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唐-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承乾见他一脸的心有余悸,不由问道:“怎么了?”
  李元婴把自己撞上于志宁的事和李承乾说了,同情无比地望着自家大侄子:“真不知道你平时过得都是什么日子啊!”一个于志宁就是这种功力,再加上孔颖达和张玄素,那真是想想就可怕。
  李承乾最近惦记着李二陛下的身体情况,消停了不少,被骂的次数倒是少了,顶多只是被李二陛下兜头扔来二十卷《谏苑》让他有点受不了。李承乾问:“卫国公家里的大象比宫里的还大吗?”
  宫中也饲养了一些珍禽异兽供李二陛下赏玩,他们想看的话也能去瞧瞧,只是没谁会胆大包天地爬到象背上去。
  一聊到自己骑大象的事,李元婴又来了精神,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给李承乾说了一通。他对只能耳闻不能亲睹的象军十分向往,和李承乾感慨:“我觉得南边的事情好玩,北边的事情也好玩;东边的事情好玩,西边的事情也好玩!可惜都太远了,我根本去不了!”
  李承乾本只觉得李元婴说得活灵活现、非常有趣,听李元婴这么一提,也觉得很遗憾。他说道:“这也容易,改天我寻些人来陪你玩便是。”
  李承乾又给李元婴分享自己的玩乐经验,他喜欢和突厥人一起玩,觉得他们性情豪迈,做什么都很自在,与他们一起游猎让他有种置身大草原的感觉。有时他觉得东宫太过寂寞,便叫他们来陪着玩,篝火升腾,载歌载舞,想多热闹就多热闹。
  李承乾说:“若是你当真感兴趣,我回头叫人去弄一批大象过来,让骑象的南人和骑马的突厥人演练一番。只不过这么大的动静不好在东宫弄,得去外头!”
  李元婴一听就来了劲头,眼睛亮得不得了:“真的吗?”
  李承乾道:“当然。”他说完才想起李元婴上回随口把他卖掉的事,免不了叮嘱李元婴,“你嘴巴严实一点,不能在父皇面前走漏风声,要不然就玩不成了。”
  听到可能玩不成,李元婴立刻保证:“我绝对不会告诉皇兄的!”
  李承乾这才问起李元婴来找他做什么。
  李元婴把自己收留流民的事和李承乾说了。上回李元婴已经和李承乾提过此事,李承乾也答应若是李元婴那几个庄子容不下那么多人可以由他找地方安顿。
  听说一次来了三百人,李承乾有些吃惊。别看三百人不算多,搁在底下也能成个有近百户人家的村子了。
  李承乾道:“没想到近在京畿竟也有这么多无家可归之人。”
  李元婴道:“现在他们有家可归了,我的几个田庄还能安置过来。”他把基本情况和李承乾说了,“正当青壮年的劳力和女子到哪能活,大多不至于流落他乡。我叫董小乙一一统计过,他们这些人老的老,小的小,能干的活不多。我本来也不太缺干苦活的人,所以老人家的话意思意思让他们做做饭之类的就好,至于那些小孩,我倒有个新想法。”
  李承乾问:“什么想法?”
  李元婴说:“我到封地后要弄个大书院,那不得要很多识字的人吗?便是整理一下各种书卷,不识字也不行的。这三百人里有一小半都是十岁以下的小孩,我先给他们弄个小学堂给他们开蒙,学个一两年应当把识字和算数都学完了,有能耐的可以继续往下学,没能耐的往后便在我手底下打打下手,他们有手有脚,将来又有屋有田,日子总不至于过得太差。”
  李承乾道:“这想法很不错。”
  李元婴一脸腼腆地说:“问题就是,我又不认得几个读书人,我去请人给这些小孩开蒙他们怕是会把我轰出门。我想着承乾你可是太子,肯定认识很多读书人,你和他们说道说道,他们一定会答应推荐些适合的人过来!”他紧紧拉着李承乾的手,语气殷切,“皇兄说这事该我们一起干的,承乾你可不能不出力!”
  李承乾本想说“我也不认得几个读书人”,可对上李元婴亮亮的眼睛又说不出这种话。
  他身为太子,怎么能连几个读书人都凑不出来?
  李承乾点头应下了李元婴交托的任务。
  李元婴没急着走,他刚才从于志宁连篇累牍的劝诫得到了极大的启发,拉着李承乾讨论招募夫子的说辞。
  这说辞不能往小里说,让人觉得去给那些大字不识的乞儿开蒙太埋汰人,所以他们要有多大说多大,先是痛惜大唐虽强盛却仍有这么多百姓受苦受难,接着要夸他们此行此举将垂范天下,他们的一小步,大唐的一大步,就连后世子孙也会记住他们的姓名!
  李元婴洋洋洒洒地说完自己的构想,又殷殷地望着李承乾:“承乾你读书比我多,肯定已经会写文章了,你赶紧按着这意思写一篇出来,一定要写得那些个读书人一读就痛哭流涕、感动不已,不要钱都抢着来干!”
  李元婴这样满含期望地看过来,李承乾能说自己也不爱写文章吗?
  那当然是不能的,李承乾只能在李元婴的注视下叫人研了墨,挥毫按照李元婴的意思写起文章来。
  文章李元婴不会写,不过李元婴会看,李承乾写一段他就在旁边念一段,积极地给李承乾鼓劲,马屁拍起来简直不要钱,一个劲地说什么“哇这一段写得真是精妙绝伦”“承乾你真是妙笔生花,写得好极了”“对对对就是这样写,太棒了”。
  李承乾听得一阵默然,若不是知道李元婴是什么水平,他都快觉得自己是文曲星下凡了!
  作者有话要说:
  于志宁对小王爷使用“上纲上线”技能。
  叮,小王爷成功获取“上纲上线”技能。
  …
  注:
  有妹子安利同名剧《贞观之治》,这个我也看完了,挺好看,还在微博总结过它的剧情,可以搬过来给你们看看!特别温馨甜蜜!它的剧情线是这样的:全剧描述了主角李世民的大半生,主要内容是敌人死了哥哥死,哥哥死了弟弟死,弟弟死了爹爹死,爹爹死了老婆死,老婆死了文臣死,文臣死了武将死,武将死了儿子死,最后自己也死了,看看,是不是大团圆结局!倾情推荐大家观看!


第43章 
  不知是不是被李元婴胡吹海吹吹得有些膨胀,李承乾等李元婴走后把整篇文章重读一遍,竟也觉得这文章写得酣畅淋漓,全然不见往日下笔时的瘀滞。
  这是他近年来头一次没把写文章当烦人的任务看待,如今停下笔来还有点回味刚才那种感觉,尤其是想起李元婴那番话他就乐。
  李元婴说,这是他从于志宁劝诫他的话里得来的灵感,觉着这种一套大道理砸下来把你砸蒙的劝人方法很棒,任谁听了都会被说服!说服就好办了!这好看的高帽子你想戴上,多少得干点实事才行,要不然我就用夸你的话来骂死你!
  这话说得有点糙,不过话糙理不糙,李承乾越琢磨越觉得是这个理。
  平日里,于志宁他们不就是这样要求他的吗?先说他是太子,然后要求他这要求他那,若是他做不到就喷得他狗血淋头,顺便去父皇面前告他一状!
  现在他要和李元婴干正事,他只消把这篇完全符合他们观念的文章呈给孔颖达他们,孔颖达他们不得给他推一批读书人出来把这件事办妥?
  李承乾以前最不耐烦这些事,学不来文人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不想经李元婴这么一闹腾,眼前反倒豁然一片,全没了往日那束手束脚的感觉。
  李承乾说干就干,收拾好文稿,整了整衣冠,径直去寻孔颖达说话。
  要说如今谁门下的读书人最多,自然是孔颖达无疑,毕竟他不仅门生众多,还管着李二陛下颇为看重的国子监。
  李承乾把李二陛下让他与李元婴一起安顿流民的事与孔颖达说了,人肯定能找地方安置下去,只是要怎么让他们往后能靠自己生活下去、成长成于大唐有用处的人还得费些功夫。接着李承乾便把他在李元婴一路鼓吹下写出的文章取给孔颖达看,等待孔颖达的答复。
  孔颖达没想到李承乾还会主动写文章。与爱好文学的李泰不一样,李承乾对文治方面不太感冒,只爱上马弯弓,平日里要他多看点书、多写些文章他都不愿听,如非迫不得已他决计不会把笔拿起来!
  孔颖达老怀大慰,接过文章仔细一读,发现文章条理分明,主题突出,句句都在情在理,写得动人至极。他看完了,也觉得天子脚下竟有这么多人无家可归,老无所依、幼无所养,着实让人痛心!
  而太子与滕王所求的,不过是寻几个读书人给这些无人抚育的孩子开蒙,叫他们识字做人,将来也能成为有用之人!
  这样拳拳的爱民之心,孔颖达读完自是动容不已,当即应了下来,少有地夸了李承乾许多句,给李承乾打包票:“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尽快办妥此事,过几日便让人去葵园那边。”
  李承乾听孔颖达一口应承,心里也高兴,难得主动留下与孔颖达多谈了一会才离去。
  孔颖达虽是刻板严苛,却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见李承乾有此转变心中大慰。待李承乾走后孔颖达起身在直舍内踱步两圈,决定去求见李二陛下,与李二陛下提一提此事。
  李二陛下还不知道李元婴当真收留了三百余人,听孔颖达说完才晓得李元婴还真把人安置下去了。
  孔颖达对此有些疑虑:“滕王还小,如此多流民安置在他的田庄上怕是会出乱子。”
  不说这些流民之中是否有居心叵测之人,光是给他们吃的住的也得费不少钱!更别说原来在田庄上谋生的人与这些外来者也会生出矛盾,无论治国治事向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人一多,必然要分走原来已经分好的东西,谁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匀出来给别人?给谁多给谁少都不可能让人满意!
  滕王到底才十岁,如何应对得了这些事情?
  换成以前,孔颖达肯定不会关心李元婴能不能搞定,可李元婴拉着李承乾出面,孔颖达就不得不替李承乾考虑了。毕竟李元婴丢了名声没什么要紧,太子若是行差踏错问题可就大了,一不小心可能会动摇国本!
  李二陛下看出孔颖达的心思,笑道:“元婴还小,不是还有承乾吗?承乾身边有孔卿你们在,莫说三百人,便是三万人也是能安置好的。朕将承乾交托给你们,就是想让你们把他教导成遇事能决、遇难能解的储君,朕相信孔卿你们一定不会让朕失望。”
  孔颖达得了李二陛下这番话,心中大定,取出李承乾写的文章给李二陛下过目。
  李承乾的文章写得不如李泰有文采,但胜在言语中正,句句切理,读来流利酣畅,绝没有半句矫揉造作之言!
  李二陛下戎马半生,即位后反而对文治尤为看重,看完孔颖达呈上来的文章自是心中大悦,派人去给东宫送了许多好东西作为嘉奖。
  毕竟,李二陛下如今每日所想的不过是如何把这大好河山治理好,以及如何让大唐世世代代都能长治久安,太子能有所转变,不再耽于游猎玩乐,于李二陛下而言自然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另一边,李承乾正命人去给李元婴凑“象军”,不想竟有人从李二陛下那边送东西过来。
  东宫什么都不缺,可李二陛下赐下的东西和自己弄来的哪能一样?这些东西里有的是给他的,有的是给他儿子李象的,李承乾拿到跟前看了,心里百味杂陈,一时竟想不起他父皇上一次对他表示满意是什么时候。
  李元婴可不知道李二陛下父子间的事,他听李承乾遣人过来说夫子的事孔颖达应下了,便不再担忧。
  老孔这人烦是烦了点,言而有信还是能做到的,图书馆不就是他回国子监动员一番、出人又出书吗?
  开学堂的事有了着落,李元婴命董小乙回葵园好好准备,不能让人家夫子到了连个像样的学堂都看不到,赶紧挑几处窗明几净的地方拾掇拾掇腾出来用。
  至于该添置什么、该改动哪里,董小乙自己看着办便是了,事事都要他操心的话还要董小乙他们做什么?
  李元婴把话说得很明白,要是董小乙办不好,他就换能办的人去办。
  董小乙知道宫中想往上爬的人多得是,丝毫不敢松懈,卯足劲把回宫前日思夜想琢磨出来的章程和李元婴报备一番,预支了对应的钱款便火急火燎地出宫办事去。
  事情都交待下去,李元婴就不操心了,继续跟着孙思邈学药理。他还撺掇孙思邈和李淳风见上了面,这两个人都是道士出身,很快便熟悉起来,商量起《千金方》要怎么设计排版才能尽量把孙思邈想表达的东西都塞进去。
  李元婴优哉游哉地搞东搞西到月中,董小乙才再次回宫禀报李元婴学堂清整出来了,按着他的意思男的女的都去学堂报到。
  这批小孩全是穷出身,都没讲究什么男女之别,知道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