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官-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
  叶行远很认真一笔一划写着,他暂时忘记了省内的勾心斗角,而是想着边民之苦,想着具体屯田戍边之法,谨慎考量,不敢有一丝轻忽。
  “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
  罪人、奴婢、自愿前往,策略化为战术,一步步在叶行远的笔下实现细节。他仿佛能够看到塞外的一座堡垒正在缓缓竖起。
  叶行远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已不同,就连提调官们都感觉到了他身上的气势。有人叹息道:“只怕大宗师是失策了,这可是写过九首边塞诗的叶行远啊,别人不知边情,他又怎么会没有想法?想要借此将他裁汰,只怕终究还是要硬来才行。。。。。。”
  “谁能知道他除了三寸不烂之舌,更有实干之能?”有人摇头,一个人兼具各方面的才能,这本身就让人不敢相信,王学政吃这个亏,实在非战之罪。
  他们在感慨之时,叶行远正在写下结尾,“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妖族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
  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蛮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蛮者,功相万也。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最后一句话写完的时候,叶行远只觉得头脑昏昏,仿佛大病一场一般,浑身虚弱。这一次他明明没有使用灵力,为何写出这篇策论的时候,居然还消耗这么大?
  刚才那种喷薄的情绪,仍然在他脑海之中震荡,这又是天命的后遗症?叶行远有些迷惘,似乎他已经开始渐渐习惯这种为民而争的不平,不知道是天命陷阱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他内心深处,又开始生长的恻隐之心?
  这篇守边劝农策写出来,叶行远自知必然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就算他不曾使用灵力,天机不显,但就像他在桃花文会之中所做的“释租”一篇一样,落在有心人的眼里,就有巨大的价值。
  叶行远写下这样一篇高明的策论,当然是为了尽可能的压制王学政的阳谋,即使硬是要被黜落,他也有机会靠着这一篇策论的内容来翻盘。
  但至少也有一刹那,他落笔的时候忘记了这些自身的得失,真心实意的在为边民与国家在考虑。
  不可沉溺太深,这些大事终究还轮不到他去涉足。叶行远摇头,缓缓起身,捧着手中的考卷,缓缓走向稳坐钓鱼台的王学政。
  今时今日,掌握他命运的,正是这一位心思叵测的大宗师。对这样一篇策论,他会有怎样的评价?叶行远走到王学政的面前,毕恭毕敬的奉上了试卷,“大宗师,学生已然完成此篇屯田戍边策,请大宗师评点!”
第172章 诗词歌赋
  下午才过了一半,夏日鸣蝉愈噪,叶行远额上无汗,从容自如的站在王学政三步之处。王学政缓慢抬头,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叶行远,面无表情。
  旁边人会意,赶紧接过了叶行远的试卷,送到王学政面前。王学政伸手展开纸面,细细的看了起来。
  他看得很慢,期间都没有说话,甚至连面色都不曾稍变。看完第一遍之后,又重新仔仔细细看了第二遍。
  这是什么意思?如果王学政拿到卷子就批驳,叶行远更能接受些,可他如此态度,反而出乎叶行远的意料。
  如果说王学政并无私心,一切属于自己误会,那看到叶行远的文章,也同样不该是这样的态度。难道他正在绞尽脑汁找文章中的错处?叶行远瞧着王学政的神情,却怎么也看不出端倪。
  一众提调官算比较了解王学政的性格,知道他一向是谋定而后动,也不会信口雌黄,必然要找到稳妥的角度才会开口。所以众人都耐心的等待着,但是等到王学政开始看第三遍的时候,就连他们都开始诧异了。
  叶行远的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情况?是因为太好了导致王学政挑不出刺?还是因为什么其它的原因?
  王学政看完第三遍,这才将试卷放在桌上,吩咐道,“卷子留下吧,贤生你可退下了。”
  没有评价,不置一词,“卷子留下”这算是什么结论?是让叶行远通过了,还是打算贬落?按说王学政尚未看过其他人的卷子,确实不能当场做出结论,但既然叶行远提前交卷,那至少也该点评几句才是正当。
  叶行远微微蹙眉,心道这却麻烦,他已经做好了撕逼的心理准备,对方却举重若轻,反而让他有些无所适从。对方是不想惹麻烦,要无声无息将他刷下去?要是这样的话他提前交卷的意义何在?
  想到这里,叶行远忙道:“学生求大宗师指点,若有不合之处,学生也可重做。”
  王学政瞥了他一眼,淡淡道:“不必,你且下去等消息。”
  不必?这是说文章做得好,不用重做,还是不必指点?还是根本无有重做的意义?叶行远陡然发现这位学台大人才是他遇上的最滑不留手的人物,每一句话都不作褒贬,想要据理力争都无从争起。
  不能就这么算了!叶行远来到这里的时候就想清楚了,就算是被坑下去,那至少也得闹出些响动,因此颇有些悲壮道:“学生求大宗师面试。”
  这当然不太合规矩,边远地区不正式的县试府试之中,或有这种情形出现,但也并不多。省城之中,规矩森严,省试是糊名封卷,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但这次的所谓“科考”,本身就是一个不合规矩的产物,叶行远无力抗争,却总得尽力而为,哪怕是不合规矩,总得尝试一下。
  王学政并没有立即开口,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稍等了一会儿,才字斟句酌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
  叶行远道:“学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
  王学政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古方!像你做秀才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官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
  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说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
  提调官们轰然一声,没料到居然发展成这样。叶行远看来是不甘心自己悄无声息的被干掉,所以硬要牵扯,未免就有些自取其辱了。
  王学政是什么脾气?他古板的性子与朝中官吏都不合,所以在翰林院待了好多年,这才走国子监、御史台等清贵部门,最后转迁为一省学政。
  他平生最恨虚浮,诗词唱和从不参与,也有人讥他文辞干瘪,所以不敢献丑。叶行远与他说什么诗词歌赋,不是恰好戳到了他的痛处么?
  提调官们看着如狼似虎的差人涌上来拉住了叶行远,不免都是摇头为其惋惜。
  但在此刻,叶行远却露出了诡异的笑容,口中长诵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学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也不反抗,便随着两边差人一路出了考场,再没有回头看上一眼。王学政终于面色微变,轻轻的将一只手覆在叶行远的卷面上。诗词歌赋!可恶的诗词歌赋!
  提调官们再度哗然,这时候才明白了叶行远的意图。这小子好重的心机!
  一开始叶行远对王学政说求面试诗词歌赋,这不是犯蠢,而是在提醒。他这是在委婉的想让王学政知道,我是堂堂的诗魔,曾经九首边塞诗惊动一城,只要我愿意,仍然有这种能力。
  可惜的是王学政并没有理会,反而是用最激烈的方式将叶行远赶了出去,对他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回避的方式。但这却给了叶行远这种无孔不入的人物一个反击的机会,他只是简简单单的做了一首诗,便已经足够。
  只需这诗的后两句,口耳相传,数日之内,城中就会传遍。叶行远之才谁也不能抹煞,他的诗魔之名,更名不虚传。
  如果他这次真的被科考刷了下来,那么有心人一定会问,为什么叶行远这样的才子都被刷下?民间必有不平之声,他的策论不行也就罢了,要是真有水平,那王学政脸上也会有些搁不住。
  要是王学政一直一张冷脸,不做褒贬,叶行远就毫无机会。他是故意去挑衅王学政,所谓面试大概他根本没想过,就是要激怒王学政,让他把自己驱赶出考场,然后才有这次作诗的空间!
  这是叶行远至少从交卷开始就设计好了的,也就意味着他对王学政的脾气早有了解,同时也有把握能够做出数日内便能传遍江州的诗句,才敢如此大胆!
  这种信口便能拿出这等诗的人,又何苦去得罪,要是被他作诗骂了一句,只怕要遗臭万年!提调官们都后怕不已,王学政都不禁气得浑身颤抖,看着面前的试卷,双拳攥紧,终究还是未发一言。
  叶行远施施然从考场出来,轻松愉快的回返鸦神庙。他就算是通不过科考,也非得恶心一下王学政不可,何况“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句子一出,怎么也能换回点名声吧。
  在这种前提之下,王学政能不能顶住压力,将他的守边劝农策刷下去,这还是个未知之数。叶行远反正已经尽力而为,该做的都做了,至于结果反而不用多想,只耐心等待便是。
  一两日间,果然叶行远被王学政逐出考场,作诗讽刺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愚民百姓不知前因后果,只听诗句精妙,都为叶行远抱不平。
  有人说,“学台素来刻板,少年不得志,及到老了才考上进士,所以最看不惯年轻人。叶相公才名素著,又是年轻气盛一表人才,这次只怕是撞在枪口上了。”
  又有知道内情的人说,“叶相公实乃我们定湖百年一遇的天才,少时就智斗妖怪知县,作诗名扬天下,只可惜就因为这桩事得罪了省中官场,这一次要置他于死地的,可不是学台大人一个!”
  “能做出这等好诗的才子,要是饮恨科考,哪里还有是非黑白?”新秀才们知道自己大多要被黜落,心中不满,虽然不敢挑头闹事,却也私下传播着不平,为叶行远张目。
  学政衙门之中,王学政已经全部阅卷完毕,叶行远的卷子仍然是单独一份,列在一旁。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他这篇策论都远远压倒其他人,剩下一百多篇文章,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如果不存私念,不管叶行远是什么身份,这一次科考,他就应该是一等第一,毫无疑问。王学政轻轻摩挲着卷面字迹,良久沉吟无语。
  王学政先从另一摞卷子上数出最上面十来张,一一排开,对比苦笑,手持朱笔,竟然是许久不曾下落。直到外界突然梆子响起,惊鸟夜飞,眼看已经是三更天,他才咬牙落笔,在另外十几张卷子上都点上一点。
  而叶行远的那张卷子,终于被他搁置在一旁。窗外浓雾露重,星月无光,只有虫鸣哀泣,随风飘扬。
第173章 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二日,便是科考出最终结果的日子。新秀才们都忐忑不安的聚集在学政衙门,本来他们是皆大欢喜来参加省试的,但如今却有大半人要失去这个资格,哪能让人不揪心?
  其中叶行远又是他们心目中的代表人物,不少人都在嘀咕,故意的念诵着叶行远的“仰天大笑出门去”,这是在为叶行远不平,同时也是在为自己不平。
  叶行远本人早有心理准备,也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此很淡定的吃了早饭后,坐看乡间的薄雾散去,悠闲自在。
  若今天被刷下来,他少不得要大闹一场,让省城人都知道他不是好惹的,知道他受了大委屈,日后才有找补回来的机会。
  但在此之前,却不必着急。只有鸦神庙这位庙祝替叶行远忧心忡忡,前前后后跑了好几次,还不住问道:“叶相公,不然咱们也去城里看看?这等大事,稳坐钓鱼台不好吧?”
  自从鸦神显灵,亲口拜托叶行远之后,庙祝和娘子都将叶行远奉若神明,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叶行远身上——连鸦神都说重振香火要靠这个少年,那自己还不得赶紧拍马屁?
  毕竟日后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能不能扬眉吐气,全靠叶行远的本事了。所以叶行远能不能取得功名,庙祝简直比叶行远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