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官-第2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没有蛮骑攻城这一事变,叶行远在琼关县还有两年多的任期,尽可慢慢准备,有了更翔实的资料和线索再行动。但由于遭逢这难得的机会,叶行远福至心灵,隐隐觉得必须要把握这闪现的契机。
  两人计议已定,也不耽搁,各运秘法赶路。叶行远施展土遁神通,遁地而行。一路上恍恍惚惚,但记得向北。大约走了半个时辰,叶行远探出头来,发觉自己正处于羊肉谷中,方向确实未错。
  因为蛮骑的攻击,平日热闹的羊肉谷也一片死寂,沿着山谷的一排店铺都关门闭户,并无一点儿灯火。弃置于山谷一边的牛羊白骨堆积如山,在月光下折射清冷的寒光,竟多了几分阴森恐怖的气息。
  战事一起,民不聊生,这种明显的画风转变让叶行远更是有沧海桑田的感叹。他定了定神,略作修整,再运遁法,一路向北。
  随着叶行远遁地,羊肉谷中一个老人从白骨堆的阴影中钻了出来,狐疑的吸了吸鼻子,望向叶行远土遁的方向,站定沉思,白色的狼耳在夜风中抖动不停。
  “爷爷,有什么不对么?”在他身后,闪出一个姿容清秀的狼女。若是叶行远还停留在此处,必能认得出来这祖孙俩正是羊肉谷中生意最好的烤肉师傅老狼头与他孙女。如今蛮骑在琼关县外奸。淫。掳掠,原本的商家都纷纷避祸,这二妖怎会还留在此处?
  老狼头皱眉道:“奇了,琼关县被围,那少年知县怎么还有心情出城向北?而且他乃是读书做官的人,又从哪里学来的土遁之法?”
  狼女吃惊道:“刚才那人是叶县尊?他。。。他难道是弃城逃跑不成?”
  老狼头想了想,摇头道:“应该不是,他既然有这土遁之法,就算城破也有逃脱的机会,不用那么早动身。更何况若要逃跑,当然是往东南,哪有往北的道理。”
  琼关县再往正北是一片崇山峻岭,是阻隔大漠与中原的天堑,只有折而向西,才有西凤关一条通途,要不然再往东山势稍缓,勉强可以翻越。
  虽然对于土遁神通者来说,山高不足畏,但就算叶行远穿越了这一片山,北方也是茫茫大漠。他孤身前往,岂不是自寻死路?
  “既然不是逃跑,难道是出来游玩赏月?”狼女双耳折叠,好奇的猜测着。
  老狼头苦笑,这种时候千钧一发,叶行远哪儿会有这心思?再说羊肉谷以北除了他们祖孙一直在守护的子衍墓之外,哪里有什么值得游玩的地方?
  子衍墓?想到此处,老狼头忽然面色一变,惊惶的转头盯着叶行远土遁而去的方向,似乎嗅到了什么不祥的气息,急道:“喀丝丽,你赶紧到贤者墓前去看看,别有什么意外!”
  这个少年知县,会不会是为了子衍墓而来?老狼头心中突然浮现这种敏锐的直觉。唤作喀丝丽的浪女也一怔,答应一声便化作一团白光,急急向北而去。
  叶行远抵达子衍墓的时候,正值月上中天,下弦月已经缺了小半块,但仍足以照亮山野。半山上一座两丈来高的石碑拔地而起,正面镌刻着“子衍之墓”四个大字,此乃圣人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的郑虚所书,构架端正,笔法谨严。
  在这块石碑的背后,更铭有郑虚书写的墓志,凡一千三百二十五字,记述了子衍的戎马一生,不但文采华丽一气呵成,字体也是绝妙,一向被视为书法中的无上杰作之一。
  三千年来,临帖《子衍碑》的书家不计其数,叶行远也自熟习。如今见到原版,更为碑文字体的气势所吸引,不自觉的手痒在空中临摹。
  忽闻耳后传来笑声,李夫人翩然而至道:“早闻大人亦是书道大家,汉江府争花魁便已达意从景出,演化天机的地步,如今见这子衍碑,自然又有感悟了。”
  叶行远收手,淡然笑道:“少年时荒唐事,不想竟为夫人所知,实在有污夫人之耳。”
  他有今日之成就,至少有一半靠着临摹“宇宙锋”三字而来,何况科举一道,书法也甚为重要,故而这两年也没有丝毫放松。
  回想起当初在汉江府画舫之上三关争花魁,虽然其实不过过去了一年,简直就恍如隔世,感觉像是少年时的荒唐往事了。
  李夫人道:“此亦美谈,正是少年风流。想起子衍亦是书道大家,大人或许可从这一点切入,或有所获。”
  叶行远叹道:“要是平时或有可能,但如果和我们预料的一样,考验是苦渡城之围。那么兵凶战危,子衍君哪有时间谈此风雅之事?”
  城上满是军士百姓血,以子衍这种忠直耿介的性子,哪能还会顾得上翰墨香?
  他们二人想起当前琼关县的困境,与墓中可能见到的惨况,都是默然无语。良久,李夫人才请出裴将军宝刀,引动五德共鸣。只听咔咔声响,子衍之碑竟然凭空向后挪移了六尺有余,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正是进入子衍墓的通道。
第322章
  进入子衍墓的情状与进高华君墓大致相同,叶行远与李夫人两人沿着台阶在黑暗中不断向前,伴随着一种恍恍惚惚之感,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岁月。
  在这段通道的尽头,隐隐传来了喊杀与兵刃交接之声。叶行远顿住脚步,叹道:“我们所料不差,前方果然是战场。”
  所谓的圣贤果然与一般人不同,生前死后,其志不改。凡人求富贵求安息,他们所求,却只是一生志向的实现,甚至在普通人看来显得有些偏执。
  李夫人肃然道:“死后千年,战事不改,这几位贤人弟子也真够辛苦的。”
  叶行远向前疾走了几步,探头张望,只能模模糊糊看见大漠风沙与雄伟的城墙,便转身道:“前辈贤人,虽九死其犹未悔,吾辈也不可落于人后。”
  他加快了脚步,探出洞口,李夫人随之而出,远眺前方景象,忽然咦了一声,惊道:“此处竟然不是苦渡城?”
  叶行远一愣,抬头望去,只见雄关巍峨,隐隐有些熟悉之感,也不由得愕然。
  在子衍墓外侧,一道白光从南迅疾飞来,在空中盘旋一周,落到碑前,幻化出狼女喀丝丽的身形。她不停的吸着鼻子,明明闻到了生人的气味,但这里却并没有人影。
  “咦,到哪里去了呢?叶公子明明就应该在这里。”她绕着墓碑转了一圈,立刻就发现了墓穴露出的黑洞,顿时面现骇然之色。
  喀丝丽自言自语道:“糟糕了,这难道便是妖师预言之日?爷爷错过,有失看护之责,这可要受重责!”
  她将身一扭,想要立刻回去禀告祖父,再行定夺。但忽闻嗡嗡之声,巨大的石碑缓缓移动,竟然像要将墓穴封盖一般。
  喀丝丽大惊失色,时间不容许她多想,便一咬牙,飞身钻进了那条通道。蓬松的狼尾在昏暗中摇曳,最终消失在黑暗之中。
  “这里真不是苦渡城啊。”叶行远望着面前似曾相识的关隘,轻轻叹息。李夫人目光流转,更是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面前这座正在被攻打的雄关,并非子衍生涯之中最难一战苦渡城,而是他的成名一战——“西凤关”!
  两座高山之间,城墙拔地而起,将原本的山谷裂口彻底封堵,厚重的石墙虽然只到半山腰。但也足有数十丈高,对这样的高度,云梯和投石机都是望尘莫及,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叶行远在琼关县中,只要登高远望,每逢天气晴好之日,便能够远远望见西凤关的雄姿。但其实一直未有机会凑这么近观看,也就未曾有这种震撼感,一开始还未能确认。
  而李夫人却一到剑门便随同李成驻扎在西凤关要塞之中。面前虽然是三千年前的关卡,但古拙的外表却与现在并无什么太大不同,她当然一眼就认了出来。
  李夫人感慨道:“若是苦渡城,大抵还能理解子衍的想法。他因为杀爱马爱妾有愧于心,故而求心安。但这西凤关,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叶行远当先而行,听她的疑问,回头道:“圣贤之思,所求者尽善尽美,西凤关一战虽是精彩,但他心中定然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他顿了一顿,又笑道:“说起来,西凤关总好过苦渡城。至少此地围城,不至于饿肚子,更不至于见到人伦惨剧,我们且先入关,看看能不能有什么能够帮忙的地方。”
  西凤关一役,子衍率数千老弱病残,抵抗十万蛮族精兵的攻击,坚持了整整两个月。打得对方焦头烂额,不得不认输退兵,这一战让他名动列国,不知多少明君想要挖角。
  此时中原方当乱世,并未大一统,而是分裂成十余个小国,互相攻伐吞并。就如高华君生于赵国,子衍生于燕国,正处人蛮交界处,除了要抵抗其它国家的攻击之外,也至少要将一半的防御力量放在西北边境。
  此时燕国暗弱,国君昏庸,军队亦没有什么战斗力。在列国交逼之下,失去了大片膏腴领土,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心急火燎的将守备西凤关的大军调往国都勤王。
  而蛮族则是趁火打劫,想要趁着燕国后防空虚,狠狠的咬下一块肉来,更欲抢下一块进犯中原的根据地。
  此时的天下对人族来说可算最黑暗的时代,圣人虽然已经在周游列国,传道授业,但尚未截取天机,借天命护卫人族。在这片大地上,人、蛮、妖三族的地位相当,谁都有可能入主中原。
  事实上在此乱世前的一个统一王朝,便是妖族为天子,统御神州之地,那时候人皆为奴,苦不堪言。而再往前一个王朝,王族也有很大的可能为蛮族,只是考证不确,不能肯定罢了。
  但不管如何,都能说明人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一旦蛮族真的突破西凤关,靠着强大的骑兵在西北平原上肆虐,真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只可惜诸国之人都利欲熏心,即使知道此时关系到人族气运,仍然不肯放弃攻打燕国,大概是自信以后能够硬拼蛮族铁骑吧?燕君也就不顾一切,发了十几道诏令命原本西凤关守将不得回援,专心抵抗人族之敌,而将十万蛮族放任不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英雄应时而生。恰好子衍学成返乡,在西凤关替补守将畏缩不出,甚至趁夜遁逃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号召义勇,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人生。
  “此时正是蛮族集结,子衍发榜招贤的时候,怪不得我们这么轻易就能入关。”叶行远和李夫人通过简单的盘查,便入了关门,虽然关外十万蛮人气势汹汹,但在子衍的统领之下,要塞内依旧是秩序井然。
  在城门的一侧,贴着有名的《招贤令》,子衍亲笔手书,银钩铁画。叶行远认真看了许久,这才向李夫人感叹。这种走入真实历史的错觉,令人有一种恍惚之感。
  会试、省试,包括之前高华君墓之行,叶行远其实也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过尘封的过去。但终究不曾有那么真切的参与感,而此次据守西凤关却让人更加血脉贲张。
  “人族男儿,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业。。。。。。救国救民,有死而已。。。。。。”叶行远轻声诵读招贤令的文字,这与在史籍上看到的感觉可迥然不同。
  子衍文采并不出众,在圣人七十二贤弟子中,其实一直是“口讷笔拙”的一个。他的同窗也经常以此来打趣他,但圣人却对他颇为认可,更希望将自己的孙子托庇于子衍门下。
  可惜子衍后来一直战于北方,出师之后再未回返圣人居处,自然也未得托孤之重。为此后世读书人都为之惋惜,说子衍此人要是专心研究学问,留下著作,必当是一代文宗,甚至地位还要在将来的“复圣”之上。
  不过其实回想起来,圣人门下最负盛名的五大弟子,也就是五德之宝拥有者,包括裴将军、高华君、子衍和另外两位,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未留下传承。只有其精神不灭,闪耀于丹青之上。
  如今见子衍文字平实,但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叶行远虽然不是当世之人,却也被唤起了义勇之心。
  他整了整衣衫,笑道:“既然适逢其会,那我们勉强也算能人异士,不如前往子衍君府中自荐如何?”
  李夫人略一思索,赞同道:“如此正是最便利接近子衍的办法,以大人的本领,必受重用。”
  叶行远微微摇头道:“那倒未必,我这些神通,或可用于练兵、后勤,真正上阵打仗,夫人的箭术、兵法或许更有大用。”
  这还是圣人未阐明天机的浑沌时代,读书人要取神通,还并未有一定之规。亦无科举一途,所以叶行远童生、秀才、举人、状元所得的四种神通,也是大不寻常。
  浩然之体,令他的体力远胜一般士卒,就算是要上战场,也不担心会拖后腿。清心圣音,可平息纷争,说服友军,祸乱敌方,都有妙用。呼风唤雨,改变天时,在特定的时机更是有可能一举改变战场上的局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