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6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阳郡本就是大汉的冶炼中心,再加上刘琦的大力发展,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了大汉朝最富庶,同时也是科技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域之一。
  刘琦等人沿着鲁阳的官道,一路南下,途经南阳北部四县。
  一路上,刘琦等人看到了不少开垦的新田,由于是深春时节,正是一年中播种的正日,因而一路之上,所有的农田几乎都有人在耕种,没有一块荒芜。
  对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王朝来说,毫无疑问,这是最佳的状态。
  刘琦沿途并不去向那些农忙的农夫们询问,他只是让左将军刘备代劳,在沿途经过的地方搜集情报,而当刘备将情报带回来之后,刘琦也并不多问。
  直到距离宛城大概还有五十里地之后,刘琦才让刘备将这一趟路上所探听来的事情告诉他。
  刘备知道刘琦早晚都会问他的,因而这些天一边探查,一边也在汇总,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
  因此,当刘琦第一时间问到他的时候,刘备的回答都是有理有据。
  “新开垦的土地,大概有多少没有归于郡署?”
  刘备平静地回答道:“禀陛下,依照臣的查证和判断,新开垦的田地,大概有三成左右没有归于郡署记册,当然,这个数量是臣推断出来的,但想来应该跟实际差不了多少。”
  刘琦满意地点了点头:“皇叔所查,必无差错,朕相信皇叔的判断。”
  刘备并没有得意的神色,只是陈恳地道:“臣一开始询问那些耕民的时候,他们大部分也不知晓这些土地是谁的,所以只能是寻乡中三老亦或是里长之流而询,好歹他们也能知道一些情况,虽然他们有些人也是一知半解……”
  “结果如何?”
  刘备似乎显得有些忐忑:“陛下,现在这些地方的望族,为了垄占土地,因而开始妄报朝中人为靠山……光是臣探查的这些土地,据传就有大司马的,大鸿胪的,宗正的,光禄勋的……甚至,还有传言,有一些土地是皇后的。”
  刘琦闻言,不由眯起了眼睛。
  “皇叔觉得这事可信吗?”
  刘备摇了摇头:“不可信,但事情必然是有所出处……陛下还需严防,毕竟陛下刚刚登基,地方的人还只是在试探阶段,若是不加以管制,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后……地方又会是什么样子?臣不敢想。”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叔叔侄儿
  刘备的语气颇为沉重,让刘琦的心中有一些不安。
  他细细想想,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自己刚刚登基,刚刚改革,所有的政策和规矩都是重新立定,可以说在这种时刻,地方所有的人就算是有动作,一定都是小心翼翼的,瞻前顾后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肆意妄为,会带给他们什么后果。
  但随着时间愈长,经验积累的越多,人的胆子就会愈发的大,干的事情也会愈发的过分,人类繁衍数千年,每一个时代的制度都是在针对漏洞做出不断的完善和调整。
  眼下,刘琦的新政在南阳郡刚刚施展不过数载,如今他骤然登基,新下的政策就开始被地方的人借用朝廷中的势力找漏洞了。
  就像是察举制一样,刚开始制定这个制度的时候,是用来取代世官制。仔细想想,察举制对于世官制来说,还真是一种进步空前的改革,就刚刚设定时来说,一定是最好的政策。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察举制的弊端开始不断显现,出现了不少的漏洞,最终成为颠覆大汉朝的根本原因之一。
  刘琦的政策是好的,不论是摊丁入亩还是分税制,都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最好办法,但这些新的制度,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需要完善改革的制度。
  刘琦站起身来,在原地来回溜达,同时揉着自己的眉心。
  “皇叔啊,你提醒了朕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些事,必须要打一个好的底子,万万不能得过且过。”
  刘备长长作揖,道:“如今南阳郡和南郡望族所依仗者,就是和朝廷中新任官员以及皇亲的关系,以臣来看,陛下可以先不动地方望族,而是先敲打朝堂内部官吏以及诸位皇亲,让他们做事时候多少有些束手……李府君说得对,眼下还不是陛下向地方望族再度出手的良机,有些事情,宜缓不宜急,毕竟大汉朝现在是北有强敌,西面亦在拓展。”
  刘备的话,令刘琦深感赞同。
  不得不承认,刘备这个人,不光是拥有普通人没有的人格魅力那么简单,他在政治上,也拥有着非同一般人的卓越目光。
  “来人,拿笔墨和缣帛来。”
  很快,便有随行的荆武卒将笔墨和缣帛送到了刘琦的帐篷中。
  “皇叔,你来给朕提供讯息,朕亲自写信,给京城中,那些因为地位上涨却不懂得收敛的人!”
  “这个?”刘备闻言似乎有些犹豫:“陛下,此等书信个中皆是机密,陛下让臣在身边看着,只怕、只怕是有些不太合适吧?”
  刘琦微笑着摇了摇头,道:“叔父此言差矣,你是堂堂帝胄,朕的亲信之臣,股肱爱将,若是你都看不得朕的书信,那这天底下,怕是找不出第二个能看朕书信的人了……不妨事,一起来!”
  刘备听了之后,遂不再推辞。
  他心中明白,过了今夜之后,他就算是刘琦真真正正的自己人了,因为他算是知道了刘琦与诸位朝臣,还有宫室之人的最大秘密。
  这样在今后,或许会给他带来危险,但也会给他带来刘琦最真挚的信任。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
  刘备此时心中,对刘琦的感激之情无以复加,他向着刘琦长长作揖,道:“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心中甚是感激,陛下若不嫌弃,臣今夜愿意在此辅助陛下办理此事。”
  “甚好。”
  ……
  刘琦的书信很快就写完了,这所有的书信都被他打上了封漆,派人送往了雒阳,交付给了尚书台,由诸葛亮安排专人,代为交付给各人。
  此时此刻,西凉方面,长安的文聘代替贾诩将捷报频频传来,令尚书台的人群情振奋。
  “这个月,马腾之子马超率兵在酒泉郡大破叛羌三阵,斩敌酋五人,而孙策以高顺副将的名义上阵,在北地连续打掉了叛羌七座大寨,这两个人眼下可算是威震西州了,听闻叛羌听到了马超和孙策的大名,全都是退避三舍,无人敢直面其锋芒。”
  张松在下方,口若悬河的说着,诸葛亮则是坐在上方,用手轻轻地摇摆着羽扇,一脸的微笑。
  张松说完了,又去看诸葛亮,发现他针对孙策和马超的表现一句话也没有说,似乎在想着什么。
  “令君!大汉出了两名少年神将,威震西羌,使边塞安泰,此乃天大的好事,既是陛下之幸,更是万民之福,怎么令君听了这个消息,一点表示都没有呢?”
  诸葛亮无奈地言道:“我还要有什么表示的?两名少年神将一朝威震西北,这确实是大好事,只是我有些不解……”
  张松拱手道:“令君有何不解之处?”
  诸葛亮道:“其实这事有点奇怪,孙策和马超并不是在一地作战,马超原先就是凉州人,我素知此人勇猛,但也知他原先不曾在西羌立下这般多地功绩,反倒是最近频频得胜,令羌人丧胆,这就有些让人疑惑了。”
  张松闻言顿时一愣。
  诸葛亮低头,看向桌案上的那份简牍,笑道:“难道是在这短短数月之间,马超开窍了,直成了当世神将,还是那些叛羌退步了,用兵的方法大不如先?”
  张松仔细一琢磨,好像还真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依照令君来看,此事当中究竟有何玄机?”
  诸葛亮摇着羽扇,慢悠悠地从地上站了起来,道:“羌族之所以这么好打,依照亮推断,只有一个原因。”
  “什么原因?还请令君明示。”
  “昔日的羌族彼此联系甚密,一旦反叛,彼此联动,一呼百应,因而朝廷的官军屡叛不平,极为难打。”
  张松诧异地看着诸葛亮,颇疑惑地道:“令君是说,羌族之间,彼此已经有了间隙?互不信任了?因而被我军各个击破。”
  诸葛亮点头道:“除此之外,亮实在是想不到其他的原因。”
  “可、可是……为什么呀?”张松百思不得其解:“怎么突然间,这部落和部落之间,关系就不好了?”
  诸葛亮笑着没说话。
  据他所知,贾诩已经是启用了李儒……这个中诸事若是和他们没有关系,诸葛亮打死也不会信得。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谁敢用皇后之名?
  就在诸葛亮和张松针对西北的事情,天南海北的聊时,庞统匆匆忙忙的进了尚书台。
  “孔明!陛下派信使来了,说是有大事要交办给尚书台。”
  诸葛亮闻言匆忙随同庞统向外走去。
  ……
  刘琦的使者将一封密信和一大堆用封漆封着的信转交给了诸葛亮,并嘱咐他,只能够看刘琦单独写给他的那一封,其余的信不可擅自拆阅。
  诸葛亮自然是不敢怠慢,他接下刘琦的信后,便避开旁人,小心翼翼的瞧了起来。
  庞统在旁边想要偷看,但发现张松就在一旁斜眼瞅着他,于是只能无奈的叹息口气,老老实实的站在了一边。
  诸葛亮看着刘琦写给他的书信,越看眉头越皱,越看越是无奈。
  少时,却见诸葛亮长长地叹了口气,无奈地摇头。
  随后,便见他转头看向身后的张松和庞统,那眼神显得极为无奈。
  庞统看到诸葛亮的这个眼神,不知为何,让他浑身有些发颤。
  他轻轻敌咽了口吐沫,小心翼翼地看向诸葛亮:“怎么回事?”
  “师兄,陛下这次安排的事不易啊,你得帮我。”
  说罢,便见诸葛亮招了招手,要把刘琦的那封书信交给他看。
  不过庞统现在还真心不太想看了。
  诸葛亮若是不让他看,或许是什么天大的机密,大到足矣引起庞统的好奇心。
  但诸葛亮若是这么大方……毫无疑问,这里面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事。
  庞统刚想推辞,却见旁边的张松推了推他,低声道:“还愣着干什么?去呀!没看见令君叫你呢?”
  庞统恨不能回身一脚踢飞他。
  但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庞统也是没法躲闪了。只能扭捏着走上前,去看那封信。
  看完之后,庞统不由咧了咧嘴:“如此难办的事,你居然让我也看?你这不是害我么!”
  诸葛亮苦笑道:“师兄,你我乃是同门兄弟,当此大难之时,有些事我需要向你求助,你可切莫不要不理我才是。”
  庞统哼了哼:“就是这等好事,你从来也忘不了我……说吧,你我如何分工?”
  诸葛亮笑道:“这些事,也不能光靠你我两个人,还需拽上一个才是……师弟这里还有一个人选,咱们三人共同进退。”
  ……
  次日一早,诸葛亮穿戴好了朝服,拿好一份刘琦送来的简牍,急急忙忙入宫去了。
  诸葛亮入宫拜见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的皇后,蔡觅。
  蔡觅听说诸葛亮亲自前来,自然不敢怠慢,立刻宣召。
  别看她是皇后,她也知晓尚书令在当朝皇帝的身边充当着什么样角色。
  而且以诸葛亮的秉性。若无大事,绝不会轻易入宫打扰她。
  “令君今日不在尚书台处理公务,来此有何公干?”蔡觅微笑着问诸葛亮道。
  诸葛亮长长地向着蔡觅作揖,道:“臣今日奉陛下直命,特来给殿下送一件东西。”
  说罢,便见诸葛亮伸手将一份简牍恭恭敬敬地呈递到了自己的面前,高举过头顶。
  蔡觅冲着旁边的宦官指了指,那宦官便匆忙过去,将简牍取了回来。
  蔡觅拿回那份简牍,低头拆开,然后仔细地阅读了起来。
  看着看着,便见蔡觅美丽的脸颊瞬时间失去了血色。
  她抓着简牍的手,隐隐之间还有些颤抖。
  她猛然放下简牍,似乎是想对着诸葛亮说些什么,但她突然间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事。
  蔡觅转头看了看身边的宦官,然后低低地咳了一声,道:“尔等权且退下。”
  在殿中侍奉的宦官和宫女们纷纷向蔡觅行礼,然后一个又一个的退出了大殿。
  待这些人走后,蔡觅急忙站起身,怼诸葛亮道:“孔明,此事孤实是不知啊,这分明是有人借着孤的名头,妄自在民间圈地……陛下知孤,孤自打与陛下成婚,从未做过任何对不起陛下的事。”
  诸葛亮恭恭敬敬地道:“殿下对陛下之情,世人皆知,臣亦知,陛下亦知……陛下若是不知殿下之情,又岂会悄悄地让臣将这份书信给殿下送来?怕是早就在南阳郡查证了。”
  蔡觅闻言,顿时长出口气,心中发暖。
  诸葛亮继续道:“只是殿下,陛下派人跟臣说了,自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