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也将视线转了过来、一见是武平文,顿时很高兴地道,
“武六侠、你回来了?观童大人呢,他还好吧?”
“好着呢,已经回来了,”
武平文进来后也没用施礼,笑容满面地回答着,
“而且,还不止是我们两人回来,观童还将乃儿不花也带来了,现在就在帐外等候。”
“什么?!”
听他这么一说,帐内当时一片哗然,
“你说的可是真的?!”
就在刚才武平文回来之前、这些人还在七嘴八舌地说着乃儿不花根本不会投降,这样做简直就是多此一举什么什么的,可武平文一进来开口就扔了个炸雷给他们,令帐中除了朱棣以外的所有人震惊过后、便是尴尬地闭嘴。
用目光扫视了他们一下,朱棣起身道,
“既然客人来了,我们岂能怠慢,你们全都随本王出帐迎接。”
一刹时,成排的禁卫军们高举火把、将中军帐外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朱棣在武平文和郑和的陪同下,率领所有各部将领走出大帐、亲自前来相迎。
这可是乃儿不花说什么都没想到的,在他看来、这位燕王殿下不摆个刀阵剑林、给他来个下马威就已经是不错的了,谁知人家竟然带着满营的众将出来迎接,这可是相当高的礼遇了。
火把照耀之下,站在对面正中的那位皇子、看上去果然还很年轻,身材修长、却又不乏因常年征战而煅练出的健康活力,相貌俊雅、却掩饰不住眉宇间的那股英气,尤其是从他全身散发出的某种热情、以及脸上带着的真诚笑容,让乃儿不花心中尚存的那些怀疑、完全的一扫而光。
正在这发着愣,观童一拉他道,
“这便是我们燕王殿下,还不过去见见。”
“哦,是啊,”
乃儿不花连忙抢步上前施礼、道,
“败将乃儿不花见过燕王殿下!”
“乃儿不花将军,”
朱棣也上前了一步、竟然还了一礼道,
“久闻您大名,今日得见实属小王的荣幸,又见您主动来见小王,使双方将士免于刀兵战火,真令我等钦佩之极。”
“不敢,这都是因为殿下的大仁大量,才会令在下折服。”
此时的乃儿不花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了,因为对方对自己的态度、让他实在是受宠若惊,觉得什么样的言语都不能表达他此时的心情了。 2k阅读网
………………………………
第一百八十六章 得胜回京
而朱棣却表现得十分的自若,请他进了中军大帐落座,推心置腹地谈了好一阵子,又下令大排宴席,有什么好吃的全都要拿出来。整个的明营一片欢腾,搞得乃儿不花即不安又不好意思,立刻答应无条件地降明,这一下朱棣更加盛赞他的明智与大义。
就这样,每二天一早,乃儿不花便回到营中下令、全军归顺大明,与朱棣一同回到了明军驻地。
此一战,明军未失一兵一卒,便将乃儿不花和耀珠二人及其所属人马全部收服。朱棣写表上奏给父皇,着重褒奖了观童、乃儿不花,以及张玉和朱能。
实际上消息战报比奏折传的更快,不久,此大捷便传遍了整个京城,几乎人人都在传播着四皇子燕王殿下创造的这个战争奇迹,当然、也有对这件事不以为然的。
别人怎么看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皇帝的态度。
看过战报及奏折后,朱元璋对这一结果也是十分的满意,还在金殿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夸奖了自己的这位四儿子几句,然后传旨、让朱棣带着乃儿不花和耀珠进京封赏。
圣旨传到时、朱棣正在王府中同道衍聊着近段时间的形势,听说父皇让他进京,一时竟拿不准是福是祸,脸上的表情也是一会儿阴、一会儿晴,看起来古怪极了。
见他这副样子,道衍不禁笑了、道,
“四爷你是在担心什么吗?”
“也谈不上是担心,就是猜不透父皇是怎么想的。”
朱棣苦笑了一下道,
“大师您看,经此一役,能改变一些父皇对小王的看法么?”
“父亲对儿子的看法其实是早就形成了的,所说的改变、实际上只是不时的调教、以及是否调教成功罢了。四爷你也不必担心这些,此次进京只要注意凡事低调、谨言慎行便可以了。”
道衍倒是一副轻松的样子,不紧不慢地说着。
朱棣听了、点了点头,
“好的,小王记下了。”
“还有啊,别忘了一定要抽空去看看太子殿下,其他的人若想结交或宴请四爷你,尽量不要去,免得给人留下你在京内到处结党营私的印象,要知道、这可是陛下极其反感的事情。”
道衍很严肃地看着他说道。
朱棣边点头、边在心里纳着闷儿,为什么大师比我这个做儿子的、还要了解父皇一些的呢?
两人正说着话,武平文从外面走了进来,一迈进门坎儿便道,
“四爷,听说你要进京了是么?”
“武六侠的消息倒是灵通的很,”
朱棣看着他、开玩笑般地道,
“怎么?你还想跟着我去、到徐府中再大闹一回么?”
“您说呢?四爷想不想让我去呢?”
真难得,武平文这回没有象以往那样闹着要跟他一块儿去,这倒让朱棣有些诧异。
道衍见了笑道,
“四爷有所不知,武六侠在华山的师兄们近日来信、催他回去一趟。”
“是啊,掌门师兄让我回去,我不好违抗,”
武平文接过话茬儿道,
“可如果是四爷你需要我跟着你,那么我就有理由、心安理得地不听他们的了。”
“武六侠,算起来你离开华山也有不少的日子了,也该回去看看了。”
朱棣听了他的这番逻辑,有些哭笑不得地道,
“放心吧,路上我会带着祝五侠,有他在、你总不用担心我的安危了吧。”
“是啊,你也总该回去一趟了,毕竟七弟还在山上呢。”
刚说到这儿,祝平乐也走了进来道,
“只不过六弟,回去后你就当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也不曾见过五哥我,不要让几位师兄看出什么来。”
“我知道,尤其是水平湖,我会小心的。”
一提到“水平湖”这三个字,武平文又忍不住地咬了咬牙,可还是答应了五师兄的要求。
祝平乐又看了他一会儿道,
“其实六弟你说的没错儿,对于水平湖这个人、确实应该好好的防备着点儿。这样吧,回去见到七弟后,如果有什么不对头的,就带着他逃出来,千万不要等着被别人的暗箭所伤,毕竟不是每一次都能遇到五哥我这样的好运气。”
“小弟懂了,放心吧,我既然已经有了防备,就不会那么容易的就被暗算了。”
武平文点头答应着。
就这样,朱棣在祝平乐和郑和的陪同下,带着乃儿不花和耀珠、启程进京,而武平文却收拾好后、赶回了华山……
且说朱棣他们这一行人、一路之上倒也无事,这天终于赶到了南京城。当京城那高大的城墙已映入眼帘时,远远见一队人马整齐列队相迎,再走近一些、为首的却是袭爵不久的魏国公徐辉祖。
此时、双方队伍已经离的很近了,徐辉祖催马上前施礼道,
“殿下,圣上命为臣在此恭候您的到来。”
“有劳辉祖兄。”
朱棣在马上还礼。
几年不见、只觉眼前这位内兄是越发的威风雄伟、丰姿不凡,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袭爵的缘故,做派举止比从前更加的严谨肃穆。
在朱棣的心目中、徐家的人一向都是可敬的,大概也是因为父皇的器重,所以本能地便想与他亲近,可是这位徐辉祖偏偏对自己总是这么不冷不热、不远不近的,也不知是因为其个性使然,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不过无论对方如何,自己这边以礼相待还是必要的,所以、朱棣一向对他都礼遇有加。
双方人马汇合一处、一起从太平门进了城。京内的百姓可能都见多识广,站在道边的有不少人会认出徐辉祖,接下来朱棣也被人认了出来,瞬间便引来了围观,所以这一路之上、道两旁的百姓自发地形成了“夹道欢迎”之势,弄得朱棣心里即开心又不安,受欢迎自然令人开心,可“保持低调”的原则又该如何贯彻?
“殿下不必多虑,百姓如此对您、也是殿下应得的。”
不成想,几乎一直保持沉默状态的徐辉祖、竟然说出这样一句安慰的话来。
被人看穿了心思,朱棣内心中略感惊讶,可表面上却现出一丝丝的难为情、道,
“辉祖兄可不要这么说,小王不过是侥幸打了一次胜仗而已,又何谈应得这样的话。”
徐辉祖只是微微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2k阅读网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初次相遇
接下来便是面圣、受奖,没错、只有受奖,朱棣得到的只是一百万锭的物质奖励,而受封是属于那两个前元降将的。
其实对于这个、朱棣完全能够理解,自己本身就是藩王、驻守一方,难道还会有什么别的官职来担当么,得到物质奖励已经是不错了,还能够拿来犒赏手下的将士们,自己只要是能给父皇留个好印象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接受完赏赐,朱棣总算可以轻松下来、照例住到了魏国公府上,免不了又撞到了小公子徐增寿。
如今的“小公子”已经长成了一位俊美的“大公子”了,毕竟已经是二十几岁的人了,可一见到朱棣还是和幼年时一样那么的亲热,朱棣对他也还是一如既往地那么的呵护。
“大姐夫,这么久没见了、都要把我给想死了,不如我陪你上街逛去吧。”
徐增寿围前围后地说着。
朱棣哭笑不得、心道:我哪有你这么闲啊。可还是要做出很耐心的样子道,
“我还有点儿事要去办,不能和增寿一起去了。”
“上哪儿?办什么事?我和你一起去行吗?”
这徐增寿一付生怕他会跑了的样子,连声的问着。
朱棣故意看着他道,
“好啊,我要进宫去见见太子殿下,增寿若能一起去、正好可以减一减路上的无聊。”
“进宫?”
徐增寿立刻露出一脸苦相,要知道他是外臣、是不能进入内宫的,去了也是在外面等着,那倒还不如不去,便嘟哝着,
“我还是在家里等你好了。”
“那好吧。”
朱棣心中暗笑,将祝平乐留在府中,自己只带了郑和进宫见朱标去了。
只是、此次见到大哥,真的令他大吃一惊,因为朱标看起来比从前更加的消瘦憔悴,这不禁让他联想起道衍曾说过的、太子寿不过十年这句话。
想到这里,内心没来由地打了个激灵、让他自己都出了一头的冷汗。大概是看出他的脸色不对,朱标将跪下施礼的他从地上拉起来后,便关切地问道,
“四弟、你怎么了?莫不是身体不舒服?”
“哦,没什么,”
朱棣定了定神、顺势道,
“小弟是见大哥面色如此苍白,不过是有些担心罢了。大哥您近来还好吗?”
“大哥我没事,”
听他这么说,朱标才放心地笑了笑,
“我这身子一直都是这样,让四弟你费心了。”
“大哥没事就好。”
朱棣将憋在心里的一口气、长长地吐了出来,在下垂首的椅子上落了座。
兄弟二人就在这儿聊了起来,朱棣讲述了边关的那些军情战势,并承诺说北元那些所剩不多的残部、根本不足为虑,同时也从朱标所说的话中了解到京城内的许多事情。
聊着聊着,朱标的语气忽然变得有些踌躇,好象是有什么事情想说、又觉得不便说的样子。朱棣一见不觉奇怪、道,
“大哥,您怎么了?莫不是小弟有什么做得不周的地方?”
“啊、倒也没什么,”
朱标笑了笑道,
“四弟,你我是至亲骨肉,做大哥的觉得有些事还是要提醒你一下的好。”
“哦,那是当然了,”
果然如此
朱棣当然明白,以朱标的个性、他是不会挑任何人的过错的,既然说到了、那一定是从别的什么人那里听到了些什么,便道,
“您是我的兄长,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当然要告诫小弟了,大哥有话尽可讲来吧。”
“那好,”
见四弟如此的通情达理,朱标也稍稍地放下心来、道,
“四弟胸怀锦绣、雄才大略,自是令人钦佩,只是对其他将领能忍让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