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好。”朱祁钰肯定了兴安的工作,高度保障了官员安全和日常起居。
“这小妾是不能带的吧?”朱祁钰问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小妾。
第一百四十五章 日月山河倒悬,大明江山破碎
“不能,陛下大明律明文规定,四十岁膝下无子,方可纳妾。”
“臣走访了下,除了极少数,其他都不可以带入官邸之内。”兴安回答了皇帝的问题。
关于小妾、侧房是否可以带入大小时雍坊,兴安也是和刑部沟通过的。
这种沟通并不违制,大明的内廷是一个权力机关,和朝臣沟通可以,但是和朝臣勾连,那就是找死了。
刑部尚书俞士悦面对内署的沟通,也是回答的非常果断。
在有记载的文献之中,中国这片土地上,都是一夫一妻制度,并没有平妻,至于多妾,那更是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
四十岁无子可纳妾,但是朝里的大小官员,各种偏室不计其数。
这是对大明律的亵渎。
“原来如此。”朱祁钰点头,只能感慨一句,国家这艘船,是从顶上开始漏水的,一点错都没有。
京师纳妾之风是极为严重的,比如兴安的这份奏疏上,一个七品官,就有两房小妾。
“私自纳妾,必然家宅不宁,那还怎么能安心为国朝做事呢?”朱祁钰批了兴安的建议。
至于怎么处理这些个小妾,甚至妾室生的孩子,朱祁钰也不需要管,因为怎么处理,在大明也是有一套潜规则的。
大明对京官会定期京察,这种京察是由都察院、锦衣卫、大理寺、吏部、礼部联合执行。
每到这个时候,这种既不符合大明律,又不符合礼法的小妾,就会被处理掉一批。
等到京察过了,再养就是……
朱祁钰直接断了他们再养的念头,都进官邸待着吧。
“于少保上奏陈情,说也想在官邸内找一普通房舍居住,觉得九重堂原来是国公府,而且是靖难第一功淇国公府,规制太高,心有不宁。”兴安又翻找了一番,将一本于谦的陈情奏疏递给了陛下。
朱祁钰都没打开看,摇头说道:“不妥。”
“兴安,于少保持节守正,不搞那朋比为奸之事,但是奈不住有人甘愿为其门下走狗,于少保住在九重堂,反而能保住于少保的名节。”
兴安抬头看了一眼陛下的脸色,与寻常无疑,再低下头说道:“陛下英明。”
兴安在观察陛下的神情,陛下是否对于谦起了猜忌之心,但是显然是没有的。
这让他长长的松了口气,要是陛下和于少保闹僵了,那可是天塌了的大事。
大明现在的办事效率,在经过了瓦剌围困京师这么一吓之后,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
次日工部和户部就拿出了具体的章程,京营这二十万人,当天下午就开拔,不是去打仗,而是去修路,自然不用准备那么多。
这次京营将士们手中的武器,不再是钩镰枪火铳,而是锹锄墩等修路的工具。
而朱祁钰赐下的飞鱼服,也在一日之内,随着陛下的圣旨,送到了宣府。
“臣叩谢皇恩浩荡。”杨洪两鬓斑白,长揖在地。
宣旨的是从福建快马加鞭赶回来的李永昌,虽然陛下一再强调,杨洪年事已高,不用行全礼,但是杨洪还是长揖在地,行了一个拜礼。
“昌平侯接旨。”李永昌将手中的圣旨交给了杨洪。
杨洪接过了圣旨,站了起来。
所有的支持之中,来自陛下的信任,最为重要。
宣府京师门户,一旦杨洪想要养寇自重,或者直接和瓦剌人搅合在一起,那陛下只能向南播迁了。
但是杨洪显然不会。
即便是刨除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比如京师长子杨俊亲亲之谊、忠君体国爱国之谊、袍泽抵背相杀的袍泽之谊等等,从最最功利的角度。
杨洪贵为大明昌平侯,跑去瓦剌和瓦剌人,一起去吃沙子吗?
瓦剌人多穷啊。
“陛下说让咱家替陛下看看大明的好儿郎们。”李永昌提到了墩台远侯夜不收。
这二百八十人,等到明年的时候,又有几个能够再看到?
李永昌站在校场上,他看着这些军卒,领了飞鱼服,笔直的挺立在校场之上。
李永昌没有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任何畏惧之色,反而是拿着飞鱼服的手,颇为颤抖,十分的激动。
陛下问,一套衣服就能让人卖命吗?
一套衣服或许不可以,但是来自陛下赐服的认可,却是可以。
这种神情,李永昌见过。
在京师之战中,京营出城作战之时,他见过。
明知敌人是训练有素,甚至新败大明精锐的瓦剌人,那些出城作战的军士们,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
能不能打得过,打过才知道。
未战先怯,那不是男儿本色。
他们是泸定桥上那一排排的石狮子,是大明的护栏。
“穿上,穿上,陛下让咱家看着你们都穿上。”李永昌的声音里有点哽咽,他不停的挥着手,示意这些军卒们,都换上飞鱼类莽的飞鱼服。
这是仅次于蟒服的赐服。
当一排排的军士们,换上了飞鱼服,站在了校场之上,李永昌已经令随行的画师将这个画面,定格在了画布之上。
李永昌并没有耽误这些军卒们太多的时间,画师简单的勾出了轮廓,事后再做填补。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一个军卒带头大喊了一声,琐碎的声音开始响起,然后汇聚成了整齐的吼声。
大明的军卒的感情是极为内敛的,他们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情绪。
也不像文臣们有那么多的平平仄仄,这句话是陛下在太庙祭祖的时候,喊出来的。
他们听说了,他们就喊了出来。
或许,在很长时间内,这两句话,都是支撑着墩台远侯夜不收所有人,走下去的信念。
一直到日月山河倒悬,大明江山破碎的那一刻。
李永昌抿了抿嘴唇,站直身子,用力的攥紧了拳头,跟着这些夜不收大吼了一声:“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
夜不收这二百八十人的壮士,再次换上了他们自己的衣服,彼此乐呵呵的领了军马,互相锤了几拳,一些军士,还吹了个响哨,就奔着茫茫草原而去,消失的无影无踪。
“墩夜二项,了操传报,其险苦艰难,比之别军悬殊,若非加厚优给,何以责其用命?”李永昌和杨洪沟通了下关于夜不收待遇的问题。
这也是陛下的疑惑之处。
这墩台远侯,深入敌营,比别的军队辛苦的多,为什么不能厚待一些呢?要不然他们怎么会卖命呢?
朱祁钰之所以没有直接下旨,给夜不收厚待,是想问问杨洪的意见。
杨洪看着健儿们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上,摇头说道:“一来,多少钱财能买一条命呢?二来,若是因为优厚待遇,加入夜不收,那就是为利而来。若是为利,何来忠诚?”
李永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这两个理由,很合理。
不为名、不为利,无分寒暑,昼夜了望。
李永昌继续问道:“那若是不加厚待,岂不是国朝亏欠他们良多?”
“可有折中之法?”
杨洪摇头说道:“臣愚钝。”
李永昌是代陛下闻讯,他的回答是告诉陛下,自然称臣。
这就是宦官为何能够在各镇耀武扬威,他们代表的是大明皇帝。
李永昌和杨洪站在宣府的五凤楼上,看着远处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营堡,相顾无言。
良久之后,李永昌才松了口气说道:“昌平侯,陛下调拨的粮军备之物,一月内即到。”
“咱家传旨也传到了,就不多留了,陛下亲设经筵,待昌平侯凯旋!”
李永昌下了城墙,翻身上马,向着居庸关方向而去,四五个番子,紧随其后。
他沿途看到了十团营的军士们,十分认真的修桥补路,一些需要拓宽的地方,也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现在大明有了新式火药,这些过去无法解决的山崖问题,现在有了新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炸。
李永昌一路也未休息,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就回到了京师,见到了大明皇帝,将一路的见闻,事无巨细的讲了一遍。
尤其是墩台远侯临走的时候那一幕,军士互相捶几拳,然后吹着口哨,消失在天边的场景。
李永昌将画师画了半截的画,递给了兴安。
朱祁钰摸着画卷,虽然上面只有简单的线条,但似乎这二百八十壮士挺拔的身姿就在眼前。
他不住的说道:“好儿郎啊,好儿郎。”
“务必把这幅画画完,裱好以后,送来挂在……这面墙上。”
“臣领旨。”
他坐直了身子说道:“至于待遇问题,这个很好解决嘛。”
“参加了墩台远侯的夜不收边军,其家属可以迁到京师附近,我看大兴南海子这地方,就不错。”
“对外就说,为了保证远侯忠诚,这优待政策不就可以执行下去了吗?”
“然后让远侯家属们,少说待遇便是了,这墩台远侯,三年一轮换,只要墩台远侯自己不说,家人不说,这不就是折中之策吗?”
后世那些秘密战线,还有一线缉毒警,不都是这样做吗?
朱祁钰忽然一愣,杨洪都七十岁了,这是古来稀的岁数。
他应当是想到了折中之法,但是施恩这件事,只能由陛下来说,也只能由陛下来做。
这样才有保障。
否则不就变成了恃恩自恣?
所以,杨洪的回答是臣愚钝。
第一百四十六章 陛下家宅安宁
明明组建墩台远侯,是一件好事,优待夜不收军士,也是一件好事。
却仗着这件事去讨要待遇,万一陛下觉得这是军士们应该尽的义务,不加厚待。
这一件好事,岂不是就变成了皇帝猜忌,军士也得不到优待的坏事?
杨洪当然清楚,如何去折中,但是他不能说。
陈懋也是这样,明明南征辛苦,却是屡次上奏请罪,一句一句闽南刁民,却是处处回护所谓刁民。
于谦也是这样,不喜欢在朱祁钰耳边念经。
事儿就这么个事儿,皇帝你自己看着办。
“一个个的,都靠朕自己去悟吗?”朱祁钰摇了摇头说道。
兴安俯首说道:“这是臣子的恭顺之道。”
或许也是这些军将们的生存之道,朱祁钰如是想到。
他点头说道:“明日讲武堂开堂之事,是否准备妥当?”
“全都准备妥帖了。”兴安赶忙说道。
京营军官任免的权力,明定升迁,是皇帝必须要做的事,也只能是皇帝的,谁插手都不可以。
讲武堂不就为了这个出现的吗?
“陛下要住讲武堂的事儿,皇后千岁和贤妃千岁都比较不满。”兴安赶紧说道,这可是汪美麟千叮咛万嘱咐的事儿。
陛下多晚回来,都得住家里!
还有生孩子的大事呢。
朱祁钰愣了愣,他让不让官僚小妾住在官邸里,让他们家宅安宁,这轮到自己了,自然也要让家宅安宁才是。
“那就暂时不住讲武堂了。”他认真思考了一番之后说道。
兴安终于松了口气,他不是要做佞臣,而是陛下生孩子,那也是头等大事啊。
连一向和皇帝对着干的朝臣们,对于陛下选秀之事,也是颇为上心。
这没有子嗣,朝臣们干了半天,不都是白干吗?那还怎么拧成一股绳呢?
兴安本来打算出去和皇后千岁和贤妃千岁说这个好消息,但是看到了李永昌还在书房,就没走动,而是恭候在原地。
“李永昌,朕任你为提督内臣,做朕的耳目之臣,讲武堂兹事体大,万不可懈怠,否则重罚无宥!”朱祁钰又提点了一句李永昌。
李永昌先是在石亨帐下听调,整理军务,京师之战打完,李永昌又去了福建,自福建赶回来,就没歇着,这又跑了一趟宣府。
他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会被任命为讲武堂提督内臣,这可是个重要的职务。
他赶忙俯首说道:“臣谨遵圣诲。”
“先下去休息吧。”朱祁钰示意李永昌退下,本就是宦官,这长途奔波,又赶得急,此时的李永昌也是颇为的憔悴。
“臣告退。”李永昌慢慢的退出了书房。
朱祁钰看着兴安说道:“你也去吧,皇后怕是等信儿也等急了。”
“喏。”兴安乐呵呵的行了个礼,推出了书房。
兴安来到了汪美麟的偏院,这里虽然不大,但是格外的精巧。
而杭贤也在这偏院里,春天了,陛下的衣服要更换,以前陛下还是郕王的时候,这常服也都是她们俩一起绣,两人之间其实也没多少芥蒂。
虽然说汪美麟膝下只有一个女儿朱翠薇,而杭贤有儿子朱见济,但是王府世子,也不着急定下,郕王年富力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