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兴-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和1797年9月。
    得到了内府支持的楚王终于凑齐了他出征进行海外开拓所必须的部队。
    楚军的基本核心来自前周军,而且大多是徐世松自己曾经带过的兵这些人对徐世松本人的忠诚度还是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就是其他志愿参与海外开拓的帝国国民了。
    这部分人中,势力最大的,是帝国宗室,但没有任何爵位,甚至连公民都不是的徐睦海。
    这几年,这位被剥夺了全部头衔的宗室一直希望能够参加海外开拓,以重新赢得自己的王爵,只不过内阁一直没有同意。
    这次楚王南征,徐睦海又走了徐世松的路子,得到了楚王的首肯,这才让内阁同意放行。
    徐睦海自身没有任何力量,但他毕竟是宗室,愿意支持他的势力还是不小的,比如释家的僧人,为了争夺南洋的信仰南洋普遍信佛,但这次远征最大的对手满者伯夷是个天竺教国家,也是为了与国内的道家势力对抗,这一次国内释家出了大力。
    仅仅嵩山少林一家,就给徐睦海派了三百棍僧,其他国内大寺也纷纷出钱出力,前后凑了两千带枪挎刀的僧兵所谓棍僧只是个称呼而已,他们当然不会真的只拿棍子上战场。
    统一战争时期,因在泉州拼死抵抗蒲家而受到帝国内阁直接表扬的南少林也出了两百棍僧,这两百人由帝国直接赐予武装包括铠甲、倭刀、手枪和步枪等一整套装备。
    内阁甚至直接赠送了一艘500吨的“南少林”号风帆运输舰。
    当然,其他僧兵没有这种殊荣,他们必须自行筹备武器装备。

第723章 又是两场战争
    对于一个普通平民来说,准备全套武器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铠甲很便宜,帝国曾经大规模生产了很多胸甲,也曾经陆陆续续从周边统一时从临安的武库中一次性带走3万套札甲)缴获过接近二十万套各式铁甲——大周贡献了其中大部分,另外女真、蒙兀、吐蕃、党项各自奉献数万套不等,最近这个运输队还加入了帕尔斯这个新成员。
    帝国并不禁止民间藏甲,如今这些铠甲绝大多数已经流传到民间或者属国、蕃国,但武库中仍有数万套铁甲在吃灰。
    再说,用水利锻床压几套胸甲也实在不费什么事。
    因此,在帝国国内,一套铁甲,根据性能和用料不同,大致价格在5两到15两上下——胸甲最便宜,锁子甲次之,全套的札甲是最昂贵的。
    相对盔甲,刀具更便宜。
    曾经在前周十分畅销的扶桑刀,随着扶桑的灭亡工匠外流而大量涌入华夏。
    现在,一把普通扶桑刀最低价值可以低到1两的地步——除非你想私人定制一把“宝刀”,那个价格视个人要求而定,因为有些人会在刀鞘刀柄上镶嵌宝石,或者用红木刀鞘等彰显个性的贵重物。
    不过刀本身的价格,再怎么也不会超过3两。
    其它冷兵器中,弓箭现在已经很少有汉人用了,只有少数对自己的射术特别有自信的高手会自行配备。
    帝国现在并不生产这种东西,以往的缴获倒是不少,但储存时间太长,状态都不算好。
    想要用弓箭,需要专门找老师傅定制,或者从外蕃进口。
    其他非制式随身武器则好不少,类似狼牙棒、飞斧、钉头锤之类的小件,以往的缴获都用不完。
    装备中最耗钱的,其实还是火枪。
    步枪中,最便宜的10毫米口径鸟枪对平民售价十两。
    15毫米的标准1型火绳枪二十两而且只出售给平民以上国人。
    同口径的标准2型燧发枪售价三十两;用标准2型改造的击发线膛枪四十两;12毫米口径的标准3型击发枪五十两。
    用标准3型改造来的戴梓式后装枪需要五两的改装费用,说起来价格还可以接受,但这种枪需要专用的一体式子弹,弹药价格又要高一节。
    鸟枪、标准1、2型都是明火滑膛枪,弹药就是一枚小铅球加火药,价格较为便宜——只涉及火药的价格,弹丸甚至可以自造,铅本身也是贱金属。
    那些弹药,从官方武器店购买,一百发才价值1两。
    击发线膛枪的子弹需要专门的模具,价格稍高一点,一百发的价格是12两。
    后装枪的子弹因为有个底火,这个价格就直接飙升到一百发5两的地步!
    问题是,在南洋那种潮湿度过高的地方作战,火绳枪、燧发枪之类明火火枪的效能下降十分严重,而击发枪、后装枪之类闭气性较好的火枪则不受太大影响。
    在楚军出发之前,总参谋部给出指导意见,让所有参战的汉人志愿兵尽量选择击发枪。
    但是,如果一定要击发枪,一个全套装备的汉人士兵,最少的装备费用也是46两,这并不是一笔小钱。
    因此,大部分自愿参战的楚军士兵还得依靠燧发枪甚至火绳枪。
    倒是那些僧兵,一个个全都选用最好的装备,不仅在僧袍底下套板甲,还选用最好的倭刀,最少也是标准三型击发枪,甚至那些来自北少林的家伙,还都多配了一把手枪!
    不得不承认,北少林可不仅仅是武林正道第一,他们还是登封一代最大的地主、高利贷债权人和商铺拥有者,有心对外开拓的情况下,拿出装备三百个精兵的钱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含两千僧兵在内,楚军总兵力六千人,暂时没有外蕃参与,不过徐世杨已经命令外蕃高丽、扶桑、琉球,以及安南洞蛮的几个领主做好出兵准备,他们预计会作为援军向南洋派遣一万冷兵器部队,主要任务是楚军取胜之后,在星罗棋布的岛屿上维持治安。
    六千楚军将分乘八十艘大海船,满载物资,从江南的几个港口分头出发,先期抵达正在被满者伯夷围攻的三佛齐,与三佛齐军会师后,再发起反击。
    与他们一同行动的,还有李飞虎、李飞龙、李飞凰、李飞凤等四人率领的海军舰队,总计有风帆战舰和运输舰两百艘,水兵和海军陆战队两万四千。
    帝国海军的主要目标是满者伯夷的附属国麻六甲王国,当然,在完成控制麻六甲海峡的任务后,他们也会帮助楚军攻打满者伯夷——实际上,海军参谋部认为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体的,只要灭亡满者伯夷,麻六甲自然很容易控制。
    相反,控制麻六甲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舰队司令李飞虎的建议是,海军和楚军先配合攻灭满者伯夷的主要领土,然后再回过头来灭亡更容易对付的麻六甲。
    ……
    海军和楚军对满者伯夷的攻击,对帝国来说只是一件小事,毕竟自己出兵人数不过三万,内阁和军方对此事的关心程度都不算高。
    而且,对帝国来说,除了开拓南洋以外,还有一场战争要打。
    那就是针对西南大理国的征服战争。
    征服大理的理由明面上还是当初前周灭亡时,大理对川省的试探性入侵以及对川、黔、桂省领土的声索。
    当时,大理的入侵被徐世柳和大周的川省守军一顿胖揍,因此没有造成什么大得损失,按理来说以此作为灭亡一个国家的理由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但帝国要灭亡一个国家,有个说法就行了,合不合理并不重要。
    针对大理,帝国在川省集结6万华军和1万外蕃吐蕃部队,在桂省集结3万人和1万外蕃洞蛮,在黔省集结3万人和1万荆湖蛮族,总计12万华军和3万外蕃兵,15万大军,准备以雷霆之势彻底灭亡大理。
    大理段氏王族环踞周边的虎狼之师十分惊慌,他们在东南倒是也算个强国,之前曾经战胜过吐蕃、东吁,连正兵带附属的部落兵,凑出2、30万大军也没问题,看起来兵力似乎比华军多不少。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这点兵力优势一点用都没有。
    根本不值一提。

第724章 麻六甲1
    华夏灭亡同样是南方大国的大越时,核心的汉兵不过出动了3万人上下而已,就已经顺利吞并整个大越。
    现在仅仅核心兵力就出动12万,还没开战,大理国上下连抵抗的决心都被吓得不剩多少了。
    所以大理国主段氏并未在乡民中抽丁备战,也未动员那些已经不怎么可靠的夷兵反正动员这些人也打不过。
    而是选择派使节去华夏求饶。
    这一次,华军没有像对交趾人那样把大理人的使节一股脑全杀光,还允许他们前往金陵面见皇帝。
    但备战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滞,总参预计会在1797年10月开战,1898年到来之前解决大理问题。
    大理朝廷自己的估计,如果无力对抗,他们也就能坚持三到五个月左右,因此段氏把所有希望全都寄托在使节身上。
    如果华夏允许大理维持自立,他们愿意敬献宗女十人,金万两,银十万两,铜一百万斤,以及可以供15万大军一年所需的粮食。
    作为交换,大理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仿高丽例,成为华夏的外蕃郡王。
    共和1797年9月,徐世杨带人抵达川省的时候,南洋舰队和楚军率先出发,分头出发的舰队先在安南省的鸿基附近海域集结休整,然后直接前往被华人控制的新三佛齐王国,与当地华人势力会师。
    此时的苏门答腊岛上,新三佛齐国王,粤省移民梁道明正率领大约一千华人武装,与其他当地封建王公的五千多人,占据岛屿西段,坚持抵抗满者伯夷的进攻。
    由于他们的控制区实际上已经处在麻六甲海峡西侧,帝国若是想要跟他们取得联系,必须先突破满者伯夷和麻六甲的水军实在不能被称为海军拦截。
    好在,当地水军的船只数量虽多,但战斗力严重不足。
    根据经常前往海外进行贸易的商人提供的情报,满者伯夷和麻六甲有数千艘战船,但其中绝大多数只能被称为舢板,载员不超过二十人。
    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是一些类似福船、广船船型的大船,数量应该在数十艘上下,大多是以前的海商出售给他们的,在满者伯夷,这些海船既充当贸易船也充当战舰。
    满者伯夷的战斗力很弱,虽然水陆大军十万,但基本没有铠甲,甚至连稍微长点的刀和像样的弓箭都少。
    满者伯夷最强的陆军部队,是一队直属于国王的象兵他们的对手武器同样孱弱,很难对大象构成威胁,因此象兵在那边的战场上几乎是无敌的。
    另外一支经常被使用的精锐,是一队扶桑雇佣军这支队伍由扶桑还在乱战的时候,从扶桑本土逃出来求生的倭寇和移民组成,兵力在两千上下,同样没有铠甲,但人人都有扶桑刀、扶桑特色的十字枪和倭弓。
    据说打起仗来,满者伯夷的扶桑人军队前仆后继,韧性极强,很多时候会被当成突击队使用,效果十分出色。
    当然,这所谓的效果,也不过是扶桑刀这种玩意对无甲的敌人杀伤力比较强,本地其他势力又没有充足火力阻挡他们冲锋而已。
    对华夏来说,整个扶桑都已经灭了,这几千残种再厉害又能强到什么地步呢?
    白送而已。
    9月26,华楚舰队开始强行突破麻六甲海峡,满者伯夷和麻六甲的水军凑齐1500艘大小船舶,在海峡内列阵对抗。
    满者伯夷只是个地方列强,而且还是南洋那种战争始终处在低烈度的地区,其军事知识与中原以及北方狄夷来说,属于非常落伍的。
    但再蠢的人也知道,此时必须在麻六甲海峡挡住华楚军舰队,否则他们与三佛齐会师后,就会在本地拥有一个立足点,在当地获得休整的港口和粮水补给。
    何况,华夏陆军的威名早已传遍天下,满者伯夷也知道,华楚军一旦登陆,这一仗就不用打了。
    可在海上,特别是麻六甲这种地形狭窄的海峡,满军认为他们还有点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华军的舰队是进攻方,没法使用威力强大的侧舷武器,而且也没法排出战列线发挥最大火力。
    一旦进入海峡,华军就只有前锋舰队的少数几艘船的船头火力能够射击,满军认为这不足以阻挡他们进入近身战。
    开始近身战之后,华军的大舰队就显得不够灵敏,特别是地形也不适合大船机动。
    因此满军有三分之一的舰船五百艘之多!是专门为华军准备的撒手锏火攻船。
    这些火攻船满载爪瓦岛的特产轻质石油,以及硫磺等引火物,一旦靠上华军舰队,就能轻易焚毁一艘大船。
    因为轻质石油引发的大火,是没法用水扑灭的,满军以此认定,石油火除非把可燃物全部烧完,否则不会熄灭。
    这些火攻船就是满者伯夷在华军无敌盛名之下还要抵抗到底的信心所在。
    26日当天,上午9时许,华楚舰队突入麻六甲海峡。
    之前华军的快速侦查舰已经看到了海峡内密密麻麻的满军小船,但是李飞虎等人仍旧选择了直接突入,完全没有回避战斗的意思。
    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