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最后一批了。”鲁智深说道“剩下的……,洒家怎么劝,他们不愿下山。”
“山上还有多少人?”徐世杨问。
“2、3千的样子,五莲山上的存粮和田地应该够他们活下去了。”
‘别搞错了,我可一点都不想放过他们。’
徐世杨淡淡的说道“别忘记我说过的话,自己去后面领军法,然后跟流民一起去莒州,我会派人看着你们。”
“这个尽管放心!洒家说到做到!”鲁智深豪爽的一挥手,自己找镇抚兵去了。
看着这大和尚离开后,徐世杨转头问徐世柳“向导挑好了吗?”
“没问题,只要发个饼子,有的是流民愿意给咱们带路,人多的每个中队都能配一个向导。”
徐世柳回答
“日照那几家的向导也都给配好了。”
徐世杨满意的点点头,冷冷的说道“明日开始,进攻!”
他既然说过要彻底平定五莲山,那就一定会做到,根本不可能留几千流民在山上。
这一次,五莲山对日照的威胁必须被彻底铲除。
响亮的集合号声响起,新军士兵迅速列队,片刻后,第一个步兵营开始上山……。
……
建兴十二年二月二十一,徐世杨率领莒州日照联军平定五莲山而归。
最终的结果,全军以11死19伤为代价,安抚流民3万3千余人,抓捕2千多人。
为了减轻粮食压力,浩浩荡荡的流民大军被分批带回后,家主徐睦河立刻主持分配人口。
按照徐世杨的要求,流民以户为单位分配,徐家保留其中七成,另外三成平均分给日照的联盟坞堡。
徐家保留的人口中,抽出一成替换莒州城的原范家堡民,再次稀释原范家人口的密度。
再剩余人口中,徐世杨的第五屯占一半,家主的第一屯占两成,其余平均分配给其他各坞堡。
增加了这将近25000人口后,已经实控整个莒州的徐家,总人口达到4万人,其中男丁超过15000,已经成为整个齐省最强大的汉人势力。
当然,现在也只是有了人口而已,后续一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新来流民必须有居住的地方,由于面积问题,原先所有人都在围墙之内生活已经变得不再可行。
于是徐世杨下令所有流民以一百户为一个临时村,在野外搭建草棚和栅栏,暂时先这么住着。
反正现在莒州没有土匪威胁,原先横行的野物,这两年也大多变成食物。
安全无忧的情况下,在坞堡围墙外生活也没什么大问题,何况坞堡主不可能把熟地交给流民耕种,那样会引发老堡民与新来者之间的争执。
流民只能从徐家赊借工具、种子、口粮等必需品,在已经分出去的熟地之外,开垦荒田。
家族暂且按一户十亩的范畴给流民规划了土地,说好不算本金,连利息带税款,每亩地上缴4斗5升粮食。
在这个时代,这个数字其实不算高,但刚刚开荒的土地,头几年收获一亩地能有6、7斗收成就算不错了,剩余的粮食根本就不够一户人家消耗。
徐世杨估计流民明年还得继续借贷口粮,但种子能剩下来。这样一年一年归还,5年左右的时间,勤劳的流民就能还清所有借贷,并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家人。
到那个时候,流民就跟徐家彻底融合在一起了。
当然,这一切的首要前提是,今年徐世杨必须从江南带回大量粮食。
第139章 新式武器
呯的一声枪响,一枚15毫米铅弹迅速飞过20步距离,准确命中用厚木板做成的人形靶标。
在强劲的化学能推动下,铅弹击穿足足20毫米厚的槐木,在人形靶标左肩位置开出一个大洞。
这里是徐家第五屯的武器试验场。
徐世杨正带领一帮军官和工匠,在此测试新式武器。
“威力不减。”
开过一枪之后,徐世杨右手提着新造的燧发手枪,左手扳动击锤,空扣一次,看着火石重重砸在枪机火镰上,溅点火星落在打开的药室里。
当然,此时他没有装引药,也没有装发射药和子弹,根本打不响。
徐世杨满意的赞叹道
“板簧的力道也不错,老张你厉害啊!”
站在一旁坎坷不安的张铁匠终于放下心来,他朝徐世杨拱了拱手,眉开眼笑的说道“这都是我家老大的功劳,板簧其实不用非得用好钢,熟铁附上点碳其实也行熟铁渗碳确实足够了),其实枪机里面有些螺纹更麻烦一些。”
“你家老大?”徐世杨点点头“我不管你想把功劳给谁,我要的是成果,现在有成果,我就奖励你们。既然你说是他的功劳,那就是他了,他升一级,给他上士待遇。”
“谢堡主!”张铁匠笑的满脸开花。
“有空你可以集合所有工匠一起公关,再想想办法,看能不能造出攻螺纹的机器,这玩意只靠手工确实不行,若是你们能做到,让我给个少校都行。”
这话一出口,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红了。
少校在18级体系中排第7,现在是坞堡主或新军营长的级别,要知道,现在整个家族也只有家主一个上校加徐世杨一个中校,若是真有少校级别,地位在全家族内都可以排进前十了。
“先例既开,以后应该就容易多了。”徐世杨挥挥手中的燧发枪,大声说道“枪机的生产提上日程,从流民中招募有铁匠经验的人,还有14到18岁的半大孩子,补充进工匠队。”
“燧发枪机现在就要开始大规模生产,谁想到什么好办法都可以拿出来试一下,错了没关系,对了我就给奖励,还有什么问题吗?”
“司令,这燧发枪的引药不能用咱们以前的火药了。”公孙胜小声说道“以前火门枪和火绳枪都是明火直接点燃引药,这燧发枪靠的是火星溅入药池,以前的火药太粗糙了。”
这也是实话,徐世杨刚才开的那一枪,所用火药明显比以前用的那些细致许多。
“细药得精细研磨,既耗费工时,又很危险。”公孙胜接着说道“产量很低。”
“我不太懂工匠的细节,但我认为这都是能解决的困难。”徐世杨大咧咧的说道“细药产量增加之前,引药用细药,发射药用旧药,先这么顶一阵,但我绝得你们火药组应该想想办法,提高细药的产量。”
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欧洲17世纪中叶就开始大规模装备燧发枪了,他们那时候的火药技术水平也不见得就比徐世杨高明多少,没理由他们能做到的事,徐世杨做不到。
无非就是一个技术生疏程度和生产规模的问题罢了。
徐世杨能够把握一些技术上的大方向,但别指望他像搜索引擎一样把一篇篇论文加图纸搜出来扔给工匠。
技术细节问题,只能交给工匠自己想办法,最多徐世杨倡导大家一起合作,集思广益。
至于军队,现在还是处在工匠什么就用什么的阶段,有的是时间给工匠们慢慢夯实基础。
“今年暂时还不行。”徐世杨对新军和第五屯一众领导层大声宣布“等到明年,我打算请家主把全家所有工匠和学徒集中在一个地方,组建新军工匠营。”
“工匠营与野战营平级,只是这个营长归谁,就看你们今年的表现了。”
哇……。
现场响起一片惊叹声。
……
看过燧发枪,徐世杨立刻赶往洛水河,那里还有一群工匠正在搭建水车。
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想大规模制造,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动力。
另一个位面把蒸汽和电气当做两次工业革命的象征,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力畜力终究有限,而且持续输出功率永远比不过机器,直接运用自然力量的水车在这方面就要好得多,在蒸汽机还不敢想的情况下,徐世杨只能选择想尽办法利用水力。
前往水车施工现场的路上,几个工匠头目还跟在身边,徐世杨就一边走,一边嘱咐今后的武器生产。
“燧发枪要造,但枪机产量上不去的话,火绳枪就不要停止生产。”
“先造二十杆燧发手枪,枪管直接截短步枪的,我很快要去江南一趟,急着要。”
“给骑兵的短款燧发步枪也先造一批,让骑兵适用一下,枪管长度只要步枪一半或三分之二就成。”
骑在马上基本不可能顺利操作火绳枪,因此骑兵火枪最低限度也得是簧轮枪或燧发枪,既然徐家的科技树直接跳过簧轮枪,那给骑兵装备燧发枪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我说的线膛怎么样了?”徐世杨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线膛并不难。”隐隐已经成为铁匠头子之一的汤隆回答“只是俺看过那些枪了,拉出线膛,其实有些得不偿失。”
线膛枪的子弹需要咬膛,以现在的子弹加工精度根本做不到,若是想发挥线膛枪的威力,得用小锤子强行把大号铅弹敲进枪管里,这样的线膛枪开一枪,都够滑膛枪开三枪了。
而且,若是装弹完成后没有顺利击发,你想把子弹再弄出来时,恐怕就只能呵呵了。
“先造几支试用一下。”徐世杨吩咐道“你们可以尝试一下在子弹方面做些改进,比如在子弹上包块皮革,这样子弹就比较容易咬膛了。”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用米涅弹,那玩意其实也不难造,但米涅弹咬膛,需要强劲的化学能改变弹头形态,以燧发枪的气密性根本发挥不出米涅的威力,这也是用米涅弹的步枪几乎全是火帽击发枪的原因。
徐家现在的化学工业,根本不可能充足数量的火帽,因此点开米涅技术只能靠后。
不过这不意味着不能用线膛枪,就像徐世杨刚才说的那样,给球形子弹包裹一块纺织物或皮革,照样能咬膛,提高转速和初速,增加射程、威力和准确性,只是没有米涅性能提升的那么夸张就是了。
第140章 登瀛洲
包裹皮革的子弹入膛比纯铅弹容易许多,但依旧需要用很大力气毕竟还是物理改变弹丸形态),因此射速肯定还是比不上滑膛枪。
徐世杨打算把这些线膛枪装备给未来的选锋兵,用以替代弓箭。
这样,进攻的时候,大阵前方的选锋散兵可以利用射程和准确度优势动摇对方阵型。
最好再有一些精确射手,他们可以成为早期狙击手,攻击敌人的军官或传令兵、旗鼓手之类关键节点。
“我走之后,训练一定不能停,这比武器还要重要!”
想到精确射手,徐世杨忍不住吩咐道
“你们可以进行全军大比武,所有科目都考核出最强的士兵,授予‘先进’称号,给予其经济上的补助,以后升迁我也会有限考虑这些人。”
一军官赶紧答应下来。
这位少爷一向强调宁愿人等装备,不要装备等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根本不用再嘱咐一遍。
“司令,到了。”徐二指指前方,小声提醒。
徐世杨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水车正在水流的推力下缓缓转动,把碎琼乱玉一般的水花提到早已挖好的水渠里。
“上水了!上水了!”
一众工匠和围观的民众大声欢呼。
这水车确实是个好东西,有了它,就能把水源引到以前只能用人力浇灌的地方,这样相当于把旱田改成水田,任谁不喜欢?
徐世杨停住脚步,远远站在一边,没去打扰欢呼的人群。
让他们高兴一会儿吧,徐世杨自己也很喜欢属下堡民发自内心的欢呼,对他来说,每一次这种欢呼声响起,就代表自己又向前前进了一小步,远比各种戏曲悦耳多了。
‘有了水车,下一步就该准备水力锻机了吧?’
徐世杨眯着眼睛,得意的想
‘虽然还未超出时代,但我已经算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现在的问题,只剩下各种原材料依旧缺口巨大。’
‘就看我这次江南之行,能拿回多少好处,推动这些机器继续发展了。’
‘来吧,这个狗曰的世道,谁怕谁啊!再过几年,你且看我如何艹翻你!’
……
张家所谓的日照私港,其实不在日照县城。
他们的港口以前叫做夹仓,是大周朝一个水师巡检驻地,大周南迁后废弃,被作为地方豪强的张家捡了便宜。
后来张家扩建私港,把附近的傅疃河入海口直接纳入港区范围,这样内陆家族若是想在日照出海,可以直接把货物装上小船,通过河运到达日照私港换乘大船,这样能节约很大一部分运费。
徐世杨去日照私港,同样也是坐的渡船,对携带太多重物的徐家人来说,河运能减少三分之一的陆路,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建兴十二年三月初五,即将下江南的徐世杨、徐世柳一行抵达日照。
由于这次徐世柳下江南之后,就不会再回来了,徐家家主和家主夫人这次也一起跟到日照,要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