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8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不放心,那就一道前往便是。”朱祁钰知道这是卢忠的忠心,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朱祁钰一边走,一边好奇的问道:“卢忠,你和袁彬孰强?”
  卢忠闻言也是一愣,俯首说道:“武怕少壮,臣比袁公方年轻十岁,单论武技,臣强一些,若是生死搏杀,不相伯仲。上次袁公方到松江府觐见陛下时,臣就和袁公方切磋了一番,臣赢了。”
  朱祁钰素知卢忠武力强横,这还是第一次知道卢忠和袁彬切磋都能赢,袁彬已经过了巅峰期,要不然朱祁钰也不会赐下青兕刻金长短铳让袁彬防身,为这事,唐兴还唠叨了好多次。
  朱祁钰有些试探性的低声问道:“朕这样的,能打多少个?”
  卢忠呆愣住了,他这忙的脚打后脑勺,被这问题绕的有些迷糊,他总不能实话实说,说能打一百个,陛下的拳脚功夫在京营中是个合格的军卒,却完全达不到锐卒的标准,卢忠思考再三才慎重的说道:“陛下手铳之精准,天下无敌。”
  这是实话,卢忠没有欺君,大明内外无论是谁,把枪对准陛下都要手抖,陛下却不会手抖。
  “嘿……哈哈。”朱祁钰摇头笑了笑,上了大驾玉辂,大明高皇帝是神武,大明文皇帝是英武,朱祁钰在武这方面,多少有些执念。
  卢忠并没有把这句玩笑话放在心上,因为陛下对所有外臣都称职务,单单叫他名字。
  春秋大阅,是天明节固定的仪礼,朱祁钰的大驾玉辂来到北土城的时候,典礼已经万事俱备只欠皇帝这个东风。
  礼部尚书姚夔虽然在洒水洗地之事上不及胡濙,但是在处理礼部诸事上,绰绰有余,而这次操演,是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仪二人负责操演。
  这次大阅,除了原来的武备,又展示了一些花里胡哨的新式装备,和于谦当年说的一样,火器花样繁多,唯独这子母炮有用,这些花里胡哨的装备,唬人是够用了,但也就是唬人,并没有形成战斗力。
  礼炮按照大明皇帝定下的规矩,只有一十六响。
  让朱祁钰极其意外的是,这次居然出现了女兵。
  她们是医护兵,专门负责处理军队驻扎之后的防疫与伤病等事,极其专业,朱祁钰之前就一直想把女兵纳入大阅的序列,奈何之前女兵是否适合出现在战场,一直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而这次北伐,医护兵的表现赢得了大明军卒的一致肯定。
  胡濙虽然已经不在礼部,但是这礼法岂是不便之物的传统,还是留了下来。
  “很好,很好。”朱祁钰看着这些医护兵走过了北土城前对着于谦颇有感触的说道,巾帼不让须眉。
  这些女兵出现之后,观礼台上出现了一片议论之声,一些个谋求着兴文叄涞某甲用嫔疾缓每矗庑宋膮'武还是镜花水月之事,这女兵们的出现,简直是在这些翰林、御史、给事中们的脸上,狠狠的扯了一巴掌。
  而后便是争夺冠军旗的操演,朱祁钰本来以为是演练性质,看了片刻,才察觉到了事情不大对劲儿。
  朱祁钰看着石亨有些奇怪的问道:“英国公和成国公是有什么私怨吗?”
  “并无私怨。”石亨非常确信的摇了摇头说道:“年轻人都气盛,为了冠军旗别着一股劲儿。”
  这两阵操演,显而易见的打出了真火,这兵刃并未开刃,但仍然是多人负伤,两军如此凶悍的对垒,看的朝士们心惊胆战。
  张懋到底是年轻,经验不足,逐渐陷入了劣势之中,正当所有人以为张懋必败无疑的时候,张懋带了一队精骑,从一个诡异的角度冲杀到了朱仪的中军大帐,而后就是惨烈的拼杀。
  张懋来的突然,朱仪应对的有条不紊,两方拼杀了半柱香的功夫,俱被打下了马,即便如此,两人仍在地面打的不可开交。
  朱仪瞅准了张懋奔袭力衰,找到了破绽,将手中钩镰枪架在了张懋的脖子上,虽然并非开刃,可这一下要是打实了,张懋非死即伤,至少要躺三个月。
  “服不服?”朱仪眼睛通红,气喘如牛的问道,而他手中的钩镰枪却是稳稳的架着,不给张懋挣扎的机会。
  张懋知道自己输了,他已经尽力了,他的呼吸如同风箱一样呼呼作响,却仍然大喊道:“不服!”
  朱仪逐渐冷静了下来,呼吸平稳之后,才伸出手来将张懋拉了起来,笑着说道:“不服憋着。”
  张懋抓着朱仪的手站了起来,依旧是不服气的说道:“下次我一定赢回来。”
  朱仪将笼手摘下,翻身上马半抬着头说道:“这次是我赢了,下次还是我赢!”
  朱仪打马上前,他要到北土城泰安门前领受冠军旗去,今年冠军旗还在四武团营。
  朱祁钰看着朱仪打马归来的身影,只能感慨,军事天赋这东西,真的不讲任何一点道理,不是张懋不够努力,不够强,大家起点相同的情况下,张懋怕是要被朱仪压一辈子,万年老二这种事,确实是憋屈。
  朱仪翻身下马,行半礼,铿锵有力的大声喊道:“陛下威武!四武团营武奋营指挥使朱仪,前来复命,末将擒四威团营威扬营指挥使张懋,请陛下圣裁!”
  “我大明,后继有人啊,忠国公,授旗吧。”朱祁钰对着石亨笑着说道。
  石亨的脸都笑出了褶子,看着昌平侯杨俊,一脸的得意洋洋,石亨是京师总兵官,但也是四武团营的都督,朱仪是石亨的嫡系,而四威团营的都督是昌平侯杨俊。
  听到皇帝裁定,石亨立刻站起来说道:“臣领旨!”
  石亨从兴安手中接过了冠军旗,一步步的走下了五凤楼,来到了朱仪的面前,将手中的冠军旗递给了朱仪,用力的锤了一下朱仪的肩膀,大声的说道:“陛下敕谕:我大明,后继有人!”
  朱仪、张懋,是大明武勋衙内的遮羞布,大明衙内成千上万,能有胆量上战场的本就没多少,吃得下苦的更少,绝对数量的衙内都是勋军之列,都是大明米缸里的米虫。
  可是看到朱仪和张懋如此风采,这些米虫可以自豪的说一声:我和英国公、成国公都是武勋之后!
  “谢陛下!”朱仪抓稳了手中的冠军旗,转过身来,高高举起冠军旗,几乎于咆哮般的喊道:“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陛下威武!”
  参加大阅的大明京营的锐卒们,不停的顿着手中钩镰枪,眼神坚毅、面色凝重,用力的嘶吼着:“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陛下威武!”
  山呼海喝之声,直冲云霄,似是要将这天空撕裂一般。
  朱祁钰站起身来,走到了五凤楼的凭栏前,看着大明京营的军士们,两手虚伸,往下压了几下,山呼海喝之声渐止,五凤楼上的龙旗大纛在风中猎猎作响,朱祁钰昂首挺胸,朗声喊道:“大明军,威武!”
  小黄门将陛下的天语纶音传到了城门之下,而锦衣卫的大汉将军,齐声呐喊。
  “陛下威武!陛下威武!陛下威武!……”山呼海喝之声再次传来。
  现如今,大明北衙的京官们,是有那么一些恭顺之心的,陛下说不能碰的底线,京官不会丧心病狂的试探,因为他们能够亲眼看到、感受得到陛下的十二团营。
  每次春秋大阅之时,心里有鬼的朝士,总觉得这北土城前的军士们,下一刻就要把钩镰枪捅进他们的心窝。
  在大阅之后,朱祁钰还专门把英国公张懋叫到了御前,做了做思想工作,打不过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若是因此失了勇气,或者自暴自弃,才是懦夫。
  朱祁钰这思想工作完全白费心思,张懋并不是懦夫。
  大明京师的大阅结束之时,远在陕西的缇骑们,在不停的查补,陕西道的官员落马,只是一个开始,卢忠回京复命,也只是带走了官身案犯,留下了八百缇骑继续查补。
  官员身后的庞大利益集体,也是缇骑们要剿捕的对象,讨伐抓捕之事,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主持剿捕的是一名天子缇骑,身着飞鱼服,腰配绣春刀和兵仗局御制手铳,脸上依旧扣着面甲,此缇骑放下了手中的文牍,站起身来,拿出了自己天子缇骑的火牌和一封圣旨说道:“陛下有明旨,陕西道各关隘已经锁关,我们有十五日的时间,来剿捕凶逆贼人。”
  “陛下有旨:胆敢抵抗者,格杀勿论!”


第九百四十二章 魏景阳什么东西,也敢用景泰二字?
  天子缇骑罗成信,本名罗老四,本是山东一农户,正统十四年八月,罗成信时年十六岁,响马劫了他的村寨,只有罗成信和他的两个兄弟幸免于难。
  罗成信和两兄弟,无以为生,村落已经被完全烧毁,而他们家无余财,也借不到种耕田,去投奔富户做佃农,这富户一听说是被响马洗劫幸存,怕招惹灾祸不敢收纳。
  听闻皇帝兵败土木堡,郕王下令备操军入京,罗成信和两个兄弟起了分歧,罗成信从了军,两个兄弟落草为寇。
  罗成信在京师之战以悍勇立军功,在德胜门决战时,阻拦瓦剌大石也先的怯薛军,罗成信斩首三级,而后罗成信奔赴宣府,成为了大明第一批夜不收哨的墩台远侯,他参与了景泰年间所有战事,五年时间成为了瞭山,随后遴选成为了缇骑,最后因功成为天子缇骑。
  罗成信是当初跟着唐兴到交趾的缇骑之一,也跟着袁彬抓拿过安南国王黎宜民。
  罗成信在功成名就后,曾经寻找过自己的两个兄弟,人找到了,不过找到的是死讯,两个兄弟落草为寇后,死在了响马火并之中,罗成信很清楚,他的两个兄弟,即便是不死在响马火并,也会死在大明军手中。
  大明军始终都在剿匪。
  赛因不花第一眼就看出了王复是墩台远侯,因为墩台远侯的眼神,那个坚定的眼神里,充斥着坚定的忠诚,这份忠诚是对大明的忠诚,同样也是对陛下的忠诚。
  罗成信也有这种忠诚,几近狂热的忠诚。
  他所遭受的不幸,他无法改变,他经历的苦难,他无能为力,曾经的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死在响马的屠刀之下,曾经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兄弟走上不归路。
  当初,他有多恨,现在,他就有多忠诚,因为他的主公,正在一点一点的解决这些人间悲剧。
  罗成信站起身来,以一种冷酷的口吻说道:“陛下的剑指向哪里,那里,就是我们的埋骨之地。”
  “查案需要证据,平叛不需要,我等为陛下鹰犬,胆敢袭扰,即为谋大逆。”
  罗成信之所以反复强调,胆敢抵抗格杀勿论,是因为罗成信嗅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在查案的过程中,罗成信发现了陕西三司瞒报的众多民乱,少则三五十聚啸山林,多则千余纠众流劫汉中诸地,而这些民乱全都被三司含糊其辞为山匪作乱。
  而这些山匪大多数都是附籍归化的西域人。
  附籍归化,就是附入本地户籍的外地人,这些归化人,大多数是从西域至大明,逢大赦天下,诏曰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这些归化人,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大明人。
  这些‘山匪’,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岐山县的魏景阳,以景泰王为号,其驰骋关中地区肆意劫掠,岐山、华阴二县官衙,早已名存实亡,岐山县知县事贾钺当街被杀,已经三年之久,可是这个知县死去这三年,往来公文从无断绝,似乎这个知县还活着一般。
  而金州石香炉等地又有陈克己等众多山匪响应魏景阳,举景泰王大旗,甚至转战山西垣曲、河南济源等地。
  这魏景阳什么东西,敢跟陛下用相同的景泰二字?
  此时陕西地面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全部被缉捕,政、法、军,罕见的出现了权力真空,大明朝廷在陕西属于群龙无首,封锁关隘,就是怕出大事,而罗成信和他带领的八百骑,就是这权力交接之际的定海神针。
  大明念的是真武大帝的《真武经》,不是沙利亚。
  而罗成信要确保陕西地界念《真武经》,这是作为天子缇骑的使命。
  但是在此之前,罗成信仍需要上奏通禀,天明节后,罗成信通过鸽路收到了大明皇帝的亲笔敕书:朕不在西北,三司空位,便宜见机行事,力有未逮,可求助甘肃都司都指挥广宁伯刘安。
  罗成信并不需要求助广宁伯刘安,缇骑虽然只有八百人,但是用来剿匪,已经绰绰有余。
  十五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再开关时,陕西地面的‘山匪’们,已经被清缴一空,魏景阳这个景泰王被械送回京,其余叛逆者、附逆者皆被斩首示众,还有十数家支持景泰王的遮奢豪户被抄了家,第二批人犯也被押送归京。
  景泰王能够在陕西地面成事,离不开这些遮奢豪户们的支持。
  而大明缇骑这十五日剿匪之事,仅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