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工科生-第6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感觉很强烈,尤其是在清剿“巨野余孽”的时候,尤为突出。
  跟老婆晚上躺‘床’上聊天,偶尔张公谨和李蔻,都在猜测,是不是张德真的要造反?可要是真的想造反,张德的行径,又和反贼叛逆之流大相径庭。可要说不是……也着实说不好是要干什么。
  总不能要做圣人吧?
  这二十年来,死在张德手里的人,张公谨可以肯定,十万八万都是往少里说。他戎马一生的斩获,大约连张德手里血债的零头都没有。
  要是这种人都能成圣,那他张公谨没话说。
  随着张德把武汉打磨成一个奇葩怪胎,并且这个怪胎越来越大,且不断地吞噬着周围的资源时候,张公谨的矛盾复杂心理,也就更加强烈。
  既高兴,又忐忑,甚至偶尔还会恐惧。
  有一阵子,尤其是皇帝决定“巡狩辽东”那会,张公谨一度以为皇帝会杀他全家。夜里马厩从来都是准备好的,暗地里买下的城中宅邸,十个九个有暗道地窖。
  曾经的左骁卫大将军,在那阵子看见羽林军就心里发‘毛’。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张德,而根源则是皇帝。
  “克明兄,老夫次子如今去了关西,三郎更是做了江‘阴’县令,不差前程。”
  “杜构简在帝心,御前受赏,老夫尚且忧心杜氏前程。怎么,弘慎以为大素、大安已经是国朝栋梁还是皇帝心腹?”
  略微沉默,见张公谨神‘色’犹疑,杜如晦直接道:“你我机遇差了些,还是房乔果决非常啊。”
  杜如晦所说的机遇,跟他的身体健康有关系,若非脱离权力中枢有那么一阵子,何尝会把握差了那么点意思。
  和魏徵不同,房玄龄不需要为“直臣”盛名所累,皇帝要集权,就让他集权好了。一个帝国的皇帝,总归是要用人的,谁强打压谁,很正常。国朝勋贵、世家既然强盛,打压的对象,自然就是勋贵和世家,皇帝要用科举来招募一批参与帝国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那就由他去吧。
  谁叫贞观大帝钱多人多兵强马壮呢?
  扔了相权,退一步到偏远地区,总不至于连这点“清汤寡水”也不舍得吧?
  房玄龄的选择相当到位,在李董眼里,“江西”这年头,属于典型的公司营收贫瘠之地,老房愿意去经营,那这片地区的产出,分点过去当奖金就是。
  要说吃头汤,最早肯定是“杜总统”,可闹到最后,却是房总督最潇洒,只能说时势预判,很难说的清楚。
  谁能想到山东士族装怂居然那么快,博陵崔氏更是被一‘波’带走,五姓七望那“牢不可破的联盟”,在暴力机关金钱攻势下,终究是瓦解分裂。
  “如今即便要复出,倘若离武汉远了,也没甚用场。可若是离武汉近了,怕是朝廷不会给予黜置大权。”
  半晌,张叔叔大约是想通了关节,说出了自己担忧的地方。
  “此事不难,还要谢过房乔。”
  杜如晦面‘色’如常,换了一只手抱孙子,对张公谨道,“因联通两湖之事,房乔特意上奏朝廷,得以设置‘湖南土木大使’。如此既有‘湖南’,何尝不能有‘湖北’?”
  “嗯?”
  听到杜如晦的话,张公谨反应过来,“克明兄的意思是,比照吴王之安陆都督府?”
  “旧年废黜封建,亲王自不比从前。老夫若是奏请调派老成干练之大臣,巡抚安陆等诸州,必不被允。”
  杜如晦眼睛微微一眯,“到时,便说比照江汉观察使旧例,可置‘湖北观察使’,必能成事。至于‘湖北’所指何地,自是要与人细细思量。江淮广大,割了西隅,山南繁复,让个东边,也是理所应当。”
  听杜如晦这么一说,张公谨脑子里过了一遍,顿时发现,这“湖北”,还真是东南西北都卡着要紧处。
  


第七十九章 杜断之断
  当年李董上台之后,说是说要以“天下山川形势”划分十道,但这“山南道”,其实压根和山无关。
  整个“山南道”,就是李唐根基的东南门户,它从水陆两个方向,共同保护李唐立国以来的核心地域。
  自杨坚之后,论微操和权术,老董事长李渊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之所以被“权臣”篡位,实在是这个“权臣”的妈是老董事长操过的。
  整个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在改元贞观之后,玩的就不是微操权术,而是战略。说到底就是大势压人,局部有损失,全局来看,这是全面胜利。
  这些自然跟老大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地缘环境有关系,但其结果导向,也已经见了分晓。
  “大唐根基,旧年唯关中、巴蜀二处,进可攻退可守。后经略荆襄,乃成三足鼎立,可谓固若金汤。”
  杜如晦跟张公谨解释完之后,从孙子的屁股蛋底下摸出一张纸,是一张比较潦草的地图。大概是杜如晦自己随手画的,老杜指了指地图,“如今大唐根基,却是今非昔比。”
  天命也好,神运也罢,反正李董就是干死了博陵崔氏,把五姓七望的势力在洛阳尽数拔除。清河崔氏的主要力量,都退出了河南的精华地带,如荥阳郑氏、洛阳白氏之流,一一“归附”,几年下来,不敢说尽除影响,但已经成果斐然。
  别的地方不敢说,河南这块“精华之地”,世家最后的一点体面,都会被李董踩在脚底。
  实力差距太大,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而京城洛阳现在出现的“环洛阳贫困带”,李董会不知道?当朝诸公都在洛阳吃喝拉撒,能眼睛瞎了看不到?无非是装瞎罢了。
  出现人口真空,“无主之地”在帝国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怎么可能让渡给世家?事实就是皇帝作为顶级的民主,他吃的肉是最大块。
  “稼穑令”直接要最好的,从武汉借调张乾之流前来操持农事,“皇庄”每一块土地的产出,都是皇家御用。至于那些个离散的人口,要么冲击世家的根基,要么带着依附在世家身上的底层,一起跑路。
  世家有心自保,想要效仿北朝故智,玩关起门来躲猫猫,在羽林军的横刀马槊面前,那就是死路一条。
  再加上迁都之后,严查“大推恩令”的执行,皇帝的心思太直白不过。
  有人想要黑一把皇帝,黑好了,皇帝现如今手头掌握的嘴炮,二十年积累,什么时候少了?
  所以来文的武的都不行,整个河南被李董尽数拿下,也就是未来几年的事情。
  整个国朝根本的变化,就在这里,李唐皇族的根基,从关中、巴蜀、荆襄这个三角,变了模样。
  关中至中原,如此广大的一片地域,不管是人口还是土地产出,都是冠绝天下。如果没有什么奇怪的幺蛾子出现,可以说这样的基业,当真是可怖非常。
  “如今天下根本,却在河南。”
  杜如晦点了点洛阳,又在直隶近畿画了个圈,“横贯东西,联通南北,历朝历代仅此一时,有帝王成就如此伟业。”
  哪怕是汉朝,刘氏皇族,也从来没有能够真个在关中或者中原“一言九鼎”。但此时此刻的李皇帝,他的确能做到这种程度。
  “克明兄,大势在此,老夫那内弟,也未必会弄个‘湖北’出来。由头呢?”
  “拱卫两京,如何?”
  听杜如晦这么一说,张公谨微微点头,他是从军事角度来看的,如果真出现了“湖北”,说是“拱卫两京”,倒也不差,整个北面就是中原,西北东北分别就是长安和洛阳。
  至于从旧时地域族群的角度来看,让荆襄和别处狗咬狗,也有利于中央从中牟利。
  当年张公谨为定襄都督府都督,也是这样搞契丹人的。
  “那武汉……当如何?”
  “归入‘湖北’就是,只不过‘湖北’治所,当在襄州。如此一来,弘文阁之辈,若是没有点想法,老夫决计是不信的。”
  按照历朝官僚传统,弘文阁有这种想法也是正常的,地域集团的狗咬狗才是常态。所谓世家的郡望所在,不过是这个地域集团主要意识的具体表现,而世家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的载体。
  后汉让世家逐步做大到南北那种地步,正是因为当时的帝国统治者有这样的现实需要,最终玩脱,也算是求仁得仁。
  只是武汉显然不仅仅是“世家”,其主要群体的集体意识,迥异于各大“世家”,固然外在的表现形式,仿佛就是以江水张氏南宗宗长张德为首的新兴集团正在崛起壮大,跟历史上的一切地方豪强进阶为世家似乎是一样的。
  然而只有到了武汉,或者说跟武汉来往密切,才会发现武汉的集体意识,从来不是谋求一隅一地的土地以及人口。追逐利益的方式,其剥削关系早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武汉的大型新式农庄的所有人,其社会人的主体,不单纯是一个地主、豪强或者退休的官吏老油条,兴许很有可能,他之所以经营新式农庄的原因,只是因为原先他做的生意是提供给某个地区粮食。
  而为了保证“货源”,于是自己去经营了土地,本质目的是不同的。
  张公谨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杜如晦和房玄龄,都是能观察出来的。更多的人,可能会觉得哪里有不妥,但却总结不出来。
  这就会聪明和智慧的差距。
  六部堂官可能也就侯君集能够琢磨点味道出来,但侯君集出于“自保”,在放弃进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念头之后,全面导向皇帝的同时,也并没有想要继续“为王前驱”。
  他只想做宠物犬,而不是猎犬。
  “克明兄是说弘文阁会上钩?”
  张公谨有些不解,“可是皇帝那里怎么说?”
  “一如拆分江南,拆分江淮、山南,又有甚么不好的?”顿了顿,杜如晦更是笑道,“若是长孙无忌还能东山再起,皇帝许以大权,怕不是还要把江东再拆一遍,让江南江北混在一起,由得淮扬苏常狗咬狗去。”
  只可惜,《威凤赋》没卵用,长孙无忌这光景等于是被皇帝“抛弃”了。和长孙无忌比起来,长孙氏真正有威力的,反而是皇宫里住着的皇后。只说长孙皇后手头掌握的产业,蓄纳的人力、财富,根本不是长孙氏可以比较的。
  而长孙皇后是老婆,可以陪睡,长孙无忌能陪睡吗?
  交情再深,深不过负距离的灵与肉。
  


第八十章 鸡肋
  “阿郎,是叔父来信?”
  收到张公谨的家书,屋中知道关心的人不少,最近事情极多,崔珏听说洛阳来了张公谨的书信,就猜测大概和杜二郎有关。
  托她打听消息的徐州族人不少,杜荷一口气骗了这么多钱在手里,不管真假,张德给杜荷兜底这个事情,算是印证了一半。只是武汉对于将来的资金去向,暂时还处于保密,外界也只能凭空猜测。
  每到这个时候,塞女人到张德榻上的家族,就显得尤为重要。碍于脸面当年塞女郎过去塞得晚或者没塞成的,现在早就悔不当初。每年在武汉这里养着情报贩子的钱,都够凑不知道多少女儿的嫁妆。
  “唉……”
  张德叹了口气,向后仰着,此时武二娘子端了一杯茶进来,放在张德伸手可及处,然后站在一侧微微皱眉:“当是克明公寻了叔父?”
  一旁崔珏一愣,有些好奇地看向张德。
  张德点点头,半晌才道:“也不瞒你们,杜相准备运作一番,让叔父出任‘湖北观察使’。若是叔父不成,便寻秦叔。”
  针对“湖北观察使”这么个案子,杜如晦的方案做了全套,备用人选就是“病老虎”秦琼,这几年各种调养,不操持俗物做个点头相公,还是没有问题的。劳心劳力是彻底不成了,让他做备用人选,可以说是相当的考究。
  杜如晦“漫天要价”必然不成,“落地还钱”之后,这个“湖北观察使”就显得极为妥帖。
  为防止二次出现张德这种怪胎,弘文阁在规定职权时,显然会削减曾经“江汉观察使府”那般的特殊时期特殊权力。
  只是以弘文阁这帮学士的智力,大概也不会明白杜如晦谋求的从来不是什么什么使的具体权力,而是“湖北”这个词。
  “‘湖北观察使’!”
  武媚娘惊呼一声,她顿时讶异道,“如此权柄,皇帝岂会让叔父执掌?”
  要说李董的运气好,也当真是运气好。可要说运气矬,也可以说是运气矬,原本要死要死的李渊,挺到现在还能撸铁,就是不死,对李董而言,简直是跟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武氏姐妹从长安来武汉时,李渊又给李世民添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更让李世民恶心的是,李渊还真有钱去打赏新得子女,论积攒下来的现金,李渊放眼天下都是排得上号的。
  而太皇的子女,皇帝能不封王封公主?封地采邑汤沐邑,就算是虚封,光几百户的零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