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道输纳了多少米、粟、豆、草、鞍马,才捞到了这么个职位。
李贤在南京城卖官鬻爵的目的达成了,哪还有真心当官、真心死战的军士?
至今,李贤不知道王骥他们窝在南京城,到底在提防着什么。
蔡东攀站在台前,大声的喊道:“燕王暴戾,燕府打进了南京城,我们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当年铁铉见燕王时,骂不绝口,立而不跪!”
“燕王见状无奈,说:好一条铁骨,既不跪朕,朕宥汝面北而跪,亦算归顺。”
李贤看着蔡东攀,这的确是太宗文皇帝说的话。
当然这里文皇帝,耍了个小心眼,奉天殿坐北朝南,若是铁铉面北而跪,上朝的时候,也算是跪文皇帝了。
这是文皇帝给铁铉的体面,你忠你的建文帝,我做我的永乐皇帝,大家互相体面一下,闹得那么难堪作甚?
都是大明。
“燕王强令一顾,终不可得,铁铉不跪北,乃命人将他耳鼻割下,爇肉令熟,纳入铉口,并问肉味甘否?自古无此刑法!”
“铉大声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何不甘?燕王盛怒,喝令寸磔廷中。”
李贤立刻了然了,这个蔡东攀,就是第一句话是真的,后面就开始了胡编乱造!
李贤用力的敲了两下铜钟说道:“时间到了。”
蔡东攀一愣说道:“我还没说完呢,那五轮沙漏里,不是还有沙吗?”
李贤看向了沙漏,用力一敲,沙漏应声而碎,他袖子一顺,将桌面上所有的碎屑都扫落在了地上,一个小厮匆匆过来打扫干净。
李贤笑着说道:“现在已经没有了。”
蔡东攀哪里见过这等无赖事,他愤怒不已,但是沙漏的确没了。
“你话说的不对,铁铉怒骂,遂磔于市,何来割耳之说?”李贤知道蔡东攀想要表达什么,但是李贤就是不让他表达。
他握着咨政院大印,让你说你就说,不让你说,你就只能闭嘴。
蔡东攀这是胡编乱造。
南京法司所记,只是说文皇帝终不可得忠臣,磔于市。
明实录也有载,朱棣对群臣言,每称铉,必言其忠。
忠乃是礼,礼法在李贤这个儒学士眼中,是不容许如此曲解的。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都是品德,乃是五常之大伦。
但是蔡东攀这话说的铁铉狷狂,文皇帝暴戾。
既是对文皇帝的污蔑,也是对铁铉的侮辱。
即是对仁的曲解,也是对忠的曲解。
这是在扛着礼法大伦的大旗,反礼法大伦。
如此几番曲解之后,这天底下哪还有五常礼法之大伦?
李贤懒得跟他辩论,连上他算上,所有人都是秋后的蚂蚱罢了,他拿出了一个新的五轮沙漏,笑着说道:“下一个。”
蔡东攀悻悻,李贤是进士及第,要学问有学问,要才能有才能,他蔡东攀别说和李贤辩论,就是和刘昇辩论,都不是对手。
咨政院吵吵闹闹了半晌,终于定下了几条似是而非的政令,李贤宣布了休会。
他走出了咨政院的时候,才知道了大明军已经攻克了徐州城。
应天府上下,刹那之间,变得惶惶而不安。
李贤狂喜!
他来到了户部衙门,将已经清理好的黄册和鱼鳞册,进行了一些梳理。
他不能把所有的账目都带走,但是可以把总账目私藏起来。
他打算交给玉娘,这是功劳,可以保玉娘的命。
玉娘说:「还说爱我,满嘴胡说」,但李贤并不是胡说,而且玉娘肚子里有了他的孩子,他自然要护玉娘和孩子的平安。
这算是李贤现在唯一的念想了,陛下并不打算对他在京师官邸的家人动手。
李贤整理好了之后,前往了戎政院。
他刚走到戎政院的时候就乐了,他看到了王骥、张輗、张軏三人,还在南京。
陛下把徐州城都打下来了,兵锋正在向着两淮而去,这三人不是说带兵驰援吗?
这给了徐州除了支持以外的一切支持不成?
李贤和陛下同时产生了一个疑问,王骥到底在做什么?大军盘踞在京师城下到底在防备着什么?
直到他走到戎政院讲武堂的时候,看着讲武堂议事厅,挂着的堪舆图才知道,他们究竟在防备着什么。
王骥叹息的说道:“我们将魏国公、宁远伯围困在凤阳,但是前几日,他们的一支奇兵突围,流窜到了宿州一带。”
魏国公徐承宗,徐钦子、开国武勋首功徐达曾孙。
魏国公世代居住在南京城,任守备。
南京留都有一整套的官僚体系,这一套的官僚大多都是不太好处理的官吏,没什么才能还比较棘手,然后扔到南京赋闲。
南京有三个最主要的官职。
一、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是文臣。
二南京镇守太监不常设。
三、南京守备,一般由侯伯爵,担任守备,但是魏国公一直兼领中军府。
孙继宗正是杀掉了和李贤同名同姓的南京守备丰城侯李贤,才有了机会进南京。
李贤一直奇怪,丰城侯死了,南京军哪里去了?
为什么王骥等人一直在南京城下,感情侧卧之榻还有凤阳卫和中军府在!
怪不得,王骥一直在南京城内,不肯离开,他一挪窝,怕是徐承宗和宁远伯任礼就杀回了南京城!
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可明说的人间阎罗驻跸两淮
大明有一姓两国公府,正是徐家。
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嗣为魏国公,长女嫁给了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燕王妃。
徐辉祖在建文朝为官。
建文元年,太祖高皇帝忌日,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位朱棣的嫡子入京代父祭拜。
当时朱允炆想要把这三个燕王子留下来作为质子,防止燕王造反。
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黄子澄说:「不可,我们留下了三个燕王子嗣,不就是告诉燕王,我们在怀疑他吗?提醒燕王因此做出准备,这是有害的,不如把三子全部遣返。」
徐辉祖对建文帝说:「朱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燕王心腹大患。」
然后朱允炆又问了徐达次子、徐辉祖的弟弟、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
徐增寿说:「燕王和皇上的父亲懿文太子同母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
懿文太子就是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标。
朱允炆一听,颇有很有道理,四叔怎么会有谋反之心呢?那可是亲四叔啊!
朱允炆就把朱高炽三兄弟,放回了燕府。
建文三年,曹国公李景隆带领大军和燕府军,在白沟河展开了血战。
李景隆带着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打的燕府节节败退。
燕府屡战屡败,且战且走。
正当燕府大军溃败之际,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到燕师背后,开始前后夹击!
朱棣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亦不能敌!眼看着大势已去,朱棣暗道:吾命休矣!
李景隆的牙旗,就是主帅的大旗,忽然就倒了!!
说是一阵大风给吹倒的。
朱棣一看敌人牙旗倒了,己方士气大增,便再次开始组织进攻。
白沟河之战,建文朝六十万大军大败特败,李景隆逃往济南。
李景隆到底是不是奸细?
反正大明礼部尚书胡濙说李景隆不是奸细。
那阵风,吹倒牙旗的大风,就是天命所归!
但是礼部尚书胡濙又说,李景隆虽然被囚禁,最后善终了。孩子还是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住在曹国公府内。
魏国公徐辉祖还在白沟河之战后,去接应了李景隆。
建文四年,魏国公徐辉祖领兵,在齐眉山大胜特胜了燕府大军!
徐辉祖在两淮抗住了燕府大军进攻步伐,为将领何福、平安两人再次组织军队,争取了很多的时间。
当时天气变得炎热了起来,徐祖辉、何福、平安三路大军并进,打的燕府军节节败退。
燕府大军再次陷入了举步维艰、生死危急的地步!
徐辉祖刚要趁胜进剿朱棣时,就收到了朱允炆的诏书。
朱允炆的诏书让徐辉祖撤军。
徐辉祖临阵痛骂:「朝中逆臣堪比秦桧,这诏书和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飞一样的昏聩。」
因为朝中的黄子澄、黄观、方孝孺人都说:「两淮难民说了,燕府的军队已经撤退了,徐辉祖有养寇自重的嫌疑,手握大军不回京,这是想谋反啊!」
朱允炆就让徐祖辉撤军回到了南京城。
朱棣一看徐辉祖主力撤军,立刻开始了对两淮的何福、平安的征讨。
最终彻底占领了两淮。
直到此时,朱允炆未尝没有一战之力。
朝中大将盛庸请战,带领太子府水军和燕府,在长江沿岸打了许久。
本来看着长江发愁如何渡江的朱棣,一下子就有了船渡江了。
没船渡江?太子府可以送啊!
徐辉祖表面上看,还算抵抗积极,但是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就直接暗中给燕府传递消息,属于明面上的内鬼。
最终徐增寿这种暗通曲款的行为,被朱允炆发现,朱允炆便杀掉了徐增寿。
朱棣登基之后,封了徐增寿为定国公。
永乐五年六月,徐辉祖死在了家中,一个月后,徐辉祖子徐钦嗣魏国公。
自此,大明徐家一门两公。
李贤对当年的靖难之役越了解,就对现在南衙这种处处诡异越理解。
太子府全员内鬼,这是有传统的!
这种传统背后的成因比较复杂,值得专门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全员内鬼。
但显然,此时的王骥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李贤看着堪舆图,愣愣的问道:“魏国公府这么大的事儿,我们都不知道,你们将他们围困在了凤阳府,现在他们已经突围了,怎么办?”
王骥痛定思痛的说道:“我们严密防守长江一线!退出两淮!”
其余经常参与戎政的人员丝毫不意外,他们甚至还长松了口气。
李贤大约明白了王骥的想法,那就是划江而治。
长江是天堑,只要守住了天堑,大明军队没有船舶,如何渡江?
没法渡江,只要慢慢经营,划江而治还是能够做到的。
这大约就是王骥的想法。
蔡东攀这样的人,不算少数,他们觉得当初建庶人朱允炆做错了很多次,哪怕少错一步,也能够划江而治了。
比如蔡东攀就说过,若是不让盛庸出战,朱棣没有水师,如何渡江?划江而治未尝不可。
王骥大约也是这种思路。
但是当时燕王是藩王,现在来的敌人,是皇帝啊!没船?没船是怎么度过黄河呢?
长江的确很宽,但是还能有大海宽吗?!
月港市舶司已经开始营建战舰了,密州市舶司在籍的商舶有多少?
近五千!
这么多的商舶,皇帝一声令下!五千船舶渡大江!
哪怕不给银,也有无数人上赶着舔皇帝的脚底板,愿意把船拉过来给皇帝用。
固守南京?
守得住吗?
李贤一言不发,看着他们规划着如何彻底脱离两淮,捣毁渡口,在长江沿线布置防御,图谋划江而治。
徐州兵败的消息,让南京城开始变得躁动了起来。
李贤离开了戎政院后,立刻来到了咨政院,快速的写下了几个政疏,等待着咨政大臣的入席。
王骥要忙于军务,他压根没有功夫来参加咨政大臣会议。
李贤等到人到齐了说道:“下面我说几点,要是反对的话,请举手。”
“徐州兵败,京师人人惶恐不安。”
“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有二十五万大军,而皇帝只有八万军,一个团营的兵力准备进攻应天府。”
“另外一个团营,正在向襄阳而去。”
“这南京城下我方二十五万大军,布置在长江沿线,一定能够守住敌人的进攻!”
“将皇帝的八万大军,活活耗死在天堑之上!”
“无论怎么见,二十五万对八万,优势在我!”
李贤这话一出,咨政院那种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安的气氛,终于被冲淡了一些。
李贤的话没错,皇帝南下军队进攻应天府方向,只有八万人,虽然这八万人是精锐,但是他们有二十五万大军!
李贤继续说道:“我们不能在皇帝大军未至之前,自乱阵脚,这样更不可能获得军事胜利。”
“为了安定京师情绪,我有以下几个提议,若是有人反对,可以发言。”
“一,都察院御史前往应天府及各州府县安定民生,劝谕百姓,严查……”
李贤的这五条安民之策,是极好的,出发点是安定后方,从道理上讲,李贤的这五条安民之策,是基于南衙僭朝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
当然李贤的效率是极高的,他这五条,比咨政院吵一个月的成效都要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