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兴-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偏偏他现在还没有实力去清理这些半独立势力,这简直是如鲠在喉——咽又咽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
    相反,登州府那边就好了很多,由于大部分登州坞堡主的坚持抵抗,登州本地豪强势力被解珍无意中清扫了大半,这让徐世杨可以放开手脚,按自己的想法改造登州。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理清土地权限。
    登州豪强所拥有的土地和矿山都被纳入青州政府直辖,然后所有权转让给新成立的登州农业公司。
    登州农业公司与青州农业公司属于同级别,相当于青州节帅府的“央企”,权利很大。
    得到这些土地后,登农公司平毁旧田埂、界碑,把所有耕地连成一片。
    随后又集中收缴旧田锲、鱼鳞册之类土地产权证明,完全剥夺了抵抗青州的地方豪强的土地所有权。
    原本在这些土地上耕作的佃户,全部打散,重新安置。
    节帅府不辞辛苦,从青州、莱州迁移五千户至登州,又从登州迁走五千户,补充青州、莱州。
    用这个政策消除本地宗族的影响,代价很大——光一个移民路上所需的粮食,就不是个小数目。
    好在青州的库藏还算丰富,徐世杨亲自干涉下,给移民的粮食补贴足够,而且青州毕竟是个大军屯,大家都没有多少私产,迁徙中造成的个人经济损失微乎其微。
    当然,这种政策也就是在目前的齐省这么小的范围内还算能运行,若是将来势力范围扩大到全国,再用这种招数,必然会造成民众的极大损失,甚至引发民变都有可能。
    即使如此,徐世杨依旧不敢大意,为了争取民心,他明确规定,若是自愿移民,节帅府在经济上可以给予更多优惠。
    首先是租借耕牛、耕马等大牲畜,以及房屋、家具、农具、种子、口粮等生活必须物资的时候,自愿移民者可以获得一个更低的利率——只相当于强迫移民者所需支付的一半。
    而且同等条件下,自愿移民者可以优先租种跟肥沃的土地,纳税也可以酌情削减。
    为了配合这个政策,建兴十四年年初,徐世杨在青州府成立“齐民银行”。
    此时,齐民银行的权限相当于央行和商业银行的结合体,拥有发行货币(银币和粮票两种)的权利以及发放贷款和吸储的功能。
    徐世杨为齐民银行准备了20万元新银币、3万万文大周制钱(不到43万贯,之所以不用贯这个单位,目的是配合一元新银币相当于一千钱的币值)和价值50万新银币的粮票作为准备金。
    完成编户齐民的地区——青州、莱州、登州以及兖州部分地区,登记在节帅府人口黄册内的人口,都可以在齐民银行借贷。
    齐民银行的贷款利率最高为年息百分之三十,而且严禁九出十三归,以及驴打滚的复利等陋习。
    汉人农民或者老实或者愚昧,但从来不傻,与动不动“倍利”的旧时高利贷相比,齐民银行的贷款简直是天降甘霖!
    很多人甚至迫不及待的抵押身家性命,试图从银行借贷大笔资金,先把旧时欠坞堡主的高利贷还上,再去租种土地、当兵或进入工厂,慢慢偿还节帅府的贷款!
    这个时候,登州府以及青州府北部那些坞堡主已经被连根拔起的地方就显得较为有优势了——因为节帅府在平毁田埂、田界的时候,顺便把之前记录大家欠坞堡主的钱粮借条都一并焚毁了。
    因此,登州、青州北部等地的农民不用先欠银行一大笔钱去堵以往高利贷的大窟窿,直接借贷种子和口粮,就可以进入下一年的生产生活了。
    这又引发了更多的连锁反应:
    很多地主势力依旧强硬的地区,比如青州中部,兖州、莱州部分地区,以及泉城府那些直接投靠过来,没有挨过刀子的地方豪强,依旧通过高利贷压迫佃户,强行控制坞堡民的人身权利。
    这些地方的坞堡民在得知其他地区的坞堡民所享受的利率后,难免会有别的想法,很多人开始尝试举家逃亡,逃到齐民银行覆盖的地区,逃避坞堡主沉重的经济的压迫。

第250章 乡绅
    这种大量坞堡民自觉投向青州实控区的情况,正是徐世杨所希望看到的。
    他不清楚自己老爹打算怎么对付坞堡主,也不太清楚别人怎么看待他的施政方针,不过,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目的——铲除坞堡主这个阶层!
    首先是从经济上。
    成立农业公司,成立银行,都可以为这个目标所服务。
    前者可以慢慢剥夺坞堡主的土地控制权,后者可以轻易摧毁坞堡主发放高利贷的能力。
    两者一结合,实际就是挖掘坞堡主对堡民的人身控制权。
    当然,坞堡主还可以用暴力手段控制坞堡民。
    只是,论暴力,坞堡主依旧无法对抗节帅府,而且,节帅府也很期待对方能够给自己一个动武的理由。
    这个时候,任何成功逃亡到青州实控区的坞堡民,只要表示愿意参军,接受节帅府指挥,不管能不能加入到新军中,都可以得到节帅府的庇护。
    一开始还有些坞堡主按照以往的规矩,带狗腿子找来,试图把人带回去,结果遭到节帅府的言辞拒绝。
    后来坞堡主们改变做法,掏出不知道什么时候签署的,不知真假的借款单据,要求逃民连本带息还款。
    节帅府直接宣布这些借条不合法,代替逃民强硬的拒绝偿还这些借款——本息都不支付。
    甚至,若是逃民还有家人留在坞堡,节帅府还会出面要求把这些人带走。
    有些坞堡主恼羞成怒,对逃民的家人动用私行,打死打伤不少人。
    节帅府也不客气,直接派兵进驻这些拎不清情况的坞堡,将坞堡主判处死刑,其他坞堡高层流放,坞堡民编入青州直辖的户籍。
    这种事发生几次之后,很多坞堡主意识到他们没有能力强硬对抗青州节度使,只能尽量加强巡逻,确保手下佃户没有逃走的机会。
    然而,进入建兴十四年,青州方面发布节度使令,要求齐省范围内开始备战——各地坞堡主都要出丁,在黄河/运河一线修筑防线。
    节帅府的要求是在全控制区范围内动员至少十万壮丁,分摊给各坞堡,每家都有几十到百多人不等。
    这个命令让坞堡主们如丧考妣,倒不是因为动员这么多丁壮耽误他们自己的生产,而是因为一旦这些人纳入节帅府麾下,再要回来基本就是不可能了——有好好的自由民不做,谁愿意回去给坞堡主当农奴?
    何况,从农奴到自由民只需要对监工的青州兵说一句:“我要编户齐民!”即可,节帅府还会帮助堡民把他们留在坞堡的家人要走。
    这一来一回,每个坞堡至少能减少一半人口!
    由此,那些主动投降青州,但依旧保持半独立的坞堡主们站在十字路口上。
    他们中,有些人干脆主动把堡民释放出去,甚至还主动与堡民理清账务关系,尽可能收回部分财产,再把家族所属的土地卖给农业公司,只保留自家核心人力能耕种的部分。
    对于这种主动自觉的,徐世杨也不打算赶尽杀绝,除了土地可以在农业公司入股之外,徐世杨还开放盐业公司和钢铁公司的股权,允许这批坞堡主投资。
    徐世杨希望这些人将来能尝到工业和集体农业的好处,逐渐从土地主转型成第一批民间资本家。
    当然,这么自觉放弃自己手中权力的人很少,大部分坞堡主都还在想尽一切办法抵抗节帅府的政策。
    或软或硬而已。
    采取硬抵抗方式的坞堡主,干脆重新从青州体系中独立出去,拒绝继续接受节度使的命令。
    这样的傻瓜当然会遭到无情的镇压——由于分散太广,抵抗者无法串联,只能依靠周围自己的力量武装抵抗,而且他们平时作为武力基础的佃户们都是心向青州的。
    因此大多数武装抵抗者都被很快镇压,只有极少数与山贼沾亲带故,或者本身带有会道门性质的坞堡主还能带着亲信在青州无法实控的几个山区苟延残喘。
    至于采取软对抗手段的那些人,做法就显得有些复杂了。
    建兴十四年正月十五,趁着过节,一百多家地方豪强家主利用齐聚青州给节度使拜年的机会,跪在节度使府大门前,齐声痛哭。
    一百多老头子的哭啼声还是有些震撼的,何况传统的华夏政权,大多十分重视这些“乡绅”、“乡贤”的诉求——这些人相当于后世的媒体,直接掌握着民间舆论。
    徐睦河为了自己的野心,装也得装出一副重视“民情”的样子来。
    于是,他不得不亲自走出大门,把一众老族长迎进屋内。
    乡贤们的要求倒是完全不出所料:
    目的就是取缔农业公司和银行这类“与民争利”的企业,同时要求节帅府支持他们以往对坞堡民的索帐权利。
    “所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就算鞑子也没说借了钱可以不还的!”
    一个老的浑身颤巍巍的老头子在徐睦河面前大声疾呼:
    “何况俺们乡绅也没有强迫那些贱民借,当初俺们借他们钱粮,都是看在乡里乡亲的份上救急,若是没有俺们,他们早就都饿死了!”
    “还有田土,吾等家中田土无一寸不是家人省吃俭用,用十几年时间慢慢积攒出来的,不偷不抢,少帅却是成立那劳什子农业公司,对我等强取豪夺!”
    “如今少帅站在那些恩将仇报的贱民一边,处处逼迫我等,这如何能服天下悠悠众口!”
    “须知,我等乡绅才是国之基石!”
    另一个老头激动的不断用拐杖击打地面,大吼打交道:
    “大人您身为节度使,又是人父,怎可如此放任少帅倒行逆施?”
    “若是大军缺粮,我等自愿奉献一二!可任由少帅继续下去,我等乡绅必无立锥之地!”
    一帮老头子哭叫半天,最后齐齐一躬身,对面带不愉的徐睦河说道:
    “请节帅停办公司,切勿再与民争利!”
    徐睦河差点没忍住把手中的茶杯扔在这些老头脸上!
    省吃俭用的积攒?看在乡里乡亲面上救命的借贷?
    我信你个邪!
    不要忘记,徐睦河也是坞堡主,他中过进士,在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甚至比乡绅更高一层,是士绅!
    这些没见识的老头子,平时对老实巴交的佃户玩的那些手段,有什么是他徐睦河不知道的?
    居然还想拿这等胡话来蒙他!
    简直可笑至极!
    

第251章 权利
    徐睦河冷冷的看着眼前的闹剧,一言不发。
    如今,土皇帝一般的青州节度使也算是日渐威福自用,他不说话,只是用看死人一样的眼神打量一众老家长,很快就让这些刚才还义愤填膺的老头冷静下来。
    并且很快冷汗淋漓。
    老头子们这才想起来,徐世杨再怎么挖他们的根,至少没有搞过摔杯为号,幕后杀出三百刀斧手之类的事。
    而眼前这位,是确确实实真的干过的!
    “是什么,给了你们可以蒙蔽本帅的错觉?”
    等到大厅中静的落针可闻,徐睦河才幽幽的开口道
    “什么辛苦积攒,什么放贷是救民。”
    “你们那些龌蹉伎俩,真以为本帅不知道?”
    “若是辛苦积攒,本帅也没要你们的田土,自己雇工去耕种啊!农业公司得了田地,也是要雇工做活的!”
    “若你们放贷是救民,那就继续放啊!银行也没禁止你们放贷,只要下面老百姓还愿意借你们那九出十三归,还带着驴打滚的高利贷,你们可以随意放贷!”
    “争不过银行,你们动动嘴皮子就想本帅取消这些利民之举?做梦!”
    其实,徐睦河个人很想跟这些人商议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章程。
    毕竟这些龌蹉事他徐睦河以前也是都做过的,压榨程度比眼前这些人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徐睦河是士绅,天然的同情眼前的乡绅而不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光蛋。
    历朝历代,王朝执政的基础也是士绅、乡绅而非农民、小商贩和工匠等老百姓。
    “民”这个字,也是有范围的,可不是指天下人!
    不过,徐睦河的儿子,也就是这些人口中所谓的“少帅”徐世杨,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从上次父子两人长谈开始,徐睦河就发现自己的长子更重视普通老百姓的意见,对乡绅、士绅,甚至士大夫都不怎么看重——有时候他甚至觉得儿子十分厌恶这些人。
    这种情况下,让徐睦河在“支持乡贤,顶着长子的反对与乡贤商议施政方针”和“支持长子,顶着乡贤的反对与长子商议施政方针”之间做个选择,他会且只会选择后一项。
    这不仅仅是父子情深的问题当然,现在徐睦河与徐世杨之间的关系相比徐世柳南下之前亲近多了),更重要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