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好处,人家凭什么还要继续支持他?
其实,现在的蒙兀仍旧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使在他们自己眼里,所有蒙兀人也并非是同一个民族。
比如漠北蒙兀人喜欢称呼自己为喀尔喀,漠东蒙兀则是科尔沁,漠西的瓦剌,漠南的土默特,以及札木合所统属的核心部族察哈尔。
除了察哈尔真正忠于札木合外,其他部族其实都有自己的汗王,只是这些汗王中札木合实力最强,又有足够钱粮收买下层牧民,因此他通过几场内部战争,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主而已。
很久以前,蒙兀人曾经有过一位共主,那个时候威压草原的辽国被新崛起的女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亡,契丹人施加在蒙兀人身上的桎梏一下被打碎,于是蒙兀人迅速崛起统一为一个叫做大元的国家。
不过随着周人南迁,女真屡次渡江不成,开始把目光放在草原上时,实际只是一个大型部落联盟的蒙兀大元又迅速战败消亡了。
这也是蒙兀人总是与女真人不对付的主要原因,其实也是徐家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并且最终成长为齐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札木合一直很想重建当初那个统一整个草原的大元,因此他对自己的威望十分看重。
而徐世杨的欺骗和残酷手段对付蒙兀使节团的行动,让古尔汗札木合颜面尽失。
已经有很多高级贵族私下里传言,札木合并非长生天眷顾的大汗,不适合领导整个蒙兀人。
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在草原上也算边荒野人的漠北喀尔喀,开始逃避札木合的征召,给他的贡赋也变得越发单薄。
相反,喀尔喀人开始尝试避开札木合,同时与黑龙江流域的完颜宗干和齐国人双方贸易以获得各种生活必需品。
科尔沁人有心与齐国人冲突,他们对肥沃的辽东一直有非分之想。
瓦剌人更希望参与西域的战事,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需要抵抗帕尔斯拜火教的侵袭。
不管是想向东还是想向西,所有人唯一统一的观点就是,他们不能接受一个虚弱的大汗统治。
对于手下的逐渐离心离德,札木合内心十分焦急,然而他真的不敢跟徐世杨翻脸,去战场上找回面子,抢回山陕。
前几天徐世杨把他的副使扒光倒着绑在驴子上送回来的时候,他确实有一时冲动,想要点起大军与徐世杨决战的。
可随后,在集结部队的过程中,南方传来信息,齐国动员五十万大军实数)击败了江南周人的百万大军虚数),而这时在徐世杨本人仍然帅军围困大同的同时进行的。
这意味着齐国的军力深不可测,远远不止表面上那对外宣称的十万野战军。
何况还有去年的齐军扫北战争这个前车之鉴,札木合对自己手下的战斗力缺乏十足的信心。
他不敢打仗,又拿不出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札木合只能自己生闷气。
……
与札木合一样心情十分不佳的,还有大周的隆道皇帝。
他刚刚得到消息,童贯帅领的官军已经撤退到淮河以南,与齐军隔河对峙。
因此,这次隆道皇帝一意孤行推进的军事行动,已经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当然,童贯上报说是经过激战,全军损失三十万人趁机抹消一些空饷,多要点抚恤),杀伤齐军四十万胜利转进。
实际情况如何,即使生长在深宫之中的隆道皇帝也是能搞清楚一二的——整个齐国一共才多少人啊?一次性杀伤四十万,怎么至于一座齐国的城市都没拿下来,还把翁书平跟陷进去了。
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带来了很严重的政治后果。
齐国正式脱离大周自立倒不算什么,毕竟这是早晚的事。
隆道皇帝的政治信用却是个大问题,由于出兵的时候没能得到政事堂的一致支持,兵败了自然也就怪不到宰执们头上,只能是皇帝来承担责任——童贯一介阉人,地位再高都没资格。
这意味着,自己给了政事堂一个很好的口实,今后自己再做任何事,政事堂都会提醒他这次一意孤行的军事行动的失利,并且以此否决皇帝的决定。
皇帝还没法多说什么,毕竟自己第一次作如此重大的决定,就遭遇这种惨败。
隆道皇帝一心重振朝纲,现在却发现自己做的越多错的越多,这怎么能让人甘心?
因此隆道皇帝很郁闷,他决定安静一段时间,让政事堂放手施为,若是他们也能遭遇一场类似的惨败,那么自己就有机会重新乾纲独断了。
在此期间,他只要悄悄发展最忠于自己的忠臣的力量就好——比如积极响应自己削齐藩的淮南右路都督翁书平。
第544章 军改1
隆道六年九月,齐国各地全都进入紧张的秋收工作中。
在这种时候,连野战军都尽量不去野外训练以防止耽误秋收,而且野战军各部、学校和政府部门也要在这个时期抽出几天帮助驻地附近老百姓收割。
这也既能算得上某种体力训练,也是一种亲民活动。
而且这么多壮劳力加入秋收,对农业工作的助力也确实不小。
今年的秋收工作自然也是十分顺利的完成了。
即使具体统计数据还没出来,只凭目测,也大概能知道,今年整体上算是个小丰年。
实际上徐世杨总是觉得之前一段时间,汉人之所以被北方各路鞑子压的那么厉害,可能除了大周本身的毛病之外,还有降水线南移的原因没有具体数据支持,只是猜测)。
大周南迁前后那几年,北方天灾不断,连年大旱,降水量明显减少,粮食大规模减产,小的饥荒每年一次,大的饥荒三年一次,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完全没有中断过。
旱灾之后必有蝗灾,旱蝗交替就会使得农业文明国力大规模衰退,再摊上一个软骨头的赵家皇室,没搞得神州陆沉已经是列祖列宗眷顾了。
不过现在情况就好了许多,上次大规模蝗灾就是齐国目前为止经历过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自然灾害。
之后这几年,小范围的旱灾虽然还是不断,但齐国可以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把农业生产维持在一个收获不错的水平线上,至于蝗灾则是已经可以被有效遏制。
如果天公作美,不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那么即使仍然处于农业社会,估计江北的民生本来也可以得到缓慢恢复。
只是徐世杨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罢了。
秋收之后紧接着就是秋税,齐国对基层的掌控力度远超以前的所有时代,毕竟这本身就是一个从村级军阀发展起来的国家,齐国吏部对官员考绩和任免的管理可以直接下沉到村屯级。
加上齐国人民对信用的依赖性逐步加大个人信誉关系到银行贷款、招工、上学、个人政治等很多方面)和齐国税率不重等原因,齐国人对按时纳税并无太大抵触情绪,因此每年的税收工作都会相对较为顺利的结束。
十月底,华夏江北各省的秋税工作也已经进入尾声,十一月开始,比以往早了一个月的时间,齐国又一次进入会议季。
早这一个月的主要原因是今年齐国领土面积和人口增长过快,山陕方面的很多数据刚刚理出头绪,因此内阁需要提前下手对两省下一步的工作做出指示。
另一个原因是去年兵部主要代表都未能参加去年的年度会议,因为当时齐军正在辽沈一线发动大规模攻势作战。
因此对兵部来说,今年的会议季实际上要总结两年的工作。
最后一个原因嘛,自然是今年齐国正式脱离大周自立,这意味着齐王很快就要加冕为帝。
称帝可是个很重要的工作,现在就应该做些准备工作了,这次会议季也要各部门协调这件事关天下的大事。
……
徐世杨本人在十一月初五返回泉城。
他随即召开参谋部和野战军高级军官会议,然后又是兵部扩大会议,接着是兵部工部联合会议和联合扩大会议……。
一连十多天,徐世杨把大多数工作时间都投入到开会上。
他也知道大家挺讨厌开会的,但有些事不开会也不行。
何况兵部不仅要总结两年的工作,明年开始徐世杨打算进行一轮大规模军改,这将是很繁杂的工作,他必须提前与兵部和参谋部的主要军官们通气,这样计划才有顺利执行的可能。
徐世杨军改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军队能够适应领土面积越来越大的新齐国。
也就是说,军改的第一目标是扩军。
其实,真要说起来,如果只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或者单纯的争天下,现在的十万野战军已经非常足够了,以这十万野战军为核心,只要每到一地就裹挟大量炮灰向前滚动前进,这个时代根本不会有人能够抵挡得住现在的齐国。
但徐世杨毕竟是个穿越者,若他的目标只是把赵家王朝换成徐家王朝,那可就真是穿越者之耻了。
徐世杨的目标是领土范围内的“绝对安全”。
也就是说,生活在齐国的人民,不管是在那里,都不用每年秋季去“防秋”,担心各路野人鞑子来打草谷。
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主动出击,以攻代守,让鞑子们每年去防这防那。
其次,加强民间自卫力量,也就是预备队体系和民兵体系的建设。
这两点,前面主动出击所需要的是强大的常备军力量,这也是本次军改最重要的部分。
徐世杨的设想是,首先把每个野战师的兵力予以扩充,目前的设想是四四制的方块师,即每个师四个团,每个团四个营,每个营编制600人。
在营级部队中增加步兵炮编制,在团级部队中编制轻型野战炮,在师级部队中编制中型野战炮。
加上师部以及师属工、辎、骑、炮部队,每个野战师常规编制12000人。
每两个师合并成一个野战军,在野战军中编制更重型的火炮,较为独立的重骑兵部队和军属工兵部队,侦察部队等单位,把野战军扩充成兵力超过26000人的战略集团。
目前的十个野战师中,定远、镇远合编为第一野战军军长李井槐;
致远、靖远为第二野战军,军长冯三虎;
致远、靖远为第三野战军,军长栾廷玉;
济远、平远为第四野战军,军长孙立;
驭远、威远为第五野战军,军长林冲。
原有的十个师长中,五个人获得中将军衔成为军长;一个人公孙胜)因为需要接替徐世杨成为兵部尚书而离开一线部队;剩余的四人则提升为少将,担任副军长兼师长。
徐世杨另外从野战军中表现优异的校级军官中提拔六人担任上校师长。
五个野战军改编完成后,将分别驻扎齐国目前所拥有的五个省齐、冀、辽、山、陕。
除此之外,徐世杨的亲卫队将被改编为近卫军等称帝之后就可以改称禁卫军了),兵力按照一个师编制12000人。
再加上要塞守备队,总司令部工作人员和文职人员,总后勤部等单位,不计算军校学员,军改后的齐国陆军总兵力将提升到15到16万人左右。
第545章 军改2
历史上,类似如此规模的军改基本都要有新式武器和战术,以及战略目标的更新相互配合。
徐世杨的此次军改自然也是如此。
战略上,徐世杨军改的目标自然是从原来的防守反击,转到积极进攻、攻势防卫等更加进取的目的。
武器更替方面,军改的主要诱因是两种新式武器开始投入现役。
其中之一自然是火帽击发线膛枪米涅)。
这是步兵武器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种新式武器严重削弱了冷兵器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燧发枪时代还可以玩玩“子弹是孬种刺刀是好汉”其实人家苏沃洛夫原意不是这个),那么面对装备米涅枪的对手还敢这么玩,那只能是找死。
米涅枪的射程和准确度可以在步兵阵列进入冲击距离前把敌人杀伤殆尽。
说到准确度,徐世杨打算给齐军的新式步枪安装表尺。
以往的燧发枪火绳枪等明火武器是不能瞄准射击的,因为引药池的火药在射击时会迸发大量火星,射手若是始终腮贴枪托瞄准射击,火星能糊他一脸,因此燧发枪射击时射手需要把头歪到一边。
因而表尺、准星之类的玩意对燧发枪、火绳枪没什么意义,正所谓击发枪未必都有表尺,但有表尺的最少得是击发枪。
这也是击发枪相对燧发枪划时代的进步之一,只是平常人很少注意到这一点罢了。
通俗点来说,装备米涅枪的步兵甚至可以依靠准确度和射程压制早期炮兵!
另一项足以引起战术改革的武器,是海军兵工厂最近新铸造的几门大炮。
这些火炮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射五斤重炮弹的轻型火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