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静和冷冰冰的孙坚不同,颇显忠厚之姿,他在篝火挪开了一个位置,请刘琦跟他们一同围坐取暖。
  “刘公子,这天气寒冷,睡不着也不要乱走了,来来来,一起烤烤火!咱们说话到天亮,如何?”孙静笑呵呵的道。
  刘琦也不客气,随坐在篝火旁和孙氏中人一同烤火取暖。
  “孙君与君侯及诸公,这半夜不睡觉,集体都在这外面烤火,莫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坐下后,刘琦随即询问道。
  孙静哈哈一笑,道:“哪有那么多说法,不过是都睡不着,随兄长在此闲聊而已。”
  刘琦反问道:“只是闲聊?”
  “只是闲聊……”孙静这次的回话,似乎少了几分底气。
  孙坚只是自顾自的在那边啃那条狗腿,也不跟刘琦说话,气氛有些尴尬。
  孙静几番冲孙坚示意,皆得不到回应,无奈之下,只能由他继续和刘琦攀谈:“刘公子适才可是专程在检视三军将士?”
  刘琦冲着双手吹了几口热乎气,道:“不算是,大半夜的,也无甚检阅的……只是适才在屋舍中闻外面吵闹,故而特出来瞧瞧,刘琦原先少有征战,这军中的一切,我看着都比较新鲜。”
  孙静洒然而笑:“今夜骤然寒冷,屋舍中居住之人尚可,然在外扎营的军卒,皆衣衫单薄,喧闹也是必然的。”
  刘琦叹息道:“三军将士,可真是难过啊。”
  一旁的朱治对刘琦道:“不过刘公子大可安心,今夜寒风虽急,然以某度之,不外乎只会持续三日,三日之后,天气当会转暖,而距下次大冷之际,尚有时日,届时贵军绵袍已至,两军士卒不必再同胞渡冬,儿郎们可保无忧。”
  刘琦转头看向孙坚,笑道:“若非孙破虏慷慨仗义,将麾下的吴中健儿的冬衣与我军士卒同袍而用,这几日寒风,我军将士还真就是不知道需怎么才能挺过去,此皆仰仗孙破虏仁义。”
  孙坚只是自顾自的吃,不说话。
  孙静见状,不由低声对孙坚道:“兄长,人家夸你呢!”
  “嗯。”孙坚只是用鼻音嗯一声,勉强算是回应。
  孙静无奈,只得替孙坚说道:“公子这是哪里话,都是为了扶保汉室,剿灭国贼,咱们都是大汉军校,又何分彼此?”
  “非也。”
  突然间,却听一直默不作声啃狗腿的孙坚突然出言,打断了孙静的话头。
  刘琦眯起眼睛,望向孙坚。
  “孙某出兵,主以讨逆,除贼固国,然公子出兵,主以护君,乃是为了大事化了……刘公子,依孙某度之,你我绝非一路之人。”


第九十九章 暗流涌动
  孙坚这话说的挺绝的。
  按道理来说,刘琦和孙坚之间只是客情,就算是两军的最终目标不同,但也大可没有必要在明面上把实话说出来。
  从古至今,但凡是涉及到政治立场上的事情,其潜规则中要讲究一个隐晦,这涉及到当权者的脸面,也涉及到声望。
  即使是路人皆知的事情,表面功夫也一定要做到,不可落人话柄。
  就好比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人,在禅让时,皆仿古例,皆行“三辞”,盖因自古尧舜禹行禅让之制,舜“三辞”乃受尧之位,禹“三辞”乃受舜之位,被后人所称颂。
  即使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后人行禅让也基本都是依照这个规矩来办,演戏给天下人看。
  这叫做规矩。
  而不遵守这个规矩,敢于撕破脸和门面的人,必然是一个集骄横,勇气且胆大不羁之人。
  看起来,这位冷冰冰的孙破虏,似乎就是这样的人。
  他不懂得什么是办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
  刘琦听了孙坚的话,并没有动气。
  大半夜的,天气死冷死冷,跟他辩驳辩驳,找点乐子。
  反正也睡不着觉,拿孙坚解解闷。
  刘琦随道:“君侯此言,琦不甚赞同,纵然你我两军行军的目地不同,然殊途同归,君侯出兵至此,乃是为了诛除奸恶,我军至此,乃是为了扶保君王,源头皆是为了汉家天下,如何说你我非一路之人?”
  孙坚哼了哼,撕咬了一口狗腿,大口咀嚼。
  刘琦继续道:“况且若非一路之人,孙破虏又为何让麾下的将士与我军将士同袍,助我七千将士渡这几日的严寒冬日?”
  孙静忙打岔道:“公子这话没错,我兄长行事虽多率性,却一向善于抚恤士卒……”
  孙静吹捧之言还未说完,便见孙坚突然抬手,制止他继续说下去。
  由于孙坚出手太急,猛然用力之下,他啃咬的那条狗腿差点没抽到孙静的脸上。
  孙静吓得慌忙躲避。
  刘琦看的浑身略微一抖,鸡皮疙瘩有点往下掉。
  恍然间竟是感觉自己的半边脸颊好像也有些油腻了。
  孙坚紧盯着刘琦:“刘公子可知,三军之中,何以为重?”
  刘琦不知孙坚为何突然问这个:“自是粮秣为重。”
  “为何?”
  “事关人之生死。”
  “三军断粮,当如何?”
  “恐有哗变之祸。”
  “冬衣呢?可关人生死乎?”
  “自然。”
  孙坚咧嘴一笑,又撕咬了一口狗肉,淡淡道:“那便是了。”
  刘琦看了孙坚一会,终于明白了他话中的深意。
  在所有的郡守之中,难怪只有他一个人能跟西凉军正面交锋且不落败,这个人在思维上就是以军旅为重。
  单是这几句话中所蕴含的意思,就足显其傲。
  孙坚让麾下的士卒与荆州军同袍,不是他体恤荆州军,也不是他有意想跟刘琦结交,更不他要是对荆州人示好。
  他是看这几日天气骤冷,恐荆州军软弱不成事,因缺冬衣再闹出哗变,间接的影响到他的将士,闹出事来,为西凉军所乘。
  什么‘与子同袍’,都是自家人的一厢情愿。
  说白了,孙坚是怕荆州军扯了他的后腿,偏偏又得了袁术的书信,不能赶走刘琦等人,只能出此下策……
  不过若换成刘琦在孙坚的位置上,既然是木已成舟,那他肯定不会说实话,无论如何都要借着这事卖对方一个人情。
  但孙坚的大脑回路似与正常人不同,他似是不屑与要这种人情。
  但不要人情,不代表他不会索要利益。
  根据他以往的表笑,他索要利益时,好像不需要用人情去换。
  这性格也真是没谁了。
  袁术和孙坚一样,都是那种傲气十足的人,但袁术的那种傲气是矫情,而孙坚的傲,类似于那种所谓的桀骜不驯的傲。
  孙静和朱治在一旁听的很是无奈。
  但是他们久随孙坚四处征战,知晓他的脾气秉性,因此也没什么办法。
  孙静冲着刘奇苦涩一笑,那表情中略有些歉意之色。
  这就算是替孙坚赔礼了。
  刘琦没当回事,笑道:“想不到君侯不但体恤三军,爱惜士卒,性情还这般直率,着实人折服。”
  孙坚听刘琦夸他,眉头微皱道:“刘公子,孙某适才已言,与贵军同袍之事,乃是处于私心,并非体恤贵军士卒,汝可莫要误会了。”
  刘琦拿起旁边的木棍,拨弄着一下篝火堆中的柴薪,让这堆火烧的更旺。
  “琦言君侯爱军,并不是指同袍一事,而是观君侯一夜之行,方有感而言。”
  孙静和朱治彼此惊诧的互望。
  听这少年郎的意思,似是弄清楚了文台今夜行为之深意。
  少时,却见孙静冲着刘琦拱手道:“不想公子年纪轻轻竟也有这般的眼力,真是令人佩服……”
  “慢!”
  孙坚突然又一扬手,挡住了孙静的话头。
  他手中的狗腿,又差点甩到孙静脸上。
  这次孙静学乖了,急忙将背部挺直,向着后方闪去,与适才的狼狈不同,很是自然。
  完事后,孙静不满的斜了孙坚一样,低下头用酒囊喝闷酒。
  不让人说话就不让人说话呗,没甚了不起的,老拿条狗腿在人家面前比划的算怎么回事?
  不知道会把油甩到人家脸上么?
  这要是换成别人,孙静早就发火,夺了他的狗腿扔地上踩两脚。
  但对方是他那个逢战必胜,躁急横暴的二兄,孙静不敢。
  他怕他二兄打折他的狗腿。
  孙坚组织了孙静之后,突然转头看向一直默不作声的孙贲:“伯阳,汝试言之?”
  一直没有说话的孙贲没曾想居然会躺枪,长叹口气:“阿叔,言什么啊?”
  “汝且说说,我今夜做了何事,有体恤士卒,收拢人心之意?”
  孙贲苦涩的皱起了眉头。
  他在两年前,于孙坚在长沙起兵时随前往投效,一直跟在孙坚身边,学习兵法战策,但在治军之道上,孙贲还未曾深入研习。
  如今冷不丁的被孙坚一问,孙贲自然是没有办法回答。
  因为他根本没曾细想过,答不出来。
  咬着嘴唇,左思右想也没想到孙坚今夜做了什么特殊的事情,随起身道:“叔父见谅,侄儿愚钝,实在想不出。”
  孙坚并没有斥责孙贲。
  他们这些小辈从军时间较短,原先在官署打拼的时间又不长,如何会明白自己的心思?
  很正常的反应。
  现在能够明白自己想法的人,在孙坚看来,应是跟随自己是时间最长的孙静,和善于治兵的朱治了。
  至于刘琦……
  孙坚哂笑一声,应该是更不可能。
  孙贲的年纪比刘琦还大,跟随自己的时间也长,他想不到的事,孙坚不觉得刘琦这个宗亲稚子也可以想到。
  “刘公子适才之言,孙某倒是愿闻其详。”孙坚淡淡言道。
  刘琦环顾四周,打量了一下那些围绕在附近点起篝火的孙氏兵将,道:“其实答案不是很简单么?孙将军邀请诸位将军在此烤火,不就是安定三军士卒之举么?”
  孙坚的脸色有些略微发沉。
  ……
  雒阳,相国府。
  一日前……
  董卓满面阴沉的坐在上位,下方两旁侍立的是他最引之为臂助的西凉诸将。
  眼下董卓发怒,诸将皆低头不语,恐惹到他。
  “刘景升……”董卓在念叨这个名字的时候,牙关紧咬,竟有些吱嘎作响:“他这荆州刺史,乃是老夫一手扶持的,本以为刘氏宗亲比那些士族清流可靠些,可观他如今之行径,却比那些关东郡守更加可恨……两京立朝?亏匹夫想的出来!”
  李儒叹道:“南郡来的这份奏疏,让司隶和南阳的门阀士族找到了一个理由可以公然忤逆相国,如今他们拧成了一股绳,大有宁死不走长安之势。”
  “混账!这奏疏老夫还没同意,那些望族中人就敢冲老夫呲牙?这消息是谁走漏的?”
  李儒苦笑道:“何止是这奏疏,整个司隶还流传了相国当年在凉州迁羌民之事,眼下司隶民间皆诽谤相国嗜杀,若是迁家,中途必难以保全……看来有人故意流言滋事。”
  “真是反了。”董卓气道:“胡轸和吕布呢?何时去打荆州军?老夫的将令已经传下去三天了,他们如何还不行事?”
  李儒拱手道:“大都护携都亭侯传回信来,本欲领令攻杀荆州军,怎奈那荆州军目下在阳人县驻军,因而不好轻举妄动。”
  “阳人?”董卓闻言奇道:“荆州军如何与孙坚搅到一块去了?”
  “卑下亦不知。”
  董卓皱着眉头,道:“那也打!荆州人这般猖獗,公然上书与老夫对抗,不打不足矣立威。”
  “诺,卑下火速派快骑传令。”
  董卓长叹口气,道:“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
  李儒犹豫了一下,道:“相国,其实比起孙坚刘表,卑下觉得更应注意荀爽,蔡邕,王允,杨彪,黄琬,卢植等人,他们对迁都之事,向不赞成,如今有了立两京朝堂的奏疏,怕是他们会有动作。”
  董卓摆了摆手,道:“荀爽和蔡邕,皆靠老夫扶持方得其位,王允唯诺之人,焉敢抗我?杨彪、黄琬、卢植等辈,皆被老夫罢免了,有甚惧哉?不足为虑。”
  李儒长叹口气。
  希望如此吧……
  问题是,这些人原先各为散沙,如今立东京的奏疏,会不会给他们一个联合的机会?
  需知,这些人的背后,都有着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恐怖能量,一旦他们集体爆发,后果恐不堪设想。


第一百章 夜如墨,月如钩
  篝火旁边,孙坚等四人看着刘琦,听他慢悠悠的徐徐道来。
  “久闻君侯治军严厉,却不苛刻军卒,且善于恩抚,我军初至,君侯知我荆州士卒冬衣未至,为防有变,故令麾下士卒与我军将士同袍,”
  “但今日天寒,夜间骤冷,居住在帐篷中的士卒皆因天冷而不能眠,君侯恐借冬衣与我军同袍之事惹三军非议,便不披罩服,身穿铠甲单衣坐于寒风之中烤火,为的就是与将士们共进退,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