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世松搜遍全军,一共找出七千条可用的火枪,而且其中五千五百是小口径鸟枪,周造北造的都有,剩下的一千五百左右是大口径火绳枪,依旧包含很大一部分北造货北方独立后大周朝廷一直用北边来称呼华夏,以示兵部承认华夏为独立的国家)。
缺口最少也有一万九千条,如果算上备用,徐世松需要另外准备至少两万五千条步枪。
火炮的情况好一些,周军只有三十门北方风格的野战炮和同样数目的神机炮,但缺口可以用简单而且便宜的虎蹲炮或碗口炮之类的货色补充。
而且周军有一部分重型火炮,虽然不能编制到新军中,但至少可以用以要地防守,充当要塞炮。
定下编制后,徐世松马不停蹄的寻找工匠尝试弥补火枪缺口。
根据他的调查了解,去掉废品,大周匠作监每个月可以制造一百条合格的鸟枪,要弥补新军火枪缺口,需要二十年时间……。
这显然是等不起的,于是徐世松上书奏请利用民间工匠生产武器,隆道皇帝同意了。
这方面他可以得到在民间有极好名声的包拯的帮助,徐世松估计可以把火枪月产量提高到三百左右。
剩下的部分,只能依仗进口了。
而且唯一能出口火枪的势力只有一个北方。
徐世松觉得有些尴尬,他在忠孝之间选择的前者,并且打算一条路走到黑,要抵抗自己的家里人时,却不得不请求家里给他一些帮助……。
这怎么想怎么别扭。
不过北方倒是并未拒绝对大周出售武器——他们甚至愿意出售比鸟枪和火绳枪强得多的燧发枪,只要大周愿意出钱。
大周倒是真的还有些余钱,于是隆道皇帝大笔一挥,拨款购买北方火枪,总数目为鸟枪、火绳枪各五千支,燧发枪两千支。
同时购买北方重炮十门,中炮十门,轻炮二十门。
这笔庞大的军火订单中,燧发枪和火炮都不是给徐世松准备的——隆道皇帝痛定思痛,决心用京中勋贵子弟、宫廷禁卫和部分志愿参军的游侠,组成一支完全由自己指挥的新禁军。
这支禁军预计有十个指挥五千人。装备各式火炮一百门包含大周自己制造的神机炮),火枪三千支同样包括自己造的燧发枪),骑兵一千人。
算是世界上除了华军以外,火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除了以上二百一十个指挥之外,徐世松打算整顿其他队伍,核实原大周禁军中的丁壮数目,补充部分厢军和民间青壮,组建六百个新的满员禁军指挥。
这些部队装备原有的冷兵器,自造的火门枪,粗制滥造的鸟枪和木炮之类,主要用以填充江淮之间的防线,战时迟滞北军南下的速度,给新军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决战机会。
这就是徐世松的计划,把一切都赌在能够与江淮挡住北军,不让江南核心地带遭受损失上。
第580章 新的战争
目前大周共有五位宰执级高官,他们分别是文及甫、文仲、包拯、童贯和徐世松。
另有三位被认为有资格晋级宰辅的高官翁书平、章明义、徐世柳。
八个人中,文及甫已经不问世事很久了,最近几年除了过节的时候天子宴请老臣时之外,朝堂上已经完全见不到他了。
而童贯和翁书平涉及到上次北伐丢人现眼的惨败翁书平甚至是被俘后被北方释放回来的),不得不暂时请辞,回家闭门思过。
章明义和徐世柳则是因为其忠诚度很受官家猜疑而变得边缘化。
因此目前大周的朝堂,实际上只有三个宰执能办事文仲、包拯、徐世松。
好在这三个人中,文仲管理文官,包拯掌握刑名,徐世松重整军备,各自倒也做的十分称职。
文仲通过对华贸易为大周赚到不少钱对北方出口粮食、生丝、靛蓝等原材料),然后用这笔利润从大理、吐蕃购买马匹,从江北购买武器,用以装备徐世松的新军。
包拯负责应对士绅阶层对新军权利的侵害,尽可能保障兵士的待遇。
徐世松只负责编组和训练士兵。
三个人各司其职,以至于在伪金已经灭亡,而华夏暂时没有南下的短暂几年,大周居然有了某种振兴的样子。
……
与徐世松把全部主力堆在江淮不同,华夏方面并未把周军放在眼里——虽然大家都知道早晚会有,且期盼着进攻江南统一天下的那一天,不过华军的防御重点并不在南方。
1792年的年度会议季上,徐世杨正式提出无伪金时代新的扩张计划
其一是准备灭亡党项伪夏。
其二是发动一次针对扶桑织田家的迅猛打击,阻止其统一扶桑的行动。
第三不是今年的计划,而是略微长远一点的在与大周摊牌前发动一次扫北行动,解除草原蒙兀的军事威胁,至少使其不会在华军南下攻周之时骚扰华夏北方边境。
三个战略规划中,第三条只是一场预防性的战略打击行动;而第一项是最重要的,因为党项伪夏自从立国以来甚至比这更早)就一直是汉人政权西北方向的重要威胁,这个威胁持续时间已经上百年,可以说是比伪金的威胁时间还要长——虽然他们只能威胁西北几个省份,但其对被征服的汉地居民的残酷手段丝毫不比伪金温柔。
作为以消除之前汉人耻辱为立国依据的华夏,为了政权合法性也不能放过伪夏。
至于对付织田信长,纯粹是经济上的原因——华夏窥视者扶桑的人力资源,仅此而已。
为了完成以上战略目标,已经军改两年的华军开始重新部署。
战略方向上,冀省第二野战军和辽东第三野战军抽调一半兵力前往陕省,与晋省第四,陕省第五两个野战军会合,组成针对伪夏的战略打击集团。
山陕两省的预备役、民兵等单位也要在五月底之前完成初步动员。
除此之外,徐世杨打算从辽东外蕃中,每百户抽调甲兵两人,组成一个两千人的仆从军部队,参与灭亡伪夏的军事行动同时也是进一步削弱辽东当地的旧女真实力),理所当然的,这只部队在灭亡伪夏后会留在西北驻屯。
或者更往西一点也成。
加上工、辎、骑、炮部队,华军为伪夏准备的野战军有六万人,各式火炮超过三百门,另有预备役和民兵十万人,仆从军两千人。
考虑到伪夏虽然号称有三十万大军,但实际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超过十万,西征军的战斗力已经有些溢出了。
另一个战略方向上,以齐省驻扎的第一野战军和海军为基础,另抽调辽东女直两千、高丽军两个新军旅一万人,水师两千人,琉球兵两千人组成东进军团,准备从高丽出发攻打扶桑。
这次攻击可以得到龙造寺、大友等扶桑大名的支持,如果一切顺利,华军不需要强行在扶桑登陆,而是可以直接在长期附近上岸。
针对扶桑的进攻不是征服行动,因此徐世杨计划远征军快打快撤,争取在半年内解决问题。
至于对蒙兀的预防性打击,那是其他方向战争结束之后的问题了。
……
为了保证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华夏帝国今年的战争预算再创新高——达到去年百分之二百二十的水平。
户部已经有些官员提出这样的趋势不是个好兆头,他们担心帝国如此好战,总有一天军费和战争经费的增长会超出帝国财政收入的增长。
但是徐世杨表示,帝国军费和战费确实在增长,但连战连胜所带来的战争红利实际上已经抵消了多花出去的费用,甚至仔细计算的话还有的赚。
比如说灭亡伪金的行动,为了应对连续不断的战争,华军的前身齐军曾经每年都要扩军一次有时还不止一次),看似花费了大量金钱,但只要鞑子无法南下劫掠,仅仅冀、齐两省节省下来的防秋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节约。
再加上获取大量土地、矿藏,还有打败敌人后缴获的大量物资——攻克辽阳的时候,华军缴获了鞑子贵族存放在辽阳的所有金银财宝,这些都是女真人二、三十年来从契丹和汉人那里抢掠来的。
不计算古董和艺术品,仅仅比较容易变现的财物,就价值二、三千万两以上,这笔庞大的财富,华夏帝国户部花了半年时间才清点完毕。
“还有进攻晋省世侯的行动,我们虽然花费了大笔军费,之后为了赎买陕省老百姓的债务又花了一大笔,但我们获得了两个省的实际控制权,超过一百八十万户人口,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这两样对我国的利益,可不是那点钱财能够相比的。”
对于从诞生起就患有人口缺乏症的华夏来说,一百八十万户汉人是无价之宝,他们不论是做工还是种地,当兵还是学习,能够给帝国带来的好处是不可限量的。
就算是对华夏的官僚阶层,多两个省的领土也意味着多了两个省的官位,大家都前途无量,所有人都能从战争中受益。
第581章 得与失
来的。
任何一个国家,只要能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能从战争中获得大量好处;第二,能获得战争胜利。那么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倾向于寻求武力解决,从而变成一个好战的国家。
现在的华夏帝国就是这个样子。
自从徐家在青州乡下的旮旯角里区区十五个坞堡开始崛起,一直到灭亡女真成为江北霸主的现在,华夏和她的前身无年不战,而且战无不胜。
每次胜利,华夏都能因此获得很多好处,这种好处不仅仅局限于土地,也包括缴获的金钱、布匹、人口和其他物资。
从坞堡主联盟发展到节度使再到齐国和帝国,这些战利品让华夏在发展过程中顺利度过了很多经济上的瓶颈期。
这一次也没有多少区别,徐世杨需要解决党项伪夏对陕省的威胁,让陕省获得一个安全的环境。
华夏需要获得伪夏的人口,包括党项、羌、吐蕃,也包括在伪夏生活的汉人。
还需要灵夏一代丰茂的草场和土地肥沃的河套地区,党项人的马、骆驼和骡子等大牲畜也是宝贵的战利品。
最后还有通往西域的通道,若是能够打通,华夏的工业品就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
针对扶桑的战争也是类似,扶桑庞大的人力资源和金银铜贵金属及硫磺矿藏对华夏来说是割舍不下的财富,如果战争顺利,说不定还能在扶桑获得大米补充。
现阶段的华夏,若是能用武力获得这些东西,帝国政府自然绝不会吝啬使用武力。
……
共和1792年,墨龙江以北,一个投靠华夏混了个中索伦百户的小部落里,部落长正盘腿坐在一张铺着沙发垫的木床上,手里拿着一柄切肉的小刀,眯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是部落长的帐篷,与以往传统的,用桦树皮未成的撮罗子不同,部落长的帐篷是泉城纺织厂出产的成品。
这间帐篷面积很大,内部空间足有五十平,帐篷面也很厚,用的是好羊毛织成的呢子布。
别的不说,仅仅这间帐篷的用料,在索伦人的部落里就是能娶到部落长最漂亮的女儿。
可能还不止。
这件在索伦人眼中过于华丽的帐篷,连同帐篷里的用具大铁锅、带着沙发垫的木头床,长木桌和椅子,都是去年年底的时候,部落长带着投靠华夏后第一年的贡品,去泉城朝贡的时候,华夏帝国皇帝回赐的东西。
部落长的帐篷中,他的婆娘和女儿正蹲坐在一个火塘边上,不断添柴烧火,上面加这一口大铁锅,正住着半只羊,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水泡和热气,可以看到羊肉和野葱正随着沸水翻滚。
食物的香气,火烫的热度还有厚厚的帐篷相结合,仿佛外面还在下大雪的天气都变得不是那么寒冷了。
帐篷中两侧还坐着另外十个光头壮汉,这些人各个虎背熊腰,脸上带伤,偶尔抬头露出的双眼中透露出令人心底发凉的阴鸷。
作为一个有一百二十户的中等索伦部落,部落长按帝国的要求,每十户设一保长,作为最基础的基层统治阶级,多余出来的二十户则由部落长亲领。
也就是说,虽然是部落长,但这位理论上的部落统治者实际上只比别人多了十户人口而已。
这就造成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部落长无法在部落里一言而绝,他要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找另外十个保长商议,大部分人同意之后才能实施。
“车尔格,你今天叫我们来有什么事?”一个保长很不客气的说道“有什么话就快说,这马上就要雪停了,俺还得看着下面的小子耕地。”
闻言,部落长车尔格微不可查的皱了皱眉头。
以往的生女真,部落长就是奴隶主,是部落里所有人的主子,那个时候自己部落里可没人敢直呼自己的名字。
不过现在吗,上头多了一大帮汉人主子,下面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