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说,顺利的有些过头了。
帝国海路军只用了两个月即占领占城全境,号称兵力百万的占城军实际不足6万,含辅兵给帝国制造成了不到三百人的直接伤亡。
而这还不算什么,战争开始之初,占城就明白自己无法对抗华军的入侵,因此向临近的其他国家求援。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华夏不是灭了占城就能满足的,只不过第一个是占城,接下来肯定还会轮到真腊、暹罗,以及更靠西的东吁。
现在,只有大家放弃侥幸心理,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华夏,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若是还各管各的分头抵抗,那么只会被华夏一个个吞并灭亡。
这说法没错,然而没有什么卵用,占城与真腊,真腊与暹罗,暹罗与东吁之间都是不死不休的敌对关系,指望他们团结起来,真是纯粹想多了。
何况,暹罗国王有个女婿是汉人,他自认为暹罗与其他国家并不相同,自己应该有资格获得类似高丽的地位。
另外,东吁王朝的皇帝自称认为自己有实力独自抵抗华军的入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想法也不是完全狂妄自大,因为东吁王朝是地区强国,以前经常压得大理、暹罗喘不过气来,另外东吁王朝北方与华夏交界处地形复杂,原始森林密集,认为汉人大军无法深入东吁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这一系列原因,造成占城联络邻邦共同对抗华夏政策的彻底破产和失败,这也就注定了占城,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灭亡。
当然,也不是全都灭亡,至少识趣的暹罗,若是能更加恭顺一些,未必不能像高丽那样以一个蕃国的身份继续生存下去。
大约7月中旬的时候,暹罗王派使者抵达金陵,请求华夏册封。
暹罗王拒绝占城王求援的时候,做的很决绝,但从使团构成上来看,他们还是有些不安的所有使节团男成员都是汉裔或有汉人血统的人,纯暹罗血统的男子一个都没来。
但是女人来了不少。
暹罗王知道当初高丽王曾经把自家适龄女儿全挑出来,给华夏皇室世字辈一人一个当妾,虽说当时看来自家公主巴巴的送上门去给人当妾看起来是委屈了,可现在再来回头看,这就又有些不同了那是当妾吗?那是给帝国的太子和亲王们当侧妃!
还有比这更能保住自家的办法吗?
更妙的是,外国侧妃生的皇子没有外戚支持,对正宫娘娘无法形成威胁,也不会卷进争位的漩涡里没资格,给自家带来麻烦。
而帝国肯定也会承情,就算割些地给华夏,他们至少肯定不会真的灭亡儿媳妇的国家。
这么大的好处,由不得暹罗王不动心,因此他把自己所有女儿和国内王室、顶级大臣、贵族家适龄女儿全都打包送了过来。
当然,暹罗王也不指望送几个公主过来就能解决自己的安全问题,这个世上所有和亲,送女的一方都要附带大量财富。
暹罗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按照替暹罗王做说客的汉裔使节的说法,若是华夏皇帝同意和亲,暹罗贵女嫁郡王做侧妃,每人陪嫁黄金一千两;嫁亲王做侧妃,每人陪嫁黄金五千两;若是有机会嫁的更高,那么陪嫁一万两!
对于暹罗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但对华夏来说,这点金子也就只有象征性的意义。
帝国不是以往那些塞北的穷鞑子,不需要依靠和亲带来的钱弥补财政缺口,实际上皇室也不怎么喜欢暹罗进贡的公主因为不漂亮。
不过,对于主动送上门来的厚礼,帝国也没有拒之门外的意思。
因此,内阁在与暹罗代表团谈判的时候,提出可以收下那些暹罗贵女,分给代字辈亲王和郡王为侧妃。
那些陪嫁的黄金也可以收下,但暹罗王只靠这些就想获得高丽一样的郡王待遇,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高丽投降的早,那个时候皇帝甚至还没称王,此一时彼一时了。
况且,高丽不仅仅是交出公主和亲,他们还割让了两道领土,并且在军事、外交、教育等多方面接受华夏帝国的“指导”,还把海关交给帝国控制。
这种单方面对华夏彻底开放的态度和政策,才是高丽被另眼相看,能以外蕃第一的郡王身份存续下去的主要原因。
因此,若是暹罗想要在华夏明圈中获得类似高丽的地位,那么暹罗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让步:
第一,领土方面,暹罗沿海的几个港口应当交给华夏,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海关应由华夏人担任主官并直接负责。
第二,暹罗在军事、教育和外交三个方面接受华夏帝国的全面“指导”。
第三,暹罗全境允许华夏人自由旅行、居住、开厂、开矿、经商,华夏帝国舰船有在暹罗海域和内河自由航行的权利,华夏人在暹罗犯罪,应当交给华夏帝国审判,暹罗无权审问和刑讯华夏平民级以上国民。
第四,在暹罗王都设立华夏帝国的大使馆,大使馆视为华夏领土,允许华夏驻军不超过一千人。
第五,暹罗王位更替需要事先得到华夏帝国皇室的正式承认,否则为非法,帝国有权利制裁甚至打击非法登基的暹罗王。
第六,暹罗可供出口的稻米,由帝国国有粮油公司统购统销,这些稻米应当每年不低于三千万石华夏帝国一百斤一石的新石。
只有索取,没有回馈的盟约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帝国也答应给暹罗很多优惠条件。
首先就是帝国同意,将来割让部分东吁王朝的领土补偿暹罗失去沿海港口的损失。
另外就是,帝国保证暹罗的存续,不承认现暹罗王室之外的任何人替代暹罗郡王王位。
最后,帝国同意以较低的价格,向暹罗王室和贵族出口各种奢侈品,满足暹罗王室和贵人们的享受。
实际上,这也是华夏对外蕃的主要要求和回馈控制军事、外交、教育和海关,把外蕃变成输出原材料输入工业品的经济殖民地,同时用奢侈品收买上层,割裂上层与下层之间的联系。
第762章 更替
跟这个时代所有国家的高层一样,暹罗的贵人们并不在乎自己的国民生活水平如何,只要能保证他们的地位稳固,并且能保证他们自己的奢侈生活,那么哪怕所有国民都饿的半死,也是很无所谓的事。
而华夏帝国开出的条件就是满足了这个心理。
只要同意签约,外国入侵,帝国帮助他们保卫国家;底层造反,帝国帮助他们镇压;朝臣谋逆,帝国不予承认并且会帮助他们维护正统。
更重要的是,签了条约,帝国自己就不会对外蕃国构成威胁了,否则只是向以前那样朝贡的话,帝国可不能保证不会吞并他们。
对于王室和高层来说,签了条约之后,帝国还会让他们享受比以往更加奢侈的生活汉人在享受方面本就是天下第一,工业水平提高之后,可以享受的好东西自然更多了。
在无须过多关注底层生活,自身安全无忧的情况下,外蕃的高层会自然而然的向着奢侈的生活迈进,即使偶尔能出现一两个惊醒的人,对大局也是于事无补。
说得明白一点,帝国就是要把外蕃变成一个对自己卑躬屈膝的买办政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给予一些好处也是理所应当。
暹罗王不像东吁王,以及之前的交趾王那样有很强的Z治野心,他并不想吞并周边领土,增强国力,取得与华夏分庭抗礼的本钱。
暹罗王想要的就是自身的安全,地位和奢侈生活的保障,既然只要签了条约,就能达成这一目的,那么暹罗的使节团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犹豫。
共和1789年10月,华夏帝国与暹罗王国签署金陵条约,暹罗同意华夏的一切要求,以换取华夏帝国册封暹罗国王为帝国外蕃郡王。
暹罗因此成为华夏的第二个郡王级外蕃国,同时,华夏与高丽的江华条约以及与暹罗的金陵条约,成为之后华夏帝国对外蕃势力的条约样本。
这就是共和1789年,帝国在东南亚方向上的扩张成果军事上只干掉一个国家,但实际上吞下两个。
而且,暹罗的屈服,使得帝国已经从地理上分割了东南半岛最后两个国家,真腊和东吁的联系,接下来帝国继续扩张,就不用担心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华夏的进攻了。
“如果一个一个对付的话,真腊不会比占城强到哪去,而东吁大概跟当初的交趾差不多强度。”
徐世杨有些志得意满的对徐睦河说道: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这两个国家都没有抵抗一年以上的能力,之后一年灭一国会很轻松。”
“那是你的问题了。”
徐睦河内心毫无波澜,灭国大功对他来说似乎已经引不起任何情绪上的波动。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任上华夏帝国已经灭国无数了,或者,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今年之后的扩张,就完全是徐世杨自己的问题了。
“为父觉得,今年剩下这点时间,你也不要把精力都放在扩张这类事情上,先考虑一下登基大典的事吧。”
“登基大典交给礼部去办就行了,我没意见。”
登基用什么礼节,对传统官来说或许很重要,但徐世杨根本一点都不在乎,只要别搞的太难看,顺顺利利完成登基大典,他就没有任何意见。
“你怎么对这种大事都毫不在意?”
徐睦河对此似乎有些不满,与徐世杨不同,他确实对这种炫耀性的典礼一直很上心,就像之前的泰山封禅。
“而且,登基之前,还有个禅位大典,这个必须要有,不能让愚夫愚妇认为朕是被逼退位的!”
“父亲您一力负担就好了。”徐世杨摇摇头,无奈的说道:“我还是把精力放在别的工作上吧。”
登基不是换个皇帝这么简单的,徐世杨一直负责的兵部、工部都好说;礼部、吏部、户部就有很多工作流程需要徐世杨提前熟悉一下;刑部对徐世杨来说是个很陌生的部门他对刑部有很大影响力,但他根本不清楚这个部门的工作流程。
还有,皇帝退位后,当初皇帝提拔的某些老臣,恐怕就得跟着退下去了。
比如,徐世杨的大伯,皇帝的兄长,之前掌管户部的徐睦江,因为担心自家侄儿登基后会清算他当初暗降鞑子的旧账,就已经明确上书准备跟皇帝一起退休养老。
当然,皇帝退休后打算留在江南,因为这里更繁华一点,玩乐的地方和方式也比北方丰富不少。
徐睦河打算回齐省老家去,徐家的宗族和祖坟在那里。
打算退休的官员还有很多,而且不仅仅局限在皇帝任用的人,徐世杨身边也有很多人打算退休了。
这其中,官衔最高的人是公孙胜。
这个曾经担任过华军总参谋长,当过兵部尚书甚至次辅大臣的前道士,之前被人们认为是徐世杨之下的二号人物,也因此,帝国的道教各宗一直对帝国有着莫名的好感和善意。
在节度使、齐王以及帝国早期,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通常情况下,如果徐世杨亲自前往前线,那么后方坐镇的兵部最高官员就是公孙胜。
反过来,若是公孙胜上了前线,那么徐世杨通常就不会亲征了。
不过,帝国统一南北后,这种情况就彻底改变了,因为之后的战争根本用不着徐世杨亲自上场,即使是灭国之战,最多也就是李井槐、冯三虎、林冲等中将级别军官担任司令就能搞定。
为此,今年帝国进攻占城,公孙胜还曾经请求由自己担任主帅他还没有一个灭国大功呢之前灭国都是徐世杨亲任统帅,之后又漫过他让中将们去做这事了。
实际上,除了公孙胜想要一个灭国大功之外,他提出这个要求的目的,还有一点试探的含义别人或许不清楚,但公孙胜知道徐世杨对佛道从来一视同仁的讨厌,他能干掉少森寺,也不会介意干掉全真或者武当。
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一个原因是道观犯得事没有少森寺大不是说他们没犯事。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公孙胜毕竟还是有些面子的。
只是不知道这个面子还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徐世杨的决断。
公孙胜觉得,如果徐世杨允许他获得一个灭国大功,那么证明太子殿下对他还有耐心。
但如果徐世杨不允许,那么,很难让人不想起以往朝代历史上那些开国皇帝清洗功臣的旧事君王,哪里需要臣下给他做备份呢?
结果就是,徐世杨根本没同意公孙胜负责攻灭占城的任务。
于是,公孙胜认为自己已经有功高盖主的嫌疑了,徐世杨还活着的时候自然还好,但若是徐世杨身体不适,那么徐代灼恐怕会担心压不住自己。
所以到最后,徐世杨准备登基的时刻,公孙胜提交了辞呈。而且他没有选择去海外开拓,而是打算回齐省崂山,继续去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