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续说下去的架势,看得众人暗暗直流虚汗,一阵后怕。

    显然,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句反问之语,只是刘鸿训短暂的停顿,并未结束,还有后语。

    “在太祖皇帝创建大明初期的时候,就曾经赋予过百姓相同的权力,可以纠劾贪官污吏,直接将贪官污吏扭送到京城,不必承担任何罪责。”

    “可是,百姓虽然淳朴,却也有着不少的败类,存在着许多的刁民,以此权力,反而诬陷一些官吏,从而好讹诈和勒索一些好处,不听当地官府的约束和管理。”

    “因此,由于刁民持续增多,搞得地方衙门混乱不敢,许多的举报都是捕风捉影和恶意诬陷,也是因为这些,这种政策并未持续多久,就被太祖皇帝给废除了,实在是百姓的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齐。”

    崇祯听得很认真,神情也已经恢复了正常,对于刘鸿训的这番话,虽然有搬出老祖宗压自己之嫌,但崇祯并不生气,而是极有耐心地解释了起来。

    “刘尚书,看来,你并未吃透朕所写的这些,也没有完全理解朕的这些构思,所谓的百姓代表制度、投票机制和信访等等,赋予百姓的那些权力,并没有执法权,只是使得他们的举报更加畅通无阻,不至于让人压下而已。”

    “而且,以往之时,从前的考成法,先不说已经流于形式,单单是其内容,就太过于局限和单一,,并不能形成有效地考核,只是以有没有完成任务,作为考核标准。”

    “朕的这种考核方式,可是将民意放入其中,说白一点的话,就是官吏的施政,能否让绝大多数的百姓满意在任期间,官当得是否合格”

    “传统的纠劾和监察官员,都是自上而下,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现象,一种官场风气,媚上欺下,压榨百姓,而无所顾忌,根本就不在乎朝廷的考核,也没有放在心上。”

    “如果按照这种考核方式,百姓有一半的权力,决定他们的升迁与去留,能否继续当官,他们就不得不好好治理地方,也要讨好百姓,而百姓有没有执法权,朝廷又取消了风闻奏报之策,就可以杜绝刁民恶意报复,蓄意诬陷。”

    听着崇祯的侃侃而谈,更加简洁的描述,再结合图纸上的内容,尽管只是初步浏览,还未深入研究,但众人已经听出了大概,崇祯构思的精髓之处。

    当然,对于所谓的信访制度,也算是弄明白了,就相当于将“告御状”合法化,一般化,便于百姓的伸冤,也是制约贪官污吏的方式之一。

    自上而下的监察制度,上级几乎决定了下一级官员的升迁与去留,这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下级官员不断地讨好官员,而枉顾民意,一心只想往下爬。

    若是按照崇祯提出的这种吏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机制,就可以最大化地压缩那些贪官污吏的投机取巧空间,不能只媚上,还要讨好百姓。

    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点,使得官员只能干实事,为百姓着想。

    这个时候,如此这般不厌其烦地解释的过程中,崇祯的心里还在向着其他的事情,不仅要引入后世的这些制度,在适当的时侯,还要废除科举,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

第六百二十章 国情不同

    毕竟,在这个年代,莫说是一府的知府,就是一地的知县,都有着莫大的权力,远超现在所谓的县长,任免三班衙役,还有一些典狱、库吏之类的,也就是知县一句话的事情,可以直接任免。

    简而言之,若是远离京城,尤其是偏远之地,那可真的是天高皇帝远,知县近乎于是当地的土皇帝,三班衙役之类的,更像是知县的狗腿子,私人武装。

    不过,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些衙役、师爷、仵作的薪俸,都是由知县发的,朝廷只是给予一定的补贴,而且,他们也没有任何的朝廷编制,并不是朝廷的标配。

    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知县就是那些衙役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当然也是听话的紧,奉若圣旨

    因此,要想限制知县的权力,进行一定的削弱,就必须将两者剥离开来,没有绝对的依存关系,将衙役纳入公职人员之中,也能吃皇粮,也有朝廷的编制,而非是由知县、知州或知府之类的地方官员发工资。

    说白一点,就是使得两者的利益不能绑在一起

    与此同时,崇祯的心里也明白,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只能一步一步的来,徐徐推进,自己现在提出了这种吏制改革,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步子,势必会引起轩然大波。

    如果再废除科举,势必会将自己退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那样可就不妙了。

    毕竟,科举乃是文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忽然间,崇祯的脑海里闪过一抹灵光,心中又有了新的计量,既然不可以废除科举,最起码是现在,那自己可以引入公务员考试制度,仅限于县级。

    简单地来讲,就是将衙役公职化,使得他们拥有相应的编制,一样可以吃皇粮,配发相应的薪俸,而非是由相应的官员发工资,给他们工作。

    渐渐地,崇祯的脑海里又有了新的构思,对于吏制的改革,所有的官员选拔,都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像府、州这样类似于后世的省、市一级政要官员,都从州县之中择优提拔。

    简而言之,就是县级的官吏,通过公务员考试与选举的方式确认,更高一层次的官员,就是从这些官员中择优录用,而非是那种直接委任,空降,让那些还毫无经验的新科中举之人担任。

    这个时候,在其他人再次保持沉默之时,崇祯的话音刚落,脑海里还存着这个念头,李邦国紧接着开口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啻于平地一声惊雷,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进了一块巨石。

    “皇上,这个选举制度,是不是有一些不现实啊若是这样做的话,进行吏制改革,是不是有一些过于草率了”

    显然,李邦国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却也使得他们心惊不已,极为震撼,暗暗佩服李邦国的耿直与大胆。

    在这一刻,听到这个置疑话语,内阁成员的眸子里都闪过一缕莫名的光芒,崇祯的神情也有一些不自然起来,而李邦国的话语还远未结束。

    “撇开县之一级不讲,单单是州、府两级,仅就两者而言,州城和府城所在的地方,距离一些县城很远,更不用说地处偏僻的乡村了,村民赶上很长时间的路,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才能到达相应的目的地。”

    “而且,除了那些州城和府城的居民,亦或是离得很近的百姓,赶路方便,投票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但那些离得远的百姓,就不一样了,很有可能会错过投票选举,或者是耽误农务。”

    “何况,即便是交通方便,路途不远,以当下的治安情况,老百姓家里的男人,也不可能全部离家,进行投票尤其是那些乡村村落,更是不能如此,总要留下一些壮劳力。”

    听到这番话,崇祯脸上的那种不满之色,顿时消失不见了,化为淡淡的若有所思,不禁自我反省起来。

    李邦国的这番话,其中的大意无非是,搞全民选举,全民投票,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就算忽视那些交通不便等诸多不利条件,也不可能所有的男人都去投票。

    毕竟,若是真这样做的话,县城还好一些,那些农村就不一样了,若是全村的男人都去投票,将会非常的危险。

    恍惚间,崇祯有一些明悟,后世的华夏,为何没有推行西方的那种民主选举

    国情的不同,也就意味着制度的不会一样,相比于西方国家,华夏的农村更多,超过七成以上都是老百姓,这也就意味着,华夏不可能推行那种民主制度。

    撇开农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不讲,对于投票所代表的民主意识不强,单单是农村的分布过于零散,都不可能像欧美那般,可以大面积的选举,以手中的选票,决定州长的人选。

    何况,现在也不同于后世,交通工具,最多也不过是马车、马匹、牛车之类的,当然比不得火车、私家车和飞机等等,远远没有那么方便,两三天就可以一个来回。

    因此,在后世的那种科技发达的社会,选举对老百姓的生活,并不会造成太多的不便。

    现在就不一样了,往返县城的路途那么远,又没有那么先进的交通工具,更没有便利的路况,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推行大范围的选举制度,很是不智。

    对于崇祯的神情变幻,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开来,如此循环往复,众人都是看在眼里,心里更是知道,这一番的变化,并不是针对李邦国,更不是对他的不满,而是在深思,在自省,在审视自身。

    毫无疑问,这些学识渊博的内阁辅臣,清醒地知道,一味地反对,对崇祯不会有丝毫的影响,反而会使得对方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

    唯有点出这些机制的弊端,其中不可弥补的短板,才是明智之举,最好的反对策略。

    无疑,从崇祯的反应来看,神色中多了几分迟疑之色,没有再那么的坚持,众人就知道,李邦国的迂回之策成功了,即便是没有阻止皇上的这种想法,也将其搁置了,暂缓实行。

    “好了,你们先下去吧,关于这件事情,再让朕好好想想,思虑一下。”

第六百二十一章 抵触与亲近

    最终,苦思良久之后,还是没有任何的头绪,崇祯不由地来了这么一句,打发众人,言语之中,颇有郁闷的情绪蕴含其中,耷拉着脑袋,没有再理会相继离去的众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在这一刻,陷入郁闷中的崇祯,清醒的知道,自己还是过于想当然了,真的以为,照搬后世的一些制度和机制,就能解决大明的问题。

    后世的那些东西,只能作为借鉴,只能用于参考,若是生搬硬套的话,只会出大问题

    然而,就在这般暗暗感慨之时,崇祯却没有想到,反对极为激烈的李邦国却留了下来,还有就是内阁首辅周道登,都是带着有心事的神情,留下来有话要讲。

    “呃周阁老,李御史,你们怎么还在还有什么事情吗”

    崇祯很快就意识到了气氛的不对劲,察觉到还有人在,再次抬头之时,忍不住地惊疑了一句,而李邦国却不管这些,只是向周道登点头示意了一下,就径直说道:“皇上,关于您的这个吏制改革方案,虽然有着诸多的不足,最起码是现在,还无法在大明完全实施和推广,但其中的许多构思,却是非常具有可取之处,有很大的可以借鉴之处。”

    “呵呵李爱卿,不用如此,朕可不是那种小肚鸡肠之人,不会因为你的言辞激烈反对,而心怀猜忌,更不会对你有什么不满。”

    崇祯轻轻两声,说话之时的那种不咸不淡,尽管嘴上这样说,但对李邦国的那番言辞,还是心怀芥蒂,并没有那么的坦然。

    “皇上,切莫误会,臣并没有任何的虚言,说得都是真得,发自内心的那种。”

    显然,由于耿直的性格,李邦国并不是很在意崇祯此时的态度,只是象征性地解释了一句,就进而补充道:“就拿百姓代表机制和信访制度来讲,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毕竟,自从没有了风闻奏报之策以后,由于人手的原因,都察院不可能面面俱到,监视到每一个官员,并不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官员的腐败行为。”

    “如果有上访这个制度的话,赋予百姓们上访的权力,可以合法地告御状,揭发和检举贪官,如此一来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来,我们都察院就等于有了许多编外人员,就能有更多双眼睛,时刻对各地官员进行监察。”

    “还有百姓代表制度,虽然选举和投票制度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却可以进行一定的改良,缩小范围,以村为单位,选取一定数量的百姓代表,代表全村人在县里进行选举,投票选择知县人选,对现任的知县进行投票打分。”

    渐渐地,又是因为李邦国,随着这番话语,崇祯的神采越发炽烈起来,有一些神采飞扬,眸子里的光芒越来越明亮,紧皱的眉眼更是舒展了开来。

    在这个时候,崇祯的心里一动,忍不住地想起了后世的一种村官,村长,一村之长。

    不过,崇祯本能地对这个官职名称有一些抵触,有一些反感,当然,这种反感情绪,不只仅限于村长,还有县长、市长、高官之类的官称,还是对古代的官称比较有好感,更加的亲近。

    之所以对其不感冒,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这不是因为后世的贪官污吏很多,而是相应的官职名称使然,让人听起来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