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今天开始做藩王-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煦回了城内,他将王应以及王府个个工坊的管事叫了过来。
    先是让王应筹备承德坊南坊区搬迁的事,同时让他预算一下缺多少匠人。
    至于北坊区,完善也就比南工坊晚个月余而已。
    他也让工坊主事们估算一下缺乏的人手,好统一调度。
    同时,他又派人前往范阳去找陈寿。
    这次造舰司的船虽然全部被破坏,但匠人没损失多少。
    不过如此一来导致造舰的进度大大受到影响。
    所以,他准备多给造舰司一些人手,让陈寿战舰下饺子。
    毕竟不能浪费了这次的人口红利。


第二百七十四章 踊跃
    燕郡北门。
    赵煦离去不到半个时辰,城门口便有告示贴出。
    同时有士兵举着木牌,在百姓中穿行。
    木牌上贴着纸,上面的内容和城门口的一样。
    这些士兵一面举着牌子,一面吆喝,同时还有士兵专门负责敲锣。
    顿时百姓们纷纷被吸引过来。
    刚才燕王虽然亲口说了,但是百姓毕竟太多。
    前面的听见了,后面距离较远的人是什么都不知道的。
    现在士兵这么一闹腾,百姓们很快就得知了这个消息。
    一时间前往城门口登记的百姓排成了长龙。
    三日后。
    具体的统计数字出来了。
    刘福将名册和总数一起交给了赵煦。
    “殿下,三日内,登记的木匠有三千三百二十一人,铁匠有一千一百五十三人,泥瓦匠有八百四十二人,陶瓷将有三百三十七人……”刘福一一念道。
    赵煦边听边点头。
    所有有手艺的人加起来不到万人。
    这也正常,毕竟大颂是个农业国。
    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耕。
    不过这个数量对他来说还是太少。
    无法满足当下燕州的需求。
    在这些老匠人外,他还需要学徒,让老匠人带着。
    这样过一段时间,各类匠人的总是便可以得到倍数提升。
    所以他说道:“你再从百姓中招募八千名年龄从十六到四十五岁的男子作为木匠学徒,三千铁匠学徒,两千泥瓦匠学徒,一千陶瓷将学徒,另外杂役三万人。”
    这个数字不是他胡乱要的。
    而是统计了兵仗司,造舰司,各类工坊后的数字。
    总计要招募的人估计在五万余人左右。
    上次在城门外的观察,赵煦发现一个现象。
    这批从晋州来的百姓中青壮男女居多。
    后来他了解到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西凉人从来不给老弱病残留活口。
    生擒军抓的都是青壮。
    正因为如此,能活着抵达燕州的也是这部分。
    而这样,其实招募四万余人起来不是很困难。
    刘福将赵煦说的数字记下。
    回到府衙。
    他再次令士兵们将这个消息传递给百姓。
    不同上次,此次消息传出,百姓们立刻炸了锅。
    负责登记的官员几乎被汹涌的人潮淹没。
    上次,由于府衙要的是有手艺的百姓,所以没手艺的百姓只能干瞪眼。
    但现在招募大量不需要手艺的学徒,虽然月钱只有五钱银子,但同样吃住免费。
    这下百姓们再也不肯错过这个机会。
    疯了一般涌上前。
    甚至有百姓为了争抢前面的位置打起来。
    被负责秩序的士兵一顿教训才老实下来。
    不过这样一阵拉扯,体力不行的青壮反倒是被挤到了后面。
    府衙官员见状,干脆从前面一个个登记起来。
    第一个青壮的名字“沈达”被写下,按了指印,他兴奋地跑到百米远的一个草棚中。
    此时草棚里一个妇人正抱着不足八个月的孩子喂奶。
    妇人形容枯瘦,裸露的身体上骨头突出,显然是经过长久的饥饿。
    孩子也是一样,基本剩下皮包骨头。
    “顺子娘,我被燕城府衙留下了,现在是木匠学徒了,每个月有五钱银子了。”沈达激动地抓住妇人的胳膊。
    妇人平淡的神色上有了波澜,她不可置信道:“你说的是真的?”
    “真的,刚才官员记下我的名字,我还按下了指印。”沈达激动地浑身发抖。
    草棚里其他妇人闻言,露出羡慕的神色。
    她们的夫君也去了,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了。
    沈达的妻子忽然喜极而泣,她搂住自己的孩子,“这次如果不是燕王殿下施粥给咱们吃,医棚的郎中还煎药给顺子喝,顺子怕是要撑不过去,到时不管府衙把你派到什么地方,你可要死命地干,报答燕王。”
    “这还用说,也只有燕王殿下把我们当人看,不提这些,殿下每月还能给五钱银子,据说出师了,还能拿到一两,这么好的燕王,咱们肯定不能没良心。”沈达握紧拳头晃了晃。
    想起什么,他道:“府衙的官员还说,被选中的人,还能带着妻儿老小,咱们也不怕分开了。”
    妇人听了又是松了口气。
    她也担心夫君离去,自己母子该如何办?
    两人的对话让其他妇人更是艳羡。
    一个个期盼自己的夫君能早点回来。
    招募又持续了三日。
    第四日的时候,刘福再次把名单呈给了赵煦。
    “让这些名单上所有人都入城,这份名单上的人俱都安排到承德坊中去。”赵煦道。
    还有几日兵仗司就要正式搬迁了。
    “这份名单的人送往范阳,交给陈寿,告诉他等承德坊的事了,本王会去一趟范阳。”赵煦道。
    刘福点点头,“殿下,各郡府衙的官员都到了,如果殿下不需要再招募,下官就让他们把人领走了。”
    赵煦想了想,突然一拍脑袋。
    他只是想着兵仗司和工坊的事了,完全忘记了官府农庄的事。
    手工业要发展。
    但是农林牧渔,林,牧,鱼也要大力发展。
    毕竟它们能给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提高燕州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生活水平提高了,百姓的身体素质就上来。
    如此才能提供优质的兵源,给战场上的士兵提供蛋白质给养。
    鸦片战争时期,清廷除了在火器上拼不过西洋人外,当时清士兵的身体素质也是不如当时的英军的。
    所以,白刃战清军同样也是输。
    这不是某项,而是综合国力的差距。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这种现象。
    一些老兵回忆,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兵越来越容易打了。
    这是因为后期日本经济因为战争而崩溃,无法再提供丰富的后勤保障。
    饥饿中的日本人自然不行了。
    正是基于此,他从一开始就注重王府士兵蛋白质的提供。
    王府士兵能在与北狄的比拼中不落下风,也是因为在体力上他们不输于以肉食为主的北狄人的。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他要给士兵提供更加丰富的伙食。
    这样他们才能承受更加严酷的训练。
    除此之外,农林牧渔也是最初手工业的原料的来源。
    比如香水需要的花瓣,酒精需要的粮食,诸如此类。
    不过,他还是没有对刘福说什么,他让回去,让各郡府衙把人领回去。
    反正王彦忠还不断送人过来。
    可以从这些人里再选一些。


第二百七十五章 马家来人
    “啪啪啪……”
    随着一阵鞭炮的炸响,承德坊南门,王应喜笑颜开率领兵仗司官员进入南坊区。
    在他之后,一部分兵仗司的老匠人和新招募的匠人,学徒以及杂役鱼贯而入,人数达到了两万余人。
    赵煦早就在南坊区的署衙等着王应等人。
    筹备了数日,南坊区正式启用。
    见到赵煦,王应和众官员俱都行了一礼。
    王应道:“殿下,南坊区一应匠人和官员俱都到了。”
    赵煦点点头。
    承德坊很大,南坊区和北坊区各有一个大学校区那么大的面积。
    所以两万人进入南坊区并不显得拥挤。
    “多余的废话本王就不说了,南坊区的意义就是拓展兵仗司的产能,无论是火炮还是燧发枪,匠人,本王也给你了,地方也给你了,兵仗司的产量本王要看到显著的提升才行。”赵煦对王应说道。
    王应还是有点压力的。
    他很清楚燕王为什么如此着急。
    现在燕州周围的情况很不友善,随时要爆发一场大战。
    而战争的胜负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兵仗司在造的火器。
    “殿下明白,请殿下放心。”王应躬身道。
    这时,赵煦又望向匠人们。
    此次来南坊区,他除了要给兵仗司官员压力,同时也要给匠人们动力。
    如此,生产才能如火如荼地搞起来。
    于是他走到兵仗司署衙前的高台上,对下面的匠人道:“在南坊区,你们有干净的房子住,会有专门的庖厨做饭给你们吃,你们大可以将全部的精力用来干活。”
    顿了一下,他道:“除了府衙许诺给你们的月钱外,兵仗司也会统计你们的每日做活的量,凭量再给你们奖励,每个月拿二两银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二两银子。”匠人震惊了。
    他们能拿到一两银子就很满足了,没想到还有机会拿到二两银子。
    听燕王的意思,就是谁干的活多,就拿的多。
    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
    王应微微点头。
    这件事燕王到时从来没有同他提过。
    只说过今后兵仗司的管辖也要正规化。
    或许,这就是燕王口中的“正规化。”
    不过燕王真是看见了要害问题。
    这段时间他发现兵仗司的匠人还是有偷懒的行为。
    谁都不想做多一点。
    而现在,从匠人精神抖擞的样子来看,似乎燕王拿捏到了他们的要害。
    “谢殿下!”激动过后,匠人们纷纷向赵煦行礼。
    这时,赵煦将一本册子交给了王应,“这南坊区的管辖制度你仔细研究下,颁布实施。”
    王应迫不及待翻开。
    只见上面写了不少东西,比如晚上几更南坊区要宵禁。
    私自外出的匠人要受到何种惩罚。
    除了这些类似于律法的制度外,就是燕王提到的,对工量的奖惩问题。
    这个工量也是个新鲜词,不过他能理解,就是干活的多少了。
    将厚厚的册子交给身边的官员,王应捏了把汗。
    他看来要组织整个兵仗司的官员一起学了。
    督促了官员,鞭策了将领。
    赵煦起身回王府,毕竟他多待一个时辰,就得耽误南坊区的生产一个时辰。
    王应将他南坊区门外便回去。
    接着他听到吆喝声。
    兵仗司官员先是给匠人们分配住房。
    接着又让他们去坊区的食堂观看。
    最后由不同的官员领着前往自己的工坊。
    下午的时候,坊区冒起了白色烟雾。
    整个南坊区运转起来。
    有人将消息报给了赵煦,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明日再去一趟范阳就行了。”赵煦暗暗道。
    在大战之前,他要把燕州的发展规划全部落实下去。
    如此战争下,燕州各项才能如常运转,否则又得耽误。
    同时,他去范阳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陈寿建造一样特殊的建筑。
    这建筑对战舰的建造格外有益处。
    他正想着,凤儿忽然进来,道:“殿下,城门守将来报,有马家人马抵达西门。”
    “马家!”赵煦眼睛转了转,他道:“让他们进来。”
    凤儿应声离去。
    不多时,一个中年将领模样的人带着侍卫抵达王府。
    解除身上的佩剑武器后,他独子一人进了王府。
    “末将马瑾参见殿下。”将领躬身道。
    “免礼。”赵煦挥了挥手,回忆了一下,他想起这个人是谁。
    以前马璇和他聊天的时候说过他还有一个堂兄。
    这个堂弟就叫马瑾。
    在马家,他也是相当有权势的人物。
    想到此,他道:“马瑾,马将军,本王曾听马州牧提过,幸会,幸会。”
    马瑾闻言,面色忽然有些不自然,接着露出悲戚之色,“殿下莫提兄长,末将至今任不敢相信。”
    赵煦微微叹了口气,“本王亦然感到可惜,对马翰,本王颇有几分欣赏,是个耿直之辈。”
    “的确如此,只是斯人已逝,可惜,可惜。”马瑾道。
    接着他话锋一转,“不过兄长除了有马翰这一嫡子外,还有一长子,同样风姿挺拔,气度不凡,此番末将前来,便是受他所托。”
    “哦?”赵煦故作不知,“本王倒是没有听州牧提起过。”
    马瑾尴尬地笑了笑,“此子一向受兄长重视,所以被送往金陵国子监读书,如今兄长蒙难,他业已回了咸城,继承了马家家主之位,他就是马冲。”
    “原来还有此事,本王看来真是孤陋寡闻了。”赵煦道。
    “此前他默默无闻,殿下不知也正常,但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