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风啸金陵-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使双手将信呈上,接过来、朱棣拆开一看,果然是冯胜亲笔,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原来是这样:

    前几天冯胜接到北番国瓦剌国君的书函,欲同明军夹击北元,冯胜自己不敢做主、便修书请示燕王。

    朱棣看罢心中一动:这瓦剌地处金山西麓贴良古惕一带,原是边远小国,有此举动是什么用意?况且冬天不是用兵之时机,我不如以静制动,按兵看他怎么样。想到这,从案上取过一个木牍、然后折为两断,将其中一截交给信使:“你去休息一下,然后回去将这个交给冯将军。”

    这种木牍传令是朱棣与几位重要将领之间的暗令,用此方法、即使是来回传令的信使也不知其中含意,因此、不会有走漏风声之事发生。

    那信使接过木牍、应了一声“是”便退下了。

    朱棣一个人留在房中又取出地势图,找到瓦剌和北元驻地捕鱼儿海,心道:看来我还是要留意点儿这瓦剌。

    这一想、不禁又想起目前北方驻守明军的这些主要将领,现在主将是冯胜,虽然他凡事会向自己请示,但关系要生疏的多,不象沐英和自己那样亲密,何况北方还是有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棡共同节制,想到这儿,忍不住思念起沐英,便长长叹了口气,合上地图走到门外。

    灰蒙蒙的天空又飘起雪来,看着那扬扬洒洒的白色花朵,朱棣自言自语着:“又到年底了,又快过年了。”
………………………………

第四十一章 纵横捭阖[下]

    春节刚过,朱棣便来到庆寿寺方丈中来找道衍。

    “四爷有什么事啊?这么急。”刚刚做完法事的道衍、边洗着手边笑着问。

    朱棣在椅子上坐下:“什么事,还不是建功心切。二哥、三哥身体都不好,这北赶大元的功不由我建还由谁呢。”

    道衍看了看他、道:“建功当然是好,可也别忘了立业。”

    朱棣低下头、半天才又抬起头来:“这、母后终前嘱咐我要帮助大哥,我已答应了,当然要助他立番大业。”

    “四爷和太子真是兄弟情深啊。”道衍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朱棣苦笑了一下:“当然,太子仁厚,会是个非常好的皇帝。”

    “是啊,太子人很好,只是……”

    道衍故意停住了,朱棣明知他是在卖关子,可还是奇怪地问:“只是、什么?”

    “只是、福薄命短。”

    “什、什么?”朱棣愣住了,瞪大眼睛看着他,“大师您说什么?”

    “贫僧说,太子福薄命短,”道衍也看着他道,“我为他相过面,见太子五行不调、阴阳不和,而且面有忧色,恐怕……”

    真是吊人胃口,见他又不说了、朱棣忍不住追问:“怎么样?”

    “恐其寿终之日还在陛下之前。”

    听了这话,朱棣半天没说出话来,又过了好一阵才道:“大师虽你我一体、不分彼此,可、这样说当今太子也不太好吧。”

    道衍哈哈大笑:“四爷,老僧说的可是实话,有什么不好的。而且老僧还要告诉你,太子所剩的阳寿不会超过十年。”

    “好、好了,不说这些了,”朱棣有些哭笑不得,“大师,我今天来想就怎么样才能建功立业向您请教,您却尽说这样的话,真让我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好啊,那四爷能否告诉老僧,为什么这样急着建功?”

    “父皇将这北方屏障交在我手,可见其寄予的厚望。来此就藩已经三年了,几乎是寸功未立,所有胜仗都是几位将军的功劳,我这个节制他们的燕王千岁所拥有的、只是皇子藩王的名号,也是沾着父皇的光而已,您说、我能不急么?”

    道衍盯着他没有回答。

    见他不做声,朱棣想了想又道:“我当然想做一个名垂史册的开国功臣,不想做个甩手逍遥王,可这却又很难,甚至、要难过父皇。父皇的江山是他老人家打出来的,只要打好根基,那些大臣就会服从他……而我呢?从一开始就是皇子、是皇帝的儿子,王位是父皇封的,那些屡建奇功的将军从心里能服气吗……更何况、他们大都是我的长辈。我如果想创出声威来,先要除去‘皇子’这一影响,要凭我自己的本事来建立功勋,那样依然是真的好难好难。”说到这里,朱棣拉住道衍的手,“大师,朱棣诚心向您请教,您就是我的老师,求您指点一下吧。”

    道衍抽去左手轻轻拍了拍朱棣那白皙的手背、道:“四爷,您能有此眼光和胸怀,也不诳老僧陪你从南京来到这北平了。”

    热切与信任充满了朱棣的双眸,道衍看着他笑了笑,“但凡事不是急就能办好的,要寻找机会。”说着、倒了杯茶送到朱棣手上,又重新在他面前坐下,“四爷,听老僧跟你说,这北方大军虽说由您、秦王、晋王三人共同节制,可这三年来,秦王、晋王又过问多少事了?他们二人不是不想掌兵权,是没有那本事和体力,而且沐侯爷这几年又一直和四爷您友厚,这已经形成习惯了,不然那失烈门怎么会只想加害您呢?虽然沐侯爷已去了云南,可形成的习惯已经对您很有利了。”

    虽然听了心中稍微平静了一些,但朱棣还是有些不安:“可我还是想念和沐皇兄在一起的日子。”

    沐英原是朱元璋的义子,所以朱棣叫他“皇兄”。

    “想念也没有用,”道衍眼神中居然有些“幸灾乐祸”、笑着道,“恐怕四爷今生很难再见到他了。”

    “啊?!”朱棣一惊,该不会是这和尚也给沐英相过什么面吧。

    还好、道衍接下来道:“沐侯爷是位难得的将军,守云南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万岁一定会让他永镇云南的,而四爷又在这北平,你说见他能容易吗?”

    朱棣听了方松了一口气,可还是有些失落地长叹一声,道衍拍了拍他的肩:“好了,还是继续说你吧,这北方节制之权终会归你一人之手,而建功之事却不要忙,要成王霸之业不是亲自去打几个胜仗就行的,就象你父皇,他打的胜仗也许没有你岳父徐丞相、傅友德、还有已故的常遇春将军多,可他却成了天子,那是因为他有驾驭这些人的雄才伟略啊。”

    “大师,听你之言,我不该急着带兵打仗,而这样怎么能在兵将中树立威信呢?”朱棣心中的不安还是没有彻底消失。

    道衍笑了笑道:“这就要看你自己是否能把握时机了。另外那些将军们,他们都是开国元勋,真的不服你也没办法,你也不必因此就心急,因为将来能聚积在四爷身边的不是他们,他们也不会为四爷你所用,甚至他们迟早都要回京,剩下的人才是你应该使用的。”

    “剩下的人?”

    “是啊,”道衍仍然笑着,“剩下的人就是四爷你自己提拔起来的人,我举个例子,就象于谅、周铎。”

    朱棣听了若有所思:“哦……大师的话真让朱棣受益非浅。”

    “四爷,成大事都要学会审时度势,重要的是戒急躁才行。”道衍语重心长地劝慰道。

    朱棣点了点头:“我记下了。”

    道衍又看了看窗外,然后指了指朱棣手中的茶杯:“这茶再不喝可就凉了。”

    朱棣恍然:“哦?啊,只顾着听您教诲了。”

    道衍笑了笑,又将话题一转:“最近四爷的武艺练的如何了?”

    “没什么进展。”朱棣摇摇头。

    “这武艺固然要练,但四爷也不必拘泥于此,”道衍安慰般道,“更不能求象殷大侠一样,他们那些江湖人没别的事,专心习武,当然进步会大,而四爷你治理一方,军务繁忙比不得他们,只求能自保即可。”

    朱棣明白、大师这是在告诫他不要“玩物丧志”,便点点头:“我记下了。”

    道衍满意地“嗯”了一声,又思索着:“平五这个人的来历很有意思,四爷有没有新的发现?”

    “他只说是一名镖头,”朱棣笑了笑,“因被仇家追杀才落此地步,虽然也许还有隐情,可他自己不想说,我也不必多问,任由他装哑巴、做仆人。”

    “这样也好,反正他为四爷你培养了三保。”道衍点了点头。

    朱棣也很赞成他的话:“是啊,三保这孩子很可造。”

    两人提到的“三保”就是郑和,郑和的原名叫马三保。

    整整聊了一天,朱棣才回到了王府。

    刚一进门、见郑和正带着刚满周岁的世子朱高炽学走路,小家伙儿走的快了,一拐一拐地不小心、刚好在朱棣面前摔倒了,顿时大哭起来。

    郑和忙跑过来想扶,但朱棣已伸手将高炽抱了起来,小家伙儿见了父王便咧嘴笑了。朱棣在儿子小脸蛋儿上亲了一下、交给郑和:“送他回王妃那里去。”

    郑和应了一声、抱着高炽去了内宅。朱棣看着他们的背影,若有所思:大师说的对,走的太快就会摔跤,我可不能犯高炽一样的错误。
………………………………

第四十二章 铁马金戈

    转眼间过了上元节,朱棣招集主要将领就未来的战势进行了商议,刚刚撤去后,道衍却来了。

    朱棣即高兴又诧异,请他落座、献上茶后问道:“大师怎么有空到我王府来?此时本该是寺中最忙的时候啊?”

    “是忙啊,可老僧来提醒您一下,四爷也有事要忙哦。”道衍道。

    听了这话,朱棣不禁开起了玩笑:“嗯?难道有什么道场要我去做?”

    “不错啊,二月十九是什么日子?”道衍却显得很严肃。

    “那谁不知道,观音寿诞日嘛,难道……”朱棣瞧着他,“大师要让我去拜观音?”

    “没错,不过老僧让四爷拜的不是那泥胎,而是位活观音。”

    “活观音?谁是活观音?”朱棣好奇心大增、立刻追问着。

    道衍哈哈大笑、道:“四爷您对江湖中的事也了解不少,可怎么不知武林界的‘活观音’呢?”

    “大师说的‘活观音’、莫非是武林中人?”朱棣非常非常感兴趣地问。

    “正是,”道衍点头,“就是辽阳义州碧落宫的掌宫霞清道长。”

    霞清——

    朱棣好象听说过这个名字,可一时又想不起来,便问:“这碧落宫有什么重要呢?”

    “那四爷说说、当今圣上为什么对武当山那么关注?”道衍反问道。

    朱棣笑道:“父皇曾言说,能得江山多亏凭武当真武大帝的护佑,当然要关注了。”

    “这便是了,”道衍点头,“四爷可晓得那位真武大帝、武当派祖师爷张三丰张真人乃是这辽阳义州人么?而且他最初修道之处即是在碧落宫啊。”

    朱棣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大师、我明白了,这碧落宫在武林界还享有盛誉,我此去拜会,可谓一举两得。”

    道衍微笑着没有做声。

    很快、朱棣又想起什么似的问道:“可这位霞清道长怎么称做‘活观音’?”

    “哎,那是因为碧落宫不仅自身名声颇大,而且平日里对周围百姓也照顾有加,更巧的就是他的生辰恰好也是二月十九,而且……”

    说到这儿,道衍露出一副神秘的表情,“而且,最后一个原因等你见到他、就知道他为什么会有此称号了。”

    听他这么说,朱棣倒真有点儿迫不及待地想去见见了:“这么说,我还真的想尽快见到这位‘活观音’了。”

    “那还不快点儿派人先把拜帖送过去,”道衍忍住笑,“你毕竟是大明的燕王殿下,就这么冒冒失失地去了,会把人家吓到的。”

    “哦,是、啊,我这就去准备。”朱棣连连点着头……

    转眼间、过了二月二,朱棣准备启程赶往辽阳,并打算顺路巡视一下辽东明军的布防状况。于谅、周铎本想陪他一同前往,可朱棣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还是只带了郑和便上了路。

    马不停蹄地赶了一天的路,晚上当然不能再走了,主仆二人便找了一家店房。待投宿后,郑和服侍朱棣就寝,自己却坐在门前不肯去睡。

    朱棣见了便道:“三保,你也睡吧。”

    郑和扭回头来:“我、还不困……”

    “赶了一天的路,怎么能不困,”朱棣笑道,“况且晚上养足精神,白天才能好好地赶路不是嘛?至于别的,你便放心好了,不会有事的。”

    郑和听了又纠结了一阵子、才勉强和衣而卧,看样子是去睡了。

    次日,朱棣醒来时、见郑和早已起床了,正在准备早饭和净面水。

    “三保,昨晚睡的好吗?”朱棣故意看着他问。

    郑和点了点头,可很快又笑了——

    说睡得好这样的话,恐怕连他自己都说服不了。

    朱棣也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