千万两级别

    这一刻,回应之时,霍维华的脑海里闪过一抹亮光,顿时就明白了崇祯的用意,为何要求自己讲述这件好消息

    “各位大人,根据熊大人和朱元帅等人上报兵部的军情,报备的消息,那些洋人已经答应了朝廷新制定的贸易条件,要想到大明经商,在进入大明的近海以前,必须到指定的岛屿,交出火炮的弹药,解除远程攻击能力。”

    “在登陆之前,在进入相应的港口码头之前,必须交出全部的火器。所有的枪支弹药,都有朝廷的军队暂时保管,等到他们离去之时,再如数返还。”

    渐渐地,大殿里变得极为寂静起来,唯有霍维华的声音还在回荡,除了崇祯以外,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满着震惊之色,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

    自废武功,洋人居然就这样屈服了,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同时,也更加佐证了崇祯的那个观点,虽然顶着国家的名头,但更多的还是商人属性。

    就好像没有看到众人的反应一般,霍维华依旧那么的平静,声音不急不缓的继续讲述着,条理很清晰。

    “尤其是盘踞在香港岛的英国人和澳门岛的葡萄牙人,自从朝廷发动了几次东南海战之后,不仅很是老实,还非常地配合,按照朝廷制定的贸易新条件,已经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交出了全部的武器。”

    “而且,广东的衙门,还派出了相应的官员,前往英国人和葡萄牙人的聚居之地,进行相应的管理,进行相应的约束,实行郡县制,而非是那些洋人自治。”

    没有人会置疑霍维华的话语,其中的真实性,不仅仅是因为消息是出自于熊文灿和朱一冯等人之手,还有就是崇祯此时的态度,很明显,皇上很清楚这件事情,早就知道了,并得到了证实。

    毕竟,锦衣卫和东厂的情报网遍布于天下,可不是吃白饭的,就算是熊文灿等人弄虚作假,想要哄骗朝廷,但也瞒不住锦衣卫和东厂的耳目,这不是一件小事儿,很容易就能得到验证。

    毕竟,英国人和葡萄牙人有没有听从管束,有没有交出火器,一看便知,并不是多麻烦的事情。

    话说到这种份儿上,众人那种群情激奋的样子,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却而代之的是迟疑,犹豫不决,实在是,由于对洋人认识的缺失,让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进行反驳

    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对,毫无理由地进行辩驳,那与泼妇骂街、不讲理何异

    尽管是一副风轻云淡之态,始终都是笑吟吟的样子,但是自始至终,崇祯都在留意着众人的反应,将他们的情绪波动都是尽收眼底,了若指掌。

    等到霍维华说完之后,崇祯再次开口了,语气愈发地具有亲和力。

    “各位爱卿,根据户部的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厦门和金门的税收,今年就有数百万两银子,是朕登基之前,朝廷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的两到三倍。”

    “试想一下,如果将整个福建都划为对外贸易的地区,扩大贸易的规模,朝廷在东南的财政税收,也会随之剧增,将会达到千万两白银的级别。”

    “有了这么一大笔惊人的税收,莫说只是一个陕西,就算是再加上河南与山东,都是大旱,朝廷又有何惧完全有那个财力,进行赈灾,安抚灾民。”

    之前的所有话语,都是一种笼统性的表述,缺少一种说服力,“千万两白银”这个词语一出,极具冲击力,使得众人的内心很受震动,一时没有缓过神来。

    这个数字就像是一块大石,狠狠地砸在了众人那恢复平静的心海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场之人,都是经历过四朝三代的老人,仅仅是一年,来自于一个省,何曾见过如此之多的地方财政税收

    即便是万历初期,张居正主持内阁的时候,大明最为鼎盛的阶段,所有的各项收入加在一起,朝廷的财政收入才是堪堪两千万白银。

    然而,现在这个时候,崇祯居然说,只要开放福建的海禁,将其作为对贸易的地区,仅福建一地,就能为朝廷带来至少一千万两白银的税收,对于他们这些老臣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难以置信。

    不过,众人依旧无法反驳什么,事实胜于雄辩,崇祯给予的这个数字,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着相当有力的根据,单单是今年的财政税收,福建道就贡献了数百万,要想达到千万级别,好像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有着历史学家的灵魂印记,给出这个数字之时,崇祯的依据当时不是简单的推论和引申,进行一定的估计,而是有着更加有力的依据。

    根据历史的记载,满清的时候,虽然实行着闭关锁国之策,但也存在着对外的通商口岸,而其负责的机构,就是广东十三行,每年上缴内务府的税银,几乎支撑了满清皇室的全部支出。

    满清之时,最为挣钱的两处,一个是两淮的盐政,另一个就是广州十三行,而后者所带来的财富,远超过盐税。

    广州十三行,孕育出了好几个富商巨贾,比如当时最为有名的伍秉鉴,个人的家产就在两千六百万两白银左右,将近是满清朝听一年的税收,被西方称之为“天下第一首富”。

    还有就是,广州十三行的商馆区,又一次发生了一场大火,单单是其中的一处仓库,被大火淹没之后,流了一地的银水,将近一里地,据当时的人估计,价值至少在四千万两白银。

    诸如此类,足可见一斑,广州十三行有多么的富庶,可以带来多高的税收,有着惊人的制造财富能力。

    想到这些,崇祯的心里愈发的兴奋起来,更加地自信,更加的踌躇满志,开放东南的海禁,福建等地将会是大明的经济龙头,将会是大明的经济引擎,为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大量的财政税收,从而可以应对小冰河时期的各种天灾大爆发。

    渐渐地,巨大的财政税收,成为了一种契机,成为了崇祯与众人的一种潜在共识点,共同默认的存在。

第五百八十八章 绘制地图

    尽管心中有诸多的不愿意,还是有着相当的抵触情绪,但看到崇祯那坚定的神情,隐隐透着几分兴奋之意,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这些官员相继沉默了,虽然心中还是那么的不甘。

    但是没有合适的理由。缺乏强有力的反驳依据,再加上摄于崇祯此时的威势,最后心有不甘的几人,最终还是张不开口。

    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帝王,崇祯越来越不合格了,处理的朝政开始减少,尤其是将福建道划为对外贸易的地区,解除相应海域的海禁,简直就是一个甩手掌柜,提出这个想法之后,就交给官员们去做,不再关心,就不管不问了,颇有不负责任的味道。

    想当初,将厦门与金门划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崇祯何等的积极何等的上心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经常过问,更是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与群臣讨论诸多的细节。

    然而,现在却是恰恰相反,就这么来了一个大撒把,完全不再过问,只放出一句话,他只看最后成果,明年的这个时候,福建道的税收将会达到何种程度

    怀揣着郁闷的心情,不时地回望一下,众人相继离去了,等到后殿里空荡荡之时,只有崇祯一个人,倚靠在龙椅之上,眉宇间有一丝疲倦之色,双眼微眯,一副闭目养神的样子。

    就在这时,冷晓磊头前带路,领着三个人走了进来,虽未言语,脚步虽轻,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还是传进了崇祯的耳朵里,张开双眼的同时,随即坐直了身体,脸上也浮现出了淡淡的笑意。

    “启禀皇上,末将将人带来了。”

    看着冷晓磊身后的三人,崇祯微微一笑,并未言语,而是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在冷晓磊的示意之下,三人相继上前一步,躬身施礼的同时,进行着自我介绍。

    “草民徐霞客,拜见皇上”

    “草民顾祖禹,拜见皇上”

    “草民徐渭,拜见皇上”

    在三人自我介绍的过程中,崇祯的心中不禁暗想,这三位可都是明末时期有名的地理学家,游遍中国的大好河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呵呵都起来吧,无须多礼。”

    看着三人依旧保持着躬身之态,崇祯淡淡一笑,右手一挥,示意三人起身,在徐霞客等人紧张与忐忑的过程中,在冷晓磊好奇与疑惑的目光注视下,进而又问道:“对了,你们有没有想过,朕为何要将你们召入京城,宣入宫中”

    “草民不知,不敢妄自揣摩圣意。”

    异口同声地喊出这句话之时,紧张的情绪之下,三人再次长施一礼,有一种噤若寒蝉的感觉,没有一点那种能够见到皇上而高兴的样子。

    “好吧,既然这样,那朕也就不和你们打哑谜了。”

    显然,经过之前的那番谈话,崇祯早就疲惫了,已经没有了那种寒暄般的客套心思了,开始直奔主题。

    “实话告诉你们,朕准备绘制一副精准的大明疆域图,而这项浩大的工程,朕准备交给你们来做,不管需要耗费多大的财力、物力与人力,朕都会鼎力支持,绝不会半途而废。”

    听到崇祯的这话,不仅是冷晓磊,还有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