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皇上真的让魏国公来做大将军,那么他总不会抗旨不遵吧?那时候您不就得和他在两军阵前刀兵相向了么?”
“辉祖兄当然不会抗旨的,他和他的父亲中山王太象了……”
提到自己的岳父,朱棣也禁叹了口气,
“但是,本王是说、皇上根本就不会让他为大将军的,更不会将几十万大军的军权交到他的手中。”
“这又是为什么?他不是已经来到阵前了么?”
丘福诧异地问道。
朱棣的表情看起来有些古怪地道,
“所以说、我才断定皇上根本就没有让辉祖兄担当大将军的意思,你们没见他手下只有三万左右的人马,这是他自己能够调配的最多的兵力了,如果皇上有心让他接替李景隆,那么正值此关键之时,怎么会不给他随意调动地方兵马的权力呢?据本王推测,允炆他经李景隆的上次失利,心中一定也开始不放心了,以临时让辉祖兄前来做接应,等到任务完成后,就会立刻被调回京城去的。”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丘福依然不解地追问道,
“建文既然已经派他来了,为什么只是来做个接应呢?”
“因为他是我的大舅哥,而我是他的妹夫啊,”
朱棣叹了口气道,
“我那侄儿一向疑心都很重,又凡事都没主见,虽然辉祖兄对他忠心耿耿,可他却不能不疑。退一步讲、就算是允炆可以做到不疑心,可朝中放着黄子澄、齐泰那几个人,也不会不进谗言的,那几个人呐、哼!从来就没给允炆出过什么好主意。”
众将听了这番分析,才恍然大悟……
其实、还真的又让朱棣给不幸地言中了。
就在传旨让李景隆做第二次伐燕的准备时,不知为什么、朱允炆成天到晚地觉得心慌不已,可想想、此番出征,朝庭派出几路大军、合在一起足有六十余万人,而且除了李景隆外,其他的将领们也都是能征惯战的名将,断没有败在四叔那区区五万人的手中。
此时,由于黄子澄的隐瞒,朱允炆还不知道燕军已近十万,不过按道理讲、就算对方已经十万人了,也没有理由轻松地击败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的六十万朝庭大军。所以这位建文皇帝压根儿就没往他那位大将军会胆怯上面想,还寻思着切莫要轻敌才是。
想来想去,还是放心不下,又不知道找谁商议才好,而偏巧就在此时,太子少傅、左军都督徐辉祖求见。
徐辉祖来此当然也不是因为朱棣的事,只不过是为了朝庭中正常的运作来和皇上商量,另外、自从燕王起兵造反后,为了避嫌、他甚至从来都再没有提过这位妹夫。
今天朱允炆一见他,顿时眼睛一亮,谁不知道徐家的人对朝庭忠心耿耿,而且又是将门之家,为什么不让他带兵为后援呢?所以、当即便将想法对他说了。
………………………………
第四百四十六章 用将存疑
徐辉祖倒是二话也没有说、便接受了旨意,立刻点齐了自己所能调动的三万人马、即刻起兵赶往白沟河。
如果说朱棣对李景隆了如指掌,那么徐辉祖也是一样。做为当年曾经和燕王随徐达多次出征,后来又搭档着一起讨伐过北元的“战斗伙伴”,徐辉祖很清楚李景隆根本不是自己妹夫的对手,所以一阵急行军、以最快的速度前往驰援。
不过、虽然他的速度够快,可南军败退的速度更是快的惊人,徐辉祖这边还没有赶到,那李景隆就已经落慌而逃、退下来了。没别的办法,只好为他殿后了。
选好了月漾桥这一有利地形,让过李景隆的残兵败将后,指挥自己的人马、整齐地列开了阵势,只等着燕王的追兵赶到。
徐辉祖很熟悉朱棣的用兵方法,知道他在乘胜追击时、绝对不会带着太多的人马,果然、远远地见那支不足万余人的轻骑杀到,他终于又见到了这位最令自己耿耿于怀的燕王殿下了。
同样身处武将之列,他又何尝听不到在武官中流传的、对当今天子所采取的新的官吏制度的抱怨,又何尝不知道那些将领们提到燕王时、本能地带出的钦佩。但每当此时,徐辉祖便会避开,甚至不再与有过这种想法的人们有任何往来。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做为徐达的长子、他只忠于皇上一个人。
而对于在外人看来与自己一直来住很密切的妹夫、燕王朱棣,徐辉祖从来没有表现过同情,可以说他不想、更不能这样做,导致就连那个喜欢姐夫喜欢的不得了的四弟徐增寿,都成了他划清界限的对象。这其中的真正原因他不会向四弟解释,更不会让任何人探知其内心……
此时此刻、当血染征袍的朱棣率领人马翩翩而来时,徐辉祖竭力地让自己那沉静的目光、变得异常的冷漠起来,然后才望向了对面的那个人。
要说会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与追随,朱棣自是有他自己的人格魅力,这点徐辉祖当然也是不得不承认的,望着对面那位连满身的血腥时、都能显示出雍容华贵气质的燕王,徐辉祖在内心中也是暗暗地叹着气。
而在对峙了片刻后,却见朱棣好象是对他身边的那个指手画脚的儿子斥责了几句后,接着便指挥手下将士开始撤退。
果然、他也是很了解我——
徐辉祖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将心放了下来,知道两人这是心照不宣了,便也向后退了下去,毕竟皇上给他的旨意只是接应殿后,并没让他整顿人马、与燕军主动开战,所以不去和对方拼杀、没有谁能说出什么来。
缓缓向下退着的路上,又一道诏书传来,令他立刻返回京城,徐辉祖便也不再耽搁时间、连德州城都没进,直接带兵回了金陵。而之所以会有这道诏书,其中的原因又被朱棣猜中了,正是出自黄子澄的手笔。
派走了徐辉祖去做后援,朱允炆的内心算是稍稍地安定了一些,可当天下午,黄子澄便急匆匆地赶来了。
见他的气色有些不对,朱允炆刚刚放下的心又一下子提了起来,他真怕朝中再有什么大事发生,连忙问道,
“先生这是怎么了?出了什么事了么?”
“是啊、啊不,没出什么事……”
黄子澄的回答听上去很是混乱。
朱允炆更奇怪了,同时也就更加的紧张,
“到底是有事、还是没事啊?!”
“没有其它的事,不过、臣倒是觉得有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和皇上您商量一下。”
黄子澄一副火烧上房的着急表情。
朱允炆将身子向前倾着、追问道,
“是什么事情啊?先生就请快点儿说吧。”
“臣听说皇上派了魏国公徐辉祖、带兵去为李景隆做后援了,这是真的么?”
黄子澄依然紧张万分地问道。
听他是在问这件事,朱允炆当时松了口气,又靠回到龙椅上道,
“一点儿都没错,朕始终对李景隆不太放心,怕他明明手握重兵、却再因轻敌而吃了亏,要知道、我那位四叔可不是好惹的。”
“哦,皇上考虑的确实周全,”
黄子澄心中暗道、看来在皇上眼中的确只有他的四叔啊,如果李景隆那么地靠不住的话、又何必白白地浪费兵力物力呢?换别人去不就得了。可心中这么想,嘴上自然不能说,便表面上还迎合着道,
“不过、臣以为,虽然派一员大将去做后援这个做法是非常的正确,但是让徐辉祖前去担当此重任、是否有些不妥呢?”
“哦?此话怎么讲?”
朱允炆的眉头微微促了促、问道,
“派他去哪里不妥了?”
“皇上您忘记了、魏国公和朱棣他二人是什么关系了么?”
黄子澄煞有介事地提示着道。
朱允炆瞧着他眨了眨眼睛,
“这个、朕自然没有忘,他们俩不就是姻亲嘛,可魏国公首先是朕的臣子,而且一向都是很忠心的不是么?”
“徐家满门忠烈、这个倒是不假,”
黄子澄边说、边诡异地笑了笑道,
“但是、那是在一致对外的情况下,可如今他面对的人是自己的妹夫,而且一直都交往甚密。从前每逢燕王入京,无一例外地都会住到魏国公府上去,简直就是将那里当成了他在京城中的家了,可见徐家的人与他的关系有多么的不一般。”
四叔在京城的家——
这种说法、皇爷爷在世时、也曾这样的说过……
朱允炆的心中顿时“咯登”了一下,因为“徐家满门忠烈”这一说法、立刻让他联想到另外一个“徐家的人”,那就是徐增寿。
记得在一年前、自己曾问过他“燕王是否会谋反”这个问题,当时徐增寿信誓旦旦地保证说、四叔绝对不会谋反的,还劝自己将四叔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府,结果当时才会做出那个让自己后悔莫及的决定。
是啊,人心难测这句话确实不假……
而此时、黄子澄还在继续地努力说服着他,
“如今、我前方几十万将士是朝中的军事命脉,一旦被怀有贰心的人给掌握了、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皇上,到任何时候、防人之心都不可放松啊。”
“可是……”
朱允炆被他的这一番话给说的、真的觉得脖子后面有一丝丝的凉风冒出来的感觉,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有些发冷,
“朕已经派他速速前往白沟河了,不可能再将他从半路上再叫回来,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
第四百四十七章 又遇新敌
这倒不妨事,”
黄子澄听了,连忙边安慰着他、边帮忙想着主意来挽回,
“皇上您的旨意不是只命他去做后援么?那么完全可以下诏书告诉他,等接应完了李景隆、保证大将军所带的大军没什么事了以后,就速速返回京城,以防他拖延下去借机夺取兵权,而且这么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并非是皇上您在出尔反尔、不是么。”
“先生说的倒也是……”
朱允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瞧了瞧他道,
“那好吧,就拜托黄先生你即刻替朕拟诏书,让徐辉祖完成后援的任务、便返回京城来,不得耽搁。”
“臣遵旨。”
黄子澄答应了一声、便去办了。
那道诏书就这样火速地送到了徐辉祖的手中,虽然已经猜到是怎么回事,可也只能苦笑一下、奉诏书返回……
而燕军大营这边、听说徐辉祖果然被诏回了京城,众将们真的对自家殿下的判断、更加的佩服不已。
休息了一天,朱棣率众开始进攻德州,可虽然说了攻打,结果根本没费太大的力气,李景隆便再次弃城逃走了,将德州的大量物资都留给了朱棣,燕军甚至都不必用后方前来补给。接着、两天后就是开赴济南的日子。
据派出的探报回来说,李景隆带着他残存的十余万人马并没有进济南城,只是在城外扎下大营,看起来是要背城与燕军“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怎么可能呢——
朱棣不禁有些好笑,这场仗已经打到了这份儿上,李景隆根本就不可能再反击了,倒不是完全因为在轻视对方,实在是他已经看出在那位大将军的心中、早就没有了想和自已对战了的念头。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众将摩拳擦掌地聚集在帐前之时,朱棣首先下了一道让大家都没想到的将令,
“等一会儿与南军对战时,大家要记住一件事儿,就是无论是谁遇到李景隆后,都不要杀他,放他走好了。”
“哦,遵令。”
众将互相瞧了瞧,纷纷点头答应着。
此时、所有这些将领对朱棣都是相当的依赖,认为他的决定应该没有错的。
出了大帐,一场连具体分兵派将的程序都没走的大战、便开始了。众将领跟随在燕王殿下身边,来到两军阵前一字排开、列开了阵势,而对面的南军也已经整理好了队伍,一道冲杀的将令下达,两军又是一场不对等的混战。
说是“不对等”,那是因为打了没有多少时间、李景隆便率先逃跑了,留下他手下那十几万南军,单人独骑向南败逃而去,这回他败的还真是彻底。
被尴尬地抛弃的这些南军士卒、大部分都无心再抵抗了,加上在燕军大喊“放下兵器、决不杀戳”的宣传攻势下,纷纷投降。
然而就在这些混乱的南军队伍中,有一个名叫盛庸的都指挥使、始终冷静地看着周围的这一切,当他断定自己的上司李景隆确实不会再回来了的时候,便竭力稳住身边的士卒们道,
“兄弟们不要慌,随本将军先暂时退入济南城去!”
终于听到有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