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航空-第3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如果能够有计算器的话,那他们当然也是相当高兴的,计算器这东西,比计算尺又好用多了。
    现在,秦风把话题给岔开了,就国内来说,屠老搞超七项目,已经进行了好几年,大致的外形都已经确定下来了,作为一款外销为主的战机,它的发动机和航电都是要从国际上采购的,只要能确定下这些来,就能将整个战机给搞出来,而米高扬设计局的那个项目,是他们自己的项目,如果这样合作的话,那就成了米高扬设计局为主了,所以,从屠老的心里,也并不喜欢用对方的方案的。
    在美国,格鲁曼公司想要主导,而来米高扬设计局的话,米高扬设计局恐怕也是相当主导的啊,而屠老的态度也是相当坚定的,这个主导权,当然要自己来了。
    屠老的目光,再次望到了发动机的机匣上,其实,屠老上次就已经问过了,这机匣这么大,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七十年代搞出来的东西,一直用到了现在,不过呢,还打算用到以后,也就是说,以后也不打算改了,要改的话,那也是设计局的事,和工厂没关系。
    可以看到,苏联的工厂里,只管生产,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和国内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屠老靠着努力,把132厂带成了出口创汇的主要企业,在苏联这里,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这款飞机,几乎就没有后机身。”大家继续对着这个正在总装的飞机,研究起来。
    如果从前面看,可以看到米格29的造型先进,很圆润,而从后面看的话,就是扁扁的了,飞机的两台发动机,处于左右两边的两个发动机舱内,这两个发动机舱之间,只有整流罩,根本就没有机身,至于平尾和双垂尾载荷的传递只依靠发动机舱的外部侧壁和垂尾部位的一个悬臂梁组成两个盒形梁。可以发现,苏联人在某些技术上可能不是很先进,但是他们的整合能力是很强的。
    虽然都是后推安装发动机的,但是具体的安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款飞机的发动机舱在下面开着舱门,里面直接就有三根钢索的位置,可以用简易起重机通过这三根钢索把发动机吊入,这也可以看到苏联人的一个特色,很多时候,能简单就简单。
    和西方那种专门的带升降的小车相比,这里更像是土法上马一般。
    “如果在后面,隆起来个后背,这样,能不能多装一两吨的燃料?”就在这时,秦风开口了,这个外行的话,顿时就引来了米高扬设计局的设计师们一阵善意的微笑。
    这怎么可能?飞机的气动外形,那都是吹了多少次的风洞才出来的,你说的倒简单,把我们这个良好的升力体的外形给破坏掉,就为了在机背里面多安装个油箱?我们的这种飞机,是前线战斗机,不需要那么多的燃料的,真搞不懂,你们一直都强求要多少多少的航程,到底有什么用?你们现在装备的战机,哪一个有大航程了?
    看着这些人的微笑,秦风挠挠头,也没有再多说下去,没错,在这些大师前面,自己的确就是个外行,可能自己提出来的,就是让他们感觉到好笑吧?
    大家继续向前走,前面正在总装的战机,进度要更快一些,整个机体差不多都已经组装完毕,只剩下前面的机头部位了,现在,几个工人正在安装机头,面对着这个机头,秦风的眼前又亮了。
    n019雷达,是米格29专用的雷达,这款雷达来自苏联的仪器制造研究院,上面使用的,就是苏联八十年代的技术了。
    说起雷达来,绝对不能仅仅看雷达前面的那个天线,它是一个整体的,就在天线的后面,是大致呈多边形截面的电子设备,这些组合到了一起,在后面的电子设备,里面有雷达的发射,接收,调制,处理等等各种功能,在外面的金属片,应该是用来提供散热能力的。
    现在,这个雷达正在被吊装起来,通过米格29前面的机头塞进去,米格29的机头的雷达罩没有安装,同时它的机鼻上面,座舱的前面的部位,也开了一个大口,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安装了。

第七百一十章 雷达的落后
    “这款雷达,就是我们国内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别利亚科夫开始给大家解释了,米格29战斗机的先进,当然是离不开火控系统的,这款火控系统,也绝对是创时代的。
    “这款雷达在对付战斗机大小的目标的时候,搜索距离可以达到80公里,具备下视下射能力,除了雷达有各种的工作模式之外,它还可以与头盔瞄准具,oeps29光电系统协同合作,一起锁定目标,在远距离上,使用雷达和光电系统,可以根据空域的晴朗程度,电磁干扰成都来选择,两者都可以互为替补和备份的。”别利亚科夫继续说道:“当近距离格斗的时候,头盔瞄准具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他在说这些的时候,是很得意的,没错,头盔瞄准具,光电系统,这些都是苏联发明出来的!
    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的无奈,因为在电磁权方面,西方始终是牢牢掌控着的,他们的战机在研发的时候,就必须要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的情况下作战,在这种时候,当雷达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用什么呢?
    他们已经有了备份的选择,哪怕是被干扰了,也不用害怕,照样可以展开攻击!
    而西方世界呢,则是继续在雷达上深耕,你干扰我,我的雷达性能再提高抗干扰能力,这不就够了?
    “而且,它还能够同时跟踪十个目标,并且对其中一个目标进行攻击。”
    这么说来,这种雷达的技术是够先进的了,虽然探测的距离都不到一百公里,但是毕竟是受到机头的限制的,就那么大的空间,机头的雷达天线直径不够大,那搜索距离必然会受到影响。
    如果没有在西方看过,大家一定会认为这种雷达很先进了,但是现在,看着前面那墨绿色的罩子,大家心中就有很多疑问了。
    去西方,看到的雷达,后面是设备,前面是平板缝隙天线,可以看到一个平板,而这里呢,后面的设备,体积明显庞大,这就不用多说了,前面的天线,是向外凸出的,倒像是在上面扣了个锅盖一般,所以,这种雷达,也就呼之欲出了。
    “它没有采用平板缝隙雷达天线?”秦风问道。
    这么一问,在场的米高扬设计局的人的脸上,都有些异样,这个,和我们无关,我们是研究战机的,负责雷达项目的,是其他的设计所。
    平板缝隙雷达天线,有那么容易的吗?对苏联来说,精密加工一直就是个难题,为了加工潜艇的螺旋桨,他们还是花费高额的资金,从日本购买了几台多轴联动的数控机床回来的,而现在要加工这种平板缝隙天线,还需要新的设备,这些设备都是巴统禁止输出的,苏联自己也搞不出来,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加工。
    米格29作为一款低档机,在设计的时候,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本来用的就是这种倒卡天线,计划实用平板缝隙雷达天线的,那是苏27,结果,国内搞了好几年,都无法突破,被迫重新实用米格29战机的雷达的放大版,给苏27用了,这也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超重,米格29的雷达,就已经超过五百千克了,而苏27的雷达,整体重量接近一吨!这当然也是因为它的散热需要。
    其实,在机载火控雷达方面,国内甚至已经赶上并且超过了苏联,国内自己加工的平板缝隙雷达天线,已经可以使用了,不像苏联这里,自己根本就加工不出来,而国内的电子设备,也已经超过了苏联,在后面那体积巨大的设备舱里面,大部分用的都是晶体管,集成电路很少。
    当大家看到雷达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心思的,毕竟国内的战机也是缺乏雷达的,比如说正在研究的十号工程,机头大小看起来,和米格29就差不多,那么,既然来了,有没有可能引进米格29的雷达装在十号工程上?
    这个雷达,如果缩小了体积,能不能给超七用?
    而现在,当看到它采用的是落后的倒卡天线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切都没有可能,大家必须要瞄准平板缝隙天线,不可能再走退路了。
    西方的雷达设备,体积小巧,功能多样,而且,很多的电路板都是抽插设计的,相当方便换装,但是米格29的雷达就不同了,看那个样子,每次保养,怕是都得抽出来吧?
    尤其是那个雷达天线,前面是圆柱体,其实里面是空的,倒卡天线,是把以前的锅盖天线倒扣过来的,最前面的那个,就是天线,倒扣过来,它是不动的,而这墨绿色的部分里面,是空的,那里有馈源,通过转动来改变扫描方向。
    这种他们嘴里的先进雷达,己方还真看不上啊。
    虽然在对方的嘴里,各种性能很先进,实际上,在苏联空军的使用中,各种数据都是缩水的,除了距离更近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俯视的时候,随着距离与地面回波的增加,回波衰减十分严重,对抗电子干扰的能力也不好。所以,这架飞机虽然能够携带r27导弹进行视距外的攻击,但是实际上,它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近距离的格斗,这也是完全不符合中国空军的作战需求的。
    在场的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感觉到遗憾,这款飞机,真的不适合啊。
    132厂和611所,已经合并成为了一家公司,屠老这次就是代表成飞公司来的,但是,宋老并没有到。
    对宋老的缺席,大家心中是明白的,空军一旦引进苏联的战机,对十号工程的冲击肯定是最大的,宋老不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们这样想,当然就是错怪宋老了,宋老此时,正在带着大家为十号工程建造原型机而奋战,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如果让他来的话,也是浪费时间,因为这种雷达,他真的看不上,他在等着国内的14所,14所研究的机载雷达,一定不会让他失望的。

第七百一十一章 中央流体院
    考察的行程还在继续。
    米高扬设计局,是己方考察的第一个大型的设计局,毕竟,到现在为止,苏联试图向国内推销的,主要还是米格29这款战斗机,他们也已经出口到了不少的国家,在他们眼里,卖给中国本来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了。
    只不过,中国的考察团,对米格29看起来并不满意,在离开了米高扬设计局之后,下一个考察的地方,就是中央流体院了。
    1918年12月1日,苏联航空界著名的元老,被称为苏联航空之父的he茹科夫斯基,向红色苏维埃提出了倡议,当时的苏维埃领袖列宁亲自签发了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计划,创建了中央气体流体动力研究院。
    而茹科夫斯基,也成为了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正是他的努力,才使航空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要知道,复杂的流体力学,用数学来描述是相当困难的,而茹科夫斯基不仅采用数学方法,而且还通过实验,解决了一系列与飞行有关的力学问题。他一手创建了实验和理论空气动力学等基本学科,把航空学的发展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而中央流体院,就位于莫斯科五十公里之外的茹科夫斯基城。
    “我看,我们还不如把下榻的宾馆放在茹科夫斯基,这样省的每天跑来跑去。”在汽车上,秦风不由得说了一句。
    想要逛苏联的航空和航天的基地,那当然就是在茹科夫斯基啊,这里可是苏维埃的航空航天城,现在,秦风说完,就得到了林将军的附和:“那是自然,我们如果能下榻到这里,是最好的,估计,咱们的朋友不放心。”
    说完,看了看陪同的沙波什尼科夫,对方的脸上明显带着不好意思,没错,在茹科夫斯基城里,有苏维埃很多先进的技术,如果留他们在那里,会很不方便,其实,这次去了中央流体院,也不是完全毫无保留的。
    说话间,车子就已经开进到了中央流体院,这是全世界最大的航空科研机构,但是,它的外表却并不张扬,就如同莫斯科里面的其他建筑一般,它的主体,是一个5层建筑的深黄色的楼房,不高,但是很宽大,上面都是窄条形状的窗户,这也是以前那个时代最常见的一种建筑风格了。
    当走进去的时候,就看到了中央流体院的院长,萨基索夫,这名老同志有些微胖,脸上的肉在说话的时候,不停地颤动着。
    “欢迎我们的中国客人,这也是我们中央流体院第一次迎来中国的来客。”对方说道。
    这句话没有说错,哪怕是在以前,和苏联关系良好的时候,大家也是经常去米高扬设计局而已,去那里,是直接接收工艺,学习怎么造飞机,但是,苏联老师显然是不会教己方如何设计飞机的,中央流体院,则是设计飞机之前的技术储备,研究哪些先进技术是可以利用到航空学上的,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