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但却也是倒行逆施,不守臣节,如今这两方相争,雒阳兵峰至盛,随时都有累卵之危,陛下置身于水火之中,此等危难之际……非汉室宗亲而不能护君王周全!”
  刘表乃是天下一等一的政治好手,他听到这里,已经略品出了个中三味。
  “吾儿之意,是汉室宗亲之身份,以护君之命出兵……却既不助董,亦不助袁?”
  刘琦点了点头,道:“我们的目地不是讨伐谁,而是兵出南阳郡,北望崤函,将兵马压境,以汉室宗亲之名,坐镇司隶之边,打出‘宗亲护君’的大义之号……我们要给天下人一个警示,荆州军出兵的宗旨在于护君,天子若无事,我们的兵马不动,天子若有危机,我军当拼死守护。”
  刘表捋着胡子,琢磨着这件事的可行性。
  “我明白了,你打出的旗号虽是出兵护君,但实际上他们两方人马无论谁获胜,都必不会伤及天子,只要天子无事,我军就只是象征性的按兵不动……而吾荆州军有‘宗亲护君’之名,可谓占了大义,董袁两方都不会轻易对我们动手,或许还会争相示好,且不论他们两方谁胜,我军忠君之名皆可响传天下。”
  刘琦赞同道:“不错,皆时我军忠君护主之名响彻各州,不怕天下英才不入父亲瓮中。”
  刘表摇了摇头,道:“唉,可惜你漏算了一点。”
  刘琦疑惑道:“哪一点?”
  “我荆州军就算占了大义又怎样?我军兵少,且势单力孤,难成气候,威慑不足,董袁又岂会将我等放在眼中?”
  刘琦闻言笑了。
  “父亲,孩儿适才说的,不是荆州军护君,而是‘宗亲护君’,这天下的宗亲,可不是只有我们一家。”
  刘表愣了愣,突然惊道:“汝莫不是想……”
  刘琦点了点头,道:“既然是以汉室宗亲之名护君,那我们必然就得找宗亲为盟!方可办成此事,当今天下,外任牧守的刘氏宗亲,除父亲是荆州刺史之外,尚有幽州牧刘虞与益州牧刘焉,宗亲同盟,共辅国君,足够有威慑力了吧?届时,董卓和袁绍,哪个敢不把这护君联盟当回事?”
  刘表闻言点了点头。
  若是就任于外藩牧守的刘氏宗族在名义上结为同盟,其势之大必为天下侧目。
  但刘焉和刘虞这两个人……
  “唉,吾儿,咱们虽与这两人同宗,但并无交集,刘虞乃忠君之士,若闻我等护君,想来应是会应允,但他远在幽州,临近关东牧守,若要起事,只怕颇有掣肘……至于那刘焉……乃是自利之辈,怕是更不会轻易答应。”


第三十五章 父亲,我要剩女
  刘表对于刘焉非常的不甚信任。
  刘表与刘焉基本没什么交集,但他毕竟曾任上计吏,也当过北军中侯,对于刘焉,刘表多少也通过朝堂中人有过一些了解的。
  “刘焉此人,有异心,恐不会答应结盟。”刘表淡淡的下了定论。
  刘琦其实也知道,刘焉这个人与刘表刘虞大有不同。
  刘表是清流雅士,刘虞是忠君志士,他们对于汉室和天子,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感情的。
  但刘焉不一样,从外在行为上看,他是一个有叛心的人。
  中平五年,这老狐狸直接向灵帝谏言,认为“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
  他借口刺史,太守行贿买官,剥削百姓,招致汉室朝廷众叛亲离,谏言朝廷派重臣为牧,代朝廷在地方镇守监管天下。
  “废史立牧”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刺史和郡守的权力没有被朝廷收回来多少,反倒是直接制造了一股更强大的割据力量。
  州牧!可以说州牧是汉末各路军阀起家的一道门槛,袁绍、曹操、袁术等人的崛起,都是由州牧起家的。
  而刘焉也光荣的成为了汉室朝廷的第一批州牧之一。
  他一开始被任为交州牧,却闻侍中董扶言益州有天子气,于是上了奏疏,请求朝廷改任其益州牧。
  他到了益州之后,并没有像是他许诺给灵帝那样,替朝廷镇守一方,收缴权力。
  相反的,他到了益州之后,一边平叛,一边借口贼势阻路,关隘不通,断绝了与朝廷的往来,后又在益州暗造乘舆车具,意图不轨,有称帝之志。
  若不是他死的早,在牧守中第一个称帝的人,只怕不会是袁术,而是他刘焉。
  这样的自私自利且有异志的人,如何会与刘表等人联合‘护君’?
  他巴不得天子赶紧死!
  刘表捋着白黑参半的胡子,叹道:“刘君郎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恐非吾等同道中人。”
  刘琦想了一会,道:“刘焉虽然有异志,但也不代表他不会与我等同盟,就看我们怎么劝他了。”
  刘表问道:“当如何说?”
  刘琦认真地道:“刘焉在益州,封境自守,安抚叛逃,宽容施政,虽是远离中枢,但却还有一个软肋恰在朝廷手中。”
  “是何软肋?”
  “刘焉虽就任州牧,自守一方,然其长子刘范,次子刘诞,幼子刘璋以及其孙辈,皆随朝听用,刘焉一把年纪了,独居蜀中,就是将来真的能够行那篡逆之事,那帝位又能给谁?他绝不会甘心的。”
  刘表点了点头:“吾儿此言有理,继续说。”
  “父亲可遣能言善辩之士前往益州,游说刘焉,言此刻‘护君’之举,乃天赐良机,吾等汉室宗亲兵临司隶,占以大义,董卓和袁绍相争,必对我等行以拉拢,谈以条件,刘焉正可乘此机会,要求董卓放其子返蜀,董卓已经失了天下清流名士之心,眼下只能极力拉拢宗亲,面对压力他必会答应。”
  刘表站起身,开始在厅中踱着步子,细作思谋。
  虽然刘琦说的很好,但这件事毕竟牵扯太大,不容刘表不仔细思量。
  他要寻找这件事当中的弊端和危险性,尽量思虑周全。
  刘琦知道刘表的心思,也不催他,只是静静的坐在呢,看来在厅中来回打转的刘表。
  少时,却见刘表停住了步伐,下定决心。
  “确实不失为一上策,若是联合宗亲不成,那我荆州军便也不北上去搅那趟浑水便是了……”
  刘琦闻言笑了:“不错,总归是要试一试,联盟不成大不了就不做,对我方有百利而无一害。”
  “来日为父便派心腹之人北上去幽州游说于刘虞,与之结盟,他独身在幽州,周边皆为士族牧守,让其出兵却也是难为他,只需让他响应联盟,以其大司马之名,却也足显震慑。”
  刘琦点了点头:“那刘焉呢?”
  “刘焉……”刘表沉吟片刻,方才慢慢道:“去蜀中联合刘焉的人,吾还要仔细斟酌。”
  刘琦知道事关重大,说服刘焉的人,确实至关重要。
  “父亲,孩儿还有一件事想要提醒父亲,还请父亲斟酌。”
  刘表道:“何事?”
  “今日孩儿见蔡瑁和蒯越向父亲举荐各自族中之人,并请父亲委任以要职,父亲虽暂时摁下,但早晚还需处置。”
  刘表叹气道:“为父初至荆州,日后治理襄阳,皆仰仗其二族,他们举荐族人,怕是不好不用。”
  “可要职皆被两族之人占据,日后待咱们羽翼丰满,若想撤换心腹之人,该当如何?”
  刘表闭上眼睛,揉了揉太阳穴,道:“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为父难道还能拒绝他们不成?”
  “父亲不用拒绝,不过却可换个方式。”刘琦给刘表出了主意。
  “哦?”刘表颇为玩味地看着他:“当如何做?”
  刘琦认真道:“父亲不需蔡、蒯主动推荐,可主动委任两族之人以要职,听闻两家势大人多,父亲可派人打听下,选两族中的老成持重者,委以重用。”
  “老成持重?何意?”刘表甚是不解。
  “就是两族中,年纪许大的那些德高望重之人,依孩儿看,皆可用之。”
  刘表有点没太明白刘琦的意思。
  越是老成持重之人,那鬼主意不就是越多么?
  但他很快就想明白了。
  既然左右都要重用两族中人,那索性多用些老的!
  最好是五六十岁的,身体不行的那种!
  待过几年刘氏羽翼成时,这些人要么死了,要么多病,位置自然空了出来,届时刘氏便顺理成章的可以安插自己的人,也算是避免与宗族之间明面摩擦。
  而且老人多稳重,善求自保,不似年轻气盛者那般进取心强,难以驾驭。
  刘表满意的点了点头:“吾儿想的周到,这法子为父记下了,回头任用两族之人,为父便多用些老而不死的……”
  说到这,刘表的脸色顿时一垮。
  因为他突然想到,依自己这年纪,怕也算是老而不死的那种的人了。
  “唉,妄负少年之时啊。”刘表的幽怨地叹息道。
  看着刘表一副没落的神情,刘琦心中不由同情。
  天下之大,豪杰之多,可任凭何等英雄,又有谁能够逃脱时间的洗礼呢?
  “父亲,孩儿还有一件事……”
  刘表的头有点发胀。
  “吾儿,你这么会有这般多的事?”
  “没办法,眼下本来就是多事之秋,孩儿的事儿多也在常理之中。”
  刘表无可奈何地道:“唉,还有何事?说吧。”
  “父亲,孩儿看上了一个女子。”
  刘琦想起蒯越今日跟自己说的话,决定先给刘表打一针预防针。
  “看上了个女子?”
  刘表闻言一愣,突然笑了:“也是啊,汝早已冠礼成人,如今又是青春年少之时,却也该纳个妇人行那男女之事,为咱刘氏延续香火了……却是看上哪家女子了?”
  刘琦干巴巴地道:“蔡讽之女,蔡瑁之姐。”
  “蔡瑁之姐?”
  刘表的眼睛顿时瞪的浑圆:“那蔡瑁今年都多大了,二十多了吧?他姐得多大?”
  刘琦回道:“据闻应是二十四、五了。”
  刘表闻言不由呆在了当场。
  这孩子是缺少母爱吗?
  “二十四五,嗯……比你整整大了六岁。”
  “是七岁。”刘琦更正刘表道。
  刘表不解地看着他:“吾儿,那蔡家之女这般大的年纪……是没嫁过人,还是寡居?”
  “据闻是待嫁。”
  刘表诧异道:“这般大的年纪还不嫁人,莫不是有什么毛病?”
  刘琦心道我又没尝过她,有没有毛病我哪知道。
  “反正孩儿想纳此大龄之女,还请父亲帮忙筹谋,多与成全,蔡氏如今是荆楚第一望族,咱们与之结亲,正好也可稳固势力根基,何乐而不为?”
  刘表认真的想了想,道:“倒也是,眼下这时节,与蔡家结亲,还是要的。”
  刘琦心中的计划,是今日先跟刘表当面说了,让刘表做到心中有数。
  以刘表清流的名声,知道了自己有这个心思,那日后不论刘琦能不能纳了这大龄剩女,刘表都不会在与蔡氏女有任何瓜葛。
  毕竟他以清流自居,如今年近半百,若是传出他与儿子共争一个女人,这半辈子的颜面只怕就全丢光了。
  只怕刘表届时跳汉江自杀的心情都有。
  在刘表心中,这天底下什么样的女人,都比不上维护他自己的清流名声重要。
  蔡瑁纵然是再枉费心机,但在刘琦今日这一番话的面前,他日后所有妄想的都已经注定是灰飞烟灭了。


第三十六章 坑舅的外甥
  在与刘琦详谈之后,刘表次日便开始着手安排南郡的军政事宜。
  针对蒯、蔡两族宗长之职,引蔡瑁为南郡都尉,引蒯良为别驾,引蒯越为襄阳令。
  由于南郡都尉和襄阳令的职务在手,蔡、蒯两家目下所统领的私军就成了名正言顺的郡兵,并由两家分别执掌。
  而相较三人所得,蔡瑁成为了南郡的最高军事执掌,有权统领调度南郡所属下辖各县的兵将。
  但这当中却有个变数存在。
  那就是被刘表任命为襄阳校尉的刘琦,负责整个襄阳城的城防牧守。
  明眼人自然能够看的出来,蔡瑁虽然有权调遣整个南郡的军务,但襄阳治所内的兵马,依旧由刘氏统领,直接归刘琦管治,而且由于襄阳是刘表的治所,其军务也是独立于南郡之外。
  这是刘表给自己留的后手,也是他对给予荆楚诸望族的信号——我刘氏亦在荆州掌军。
  按道理来讲,这个掌管襄阳军务的校尉,理应亲近于刘表,但在名义上又归蔡瑁管辖,夹在中间很是难做,两面的人都能欺负他。
  而且一个不好,就很容易被上官蔡瑁直接拉拢了过去。
  厉害上,刘表将这个位置交给他的一个外甥,这个人即与刘表有亲,又颇有军事能力,刘表本来很是放心,但最终因诸多原因,这个还是被蔡瑁拉拢了过去,成为了他的支党,使得刘表在南郡的军事话语权大幅下将,使得原本平衡的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