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队完成对少室山和登封县两方面包围的同时,还在登封县实施宵禁,并且临时封锁了诸多街道。
第六天,更多部队到来,有个不知道是飞贼还是飞侠的家伙,忍耐不住试图施展轻功(没左脚踩右脚那么夸张,不过说他身轻如燕倒是真不过分,翻越城墙很麻利)逃离登封。
然而此人被狙击手直接击毙。
到此时,登封城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情况似乎不太妙,这帝国大军下手狠厉的让人有些无法适应。
于是登封县所有酒肆商铺住户全都紧闭大门,一步也不外出,静静等待最后的结果——反正帝国军总不至于屠自己的城。
只是某些大侠,以及跟少森寺有联系的俗家弟子(很多都是在山下经营僧产的,可以算是寺有企业的掌柜),就有些惴惴不安了。
他们也不是傻子,帝国包围登封,目标只有可能是少森寺,只是不知道这武林正派第一的大寺到底哪里惹到帝国了,搞得如此兴师动众。
该不会是要灭寺吧?
第七天,该来的总归是来了。
随着徐世杨一声令下,城外的帝国军突然入城,与城内军队一起挨家挨户清查登封县所有人口。
县内少数与少森寺没有太大关系的人家,只是受到警告,两天之内不要出门,若是有贼人进入家中,立刻敲锣或大喊,提醒附近兵士前来逮拿。
若是家中没有两天存粮,或者有急事必须外出(比如有病人急需医生),可以申请部队派人监视外出。
对于那些少森寺的佃户和店铺伙计,军方只准女人,孩子、老人和真正的病人在家里待着,而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丁,必须离开城市,在城外帝国专门修建的临时营地暂居。
给少森寺经营店铺的管事,所有俗家弟子,以及在登封城内的其他武林人士,一律以十人为一组带出城去,在城外军方的营地分别关押。
围城时在山下的僧人,一律逮捕。
徐世杨下令,若是有人敢于抵抗,可以就地击毙。
之所以如此严厉,就是因为白航云说少森寺有数千僧兵,山下有数万俗家弟子和数量更多的佃户。
此外,作为公认的武林第一大门派,登封县城内还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豪侠、少侠、女侠之类,据说人数有上千。
徐世杨有理由怀疑这些人的立场,若是有野心家把他们组织起来,这就是现实的威胁。
而且少森寺已经侵吞了帝国在登封的管辖权,这在徐世杨看来形同割据,不以最严厉的手段镇压,之后难免会出大乱子!
没有人会允许自己国家的核心地区出现这种基层割据势力,这是对国家的直接挑衅。
清理登封县城花了三天时间,第一天还好,第二天的时候,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侠客对拘押感到不满,而产生对抗情绪。
一开始没有人武装抵抗,于是士兵用枪托和警棍对大侠少侠们一顿暴揍。
稍后,挨了打的侠客们仗着自身有功夫,开始尝试用棍棒和拳脚等非致命武器进行对抗。
遗憾的是,即使不开枪,大侠们也没能打得过野战军士兵,因为他们缺乏配合,进攻力度也不如杀气腾腾的野战军,结果被士兵们的刺刀术打得抱头鼠窜。
到此时,双方都还没有死人,不过随着军方下手越来越重,僧人和大侠们的心也越来越凉,他们发现部队有不把登封城清理干净誓不罢休的意思。
这种情况下,谁敢说帝国最后不会杀人呢?
毕竟,帝国军可不是以心慈手软而著称的。
第三天的时候,登封城北,有人听到一声枪响。
事情由一次大规模逮捕罪犯行动突然演化成了巷战。
其实那一枪什么也没打中,也没人知道是谁开了第一枪(大侠也有枪),甚至那声枪响是不是幻觉都没法调查清楚了。
人们只知道,那之后,双方紧绷的神经都被划断,野战军士兵开始用排枪开路,遇到抵抗者格杀勿论。
侠客和僧人们也开始用真正的武器还击,飞镖、飞斧、标枪、弓箭之类的冷兵器还好说,各种军用和民用枪械也加入进来,居然让有些猝不及防的野战军士兵吃了不小的亏。
有人躲在墙角或屋顶上,用民间改装过的火枪狙击华军,而野战军则用更加炽热的火力回敬。
伤亡人数直线飙升,当天军方就付出了上百人的伤亡。而侠客和武装的僧人们伤亡大约在五百之数。
夜间,更多的部队开始进城,附近的驻军甚至把野战炮带进城内,并且毫不留情的对抵抗者盘踞的建筑物开火。
大炮一响,缺乏组织的侠客和武僧的抵抗意志开始消融,随后徐世杨下令以自己的名义对全城发出通告,敦促城中抵抗者立刻放下武器投降,他保证会给所有人一个公正的审判。
徐世杨的名气够大,他甚至是帝国大部分游侠少年崇拜的偶像,当侠客们得知太子殿下也在城内的时候,并且亲自布置了这次行动后,有些人为对偶像开火而伤心不已。
抵抗者的决心迅速消融,在第二天清晨,登封城内的枪声彻底平息了,大部分侠客和武僧从藏身地站出来,缴枪投降,还有少部分人直接在城内自杀了。
华军有花了两天才把城内彻底清理干净。
8天的时间,华军逮捕了差不多3万人,另有8百多人被击毙,数十人自尽。
行动期间华军阵亡75人,受伤119人。
这损失已经堪比一场真正的战役了。
徐世杨咬牙切齿的看着少室山。
下面,该轮到这些正主了!
第734章 名门正派2
鉴于登封县城内的严重武装冲突造成巨大伤亡,军方认为攻打少森寺的战斗将会更加激烈,因此华军特意调来了攻城臼炮,数万大军把少森寺所占的山地围的严严实实,摆出一副准备强攻的架势。
然而这样的准备之下,战斗反而没能打起来,看到军队开始构筑攻城阵地后,少室山上的少森寺主体和其他庙宇一个接一个开门投降。
事后仔细想想,僧人们放弃抵抗其实也不值得奇怪,毕竟他们要对抗的是一个帝国。
可千万别信什么拥枪反抗暴政的鬼话,你枪再多能多过国家?何况军队已经把大炮拖来了。
对于如何解决盘踞山林的武装势力,华军有着丰富的经验,毕竟不论大江南北,华军几乎在每个县辖境都进行过剿匪战斗。其中很大土匪一部分在看到军旗后,都会自觉投降,争取宽大处理。
这次少森寺投降,其实跟土匪投降也没有太大不同。
按照军队的指令,投降的僧人每10人一组,高举双手从指定道路下山投降,期间,没轮到投降的人,需要把武器搬到寺庙正门口,华军能够清楚看到的地方。
这当然不能保证所有人下山投降后,山上不再有任何武器,不过这确实能尽量削弱死硬分子的实力。
这一次,少室山上没有死硬分子。
每次下山投降的僧人人数都不多,因此虽然络绎不绝,频率很高,但仍然走了一天两夜才算完成。
期间,共有2千7百多僧人,9百多香客,以及3百多女子下山投降。
1797年12月28,华军进入少森寺,开始对全寺进行搜查。之后又从寺内逮捕了2百多躲藏在山上,没有投降的僧众。
军方在山上缴获了1万1千件冷兵器,9百多支各种口径和型制的火枪,以及几门木炮。
粗制滥造的火药2千多斤,铅子2万多枚,此外还有箭矢和弓弩、铠甲等装备。
如果计算在登封县城内缴获的武器,不得不说,这少森寺的武装势力实力还算不错,只是缺乏统一的指挥,以及更大的野心而已。
少森寺武装清理干净之后,徐世杨下令内阁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审查少森寺和登封县侠客对抗帝国军队的案件。
由于涉及面太广,内阁派出刑部和吏部官员上百人,组成是个临时法庭,专程来登封处理此案。
徐世杨和他点名必须来的包拯负责坐镇登封县衙,掌控全局。
毕竟已经临近过年,为了不让无辜者受到太大牵连,徐世杨从周边地区调来一些肉类和面粉,结合少森寺内查抄出来的物资,在城外老百姓的临时暂住地支起数百口大锅,给大家包饺子,以安抚民心。
于此同时,宣传部的人深入到老百姓中,宣传帝国的政策和法规,请他们主动站出来揭发少森寺的罪行。
那个失去儿子的老妇人,则在白航云的搀扶下,成了第一个正式向帝国状告少森寺的苦主。
有人带头,很多事情就容易解决了。
喝着滚烫的饺子汤,吃着鲜美的韭菜猪肉水饺,看着瘦弱的老妇人在县衙怒斥少林寺强抢民女,殴人致死的暴行,老百姓们终于意识到,这登封县确实变天了。
这里是帝国的登封县,不是少森寺的登封县!
于是,有冤的伸冤,有仇的诉仇,站起来主动状告少森寺的百姓不断向县衙涌来。
华军打开大门,一排十五组统计人员分别给每个苦主登基造册,刑部调查员根据苦主的证词,开始调查这些案件,并且依次提审少森寺僧众。
并案审查的,还有各路侠客在登封县直接对抗军队的案件。
这件事倒是不用苦主首告,因为帝国军方就是受害人,而一向强势的军方可不会轻饶给他们造成这么大伤亡的侠客们。
共和1797年末,1798年初这场发生在登封的大案,曾被史家称为帝国第一大案,因为这件事涉及面及广,不仅是少森寺的僧俗信众,还牵扯到参加南洋远征的3百少森寺僧兵、帝国的其他佛寺、帝国在登封的地方官,以及整个绿林的绝大多数所谓名门正派。
因为少森寺有着“天下功夫出少森”的美名,也有绿林正道第一大门派的牌位,因此登封县境内常年有着其他自诩正道的门派派来交流学习的弟子,以及仰慕少森,慕名而来的游侠少年。
少森寺对麾下佃户,以及来登封做生意的小商人穷凶极恶,但对这些江湖人和有背景的大商人礼遇有加。
以往那些刚刚出道的少侠,若是在登封遇到什么困难,去少森寺拜拜寺门,大都能获得帮助,比如那些盘缠,或者在寺里住几天歇歇脚,治治伤之类。
这种作风,让少森寺维持正道第一名号的同时,也让僧人们在绿林之中名声奇佳。
何况,登封县被捕的侠客几乎遍及帝国辖境内大部分正道派别,因此武林门派、豪杰们纷纷出动,四处找人游说,想要替登封被捕的某些人脱罪。
之前,帝国对汉人民间武装一直保持正面看法,因为那个时候刚刚统一不久,周边还有很多敌对势力,帝国需要维持民间的尚武精神和对外开拓的进取精神。
因此,帝国对这些武林门派不仅没有压制,甚至给了不小的支持——帝国不禁甲、不禁枪、不禁聚众,在目的地官府登记之后,甚至也不禁远行、移民。
帝国统一之后,武林正派、地方豪杰们也算投桃报李,这些自诩有功夫在身的家伙,积极投身帝国对外扩张的行动。
他们即参军服兵役,也不断派遣子弟门生参与对外开拓,秦、晋、楚等属国都有大量绿林子弟自行携带马匹武器军粮参与,帝国的正规野战军中自然也有不少绿林人士。
这让帝国军方之中,很有一些跟绿林关系不多的官兵(虽然军衔都不算高),也让绿林人士,跟帝国地方官多少都有些不错的交情。
结果就是,这么多绿林门派、地方豪杰一起替自己的弟子鼓噪,一时之间居然也有了些声势浩大的样子。
第735章 矛盾
当然,再声势浩大,放在徐世杨面前都不够看。
甚至当他允许各级地方把镇压少森寺之事是自己主持的,这个消息散布出去之后,那些绿林的名门正派瞬间噤若寒蝉,不敢言语了。
他可是徐世杨!
以一己之力,灭亡嚣张的女真、党项、蒙兀等鞑虏,创建这个史上统治面积最大的帝国的徐世杨!
这个不过四十岁多,却已经征战25年,大小数百战,攻必克、战必胜,从无败绩的帝国皇太子、军队统帅,本就是天下最大的豪杰!
是大部分自诩名门正派人士崇拜的偶像,不容置疑的权威!
当然,也是因为没有人有能力对抗徐世杨的缘故。
当人们得知是徐世杨亲自主持对少森寺的行动时,即使有自家子侄、徒弟牵扯其中并被逮捕,名门正派的豪杰们也得考虑一下此事是否另有蹊跷,或者干脆就是罪有应得?
这就是名声的好处,徐世杨有好杀的名声,但别人也看得出来,这个所谓的好杀只针对鞑虏蛮夷,对汉人他实际上是很宽容的,毕竟徐世杨连前朝遗老和宗室都没杀。
这个时候,就算是自家的人被徐世杨抓了,很多门派也得先想一下是不是自己这边做错什么了。
当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这个想法,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恨上徐世杨的人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