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兴-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先去青州休息一段时间。”
    徐世杨回答
    “等一切安排妥当,我会想办法让诸位回到江南家中。”
    话是这么说,可什么时候算是安排妥当,那就完全由徐世杨自己说了。
    “大人要愿意放我们回家吗?”戴梓似乎有些不敢相信。
    “我又不是山大王。”
    徐世杨真诚的笑道
    “只要不是去投鞑子,我这里来去自由。”
    “只是有一点,戴老先生,你们是怎么被送过来的,你们恐怕比我清楚吧?现在我就算是让你们回江南,你们就不怕再被朝廷根括一次?现在的江南,可有大家的立足之地?”
    说到这个,戴梓的脸色瞬间黑了下来。
    根括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事。
    朝廷或许只是想把工匠凑齐,送给鞑子好完成和亲。
    但下面执行的贪官污吏,怎么可能不上下其手,多捞好处?
    像戴梓这样,在军器监有些人脉,也有些名声的大匠还好说一点,一些工匠被塞上船时,身上根本不着寸缕,仅有的一点家产都被经手的污吏瓜分了!
    甚至还有女眷被人抓走卖掉的!
    就连戴梓,也是花了大半家产,这才勉强保住了年轻的女儿和儿媳。
    江南的生活是很富足,也没有经历什么战乱,可这根括,比战乱也没好到哪里去,再来一次,任谁都受不了。
    对这些已经进过一次和亲队伍的工匠们来说,去辽东是给鞑子做奴隶的,回江南肯定还要再遭第二茬罪,天下之大,居然没了这么多手艺人的容身之地,这简直是个笑话。
    “戴老先生,其实你们也不必灰心丧气,你们都是有手艺的,只要不去辽东或江南,在哪都能活得很好。”
    徐世杨奸笑着循循善诱
    “就比如说我们青州吧,我承认,我们如今正是百废待兴,可这不是正好能让诸位一展拳脚吗?”
    “我在青州也有‘军器监’,诸位暂且在那里暂住,顺便帮我做些活,凭你们的手艺,挣得钱粮养活自己家人毫无问题,说不定还能攒些盘缠。”
    “等过几年,江南那边平息一下,大家想回家,我也绝不阻拦。”
    戴梓好奇的问“江南平息……,大人这是何意?”
    徐世杨的原意是等他腾出手来,建立起一支真正的大军,征服江南之后,江南自然就平息了。
    当然,现在不能这么说,因此徐世杨的给出的理由只能是“等到朝廷意识到鞑子对江南不再有威胁,不会被几个鞑子所谓的使节威吓一番,就要在自己国土上根括,那时候,诸位就可以回去了。”
    “会有那么一天吗?”戴梓身边那个年轻人期待的问。
    “会有的,一定会有的。”
    徐世杨很肯定的回答。
    若是这个朝廷做不到,换个朝廷不就得了?
    ……
    不管工匠们怎么想,至少目前为止,除了青州,他们确确实实没有别的选择余地了。
    何况,手艺人凭手艺吃饭,也算是理所当然。
    青州至少答应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环境进行生产,只不过徐世杨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在青州的工厂工作,收入按照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结合计算。
    基本工资只有粮食和极少的副食品、衣物补贴,只能保证工匠和他的家人饿不死,但别想过的富裕。
    绩效工资上不封顶,每月考核各自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综合考绩之后发放,像戴梓那样的大匠,一个人努力一个月,就能让全家过的很好。
    何况戴梓家也不止他一个工匠,他的儿子——就是跟在戴梓身边跟徐世杨谈判的年轻人,也是个不错的军器监工匠,他们全家一起努力,花几年时间,重新攒下一份家业也不是什么困难的大事。
    当然,他们生产什么,必须得按照徐世杨的要求来。
    一些青州独有的先进武器,现在只能是以半流水线——各自生产某个零件,之后组装的形势生产,免得有人咬紧牙关一定要回江南,把徐世杨的新式武器泄露出去。
    戴梓在工匠中确实有些面子,在他的劝说下,被朝廷根括来的工匠全都老老实实下船,统一登记后等待分配工作。
    在登记的过程中,徐世杨发现,朝廷根括来的工匠简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什么行业都有。
    当然,主力还是朝廷自己的军器监和匠作监工匠,这些人大多能直接投入军工生产——大概也是鞑子最想要的人。
    但是,除此之外,来自民间的工匠就显得有些混杂了,其中既有铁匠铜匠木匠,也有石匠瓷匠,甚至还有熬糖师傅以及铸造过私钱的罪犯!

第229章 货币
    徐世杨真想捏住江南那些贪官污吏的脖子好好问问,把熬糖师傅送到辽东去到底是何居心?
    这个时代人们还没有发觉甜菜可以榨糖,辽东也不会有甘蔗,这些熬糖师傅若是真到了鞑子手里,哪有什么活路?
    当然,徐世杨自己现在也没有制糖产业,不过他有把势力扩张到台岛或琉球的计划,那里都是可以种植甘蔗的,大不了把糖产业的利润分给李氏海盗集团几成。
    另外,徐世杨现在觉得,也许他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引种一些甜菜,给自己的制糖工业搭一下基础——糖在工业时代之前一直是奢侈品,若是能给前线士兵的备用食品里加一点糖,关键时刻是真能救命的。
    何况糖的能量很大,也易于吸收,这个时代甚至可以当做药品使用。
    除了熬糖师傅以外,徐世杨还在工匠队伍中找到一些鞑子可能用不上,但对他自己来说十分重要的工种——造纸工匠。
    最好的宣纸工匠基本没有,但各种粗纸、草纸工匠却是不少。
    这对徐世杨来说也是极有用处,至少火枪兵的纸包弹药所需的纸张看起来已经没问题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神机兵的射速。
    另外就是,有了这么多工匠,江北原来以物易物的经济已经跟不上形势了,一些必要的货币流通是必须的。
    好处是,徐世杨在和亲船队中获取了大量硬通货。
    岁币中有三十万匹绢,徐世杨不打算让它们进入流通,得找机会把这些东西外销出去。
    三十万两银,直接当做货币使用实在太亏了,徐世杨打算把它们铸造成银币,目前的想法是,面值一两的银币含银85,铜15。
    这样,徐世杨手中的30万两白银,可以铸造大约35万枚银币。
    正好和亲工匠中也有铸币工匠,可以用来做这种工作。
    徐世杨打算把银币的兑换率暂时固定在1比1000文大周制钱上,这个价格略比现在一两比一贯半1050文)略低,但也没低多少,基本可以算作一两兑换一两。
    考虑到银币质地稳定,制作精美,这些溢价估计是能够被市场接受的另一个是时空,西班牙鹰洋之类的银币就曾经占领过相当大一部分国内货币流通市场),这样的话,徐世杨可以获得将近5万两“铸币税”,比抢钱都快!
    辅币的话,完全可以用岁币中的铜钱顶替,这些大周制钱仅官面上就有205万贯之多,除了可以用以对外贸易,徐世杨打算拿出其中一百万贯,在青州控制范围内流通。
    当然,自己的铸币权不能留在别人手里,徐世杨也打算给自己的辅币留出一条路,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代替大周的制钱。
    徐世杨自然不能拿宝贵的金属来制作辅币,什么金属都不行,因此他想趁着有这么多造纸工匠的时候,发行纸币辅币。
    纸币现在毫无信用,于是徐世杨拿江北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粮食做基础,拿纸币跟粮食挂钩。
    现在的青州,徐世杨掌握着最大的粮食流入渠道江南和本土生产)和最大的粮食储备,因而他可以直接规定自己发行的纸币与粮食,为一元对一斤,固定汇率。
    这样的纸币与其说是货币,不如说是粮票,不过用来作为辅币已经足够了,纸币兑铜钱和银币的汇率可以跟着粮食价格的变化而浮动,这样可以淡化粮票的货币形象,对坚定底层人民对粮票的信心有一定好处。
    徐世杨做过一些统计,青州军现在的仓库里有大约二十万石粮食,若是江南没问题,每年还能给他再运来十到二十万石,青州本身的粮食生产若能稳定恢复,大概能十五万石左右的税粮。
    在人口几次大规模增加的现在,徐世杨估计,不算江南输入,青州每年粮食收入的7成左右会被直接消耗掉。
    因此,徐世杨打算按库存和第一年净收入,发行15倍,共4500万元粮票。
    这些粮票将与105万贯铜钱一起在青州控制区内流通,然后等纸币的信用坚挺起来,就可以满满替代铜钱流通了。
    与货币政策配套的,自然是内部工资待遇问题的确定。
    徐世杨还是按原来的做法,打算把所有留在青州的人——不管是工匠还是家属,不管是禁军官兵还是宫女,全都算入自己的军衔制度当中。
    这样所有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级别获取固定的薪资,这份薪资完全以粮票支付,可以在青州公家的粮店或食堂里换取食物——除了粮食、蔬菜、肉类、鱼类、禽蛋甚至酒类都可以换取,只是价格有不同程度的溢价。
    而各人薪资之外的奖励——比如士兵英勇作战获得的勋章附赠奖励,工匠获得的奖金等,则以铜钱的形式发放,这样新来的工匠们会有更大的生产热情,他们有可能为了积攒回家能用的货币而努力。
    虽然徐世杨并没有放他们回江南的计划。
    ……
    拦截和亲船队行动的成功,为徐世杨和青州方面带来了海量的收入,而且有了这么一大笔利润,很多以前完全没法做无力做的工作,就已经可以着手开始了。
    当然,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会只有好处,从现在开始起,徐世杨不能让任何漕船通过运河到达燕云,这样的话,估计年底之前,鞑子就能得到和亲船队在齐省被拦截的具体消息。
    不知道女真人与蒙兀人之间的战争进行的如何了,如果女真人能够获胜,那么明年,等鞑子想办法略微积攒一些补给,他们随时有可能南下。
    而且,肯定不会是出动个把猛安的小动作,女真人全师而来都有可能。
    这将是一场事关重大的战略决战,若是能够获胜,或者哪怕只是把女真人逼退,青州就算跨过一个最重大的门槛,正式成为能影响整个天下力量平衡的重大势力。
    若是失败……。
    好吧,以前其实也是,跟鞑子打交道,失败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因此,现在就该竭尽全力备战了!

第230章 初步计划
    军事方面,徐世杨现在打算把新兵营全部纳入新军建制,但他不想组建太多的营了。
    新兵营的一千新兵,将给现有的7个步兵营各分配一百,剩余的三百人组成第十个营的基础。
    新营被命名为驭远,依旧是个步兵营,徐世杨希望从被扣押的大周禁军中吸收几百个精锐补充进这个新的营,然后再从其他营中抽调一些老兵,组成基础的军士官基层。
    连续抽调老兵的情况下,其他营的军士官比例已经降到了一个很危险的地步,继续组建新营,只会降低旧有单位的战斗力,在徐世杨看来,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新军步兵营由原来的500人编制扩大到600人,新增人员中,相对较为容易训练的锐士和选锋各占一半。
    这样8个步兵营合计4800人,由于依旧缺乏战马,致远骑兵依旧只有200人,靖远骑兵维持500人建制。
    另外,单独编组的陷阵兵加入运河三庄的部分庄客,凑足500人。
    冯三虎的训练营进行第二轮征兵工作,这一次徐世杨扩大征兵范围,新兵营将有2000人规模。
    这样的话,新军建制内共有7000人,全部为脱产职业兵,这就是徐世杨用来对抗鞑子反扑的核心力量。
    作为辅助,青州现在麾下有6万核心壮丁(含新征服不久的青州北部以及运河三堡),大概3万左右的非核心壮丁(青州的外围家族)。
    若是能吞并从运河向东到青州这块兖州地区上的坞堡家族,还可以增加1到2万青壮年男性。
    从人口上来看,青州军已经具备了与鞑子争锋的基础,但目前也只是基础而已。
    民兵没有与鞑子野战的能力,无论技战术还是武器装备,战斗意志以及信心,差的都很远。
    好在鞑子若是南下,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全师出动,对青州全面扫荡进攻——因为补给跟不上。
    前几年鞑子连续大规模南下,翼省一带已经被荼毒的不成样子了,数万大军人吃马嚼,想从当地获得粮草补给有些不太现实。
    因此,从辽东燕云到齐省这一路,谁进攻,谁就相当于被坚壁清野,所有补给和运送补给的劳力只能从本土过来,运到前线的每一石粮食,都代表了在路上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