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琦长叹口气,在这多事之秋的,长沙郡这块硬骨头,要让堂兄啃下来,也着实是为难他。
刘琦沉默许久,拿出了一条竹片。
汉时,捆扎之竹简为简牍,未捆扎的则为单片。
刘琦拿起笔,在上面轻轻的写了了三个小字,然后包裹在简牍中,招呼侍从,送去刘表的书房。
那片上的三个字是:五溪蛮。
第五十一章 学习前辈的经验
刘琦知道刘表应该能够明白他的意思。
同为汉室宗亲,除去刘表之外的另外两位牧守幽州牧刘虞和益州牧刘焉,都曾有过借用过当地的少数民族来稳定局势的例子,而且他们两个人目下就在施行。
刘焉进入益州后,立刻就着手对益州本土士族进行压制,但益州本土士族的势力强横,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很多人都是地方官员,手中握有武装势力。
刘焉属于空降的州牧,无兵无粮,若想对抗益州本土士族,就要有一支能够与其相抗军事力量。
于是,刘焉就与益州境内的青羌部族结盟,吸纳青羌的族民,用以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后在平定益州从事贾龙之乱时,这支青羌军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至于刘虞,在刘琦看来是比刘焉更加精通此道的高手,他联合幽州士族和乌桓等游牧民族,屡生生的将战乱幽州愣生生的给治理成了一个坐拥百万人口的强州。
中平年间,张举和张纯在幽州叛乱,无论是谁来幽州都是越平越乱,只有刘焉到任后,方才一招制敌。
张举和张纯在幽州叛乱所依靠的是幽州境内不得已的家族,还有辽西乌桓的丘力居,但刘虞到达幽州之后,直接挖了张举和张纯的墙角,将幽州境内的士族和乌桓尽数拉拢到了他的一边。
平叛之后,刘焉又恢复了边境互市,开发盐铁资源,一边与游牧民族进行边贸,一边使当地豪族能够在边贸互市中拿到利益大头。
刘焉,幽州士族,乌桓游牧……形成了一个强力的经济纽带,成为了刘焉统治幽州的坚固基础。
有基于这两位同宗大佬的先例,刘琦觉得眼下长沙的形势可以借鉴仿效。
五溪蛮又名武陵蛮,居于沅水上游五溪地区,还有诸多族部散落在溇水,澧中等地,长沙郡位于武陵郡之东,想要与这些武陵蛮接触上并不难。
眼下的武陵蛮于荆州,便好似青羌于益州,乌桓于幽州,而长沙郡那些不服气刘磐管辖的宗族,就如同益州之贾龙,幽州暗中支持举、纯之乱的中小士族(大士族苏代已经被刘琦干掉了)。
有刘焉和刘虞之事做启蒙,刘琦觉得刘表应该能教会刘磐该如何做。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后世如此,汉末亦如此,雄关险山蜀中历来不缺。
但百姓口中所谓的蜀道其所指并非所有的入川路线,而是单指那条入关陇之路。
南起成都,过雒城,梓潼,越大小剑山之后,经葭萌县而出川,在汉中南郑拐道,之后沿褒水过汉中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春川秦川——全长两千余里。
这两千里路,不论进出,自古以来不知走死多少英雄豪杰。
不过由荆楚入蜀的伊籍,却不需走此险路,他只需持刘表的符传,坐船走水路沿江而上,路上若遇盘问,便用代表身份的使节凭器以及符传向对方示意便可。
如此伊籍前期入川并没有受到什么阻拦,他入川速度极快,可谓一路畅行,直到抵达夔门附近,方被拦截下来。
夔门又称之为江关,其西便是白帝城,是东向入蜀的重要关隘。
峡口因两岸峭壁壁立千仞,有天门之称,门下水势波涛汹涌,呼啸奔腾,自古便有夔门天下雄的绝称。
而江关因其地重要,故专在此设江关都尉,秩俸两千石,与一郡之首同级。
伊籍在这里被拦住后,便入了关隘,被引见给了现任的江关郡都尉严镛。
伊籍向严镛出示了自己的符传与使节之器。
严镛仔细地核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问他:“先生至了江关,便等于是半只脚进了益州,老夫身为江关都尉,有盘查之责,有些事问需要问细些,还请先生勿怪。”
伊籍忙道:“不敢怪罪,此将军分内之事尔。”
严镛看向伊籍,漫不经心地道:“敢问先生,刘使君初至荆州,总领七郡,不知眼下荆州形势如何?”
伊籍微微一笑,道:“南郡和江夏初时虽有宗贼为患,然目下皆被使君平定,可谓安宁。”
严镛不动声色地道:“不知荆南诸郡可有变乱否?”
“荆南诸郡皆上书归于王命,无变乱之相。”
“既诸郡安泰,荆州无事,那刘使君如何不休养生息,反倒急着让先生持节入蜀,却为何故?”
伊籍闻言皱起了眉。
这江关都尉好生奇怪,伊某作为使节入蜀,代表的乃是刘刺史,有什么事也要当众和刘焉去说。
汝是何人?怎可僭越盘问?
伊籍的语气不卑不亢:“自是有要事,需拜见刘益州。”
“是何要事?”
“这个……恐非将军所该问吧?”
严镛身着戎服,站起身来,他身材高大,几乎高出伊籍整整一个头,站在其面前颇有威压之势。
“某为江关都尉,奉天子之令镇守这江关要冲,事关重大,绝不可放有异心之人入蜀,先生若不肯吐露实情,恐某不能为先生放行,就请回去吧。”
伊籍闻言不由脑壳疼。
这两千石的江关都尉真是好大的架子,某明明是荆州刺史之使者,来蜀与益州牧商讨重大事宜,他如何拦住要问?
不过看他这架势,自己若是不说,他只怕还真就未必能放自己过去。
这当中莫不是有什么隐情?
也罢,稍许透之……
伊籍恭敬道:“襄阳刘使君与刘益州,皆为宗亲,如今二君分别坐镇荆益,替天子督管半壁江山,然眼下时局有异,为保州境,刘使君卓吾入川,乃是……意与刘益州结宗亲之盟。”
严镛没有说话。
他沉默了整整三盏茶的功夫,似乎在考虑着什么。
少时,却见他若有所悟的点点头,道:“原来如此,既是有意结盟,那便请先生在关内休息一夜,明日某自遣麾下别部司马亲自引先生去绵竹,有某关内军司马持信,先生去绵竹这一路可保畅通。”
伊籍心中略有疑惑,随即对严镛表示感谢,然后就去休息了。
待伊籍走后,严镛随即吩咐侍卒:“卓别部司马过来。”
侍卒随即去了,少时便见一名身着玄甲的四旬壮汉来到了严镛面前。
“大兄唤我?”那壮汉声如洪钟,分外响亮。
严镛对他的兄弟道:“汝准备一下,来日引一百关内精卒,护送那名从荆州来的使者前往绵竹,于路要多有照应。”
来者是江关都尉的本族兄弟严颜。
严家是蜀中本地宗族,几代人中在蜀中多任官吏,干到严镛和严颜这一辈人,严镛因族中多年的累积,再加上其家族与董扶一族相亲,蒙其推荐,被任命为江关都尉,秩俸两千石,可谓是光宗耀祖,光大门楣。
但受任这两千石的江关都尉时,严镛已经是五旬有六,就算是受了两千石秩俸,也不知道还能吃这秩俸几年。
为此,严镛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在自己死后,于家族中再扶持出一人,作为族中栋梁,带领严氏一族继续走下去。
但问题是,益州牧刘焉老奸巨猾,他在来到益州之后,一边着手平定马相之乱,一边欲立威刑以自尊大,连杀益州豪族之长十余人,益州震动,弄的益州本土豪族胆颤心惊,惶惶不可终日。
严家也是这惶惶中之一。
其实刘表和刘琦父子一到荆州,也杀了荆楚宗贼五十五人,他们和刘焉初至地方,采取的手段是一样的,但不同的点在于,刘表和刘琦在杀人立威之后,采取了怀柔政策,联合剩下的宗族,并对其示好,安定南郡人心,并与蔡、蒯等宗族共同分利。
但刘焉却一直持续着他的高压政策,似决意要压死川蜀的豪族。
在这种被打压的情况下,严镛想要扶持严颜上位,就很难了。
但眼下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个良机。
“四弟,吾今日听那伊籍之言,他此番入川,乃是为了替刘表与刘益州结盟,此事若成,对于咱严氏来说,或许是个转机。”
严颜拱手道:“愿闻大兄高见。”
严镛道:“吾虽不晓得刘表在打什么算筹,但其既然派人前来结盟,想来定有战事,且战事应不小……不然若是对付普通贼子,以荆州之势,又何须与益州结盟?想来定是要有大变!四弟汝到了绵竹,暂且勿回,静待时机,那伊籍若能联盟成功,四弟便向刘益州请缨随战,如此或许可令益州回心转意,重用我严加,也好日后谋上高位,光吾严氏门庭。”
严镛在未雨绸缪……以目前刘焉对待益州豪族的高压政策,严家的人再想要在往上迈一步极难,若是能够在对外战中立下大功,或许待日后严镛死后,江关都尉的位置,刘焉或能准许严颜继续来坐。
严颜知晓严镛一片赤诚,随道:“兄长放心,弟此番前往绵竹,定然自荐。”
第五十二章 天师道的卢夫人
伊籍在江关住了一夜。
次日,江关军司马严颜,便亲率百人,护送伊籍前往绵竹。
由于严颜是江关都尉的亲信,手持严镛亲印的符传,这一路上可谓是顺风顺水,不再有任何关卡对伊籍进行阻拦。
在这样的条件下,伊籍便很快的来到了绵竹。
三年前,益州的治所尚为雒县,但刘焉到了益州之后,益州正处于动乱时期,黄巾贼首马相杀死了当时的益州刺史郤俭,聚众十万,连夺蜀中三郡之地后称帝,而蜀中的豪强贾龙,在迎接刘焉入蜀后,便集合了益州的本地豪强,由他亲自率领,共同起兵击败马相,后改治所于绵竹。
其实按道理来说,以贾龙为首的益州豪强,其实对刘焉入蜀还是颇为欢迎的,不似张方,苏代,贝羽等人那样对待刘表……毕竟刘焉有名望,却无实际兵权,由他坐镇益州,对蜀中豪强来说,无疑要比那个买官而来、横征暴敛的郤俭好的多。
但事实证明,西蜀的豪强宗族错了,郤俭只是贪婪暴敛,但刘焉却是心狠手毒。
他们把刘焉当了泥菩萨,可刘焉却想当活菩萨。
这两年,刘焉联合东州士与青羌大肆扩展自身势力,并对当初迎接他入蜀的这些本地宗族,进行血洗高压政策,至今已是连杀宗首十余人,弄的蜀中本地的豪强尽皆离心。
只不过益州豪强们眼下还处在隐忍不发的状态。
伊籍到了绵竹之后,便前往拜见刘焉,向他提出了‘结盟护君’之策。
果然如刘表和刘琦事先预测的一样,心怀异志的刘焉对这个宗亲联盟并不感冒。
他只是听,然后笑,赞扬刘表忠心……但就是不表明自己之意愿。
纯属和稀泥的打法。
伊籍见此,便使出第一招杀手锏。
他向刘焉说明:联盟若成,荆益两方兵压司隶,则董卓和袁绍必皆向刘氏宗族们示好,以求拉拢,届时刘焉便可借机向董卓提出条件……让其将刘焉三子:长子刘范、次子刘诞,幼子刘璋送返蜀中。
对于这个提议,刘焉似乎是有些意动。
但他还是没有松口。
主要是因为刘焉在任益州牧之后,其实还是将一个儿子带入了益州,便是其三子刘瑁。
虽然他还是分外想念自己另外三个儿子,但因为有一个儿子在身边,也使得刘焉就没了后顾之忧,思想趋于冷静。
这老狐狸绝不会那么容易就妥协的。
最终,他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否决,只是让伊籍在绵竹驿舍暂居,自己斟酌之后再做定论。
伊籍见这方法也没有说动刘焉,无奈之下只能告退,再寻劝谏之法。
……
回了绵竹的驿舍后,伊籍独自坐于静室,将思路略作梳理,开始认真的揣摩起了刘琦给他提供的那两个方法。
一法是像刘琦所说,向刘焉暗中示以推举之意。
另外一法,便是去找张鲁的母亲,请她帮忙居中调停。
最终,伊籍打算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
示以推举倒是好说,关键是张鲁之母……
他需要先暗中打听一下张鲁之母在刘焉面前是不是那般的重要。
……
对此事,伊籍本来是抱以怀疑态度,但不问不知道,在绵竹打听了之后,结果令伊籍大为吃惊。
本以为此事关乎州牧名声,颇难打听,但一问之下方才知晓,张鲁之母在刘焉那里得宠,已是半公开的秘密。
以刘焉的性格,他不会刻意宣扬此事,想来是有人故意把此事在蜀中扩散。
或许就是张鲁母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