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军参谋部是从跟着王启年一起到齐省来贸易的回鹘商人那里得到这个消息的。
参谋部分析,这证明帕尔斯是个国力很强盛的国家——在长达几十年的高昌战争中,帕尔斯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其实与党项人差不多,双方基本互有胜负。
但每次战争,党项人即使胜利了,高昌也没法向西扩张,但只要失败一次,对帕尔斯防御线就会向东推移一点,直到今年高昌撑不住彻底崩溃为止。
估计用不了几年,战争在回鹘各部的领土上爆发,情况还是会差不多。
这是国力优势,党项人对此没有什么好办法,而高昌残余势力和回鹘各部现在开始希望引进外部势力帮助自己抵挡帕尔斯人。
比如吐蕃,高昌回鹘皆信佛,与吐蕃关系较为密切,吐蕃军支援的可能性很高。
另一个可能的援助是蒙兀人的古尔汗札木合。
他刚刚在战争中摧毁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现在已经开始尝试统一蒙兀各部。
根据王启年的说法,札木合之所以能战胜他的竞争对手漠东蒙兀,有两个重要助力:一是山陕汉军世侯为他提供了大量步兵和辅兵,另外一个是他能通过王启年从齐省获得大量食盐。
漠东蒙兀是被金军赶出来的,他们早已失去了食盐来源,而札木合可以用齐省盐来拉拢漠东蒙兀的小部落,这让他在最终决战之前,就拥有了绝对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他的竞争对手在战场上表现十分出色,甚至一度有反败为胜的可能,但双方实力相差实在太大,最终惜败。
因此,获胜的札木合再次提出与齐省结盟的要求,这一次他的提议是齐与蒙兀半分中原,半分辽东,两国永世修好。
徐世杨对结盟提议毫无兴趣,不过他倒是愿意继续对双方都很有好处的盐马贸易。
徐世杨甚至同意把现在的贸易额扩大到每年2、3千匹马的程度。
但也仅此而已了,徐世杨完全不接受任何外族政权获得中原领土的建议,也不会接受周边任何一个政权在未来以相对较为平等的姿态存在。
高丽就是未来华夏周边所有国家所能获得的最高地位了。
不接受,那就只有灭亡。
女真人最近雌伏了一段时间,他们既没有攻打蒙兀人,也没有尝试消灭银术可那个叛贼,自从盖州被搞成一片荒地后,女真太子们甚至没有继续尝试恢复这个重要的城市,而是任由它继续荒芜。
长达几百里的焦土防线让徐世杨和他的参谋部十分头疼,因此齐军也迟迟未能发动新的攻势(这也是齐军转头先对付高丽和银术可的原因)。
不过参谋部的军官们一致认为,女真人不可能等的太久,他们一定会选择一个目标发动进攻。
因为女真人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不抢劫,他们的原始政权没有维持下去的可能。
目前,参谋部估计女真鞑子还有3到4万甲兵,另有十多万各族奴隶丁口,实力已经下降到三十年前辽国尚未灭亡时期的水准,估计继续这样下去,最多再有五年时间,女真人的大金,就可以迎来他们的灭亡了。
所以,徐世杨认为,从现在开始,都督府和参谋部就可以开始考虑女真灭亡之后的新敌人了。
为此,徐世杨命令在总参谋部内设立情报司,情报司暂时辖下女真、蒙兀、江南一(针对大周)、江南二(针对李家)以及西域五个部门。
其中西域部应该重点关注党项与帕尔斯的战争动态,必要的时候,应该在两个江南部(江南有很多帕尔斯商人,李家也有通往帕尔斯的船队)的配合下搜集关于帕尔斯的各种情报。
现在,参谋部中很少有人不知道徐世杨——以及大都督徐睦河肯定会在某一时期与大周摊牌,因此成立针对大周的情报部门并不令人意外。
真正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徐世杨对西域情报的重视。
这似乎预示着,即使将来顺利替代大周统一天下,徐世杨那扩张的野心也不会终止。
至少不会局限在原来的传统汉地范围内。
第407章 宣传
江南。
吃饱喝足的老百姓最喜欢传播各种不靠谱的宫闱秘闻。
从皇帝的金马桶到东宫娘娘烙的大饼,来者不拒。
但也不是所有民间的消息都这么不着边际,比如最近,临安城的老百姓中就开始流传一个说法:
当今隆道皇帝跟文相公的关系变得有些紧张。
前段时间,高丽使节跑到皇城外哭庭,控诉齐省都督府入侵高丽,威逼王京。
还没等朝廷查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高丽突然又派出一伙使节抵达临安。
这些人明确表示第一批所谓高丽使节是假的,他们才是高丽王国真正的代表,并且出示了有国王印信的国书。
第二伙使节上奏朝廷,高丽确实与都督府发生了一些误会,不过如今误会已经解除了,高丽国王李倧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齐省都督府的建议,派使节团来向朝廷朝贡,并请册封。
自从大周南迁以后,高丽就从来没朝贡过,现在主动恢复朝贡活动,这听起来似乎是件好事。
也仅仅是听起来像一件好事而已。
大周朝廷又不是傻子,皇帝和两府一看就能明白这就是都督府一次私自挑起战争,绕过朝廷的许可攻打并迫使高丽屈服。
这意味着,都督府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
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权,朝廷派遣监军的做法并未限制住都督府的行动。
都督府无视朝廷权威,只在口头上忠于朝廷,每年还要要走大量援助和军饷、皇赏。
这让朝廷怎么忍?
再联想到文相公的小女儿嫁到齐省……。
呵呵。
有人说,圣上冲文相公摔了金杯,而且大骂文相公是奸臣,要求他解释与齐省都督府的姻亲关系。
文相公也是倔脾气,直接回家称病不出了。
文相公一走,朝堂上群魔乱舞,为推翻主和派而捏合在一起的主战派分裂成七八个小党派,互相倾轧。
最终是翁书平获得了部分胜利,皇上亲自下令彻查去年的江淮军兵变(翁书平一个亲戚因为贪污军饷过甚被乱兵杀死)。
因包庇乱兵,原本花了三年时间就做到大周武人顶峰的徐世松太尉又在三个月内连续跌了几级,成了淮南西路宣抚使。
政治上跟徐世松产生对立的翁书平担任淮南东路宣抚使,品级上已经与徐世松相等。
而徐世柳则担任荆湖北路宣抚使。
这样一来,原本由徐世松一手操办的开拓江淮,被切成三份,徐世松、翁书平和徐世柳各自负责其中一个部分。
原本由徐世松编练的二十万江淮军,同样也被分成淮西、淮东和荆湖三军。
三位宣抚使中只有一个武人,这似乎也成了隆道朝的特色——文相公多次疾呼要“重将权”,而朝廷又坚持以文御武,于是干脆把高品级武职给较低品级文官担任。
朝廷还是比较信任文官而防着武人的,在这一点上隆道皇帝与建兴皇帝也没有多大区别。
他大概是想着先把自己人拆散,搞成以小制大,以文御武的熟悉样子吧?
当然,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无论怎么玩,都跟他们关系不大——只要别再搞个根括之类的混账事就行。
其他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仅此而已。
既然是谈资,那么前线胜利的消息自然比失败更容易被人传颂——比如齐军在辽东和高丽的连续大胜。
在这方面,都督府本来就有很好的基础。
一是徐世杨几年前在江南火烧都亭驿的名声实在太大,临安,甚至整个江南的老百姓都还记得他。
二是徐世柳在政变之夜表现出来的酷烈,给饱受根括之苦的老百姓出了气的同时也加深了老百姓对齐省徐家的印象——大家都觉得齐省徐家特别能打,甚至能打的鞑子跪地求饶。
最后,徐世柳在江南,本来就附带着宣传齐省的任务,因此最近几年,他大力收买各种戏班、青楼名姬,结交诗词达人,通过他们的笔,他们的唱词对整个江南宣传齐省的形象。
现在的徐世柳不仅仅是年轻有为的新晋文官和宣抚使,实际上还是江南娱乐业巨头和绿林领袖。
现在,如果如果徐世柳想要给大周的民众输灌点什么观点,不管这观点是不是事实,整个大周能反驳他的人,根本不存在。
当然,宣传也是要讲策略的。
比如徐世柳不会说齐省是人家天堂,人民安居乐业繁花似锦,但他会通过戏班子暗示是齐军在前线的奋战,才使得江南免遭鞑子威胁,可以繁华依旧,人民不会遭受根括之苦。
同时他也会悄悄夹带点私货,告诉江南那些有钱人家,齐省现在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
齐省的盐并不比江南稍差,但价格要低廉的多。
齐省占据辽南因此能获得大量早就在江南绝迹的辽货:人参、鹿茸、貂皮、东珠等等。
齐省还能生产琉璃和琉璃器具。
以上这些,不论那样都能给有心人带来大量财富。
同时,把齐省急需的各种物资——布匹、粮食、棉花、钢铁等运到齐省,这又能大赚一笔。
徐世柳通过他手下渐渐成型的宣传集团,不断向江南输灌一夜暴富的故事,戏里通常还要加上人们喜闻乐见的,愿意自荐枕席的异族少女角色。
总之,尽可能满足男性的一切幻想,并且尽可能吸引有钱人去齐省投资,穷人去齐省寻找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机会,吸引江南所有人的目光关注齐省的一举一动。
这种宣传策略在高丽向齐省臣服,两位高丽王女被送到江南给徐世松、徐世柳为妾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大周的老百姓不是厌战,他们只是厌战败。
像之前那样,大周每次与异族作战都是耗资巨万还丧师失地,任谁都不会喜欢战争。
但若是征服敌人,把敌人的妻女纳入后宅,让敌人的子嗣为奴为婢,强迫敌人双手奉上金银珠宝,做到这些,且自己不用付出什么代价,那么隐藏在人类男性灵魂深处的兽性就会爆发出来。
在徐世柳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之下,隆道三年开始,原本江北向江南的人口流动,开始悄悄逆转。
大量江南人,开始尝试前往齐省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第408章 幸福很简单
隆道三年五月初五。
日照王家9村,今天有喜事。
村东头的一户姓李的老乡亲,上个月凑了笔钱,给家里的大小子买了一房媳妇。
媳妇是高丽人,不过能听得懂汉话,看起来也很老实本分。
买下来前,村里的几个老婆婆去看了,都断定是能生养的好婆娘。
于是老李的儿子欢天喜地的交了7500斤粮票,从县衙户吏那里把人领回了家。
现在这年头不比往年,大家家里都有点粮票和存粮,但一次性拿出7500斤,这负担还是蛮沉重的。
不过王家9村的村长李达是个有本事的,他的弟弟李逵在大都督府当亲兵老百姓通常分不清大都督府卫队和徐世杨中军卫队的区别),他本人也多次参加过修渠灭蝗之类的劳役,算是见多识广。
于是,由村长出面担保,从农业银行日照县分行那边给老李家贷了4000斤,先把买媳妇的钱凑齐。
按照银行与村长签订的协议,年息一成五,连本带息每年给银行1600斤,4年还完。
对于老齐人,这是沉重的负担,但也没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现在,大部分齐省农户都是耕种着大约50亩土地,其中二十亩左右是熟地,另外三十亩上下是新开垦的荒地。
在水利设施逐步完善,且套种豆、麦、粱的情况下,五十亩每年收入大概是7000斤左右。
纳完税,再扣除家里人所需的口粮消耗以及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每年剩下的粮食大概正好够还银行贷款的。
不过娶了婆娘,可以让婆娘去地里帮忙,也可以接些附近工厂发散下来的零工,只要手脚勤快,做事仔细,每年多挣个千多斤并不成问题。
这样家里还能多少攒点积蓄,四年之后还清贷款,就可以试试看能不能给老二也买一房媳妇。
一切都很顺利,充满希望——只要都督府还在,只要都督府愿意继续执行这些惠民政策。
无论那个时代,娶媳妇都是大喜事,老李和他婆娘已经开始畅想明年抱大孙子了,因此酒席还是得摆的,顺道也算感谢为自家忙里忙外好几天的村长。
流水席打算摆一整天,猪肉炖豆腐、红烧鲸肉、大葱沾虾酱、还有烤蝗虫,每桌都是四个菜,高粱干饭管饱。
各家各户都要出些人力来帮忙,还要带些干柴干草来,村长也借出自家的大锅,甚至还有相熟的老街坊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